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金参与体育健身消费可行性
——以安徽省为例
2014-03-22李慧萌
李慧萌,汪 波,2
(1.皖西学院体育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2.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自1998年我国正式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改革已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目前,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总体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然而,有资料显示我国35岁以下职工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正在逐年下降,他们参与全民健身的状况令人堪忧。N市体育局群体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青少年有学校体育,老年人有晨练团队,忙于工作和家务的中青年人成了全民健身最薄弱的环节[1]。”中青年人不仅是我国城镇职工队伍的主力军,也是我国医疗保险政策的最大受益群体,但因中青年阶段身体健康状况好,医疗费用支出相对较少,因此他们医保卡上存有的累积闲置资金相对较多,参与体育健身消费的可能性也较大。鉴于此,2006年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江苏省苏州市率先推行了“医保——阳光健身卡政策”,允许一定额度的医保账户结余资金直接转入阳光健身卡参与体育健身消费,并将此举作为医保政策调整措施之一而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肯定与支持。该政策设立的基本理念就是“防病先于治病,积极引导群众花小钱‘买健康’,从源头上控制疾病发生的风险[2]。”目前南通、连云港、常州和无锡等地也在酝酿实施,效果很好。从以上城市这几年实施的情况看,将积累较多的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参与个人的体育锻炼,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参保人员从“有病治病”向“无病强身”观念的转变,而且有效地推动了城镇职工体育健身消费热潮,实现了医疗保险事业和全民健身事业的有效互动。为此,本课题以安徽省为例,探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金参与体育健身消费的可行性,旨在为推动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改革,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安徽省17个地级市中按地理位置分层,选取芜湖、合肥、六安和淮北4个有代表性地区的城镇职工为调查对象,重点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金参与体育健身消费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搜集近年来国家与地方政府在医疗保险政策和群众体育改革与发展方面的文件资料;阅读国内有关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体育健身消费方面的研究成果;登录中国学术期刊网站,查阅相关资料,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
设计了《城镇职工体育健身消费与医疗保险金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并在完成效度和信度检验后,组织人员对以上4地区城镇职工发放调查问卷1 440份,回收1 343份,回收率93.3%;其中有效问卷1 224份,有效率91.1%(见表1)。
2.2.3 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走访了有关地区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和体育管理部门,深入个别医保定点药店、体育健身俱乐部,听取相关人士的观点和意见,为分析问题和寻求对策提供参考。
表1 调查地区城镇职工职业分布一览表 N=1 224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分析
3.1.1 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程
医疗保险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保险原则为解决居民防病治病问题而筹集、分配和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制度[3]。加快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保障。建国以来,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主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到80年代中期)。该阶段为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初始阶段,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建立的一种由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两部分组成的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其特点是公费医疗费用由财政按规定的年人均定额拨款支付,劳保医疗费用是根据国家政策规定的工资总额一定比例提取的职工福利费中支付。
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该阶段是在我国城镇地区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传统的劳保医疗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面临较大困境的背景下实行的。这个阶段的改革重心是逐步从针对需方的费用分担过渡到约束供方医疗机构,控制医疗费用过快上涨的方式转变[4]。
第三阶段(90年代初期到1998年)。该阶段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条件下进行的,改革重点由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上涨过渡到建立统帐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模式的转变,改革的推进方式也从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两大门类分别改革进行到统一试点[5]。
第四阶段(1998至现在),该阶段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根据中央确立的医保改革、卫生体制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三改并举”的原则,建立的覆盖我国城镇所有用人单位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其特点是:低水平、广覆盖、共同负担、统帐结合、坚持属地化与社会化管理、实行多层次保障[6]。
3.1.2 对当前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制度的分析
我国目前实施的“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在借鉴新加坡个人保健储蓄计划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设立个人账户的目的是强化参保人员的自我保障意识,引导参保人员在医疗费用支出上形成自我约束和储蓄积累机制。设立个人账户制度不仅能增强参保人员医疗费用意识,约束医疗费用行为,为年老时做好必要的医疗费用积累;同时也能使参保人员正确选择和约束医疗费用需求,避免使用不合理和不必要的药品和诊疗项目[7]。
从目前个人帐户的实施情况来看,仍然面临许多困境:第一,个人帐户的划入比例问题难以界定。由于医疗保险基金分为个人帐户和统筹基金两部分,如果个人账户划入比例较大,对经常生病的人较为有利,但会削弱社会共济能力。反之,统筹基金比例增大,则个人帐户比例减少,势必降低参保人员的积极性和医疗保障水平;第二,个人帐户的积累问题难以解决。由于个人帐户基金归参保职工个人所有,不能随意使用。因此,经过多年的积累部分职工的个人帐户基金数额将会累积较大,一方面存在贬值的风险,另一方面增加了调整统筹基金支付范围的压力;第三,个人帐户的使用问题难以监管。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和部分医疗经办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管,一些健康责任和自我约束意识淡薄的职工就会设法突击使用账户资金,在一些地方甚至连生活用品也可用医保卡购买。无法达到建立个人账户是为了约束医疗消费行为,控制医疗费用的真正目的。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现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在医疗保障机制的发挥和保障社会稳定方面的确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但在规范医患关系,保障职工身心健康方面还没有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参保人员个人账户的实施与管理方面还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而将医疗保险金个人账户部分参与体育健身消费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所做的适当变通,更是对“健康投资”观念的有益尝试。不仅会大量地减少医疗基金的支出,医疗费用的控制权也将会逐渐收回,还能从根本上提高社会的健康水平。为此,本课题基于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背景,从群众需求和政府供给两个层面探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金参与体育健身消费的可行性,期望能为推动我国医疗保险政策改革和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3.2 城镇职工对医疗保险与体育健身消费认知现状分析
3.2.1 城镇职工对医疗保险政策的认知现状分析
3.2.1.1 城镇职工对医疗保险制度了解现状
表2 安徽省城镇职工对医疗保险制度了解情况 N=1 224
通过调查发现,城镇职工在对医疗保险制度了解方面,“非常了解”的仅有4.0%的人群,91.4%的职工属于“了解一点”和“不大了解”的状态,另外有4.6%的职工属于“根本不了解”状态(表2示)。由此可见,城镇职工对与自己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医疗保险制度的了解不大乐观,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医疗保险金的作用、使用范围和有关规定,更不能明确保险机构与医、患三者间的关系这种结果会导致参保人员盲从于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保险机构的政策和制度,缺乏对医疗保险行为的选择权、控制权、知情权和话语权。
3.2.1.2 城镇职工对现有医疗费用价格的认知现状
表3 安徽省城镇职工对现有医疗费用价格的看法 N=1 224
在对医疗费用价格的看法上,认为医疗费用“很高”的有27.5 %的群体,认为“比较高”的占到了总体的60.7 %,而认为现有医疗费用价格“合适和比较低”的共有11.7 %的群体(见表3)。分析认为,城镇职工普遍认为医疗费用价格较高,这可能与目前医疗费用价格上涨过快和现有的社会保障水平不高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反映出欠发达地区城镇职工的经济收入水平与医疗费用的上涨水平呈不平衡发展态势,群众体质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3.2.1.3 城镇职工对医保卡使用范围认知现状
表4 安徽省城镇职工医保卡使用范围情况 N=1 224
在对城镇职工医保卡使用范围的调查上,反映出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金使用范围较广,医疗保险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管。表4显示,74.6 %的职工参与“支付个人医疗花费”,38.6 %的职工参与“购买医疗保健产品”,21.5 %的职工参与“购买日常生活用品”,26.7 %的职工参与“支付他人医疗花费”。由此可见,现实中城镇职工医保卡是“多功能的”,这与参保职工对医保卡使用范围认识不明确,现有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和医保卡累积闲置资金较多有直接关系。这种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制度本身的缺陷必将导致医保卡个人账户资金大范围流失,更无法真正体现医疗保险的互济性、社会性、强制性的基本特征。
3.2.2 城镇职工对体育健身消费的认知现状分析
3.2.2.1 城镇职工对体育健身消费行为属性的认知现状
表5 安徽省城镇职工对体育健身消费行为属性的认知情况 N=1 224
表5显示,安徽省城镇职工在对体育健身消费行为属性的认识上,认为是消费行为的占15.7 %,认为是投资行为的占14.4 %,而认为既是消费又是投资的占总体的62.2 %。由此可见,群众对体育健身消费行为属性的认识比较客观、明确,已逐渐从单纯消费行为向消费与投资并重行为的认识转变。这种变化也反映出群众对体育健身消费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解和认同。
3.2.2.2 城镇职工对健康促进因素的认知现状
表6 安徽省城镇职工对健康促进因素的认知情况 N=1 224
表6统计显示,在对健康促进因素的认识方面,36.7 %的职工认为医疗保健和体育健身都能促进健康,而56.2 %的职工认为体育健身是促进健康的最佳手段。事实上把体育健身作为促进人们健康的重要手段是人们对健康观的重新认识和理解,因为体育健身对健康的促进作用不同于药物、营养等其它方式。营养可以增加体重,却无法使肌肉强壮;药物可以治疗疾病,但不能增强体质;而体育健身不仅能抵抗疾病、增强体质,还能促进身心愉悦、增加健康存量。从促进健康的角度看,它的理论基础是预防医学,属于一级预防的范畴。从与医疗保险的关系来看,体育健身既有利于参保人员从疾病保险到健康保险认识的转化,又可以推动参保人员从重视单纯药物治疗到防治结合思想的转变,以达到增强体质、无病防病的目的。
3.2.2.3 城镇职工对体育健身消费作用的认知现状
表7统计表明,70.5 %的人群认为通过体育健身消费可以获得良好的精神状态,48.4 %的人群认为通过体育健身消费可以增加工作效率,而35.4 %和33.9 %的人群认为通过体育健身消费可以延长工作年限和减少医疗资金的投入。不难发现,安徽省城镇职工对体育健身消费作用的认知已体现了体育在健身、娱乐、教育、交往等方面的多重属性,概括而言既包括了精神层面,又包含了物质层面和社会层面。
3.2.3 城镇职工对医疗保险金参与体育健身消费的认知现状分析
表8统计显示,持赞同医疗保险金参与体育健身消费的态度者普遍认为“防病先于治病,体育健身也是为了增进健康”、“使用医保卡健身方便、实惠”、“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国家和个人的医疗费用支出”、“发挥个人账户余额的最大作用”是他们依次选择的主要理由。
表7 安徽省城镇职工对体育健身消费作用的认知情况 N=1 224
表8 安徽省城镇职工赞同医疗保险金参与体育健身消费的主要原因 N=992
而不赞同医疗保险金参与体育健身消费者的主要理由依次是:“不符合国家医疗保险政策规定”、“会导致医保卡使用混乱,管理难度加大”、“会导致个人账户余额减少,影响医疗保障水平”、“自我锻炼能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不需要花钱健身”、“现金支付可以满足体育健身消费需求”等(见表9)。
由此可见,城镇职工在对医疗保险金与体育健身消费的关系认知方面,绝大多数人群持支持、认可两者间互动的态度。究其原因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首先,两者在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谋求个体健康。其次,体育健身能最大限度的结余医疗保险资金,而医疗保险金参与体育健身又能反过来促进身心健康。第三,医疗保险金参与体育健身消费既是一种健康投资行为,又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惠及于民”社会保障理念的体现。
表9 安徽省城镇职工不赞同医疗保险金参与体育健身消费的主要原因 N=232
3.3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金参与体育健身消费可行性条件分析
3.3.1 主观条件分析
3.3.1.1 城镇职工体育健康投资愿望较为强烈
从表10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城镇职工在健康投资的意愿选择上,有62.2 %的人群愿意通过体育健身来进行健康投资,且该类人群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其它选项人群。可见,城镇职工有较强的健康投资愿望,对健康投资的途径和收益有一定的认识,“花钱买健康”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且对促进健康方式的选择主要倾向于体育健身手段,这种结果将为探讨医疗保险金参与体育健身消费提供良好的主体认识基础。
3.3.1.2 城镇居民体育健身消费呈多元化趋势
近年来,安徽省不同地区城镇居民都有体育健身消费需求,且体育健身消费水平和结构随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体育健身行业发展状况以及群众体育健身观念的不同而呈多元化趋势。表现在:1)体育消费群体特征多元化。据宣海德等的调查表明皖江城市体育健身消费群体中,女性占58.26 %,男性占41.74 %,且主要集中于21—30岁、31—40岁这两个年龄段,消费者涉及机关干部、企业员工、自由职业者等多种人群[8]。2)体育消费结构多元化。据姚磊等的研究显示安徽省城镇中间阶层居民体育消费既有体育实物性消费,又有体育劳务型消费和体育文化信息型消费,其中对实物类、参与类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观赏类、文化信息类的边际消费倾向[9]。3)体育消费水平多元化。根据资料分析得知,皖江地区体育健身消费者月消费水平主要在51~100元和101~150元不等,但在中等层次的消费上女性多于男性,而能够承受月消费额在300元以上的则男性远多于女性[8]。
表10 安徽省城镇职工健康投资意愿情况 N=1 224
3.3.1.3 城镇职工对医疗保险金参与体育健身消费持乐观态度
表11 安徽省城镇职工对医疗保险金参与体育健身消费的态度 N=1 224
表11统计结果显示,有81 %的城镇职工赞同医疗保险金参与体育健身消费,而仅有19 %的人群持不赞同态度。可见,消费主体的态度是推行医疗保险金参与体育健身消费制度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绝大多数的人群支持率必将为这一政策的推行提供重要的保障。
3.3.1.4 城镇职工医保卡往年结余金额较大
《国务院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明确规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缴费率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 %左右(其中30 %划入职工个人账户),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 %。”可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既是城镇职工的权利也是城镇职工应尽的义务。由于城镇职工收入水平和工作性质不同,因此他们在医疗保险费的缴纳和结余方面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表12 安徽省城镇职工每月缴纳的医保费用情况 N=1 224
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城镇职工每月缴纳的医保费用主要在20~80元之间,占总数的75.7 %(表12)。根据《国务院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可以看出75.7 %的职工每月医保卡个人账户累积总额大约在38~152元,加上单位为职工缴纳的个人账户部分,职工年均医保卡个人账户基金总额应在456~1 824元之间。另从调查者的医保卡年均结余情况来看,结余60-100 %的职工占总数的47.1 %(表13示)。因此可以推算,47.1 %的职工医保卡个人账户部分年均结余金额较大,大约在273~1 824元之间。由此可见,经过3~5年的个人账户积累,近50 %的城镇职工医保卡结余金额在819~9 120元之间,完全有能力在维持正常医疗费用花费外,部分参与体育健身消费支出。
表13 安徽省城镇职工医保卡年均结余情况 N=1 224
3.3.2 客观条件分析
3.3.2.1 城市公共体育健身场馆数量不断增多
统计显示,截止2010年安徽省有主要公共体育场馆522个。其中:体育场58个、体育馆49个、游泳馆(室内游泳池)19个、跳水馆1个、全民健身馆29个、综合训练馆38个、带固定看台灯光球场12个、室外游泳池30个、田径场59个、室外全民健身中心95个、网球场92个,其它公共体育场馆40个。总建筑面积1 846 262 m2、总座位数561 128个,投资总额588 570万元[10]。从安徽省现有17个地级市,105个县(市、区)来看,平均每个地区有公共体育场馆30.7个,每个县(市、区)有公共体育场馆5.26个。可见,近年来随着安徽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众体育事业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城镇公共体育健身场馆的全覆盖,并在数量、类型和管理模式上总体呈现出迎合城镇居民多元化体育健身消费需求的发展倾向。
3.3.2.2 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已开始实施办卡消费模式
调查显示,安徽省平均每个城市有经营性的体育健身俱乐部12.8个,综合性体育场馆1.75个[11],95%的体育健身娱乐场所已实行办卡消费模式。从经营的项目来看,主要有形体健身操、瑜伽、器械健身、街舞、跆拳道、乒乓球、搏击操、拉丁健身操、台球、游泳、旱冰、网球、羽毛球、壁球、保龄球等。而台球、保龄球、网球、壁球等项目主要面向中高收入人群。从办卡类型来看,主要有年卡、季卡,月卡、金卡、银卡、铜卡和计次收费等多种形式,除极少数规模小、服务项目少的经营场所只采用单一的计次收费外,绝大多数采用凭卡消费和计次消费相结合的形式[8]。
3.3.2.3 城镇具备医保卡参与体育健身消费的可操作性条件优势
近年来,随着安徽省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体育健身事业和体育健身产业也呈快速发展趋势,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资质的体育健身行业组织已基本遍布全省各大中小城镇,特别是那些公益性的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和盈利性的专业健身机构,其经营范围和管理方式均具备了申请作为定点体育健身消费场所的资格。另从现阶段群众日常生活消费方式来看,绝大多数城镇已推行“卡式” 消费模式,即消费者可以持银行卡等在不同的营业场所进行消费。此种消费因安全、方便、快捷,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城镇在文化、教育、交通、信息、设施、管理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使得在医保卡参与体育健身消费方面更具有“一卡式消费、连锁式经营、网络智能化管理与服务”的可操作性条件。
3.3.2.4 生活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体育健身消费的物质基础
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当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将会向更高层次的需要追求。体育健身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是建立在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的。而体育健身消费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享受性和发展性消费,必须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前提。近几年,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社会均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已步入小康社会快速发展阶段。资料显示:2007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 474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7%;2011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8 606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变化为38%[12],5年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 426.4元。可见,伴随着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不断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必将推动市民体育的兴起和健身行业的快速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我国现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在医疗保障机制的发挥和保障社会稳定方面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但在规范医患关系,保障职工身心健康方面还没有发挥重要作用。探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金参与体育健身消费有利于深化医疗保险政策改革和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2)城镇职工对医疗保险制度和医保卡有效使用范围的了解不容乐观,88.2 %的人群认为现行医疗费用价格偏高,现有收入水平难以满足医疗费用的支出;城镇职工对体育健身消费行为属性的认识比较客观,56.2 %的人群认为体育健身是促进健康的最佳手段;对体育健身消费作用的认识既体现在生理层面,又反映了心理和社会适应层面;城镇职工在对医疗保险金与体育健身消费的关系认知方面,有81 %的人群持支持、认可两者间互动的态度。
3)城镇职工在体育健康投资愿望、体育健身消费需求、对医疗保险金参与体育健身消费态度、医保卡往年结余金额等主观方面,以及在城镇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城镇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消费模式、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城镇自身的功能特点等客观方面均具有医疗保险金参与体育健身消费的可行性条件。
4.2 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在医疗保障金个人账户部分参与体育健身消费过程的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作用,有效引领城镇职工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积极的健身观。
2)地方体育行政机构应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方案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着眼城镇职工体育健身利益需求,为医疗保险和全民健身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3)理顺医疗保险机构、体育行政部门及金融管理机构三方合作的关系,建立三者间有效运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4)规范健身行业市场运行秩序,明确医疗保险金参与体育健身消费的适用范围和界限,鼓励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体积极依法经营,为切实提高城镇职工的体质健康水平搭建服务平台。
[1]扬子晚报网.苏州等地推行“医保健身卡”,南京市政协委员呼吁借鉴[EB/OL].(2011-03-25)[2014-02-18].http://news.longhoo.net/2011-03/25/content_5247608.htm.
[2]南京政协网.关于设立“医保阳光健身卡、构建新型健康服务平台”的建议[EB/OL].(2012-05-06)[2014-02-19].http://ta.njzx.gov.cn/taview.jsp?chrjytabh=1002010120553.
[3]杨絮.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2.
[4]陈佳贵,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6-107.
[5]仇雨临,孙树菡.医疗保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19.
[6]孙华.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难点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6.
[7]尹力,任明辉.医疗保障体制改革[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35-49.
[8]宣海德,周志俊.皖江城市体育健身娱乐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5):503-506.
[9]姚磊,田雨普,谭明义.皖江城市带中间阶层体育消费需求结构的数量分析[J].体育学刊,2010,17(2):27-32.
[10]安庆体育局.安徽省公共体育场馆(地)调查报告[EB/OL].(2012-06-07)[2014-02-19].http://www.ahty.gov.cn/zwgk-xxgk-tjxx/article.jsp?articleId=8201.
[11]李慧萌,汪波.安徽省社区体育发展:成绩.问题.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2):117-121.
[12]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06-27)[2014-02-19].[EB/OL].http://www.a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