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听音,听言外之意
2014-03-22孙凯
孙凯
在播音活动中,听众经常可以听到弦外之音,让人回味,发人深思。这种弦外之音在播音学上被称为播音内在语。播音内在语不同与书面文章所说的内在语,它遵循着听说的有声语言传播规律,不是不出声的阅读。播音内在语是播者在保持句子文字不变的情况下,用与原语调不同的语调进行播读,产生出的与外在含义相交叉、相矛盾、相对立的语句含义。播音内在语语调态度外在含义一、播音内在语的特征
1.播音学意义上的内在语充分体现着播音创作活动的规律
播音语言内在语是播音有声语言创作的一个重要内部技巧。《实用播音教程——语言表达》一书这样界定内在语:“播音内在语是指那些在播音语言中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表露出来和没有直接表露出来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播音语言是指用来播出的语言,包括是书面稿件和播音员主持人的腹稿。播音学意义上的内在语不同与语言学意义上的内在含义。播音内在语是诉诸于听说规律的,是如何用有声语言播出话语的内在真实意义,使用有声语言的方式来体现出话语的真实含义,让听的人一听就明白,实际上是研究有声语言的传播规律的。而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内在含义的范围显然要比前者宽泛得多,有些书面语言的内在含义在播音活动中是没有意义的。如“这个孤儿的父亲是个工人”,“孤儿”从书面语言的角度来看有这样的内在含义,即这是个无父无母的孩子。若孤立地看,无具体语境的情况下,“孤儿”的内在含义在播音表达中无意义,因为大多数人都知道孤儿的含义。因此,并非所有的书面语言的内在含义都可称为播音内在语。
2.播音内在语是指特定语句的内在语
播音内在语的适用范围是什么?根据教科书中对播音内在语的界定,是指语句间的“语句关系”以及语句的“语句本质”。但是,在一篇文章中,语言的单位有词、词组、短语、句子、段落、乃至整篇文章以及这些单位之间的关系。那么,内在语是指词组短语的内在语,还是指篇章(包括整篇文章以及按文章意思层次划分的段落,不是指文章小的自然段落)的内在语,或者是指语句的内在语言、语句之间的内在语呢?
总的来说,内在语是指特定语句的内在含义。若是指词组短语的内在语,则缩小了它的范围,若指篇章、或所有句子的内在语则是扩大了它的范围,若指句子之间的内在语,则是以偏概全。
3.播音创作中的内在语有着明确的语义
播音内在语不是语句表层的意思,它是藏身在表层之下的语句真实含义,是创作者有意为之的。因此,内在语与歧义是两回事,风马不相及。百度百科中这样定义歧义,“一个句子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就会产生歧义,歧义产生的原因:词义不明确、句法不固定、层次不分明、指代不明,另外使用的语气也会导致歧义。”可见,歧义的出现并非作者、播者原本有意为之的,是表达不到位的结果,是其能力有限导致的。而内在语是播者的有意行为,是主观的,是播者准确把握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展现主题的必然要求。
二、播音内在语和它的外在含义之间必然具有某种共性
播音内在语和它的外在含义之间具有什么样的语义关系呢?这里的外在含义是指语句字面意义而言。从逻辑的角度出发,外在含义与内在含义之间具有相关关系和不相关关系。如果是不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两层意思之间毫无联系,没有共识,这样也就否定了播者与听者之间的潜在共识,听者与播者之间的桥梁就无法建立起来,听者自然无法联系到播者的实际所指,也就是说听者对播者的话语只可能听出字面的意思,即使感到播者的话似乎还有意思,但因二者无关系、无共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内在语。所以二者之间不可能是不相关关系。
那么,二者必定相关,相关关系可分为交叉关系、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在相容的关系中,语句内在含义可以是外在含义的蕴含、预设等;在不相容的关系中,内在语义与表层语义可以是交叉的、矛盾的、反对的关系。首先来看蕴含、预设关系。就含义的逻辑关系而言,这里要说一下真包含关系,石安石先生把这种关系称为蕴含(entailment),即“就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说,如果有甲就必然有乙,就说甲蕴含乙,或甲以乙为蕴含”。比如这句话,“他弟弟给汽车撞伤了”,蕴含意义有“他弟弟出车祸了”“他家人给汽车撞伤了”“有人出事了”等。预设(presupposition)是蕴含关系的一种,是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比如,“他弟弟给汽车撞伤了”的预设就有“他有个弟弟”“汽车可以撞伤人”。蕴含、预设等关系只是语句字面含义的部分语义重复,并不提供新的的语义信息。因此,外在含义与内在含义具有这种关系的播出语句不具有内在语。
其次,再来分析外在含义与内在含义的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交叉关系是指外在含义与内在含义之间有相同的部分。矛盾关系是指“真包含于一个属概念中的两个不相容关系的概念,如果二者之和等于属概念的外延,则这两个不相容的概念就是矛盾关系的”。反对关系是指“真包含于一个属概念中的两个不相容关系的概念,如果二者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的外延,则这两个不相容关系的概念就是反对关系的”。可以看出,这三种关系中的双方之间要么具有相同点,要么是共处于同一个大的范围中,都有共性之处,但又不是一方从属于另一方。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播出来的句子被听的人听出了内在语呢?
三、播者语调的变化最终导致播音内在语的出现
1.什么是语调
(1)语调是成句的标志
人们在现实的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组织是句子。从语法的角度看,单纯的词、词组的组合还不是话语,不是语句。《语言文字词典》中这样定义句子:“句子,简称‘句。语言的使用单位。由单个的词或者短语构成。句子的标志是成句的语调,有时还要有成句的语气助词。”
(2)语调及其变化依据
什么是语调呢?《语言文字词典》中的解释是:语调指“说话时音调变化所造成的旋律模式,由语音的升降、轻重、长短、快慢、续断诸要素综合构成。语调不属于单词而属于句子。同样的语句,由于运用了不同的语调,就可以表达出各种各样的附加意义和感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语调就是指播音创作中的外部表达技巧(停连、重音、节奏、语气等)的综合,而一定的语调必然反映着表达者对这一事实的认知、价值评判、情感色彩等内在心理依据。时蓉华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对“态度”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所谓态度,乃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她认为态度由三个因素构成,即认知、情感和意向。态度是“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反应受其态度所调节”。认知是表达者凭借自己的既有理解力、判断力对特定对象、或行为事实做出的价值考量,情感因素是表达者所持有的感情色彩,意向因素是个人对态度对象所做出的的行为准备。认知就是对文章整体及上下文的语义把握,知道要表达的是什么。endprint
在有声语言的表达中,语调是对态度的集中体现。态度的核心是对价值的评估,一定的价值倾向必然决定着一定的情感色彩。语调决定了这句话的具体表达方式、具体存在的方式、具体绽放的形式。从这样的角度出发,语调在言语实际含义的建构中就不是仅仅出于辅助的地位和作用,它也不是只能形成所谓各种各样的“附加意义”,它是言语含义实际形成的关键力量。没有语调的语句是无法被理解的,即使是书面语言,它在生成的时候、在酝酿者大脑中时也是有着具体的情感色彩、价值倾向的。
2.外在含义和内在含义具有交叉、矛盾或反对关系的播音语句内在语的生成
当表达者对某一事实的认知、评价等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不同甚至相反的态度。并且在特定的语境环境下,表达者无法直接表达真实态度,只好借助变化了的语调(轻重、停连、节奏、语气等播音表达外部技巧)说出不变的文字,通过有声语调反映出言外之意、语句本质。
再比如,《实用播音教程——语言表达》一书中的一篇示例《补旧》,其中写道:“他(彭老总)的这身棉衣,是在抗美援朝期间,有次回国来,为了外出方便买来穿上打掩护的,质料很一般,外头连罩衫也没有。(可是,)就是这身棉衣,伴着他在吴家花园度过了六七个寒冬,后来穿着它到了西南。直到他被林彪、江青派来的一伙人揪上北京,我们最后分别时,他穿的还是这身黑蓝颜色、上头闪着一层油光的土布棉衣,(彭总啊,你对自己太苛刻了)。”括号内部分为内在语。一般情况下,新中国的元帅、党和国家军队的重要领导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卓越功勋的老革命怎么能穿得这样寒酸呢?这是有悖常理的,彭老总穿得好一点是应该的,是理所当然的。穿着土布棉衣,还有一层油光,这实在是对自己太苛刻了。这种认知态度与平淡的态度是不同的,变化的语调、不变的文字内容更产生了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综上所述,播音内在语是指在保持语句文字不变情况下,与原语调不同,甚至相反的语调作用于语句所展现出来的与其外在含义相交叉或不相一致的语句含义。
参考文献:
[1]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学术委员会.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
[2]付程.实用播音教程——语言表达[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3]骈宇骞,王铁柱.语言文字词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4]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石安石.语义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6]刘雪春.实用汉语逻辑[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7]新华词典[M].商务印书馆,19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