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蹄裂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2014-03-22曾国昌广东省兴宁市畜牧育种辅导站514571
曾国昌 广东省兴宁市畜牧育种辅导站 514571
蹄裂是指蹄壳开裂有轻微出血的一种肢蹄病,是猪的主要蹄部疾病之一,在公、母猪中都时有发生,致使猪场的种猪淘汰率达到一50%以上,经济损失巨大。
1 蹄的构造
猪的蹄部由死组织外壳和一些会产生角质素的活细胞组成,其构造包括非常坚硬的角质外壁、硬的蹄底和较软的蹄球角。蹄球角包裹着蹄球,当猪只站立时蹄球可以缓和猪只蹄部所承受的压力,使整个承受面延伸到前方。有着灰白色角质的部分是蹄底,角质壁后方带有黄色的部分就是蹄球。蹄球会向后方两侧凸出,并在蹄球和角质壁的分界处与角质壁相连。蹄的角质外壳及角质生成细胞都没有血管及神经,因此不能感觉疼痛,而真皮层则有血管存在,以供应角质生成细胞的营养。包藏在真皮层里面的则是一些支撑身体的系统,如骨骼、关节、韧带及肌腱等。
2 蹄裂的原因
(1)品种因素。瘦肉型品系的猪发生此病更常见,如杜洛克、汉普夏、大约克夏和长白等背膘薄、肢体纤细的猪最易患此病,而大部分的地方品种及其与外来杂交的品种极少发病。
(2)气候因素。此病在每年秋冬季节气候寒冷干燥时多发,春夏季节发病率相对较低。秋冬季节猪体的脂类物质分泌减少,蹄壳变硬变脆,极易出现裂缝,寒冷的天气更容易冻裂蹄壳。
(3)圈舍因素。过于光滑的漏缝地板或是看不见沙粒的水泥地圈舍及过于粗糙的圈舍中饲养的猪蹄裂发病率较高。
(4)营养因素。饲料中钙磷不足或比例不当,易造成裂蹄。缺硒容易引起足变形、脱毛和关节炎。维生素缺乏时脚垫易裂缝、出血,出现蹄壳龟裂、蹄横裂并有时有后脚痉挛、脱毛和发炎等症状。维生素缺乏造成蹄角质变软后,加上圈面粗糙更加剧了裂蹄,严重时导致裂口感染和跛行。
(5)疾病的影响。一些疾病,如口蹄疫和水泡性疾病,以对蹄部的损伤为特征。
3 防治措施
(1)加强品种改良。通过对肢体结实度的选择,改良肢蹄结构,并使整个肢体发生变化,从而增强抵抗此病发生的可能。采取淘汰的方式对于肢体过于纤细而且体形过大、骨骼负重过重、容易引起肢体损伤的个体。
(2)设计合理的猪舍。根据光线、圈面、通风和湿度等条件选择设计合理的猪舍。如光线好,有效控制猪舍温度并解决猪舍通风问题的猪场很少有蹄裂现象发生;相反在光线差、通风不好,又潮湿的猪舍中蹄裂病的发生率高很多。从光线、圈面、通风和湿度等着手,使圈舍坡度保持在3%~5%为宜,地面无尖锐物、无积水、不潮湿,并且光滑度适中;合理设计猪舍漏缝地板的漏缝宽度,如铺一层干燥的垫草或者铺一块垫板。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解决机械性和物理性因素对种猪蹄部造成的损害。
(3)改善饲料营养。饲料配制应营养均衡,保证钙、磷足量和比例恰当,保证铜、锌、硒、锰等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维生素的供给量。针对秋冬季节种猪发病率高的问题,可在饲料中增加1%~3%的脂肪粉或者大豆油。
(4)防治继发感染。在运动场进出处设置脚浴池,每隔1 个月赶猪通过盛有5%~10%福尔马林溶液的脚浴池1~2 次,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伤口处涂抹抗生素及抗发炎药物,如紫药水等。将病猪每日数次强迫驱赶活动,促进蹄壳的代谢与更新。在肢蹄发炎肿胀或继发全身感染时,可先清除病蹄中的化脓组织或异物,然后进行局部消毒。用青霉素按猪体重5 万单位/kg、链霉素50mg,混合用氯化钠注射液20 毫mL 溶解后肌肉注射,每日2 次,连注3天。也可用磺胺甲嗪或磺胺-6-甲氧嘧啶,猪每千克体重首次量0.1g、维持量70mg 肌肉注射,每日1 次,连注3天。
[1]李卫兵.种猪裂蹄症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中国畜禽种业》2009年05 期
[2]刘芳宇,李尽阳,刘超良,伍刚强,孙卫红.猪裂蹄病的防治《湖南农业》2012年07 期
[3]孟昭宁.猪饲料中莫忽略生物素[J];农村养殖技术;2008年21 期
[4]朱作民.生物素缺乏导致母猪蹄裂的防治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0年1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