APP下载

舒适护理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2014-03-23王芳华于秀霞冷雪

科技资讯 2014年34期
关键词:术后舒适护理骨科

王芳华 于秀霞 冷雪

摘 要: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入住该院的100例骨科就诊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两组患者均按骨科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增加舒适护理措施。结果 观察组实施舒适护理服务后患者疼痛程度较对照组低(P<0.05),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在骨科中实施舒适护理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舒适护理 骨科 术后 疼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a)-0246-01

1995年美国学者Kolcaba首先提出舒适护理,台湾萧丰富先生1998年提出舒适护理模式,指出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的、创造的、个体化的、有效的新型护理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在病人治疗疾病的同时,使其在生理、心理、社会、灵性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真正让患者从心理、生理、社会以及精神方面达到舒适[1-2]。骨科的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反应,疼痛不仅给人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同时也会给人带来情感上的痛苦体验,疼痛已成为继血压、体温、脉搏、呼吸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在临床治疗及护理中越来越受医生和护理人员的重视。对于骨科手术患者而言,手术所产生的疼痛以及其带来的心理恐惧影响着患者术肢运动感觉功能恢复和中远期疗效,从而降低患者生存质量[3]。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入住该院的100例骨科为研究对象,以明确舒适护理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为目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入住医院骨科进行手术的患者共计100例,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2.75±5.23)岁,患者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则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能配合完成调查评估。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麻醉方式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骨科手术后,两组研究对象均采用常规护理,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遵医嘱应用镇痛药物。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舒适护理,舒适护理的内容包括患者生理、心理、协调护患关系等多个方面,具体如下。

1.2.1 提高生理舒适度护理

(1)根据患者需求,为患者准备安全、舒适、温暖的床单位,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动作要稳、准、轻,减少外界对患者的不良刺激。(2)遵医嘱为患者摆放舒适体位;术后活动受限的患者需协助进行翻身,每日按摩患者受压处;对留置引流管及导尿管的病人,避免管道扭曲、堵塞、脱落及过度牵拉,注意保持管道通畅和负压状态;帮助患者进行全身肌肉的放松,指导并帮助患者做一些分散注意力的事情,如听音乐、与患者聊天等,提高患者对疼痛的感受阈值;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胃肠蠕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3)对于言语沟通障碍病人,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订个性化护理计划,给病人备写字板、纸和笔等,使病人能用文字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可教给病人一些简单的哑语,提供人性化护理,促进患者舒适。

1.2.2 提高患者心理、社会舒适度护理

患者在遭受疼痛的折磨的同时,心理也备受摧残,迫切需要家属及同事等社会支持人员的关爱及帮助,有效地引导患者家属关爱患者,帮助患者家属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身心康复,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配合程度。护理人员在适当时机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用药、化验、康复锻炼方法及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同时增强患者战胜痛苦及疾病的信心。

1.2.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在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尽力良好护患关系,及时与患者沟通,热情回答患者的问题,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使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与病人家属建立联系方式,及时告知家属病人病情的变化[4]。

1.3 观察指标

术后三天,应用VAS评分法评估两组患者疼痛的程度,VAS评分法是应用最广泛的单维测量工具,共有0~10个等级,分数的大小与疼痛的程度成正比。0分代表无痛,1~3代表轻度疼痛,4~6代表中度疼痛,7~10代表重度剧烈疼痛。

同时,在术后七天,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对舒适护理的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实施舒适护理服务后患者疼痛程度较对照组低(P<0.05),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3 讨论

舒适护理理论的精髓是能否和如何给予患者或受护者恰如其分的护理方式且达到确切的舒适效果,使患者或受护者满足最大舒适[5]。研究显示,术后3 d进行VAS评分及患者满意程度调查,观察组轻、中、重度度疼痛患者分别为44例、4例、2例;对照组轻、中、重度度疼痛患者分别为28例、16例、6例,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观察组为96.0%,对照组为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舒适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疼痛,增加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萧丰富.萧氏舒适护理模式[M].台湾:华杏出版有限公司,1998.

[2] 张宏.舒适护理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1,2(16):15-16.

[3] 莫少媛.舒适护理模型对缓解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3,31(3):347-348.

[4] 梁翠林,张银凤,孙芳梅.舒适护理模式在住院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9(1):38-39.

[5] 卯丽琴.舒适护理理论在健康体检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9):146-147,150.

猜你喜欢

术后舒适护理骨科
四子散热熨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
舒适护理在小儿骨折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
舒适护理用于肺癌患者护理的观察效果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浅析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的ICU临床体会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2016年《实用骨科杂志》征订启事
骨科术后应用镇痛泵的护理与观察
3D打印技术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