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体育与构建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初探

2014-03-22邱良武保文莉

大理大学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边民边疆民族民族

邱良武,保文莉,张 耆

(昆明医科大学体育部,昆明 650500)

我国具有广袤的边疆,边疆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国家的稳定与和谐发展,离不开这些地区的和谐与稳定。边疆体育是一个新的概念,指国家边境区域开展的体育活动,包括边境地区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及与周边国家的国际体育文化交往发展的基本状况,它除具有常规体育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以外,它还具有当代边疆体育所具有的特殊作用与功能〔1〕。云南边疆在全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探究云南边疆体育与构建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之关系,对云南乃至全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作用。

1 边疆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挑战

1.1 边疆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严重云南边境的一些少数民族如景颇族、傈僳族、独龙族等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或保留着部分原始公社残余。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还比较普遍。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封闭的地理环境使这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资料表明,云南省25个边境县(市)2002年人均GDP才390美元,而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620 美元和967 美元;人均收入188 元,比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292元和1 100元〔2〕。

1.2 教育滞后,发展前景堪忧截止2002年,云南省还未达到“扫盲”标准的县有19 个,其中12 个是民族自治县。边境25 个县15 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率为38.70%,比全省全国分别高13.70 和24.69 个百分点〔3〕。由于家庭贫困、教学条件差、师资水平低等状况,导致这些地区的青少年受教育水平低,整体人口素质不高,难以实现科技普及和科技推广,制约着民族地区的发展。

1.3 政策不平衡成为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不可忽视因素云南省作为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是事关我国向西南开放、实现睦邻友好,事关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实现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国家战略。但是对外交往越来越多,受国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近年来,云南周边的国家越南、缅甸等加大了对边疆地区优惠力度,采取了一些特殊政策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如越南借鉴中国经验,实行革新开放,对边境地区居民免收农业税、屠宰税等税收,并无偿供应部分油盐等日常用品,对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给予补贴,实行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而我方的优惠政策力度没有那么大,双方政策的不平衡致使我方边民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

1.4 宗教问题成为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许多边境跨境双方边民具有共同的族源、共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如我国的哈尼族和越南的阿卡族、景颇族和缅甸的克钦族、中缅双方的布朗族。双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往往会伴随着一些宗教交流〔4〕。当然,正常的宗教交流有利于双方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但是,目前在中越、中缅边境,由于我方宗教职业人员的宗教学识、宗教修养比越南和缅甸的同行低一些,因而双方的宗教交流是出去的少而进来的多,外来宗教影响占据优势,对我国边境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有学者认为,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等方面〔5〕。本文将从这3个方面探究边疆体育对构建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2 边疆体育对构建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2.1 促进民主政治建设,为构建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政治文明是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是在一定形态中关于民主、法治、自由、平等以及人的解放实现程度的体现,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政治文明的表现形式。体育作为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对促进社会政治文明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边疆体育实施中,体育规则的制定、竞赛组织、胜负的判定、人才的选拔都有充分的民主性,被人们视为一种民主程序的典范。边境乡镇通过设立“文体工作站”,“文体活动室”,并与“共产党员之家”、“基层民兵之家”等机构进行有效整合。边民在这些“文化站”、“文化室”进行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治组织能力,而且强化了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通过不断加大体育的社会化、组织化和自治化程度来培育边民的政治意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 促进经济建设,为构建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提供经济基础在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要素中,经济是首要因素〔6〕。经济的发展对体育运动有促进作用,体育运动发展的同时又带动经济增长。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市场资源,非常适合开发具有特色优势的体育旅游产业。可以开展登山探险、江河漂流、高空溜索、茶马古道考察等体育探险旅游;也可开展民族体育风情旅游,诸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藏族的“赛马节”、苗族的“火山节”、景颇族的“木脑会”、傈僳族的“阔时节”、独龙族的“卡雀哇”等能够吸引广大游客到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进行民族体育风情的观赏旅游,参与娱乐健身活动,形成“以体促游”的良性互动局面。

体育搭台,经贸唱戏,也是云南边疆的一道亮丽风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畹町、瑞丽、盈江等边境县市,经常性地开展文体活动和经济洽谈会、贸易会。近几年,这里的边贸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吸引了国内外的大批商人,2003 年云南省边贸的进出口总额超过21亿元人民币,而上述4 个县市就占去12 亿多〔7〕。当地人不无自豪地说:“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离不开体育的功劳。”

2.3 促进文化建设,为构建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凝聚精神动力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很大程度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以及良好的道德规范,文化则担负着培育社会成员树立共同理想和形成良好道德规范的义务〔8〕。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从诞生之时起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文化建设功能,其文化建设功能主要从物质、制度、行为和心态4个层面发生作用〔9〕。

2.3.1 体育为边民提供了真实可感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9〕。这种文化直接彰显于各种可以感知的实体之上,其作用明显而直接,满足了人们身体活动的需求,适应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标志。

畹町市仅仅是德宏傣族景颇自治州的一个县级市,总人口只有一万余人。然而,这个小小的城市十分重视体育投资,有较充足的体育活动场馆。目前,该市有60个篮球场,其中包括3个灯光球场;5 个游泳池,其中一个是50 米的室内温水游泳池;还有一个专供民族体育运动开展的大型体育场,场内体育器械应有尽有。另外,该市正在兴建一个大型综合体育馆,不久将竣工。再如,位于中缅边境的潞西市姐相乡的大等喊村,是该市最大的傣族村寨。2007年,在“禁毒防艾”工作队的倡议并提供水泥的情况下,由当地政府出资,村民出力的形式,在村里修建了两块篮球场,由市体育局赠送了两副篮球架。球场建好后,村民非常喜爱,切实感受到先进的体育物质文化带来的好处。

2.3.2 体育为边民打造了整合和规范行为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就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社会规范所构成的。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系列服务自己又约束自己的精神财富,如各种法规、制度、组织等。在体育竞赛中,竞赛规则和裁判手段具有模拟社会法规的性质,既有文字上的制约,又有社会控制,如裁判、检查、仲裁体制等等。体育不是一种单纯的竞争,它富含人类特有的文化规范和精神气质,这种规范和品质,在人们参与、观赏各种体育赛事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在人们的精神意识里,从而对人的其他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2.3.3 体育为边民创造了合乎规范的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特别是在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10〕。体育物质文化不仅为边民提供了摸得着、看得见的物质满足感,也为打造行为文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制度文化则为行为文化提供了保障。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大兴地乡,乡里每年春节后都举行农民运动会,由各个行政村村民组成代表队参加,通过比赛极大的带动了农民从事体育的主动性,村民在农闲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形成了良好的行为文化。在德宏州大等喊村,篮球场建好后,篮球活动成为了村民重要的娱乐消遣方式,平时村民、小和尚开展活动和比赛,邻国的村寨也派队来参加,气氛激烈而又友好。村里还由本乡企业赞助,每年举行一次全村篮球运动会,比赛期间村里就像过年一样充满了热烈与喜庆的气氛,如今,大等喊村的村民们已远离“黄、赌、毒”的侵扰,该村已多次被评为省、州、市的“文明村寨”〔11〕。

2.3.4 体育为边民培育了振奋精神的心态文化心态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培养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有较强的独立性,具体又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两个子层次〔10〕。社会心理是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一种未经加工的、在某一地区较为流行的大众心态,诸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社会意识集中表现为文化意识,即人们意识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自觉的、有目的地将某类活动视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一个人在自觉投入自己所喜爱的体育运动中,在与同伴的默契的配合,与对手斗智斗勇的较量中,成功地完成某一动作,从而战胜自我,享受胜利的喜悦时,得到的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心理满足和快感,会增强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最终培育出一种振奋精神的心态文化。

〔1〕饶远,孙振武,刘竹.我国边疆体育建设的特点与任务〔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3):24-26.

〔2〕廖元昌.构建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内涵要求及面临的挑战:以云南省德宏州为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1):141-143.

〔3〕郭家骥.云南的民族宗教问题与和谐社会建设〔J〕.贵州民族研究,2005,25(6):44-54.

〔4〕黄彩文,黄昕莹.中缅边境地区布朗族的宗教文化交流与国家安全〔J〕.大理学院学报,2014,13(7):17-24.

〔5〕郭燕来.关于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研究综述〔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4):27-32.

〔6〕吴述裕.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民族论坛,2006(8):4-6.

〔7〕吴之清.论民族体育的宗教渊源:以云南民族体育的发展动态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6):32-35.

〔8〕包安霞.论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D〕.重庆:重庆大学,2007.

〔9〕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3-175.

〔10〕傅金铎.中华文化与人的现代化〔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6(2):20-22.

〔11〕张娜.边境体育的多元化功能对促进边疆和谐发展的研究:以云南德宏中缅边境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10):15-17.

猜你喜欢

边民边疆民族民族
西藏边境地区边民居留稳定性调查与分析*
我们的民族
滇西南边民通婚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以普洱市为例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合唱团的重要性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
附录:《中国边疆民族研究》1—6辑目录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