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河内传统民居及三十六街的保护与发展
2014-03-22林天鹏张敏
林天鹏 张敏
摘 要:越南河内现存的三十六街历史街区于11世纪时初步成形,15世纪时经系统性分行划市,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历史肌理,是研究越南传统民居的鲜活样本。从城市规划师的角度,介绍了三十六街地区的发展历史、布局特征及传统建筑形式,分析了若干代表性的街区与建筑,并与中国南方传统民居进行比对,提出了对该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的相关建议,以期对我国历史街区、民居保护提供借鉴。
关键词:河内三十六街;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民居保护;城市肌理
Abstract:The Old Quarter of Thirty-Six Streets in Hanoi, Vietnam took shap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11th Century and experienced a systematic division in the 15th Century. So far, the complete historical structure still remains. It is a live example for scholars to research into the traditional folk residents of Vietna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 urban planner,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layout characteristics an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forms of the Old Quarter of Thirty-Six Streets are introduced, and several representative streets and buildings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folk residents in southern China, then relevant suggestions about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ical streets are proposed for the reference of the historical streets and folk residents of China.
Key words:Thirty-Six Streets in Hanoi; historical street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of folk residents; urban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3-59-(5)
河内历史悠久,早在越南的北属时期就已经建城,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河内原称“大罗”,在11世纪初时,越南李朝第一任皇帝李公蕴太祖迁都大罗城。传说李太祖率众迁都时,大罗地面飞腾起一条金色的巨龙,太祖认为这是一块吉祥的地方,便将大罗命名为“升龙”。而该地名中“龙”与象征繁荣昌盛的“隆”同音,因此人们又常以“升隆”来称呼此地。后来陈、后黎等许多朝代都曾把这里作为京城,城市名称也多次发生更改。19世纪初阮朝建立,越南的首都迁至顺化,并将此地重新命名为“升隆”。因城市被环抱于红河大堤之内,遂改名为“河内”,沿袭至今。1873年法国侵占越南,并成立法属印度支那政府,首都定为河内,持续至二战时期。二战后越南独立,当时政局分为南北两派,北越首都为河内。1975年越战结束后南北越统一,河内成为统一的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首都。
如今的河内老城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图1):一是旧时皇帝、后妃及其侍从居住以及朝廷办公的京城(Citadel);二是市民日常生活及商业贸易的三十六街地区(36 Streets);三是法属殖民时期殖民者居住的法国街区(French Quarter)。虽然由于历次的战争,旧街区与老建筑遭到严重的破坏,然而城市的肌理完好地保留下来。
1 河内三十六街的布局特征
1.2 分行划市的街道
三十六街地区在布局上采用严格的分行划市制度。由于商品经营的特性,从事相同行业的人群往往会自发聚集,促使了特色商业街道的形成,并常以所售商品直接命名,如“铂行街”(Pho Hang Bac,出售贵重金属)、“鱼行街”(Pho Hang Ca,出售鱼类产品)、“棉行街”(Pho Hang Bong,出售纺织品)、“盐行街”(Pho Hang Muoi,出售盐)等。虽然最初此地区只有36条街道,但随着历史发展和街巷密集化的趋势,如今已有76条街道之多(图2)。
随着时代的变迁,商品的种类日益多样,然而商业模式未发生重大改变,大部分的商铺维持往日的经营类别。如“铂行街”,在19世纪时是一条贩卖贵重金属的商业街,如今为金银首饰售卖以及货币兑换的场所。相较来说,虽然我国历史街区中也有分行划市的传统(如北京的各色胡同),但将历史功能保留至今的案例却较为罕见。
1.3 密集排布的商店
三十六街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远大于河内的其他地区。在不到100hm2的土地上,容纳了21,900户居民,人口密度接近662人/hm2(数据来源于2006年还剑郡人口普查),这在世界各大城市中也并不多见。由于众多的聚集人口和频繁的商业活动,使得居民对过旧的房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翻建、加建和扩建,以至形成今天的形态。如今三十六街地区沿街建筑多是以4至6层的窄面宽楼房为主,它们紧密排布,形成了连续且富有韵律的街道界面。
大多数沿街的楼房以商业建筑为主,主营服装业、餐饮业以及特色的迷你酒店等等,其他商店种类则根据其所在道路的销售商品有所调整。普通建筑一层地面与道路标高齐平,为临街开设的各种商店;也有部分建筑一层往下沉落约0.06m至1m,同时二层离地面约半层多高,两层均做商铺出租。迷你酒店是此处常见的建筑形式,通常与餐厅或者咖啡厅结合开设,即咖啡厅、餐厅设在一层,旅馆前台设在二层,三层以上及内院为客房。受三十六街地区的人口高密度及商业环境影响,临街建筑的利用往往充分而立体,许多商店除了在一层开设货品展示柜台之外,二层、三层往往也做成橱窗以充分展示店内货品(图3)。endprint
1.4 随处可见的寺庙、祠堂
三十六街形成的时代久远,因此留下不少的历史遗迹。部分城墙与城门至今保存完好,许多富有保护价值的民居也随处可见,而散布在各大街小巷的宗教建筑与遗址数量亦相当可观,如寺庙、道观、神庙、祠堂、会馆等等,这些都是伴随着河内市一千余年的悠久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结晶(图4)。
越南当地的宗教信仰多样化,长期受中国、印度等文化影响,许多周边国家的传统习俗也融入了越南国民的生活之中,因此产生了多样化的建筑形式,诸如文庙、先祖祠堂、道教的道观、中国华南地区的会馆等等(图5)。但由于大部分的宗教建筑已转为民居,因此保护状况较差,内部院落随意搭建现象严重。幸运的是多数建筑主体结构保存完好,若能将院落内违章搭建部分拆除,主建筑稍加修葺即可恢复古迹原貌。
1.5 街道案例——铂行街(Pho Hang Bac)
铂行街(Pho Hang Bac,越南汉喃字为“埔行铂”),是河内三十六街中最主要的一条街道,贯穿整个片区的东西。整条街道西接南北向主干道桃行街(Pho Hang Dao),东至皮行街(Pho Hang Be),全长约280米。现存的街道建于18世纪时期,最初主要为银器加工工匠开设的店铺。到19世纪时,此处金融业、金银加工业与货币兑换业开始蓬勃地发展起来,铂行街便由此得名。“铂(Bac)”在越南语中指贵金属,而此处的行业均与贵重金属有关。直至如今铂行街功能仍未有太大转变(图6)。
铂行街的保存相对于三十六街其余的街道来说较为完整。现存街道总宽度约10m,其中车行道7m左右,街道两侧房屋风貌依旧,大多为2~3层高,与其他街道4~6层的高度差异较大,因此传统尺度保存完好。一些建筑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如位于铂行街与丁烈街(Pho Dinh Liet)交叉口处的金钟剧院(Chuong Vang),该剧院建成于1920年,是铂行街的重要标志之一(图7)。此外,铂行街42号的银匠店也是一座年代久远的老店,店内仍供奉着古老的银匠守护神造像。
2 越南传统民居的特点
2.1 民居形式
河内三十六街内的民居类型属于较为典型的越南传统民居形式,院落布局细长,面宽窄却进深大,类似于中国南方地区的竹筒屋(Tube House)。每个院落的面宽约在3m至4m左右,但进深一般都大于20m,最大的一处进深竟达到了120m之多。此外,在部分院落与院落之间往往穿插着小巷,通往街区内部的中庭,而围绕着中庭往往又布置着2~3座左右的院落,由此可见此处的土地利用率之高。
竹筒屋式的布局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临街门面资源,同时也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河内地处北回归线南侧,属热带湿热型季风气候,面积狭小的天井有助于在季风来临时通过烟囱效应拔风,带走建筑内部湿热的空气,以提高居住的舒适感。
2.2 代表性院落
符禄街(Ngo Phat Loc)30号的院落的布局模式相当典型(图8),它起初为一座家族祠堂,于1878年左右翻建,后作为住宅使用。此院落共有三进,由三组两层的房屋以及部分临时性一层房屋共同组成。临街的一栋房屋为商店,直接面向街面敞开,而中部以及内部的房屋则用来会客、居住等等。厨房与厕所位于最内侧的院落里,属于临时搭建的一层房屋。整个院落布局紧凑,房屋与房屋之间天井狭小,内部格局十分经济合理,根据需要还增加了若干夹层。木构架至今保存完好,整个院落带有浓郁的河内传统民居韵味。
3 河内三十六街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
河内三十六街虽然属于历史街区,但是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旧的住宅院落中已经形成了许多自发的加建,许多寺庙祠堂已变成民居;另一方面,部分破旧房屋已被当地居民翻建成了更高的商店、酒店,改变了原来的街巷尺度感和天际线。应该讲,如今的三十六街地区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图9)。
可喜的是,三十六街地区街道脉络及院落布局还保留着过去的肌理。同时,翻建的建筑虽然多使用混凝土等现代材料,但风貌仍然与19世纪法属殖民时期相近,大部分临街建筑仍保持着法式拱券、柱廊装饰以及越南传统的坡屋顶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片历史街区,有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保护这片区域不仅仅是保护若干个历史建筑及院落,而应涉及整个街区,包括街道尺度、院落肌理、古树名木以及原有的街区氛围等。其次,对于街区内部新建的建筑应制定合理的控制方案,对其高度、尺度、风貌进行管制,以对历史街区表示尊重。第三,应合理引导三十六街地区商业模式的转变,以提升售卖商品的档次及销售环境以顺应时代的发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通过日照、通风及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人口的疏散,提高当地居民的居住水平,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与热情。
4 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可借鉴之处
越南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与中国南方地区非常相似,建筑风格也有诸多近似之处,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上,三十六街地区可供一些经验教训为我国城市借鉴和学习。
4.1 划分合理的历史街区保护区
如今越南政府对三十六街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已划分相应的保护区,并对历史街区内的建筑风貌进行控制。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我国城市,部分城市对旧城区的保护并不受重视,旧街区不是拆掉建新城,就是任其自己破败,缺乏合适的保护与管理。对于承载城市记忆的旧街区,市级建设管理部门应提早意识到保护的重要性,及时划分合理的保护区,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4.2 延续历史街区的肌理
历史街区内旧建筑翻建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翻建之时既应注重保存过去城市的风貌,又要在建筑质量上进行改善。由于是历史街区,街道红线、建筑控高、建筑风格的控制必须严格把关,从而避免历史风貌的建筑被居民随意地加建、翻建、改建而逐渐丧失价值。
4.3 保护和引导历史街区的生活方式
保护好历史街区的建筑容易,但延续过去的生活方式却是个难题,如何在现代的生活方式下保存过去的商业模式,需要长期实践与探索。一些古今相近的行业可以近似保留,如三十六街中铂行的贵金属交易转变成当前的玉器、首饰买卖等;一些过去繁荣但现在衰败的行业只有引导其转型,适应现代人的消费模式。传统街区的行业经营模式需要与时俱进,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从而避免让历史街区保护徒有建筑空壳之类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 千叶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 The “36 Guild Streets” area, Hanois Ancient Quarter, Historic centre of the citys prosperity [M].东京:昭和女子大学国际文化研究所,2008.
[2] Logan W S. Heritage Planning in Post-Doi Moi Hanoi: 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ntributions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995,61(3):328-343.
[3] Phuong D Q, Groves D. Hanoi architecture: Some observations by a local and a tourist [J]. Web Journal on Cultural Patrimony,2006,1,(2):121-133.
[4] Waibel M. The Ancient Quarter of Hanoi–a reflection of urban transition processes [J].ASIEN,2004,92(S):30-48.
[5] 徐绍丽,利国,张训常.越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于向凤endprint
1.4 随处可见的寺庙、祠堂
三十六街形成的时代久远,因此留下不少的历史遗迹。部分城墙与城门至今保存完好,许多富有保护价值的民居也随处可见,而散布在各大街小巷的宗教建筑与遗址数量亦相当可观,如寺庙、道观、神庙、祠堂、会馆等等,这些都是伴随着河内市一千余年的悠久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结晶(图4)。
越南当地的宗教信仰多样化,长期受中国、印度等文化影响,许多周边国家的传统习俗也融入了越南国民的生活之中,因此产生了多样化的建筑形式,诸如文庙、先祖祠堂、道教的道观、中国华南地区的会馆等等(图5)。但由于大部分的宗教建筑已转为民居,因此保护状况较差,内部院落随意搭建现象严重。幸运的是多数建筑主体结构保存完好,若能将院落内违章搭建部分拆除,主建筑稍加修葺即可恢复古迹原貌。
1.5 街道案例——铂行街(Pho Hang Bac)
铂行街(Pho Hang Bac,越南汉喃字为“埔行铂”),是河内三十六街中最主要的一条街道,贯穿整个片区的东西。整条街道西接南北向主干道桃行街(Pho Hang Dao),东至皮行街(Pho Hang Be),全长约280米。现存的街道建于18世纪时期,最初主要为银器加工工匠开设的店铺。到19世纪时,此处金融业、金银加工业与货币兑换业开始蓬勃地发展起来,铂行街便由此得名。“铂(Bac)”在越南语中指贵金属,而此处的行业均与贵重金属有关。直至如今铂行街功能仍未有太大转变(图6)。
铂行街的保存相对于三十六街其余的街道来说较为完整。现存街道总宽度约10m,其中车行道7m左右,街道两侧房屋风貌依旧,大多为2~3层高,与其他街道4~6层的高度差异较大,因此传统尺度保存完好。一些建筑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如位于铂行街与丁烈街(Pho Dinh Liet)交叉口处的金钟剧院(Chuong Vang),该剧院建成于1920年,是铂行街的重要标志之一(图7)。此外,铂行街42号的银匠店也是一座年代久远的老店,店内仍供奉着古老的银匠守护神造像。
2 越南传统民居的特点
2.1 民居形式
河内三十六街内的民居类型属于较为典型的越南传统民居形式,院落布局细长,面宽窄却进深大,类似于中国南方地区的竹筒屋(Tube House)。每个院落的面宽约在3m至4m左右,但进深一般都大于20m,最大的一处进深竟达到了120m之多。此外,在部分院落与院落之间往往穿插着小巷,通往街区内部的中庭,而围绕着中庭往往又布置着2~3座左右的院落,由此可见此处的土地利用率之高。
竹筒屋式的布局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临街门面资源,同时也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河内地处北回归线南侧,属热带湿热型季风气候,面积狭小的天井有助于在季风来临时通过烟囱效应拔风,带走建筑内部湿热的空气,以提高居住的舒适感。
2.2 代表性院落
符禄街(Ngo Phat Loc)30号的院落的布局模式相当典型(图8),它起初为一座家族祠堂,于1878年左右翻建,后作为住宅使用。此院落共有三进,由三组两层的房屋以及部分临时性一层房屋共同组成。临街的一栋房屋为商店,直接面向街面敞开,而中部以及内部的房屋则用来会客、居住等等。厨房与厕所位于最内侧的院落里,属于临时搭建的一层房屋。整个院落布局紧凑,房屋与房屋之间天井狭小,内部格局十分经济合理,根据需要还增加了若干夹层。木构架至今保存完好,整个院落带有浓郁的河内传统民居韵味。
3 河内三十六街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
河内三十六街虽然属于历史街区,但是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旧的住宅院落中已经形成了许多自发的加建,许多寺庙祠堂已变成民居;另一方面,部分破旧房屋已被当地居民翻建成了更高的商店、酒店,改变了原来的街巷尺度感和天际线。应该讲,如今的三十六街地区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图9)。
可喜的是,三十六街地区街道脉络及院落布局还保留着过去的肌理。同时,翻建的建筑虽然多使用混凝土等现代材料,但风貌仍然与19世纪法属殖民时期相近,大部分临街建筑仍保持着法式拱券、柱廊装饰以及越南传统的坡屋顶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片历史街区,有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保护这片区域不仅仅是保护若干个历史建筑及院落,而应涉及整个街区,包括街道尺度、院落肌理、古树名木以及原有的街区氛围等。其次,对于街区内部新建的建筑应制定合理的控制方案,对其高度、尺度、风貌进行管制,以对历史街区表示尊重。第三,应合理引导三十六街地区商业模式的转变,以提升售卖商品的档次及销售环境以顺应时代的发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通过日照、通风及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人口的疏散,提高当地居民的居住水平,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与热情。
4 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可借鉴之处
越南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与中国南方地区非常相似,建筑风格也有诸多近似之处,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上,三十六街地区可供一些经验教训为我国城市借鉴和学习。
4.1 划分合理的历史街区保护区
如今越南政府对三十六街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已划分相应的保护区,并对历史街区内的建筑风貌进行控制。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我国城市,部分城市对旧城区的保护并不受重视,旧街区不是拆掉建新城,就是任其自己破败,缺乏合适的保护与管理。对于承载城市记忆的旧街区,市级建设管理部门应提早意识到保护的重要性,及时划分合理的保护区,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4.2 延续历史街区的肌理
历史街区内旧建筑翻建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翻建之时既应注重保存过去城市的风貌,又要在建筑质量上进行改善。由于是历史街区,街道红线、建筑控高、建筑风格的控制必须严格把关,从而避免历史风貌的建筑被居民随意地加建、翻建、改建而逐渐丧失价值。
4.3 保护和引导历史街区的生活方式
保护好历史街区的建筑容易,但延续过去的生活方式却是个难题,如何在现代的生活方式下保存过去的商业模式,需要长期实践与探索。一些古今相近的行业可以近似保留,如三十六街中铂行的贵金属交易转变成当前的玉器、首饰买卖等;一些过去繁荣但现在衰败的行业只有引导其转型,适应现代人的消费模式。传统街区的行业经营模式需要与时俱进,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从而避免让历史街区保护徒有建筑空壳之类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 千叶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 The “36 Guild Streets” area, Hanois Ancient Quarter, Historic centre of the citys prosperity [M].东京:昭和女子大学国际文化研究所,2008.
[2] Logan W S. Heritage Planning in Post-Doi Moi Hanoi: 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ntributions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995,61(3):328-343.
[3] Phuong D Q, Groves D. Hanoi architecture: Some observations by a local and a tourist [J]. Web Journal on Cultural Patrimony,2006,1,(2):121-133.
[4] Waibel M. The Ancient Quarter of Hanoi–a reflection of urban transition processes [J].ASIEN,2004,92(S):30-48.
[5] 徐绍丽,利国,张训常.越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于向凤endprint
1.4 随处可见的寺庙、祠堂
三十六街形成的时代久远,因此留下不少的历史遗迹。部分城墙与城门至今保存完好,许多富有保护价值的民居也随处可见,而散布在各大街小巷的宗教建筑与遗址数量亦相当可观,如寺庙、道观、神庙、祠堂、会馆等等,这些都是伴随着河内市一千余年的悠久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结晶(图4)。
越南当地的宗教信仰多样化,长期受中国、印度等文化影响,许多周边国家的传统习俗也融入了越南国民的生活之中,因此产生了多样化的建筑形式,诸如文庙、先祖祠堂、道教的道观、中国华南地区的会馆等等(图5)。但由于大部分的宗教建筑已转为民居,因此保护状况较差,内部院落随意搭建现象严重。幸运的是多数建筑主体结构保存完好,若能将院落内违章搭建部分拆除,主建筑稍加修葺即可恢复古迹原貌。
1.5 街道案例——铂行街(Pho Hang Bac)
铂行街(Pho Hang Bac,越南汉喃字为“埔行铂”),是河内三十六街中最主要的一条街道,贯穿整个片区的东西。整条街道西接南北向主干道桃行街(Pho Hang Dao),东至皮行街(Pho Hang Be),全长约280米。现存的街道建于18世纪时期,最初主要为银器加工工匠开设的店铺。到19世纪时,此处金融业、金银加工业与货币兑换业开始蓬勃地发展起来,铂行街便由此得名。“铂(Bac)”在越南语中指贵金属,而此处的行业均与贵重金属有关。直至如今铂行街功能仍未有太大转变(图6)。
铂行街的保存相对于三十六街其余的街道来说较为完整。现存街道总宽度约10m,其中车行道7m左右,街道两侧房屋风貌依旧,大多为2~3层高,与其他街道4~6层的高度差异较大,因此传统尺度保存完好。一些建筑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如位于铂行街与丁烈街(Pho Dinh Liet)交叉口处的金钟剧院(Chuong Vang),该剧院建成于1920年,是铂行街的重要标志之一(图7)。此外,铂行街42号的银匠店也是一座年代久远的老店,店内仍供奉着古老的银匠守护神造像。
2 越南传统民居的特点
2.1 民居形式
河内三十六街内的民居类型属于较为典型的越南传统民居形式,院落布局细长,面宽窄却进深大,类似于中国南方地区的竹筒屋(Tube House)。每个院落的面宽约在3m至4m左右,但进深一般都大于20m,最大的一处进深竟达到了120m之多。此外,在部分院落与院落之间往往穿插着小巷,通往街区内部的中庭,而围绕着中庭往往又布置着2~3座左右的院落,由此可见此处的土地利用率之高。
竹筒屋式的布局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临街门面资源,同时也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河内地处北回归线南侧,属热带湿热型季风气候,面积狭小的天井有助于在季风来临时通过烟囱效应拔风,带走建筑内部湿热的空气,以提高居住的舒适感。
2.2 代表性院落
符禄街(Ngo Phat Loc)30号的院落的布局模式相当典型(图8),它起初为一座家族祠堂,于1878年左右翻建,后作为住宅使用。此院落共有三进,由三组两层的房屋以及部分临时性一层房屋共同组成。临街的一栋房屋为商店,直接面向街面敞开,而中部以及内部的房屋则用来会客、居住等等。厨房与厕所位于最内侧的院落里,属于临时搭建的一层房屋。整个院落布局紧凑,房屋与房屋之间天井狭小,内部格局十分经济合理,根据需要还增加了若干夹层。木构架至今保存完好,整个院落带有浓郁的河内传统民居韵味。
3 河内三十六街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
河内三十六街虽然属于历史街区,但是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旧的住宅院落中已经形成了许多自发的加建,许多寺庙祠堂已变成民居;另一方面,部分破旧房屋已被当地居民翻建成了更高的商店、酒店,改变了原来的街巷尺度感和天际线。应该讲,如今的三十六街地区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图9)。
可喜的是,三十六街地区街道脉络及院落布局还保留着过去的肌理。同时,翻建的建筑虽然多使用混凝土等现代材料,但风貌仍然与19世纪法属殖民时期相近,大部分临街建筑仍保持着法式拱券、柱廊装饰以及越南传统的坡屋顶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片历史街区,有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保护这片区域不仅仅是保护若干个历史建筑及院落,而应涉及整个街区,包括街道尺度、院落肌理、古树名木以及原有的街区氛围等。其次,对于街区内部新建的建筑应制定合理的控制方案,对其高度、尺度、风貌进行管制,以对历史街区表示尊重。第三,应合理引导三十六街地区商业模式的转变,以提升售卖商品的档次及销售环境以顺应时代的发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通过日照、通风及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人口的疏散,提高当地居民的居住水平,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与热情。
4 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可借鉴之处
越南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与中国南方地区非常相似,建筑风格也有诸多近似之处,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上,三十六街地区可供一些经验教训为我国城市借鉴和学习。
4.1 划分合理的历史街区保护区
如今越南政府对三十六街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已划分相应的保护区,并对历史街区内的建筑风貌进行控制。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我国城市,部分城市对旧城区的保护并不受重视,旧街区不是拆掉建新城,就是任其自己破败,缺乏合适的保护与管理。对于承载城市记忆的旧街区,市级建设管理部门应提早意识到保护的重要性,及时划分合理的保护区,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4.2 延续历史街区的肌理
历史街区内旧建筑翻建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翻建之时既应注重保存过去城市的风貌,又要在建筑质量上进行改善。由于是历史街区,街道红线、建筑控高、建筑风格的控制必须严格把关,从而避免历史风貌的建筑被居民随意地加建、翻建、改建而逐渐丧失价值。
4.3 保护和引导历史街区的生活方式
保护好历史街区的建筑容易,但延续过去的生活方式却是个难题,如何在现代的生活方式下保存过去的商业模式,需要长期实践与探索。一些古今相近的行业可以近似保留,如三十六街中铂行的贵金属交易转变成当前的玉器、首饰买卖等;一些过去繁荣但现在衰败的行业只有引导其转型,适应现代人的消费模式。传统街区的行业经营模式需要与时俱进,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从而避免让历史街区保护徒有建筑空壳之类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 千叶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 The “36 Guild Streets” area, Hanois Ancient Quarter, Historic centre of the citys prosperity [M].东京:昭和女子大学国际文化研究所,2008.
[2] Logan W S. Heritage Planning in Post-Doi Moi Hanoi: 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ntributions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995,61(3):328-343.
[3] Phuong D Q, Groves D. Hanoi architecture: Some observations by a local and a tourist [J]. Web Journal on Cultural Patrimony,2006,1,(2):121-133.
[4] Waibel M. The Ancient Quarter of Hanoi–a reflection of urban transition processes [J].ASIEN,2004,92(S):30-48.
[5] 徐绍丽,利国,张训常.越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于向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