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属性辨析与培养目标细化

2014-03-22李传兵方千华

体育科学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学位培养目标

李传兵,方千华

(1.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2.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体育科学系,福建 福清 350300)

随着现代体育的发展,体育正在深入社会各个领域,同时改变着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形成了像康复体育、休闲体育、广场体育、学前体育、青少年体育、中老年体育、妇女体育、特殊体育、职工体育及家庭体育等形式的专门领域。现代体育日益社会化对体育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应用型、复合型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这一需求也使体育学学科结构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转变成为必然,将体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重心由“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这是我国开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现实要求。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学位办[2005]8号文件——关于下达《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1],拉开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帷幕。在近1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经历了前期的开展意义与可行性探讨阶段、学位设置与试行阶段以及逐步制度化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暴露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位属性之辩及其培养目标之析。解决这两个问题,有助于把握本质、理清方向,加快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速度,提高培养质量。

1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位属性辨析

在我国的学位教育体系中(图1),按学位级别可以分为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3个级别,按学位类型又可以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2种类型,分别体现两种不同的价值导向:前者侧重理论研究,而后者偏向实践应用。目前,我国学术学位按学科分为13个门类,110个一级学科,学位按学科门类授予。体育学属于教育学门类之下的一级学科,体育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始于1951年,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历经1949—1959年的起步阶段、1960—1966年的独立探索阶段、1967—1985年的停滞与恢复阶段、1986—1997年的稳步发展阶段和1998年以后的快速发展阶段[2]。发展至今,全国已有121个体育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这些发展历史与基础为我国体育研究生教育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我国专业型学位始于1991年设置的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经过20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包括13个门类、39个学科方向的专业学位体系。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2005年完成论证和审批工作,2006年首批21个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开始招生。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伊始,仅有在职(非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而随着体育社会化的发展,我国对应用型体育人才的需求增加,2009年又增设了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目前,全国已有69个培养试点单位设有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推动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逐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图1 中国学位教育体系图

目前社会上仍有许多人认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和社会效用不如学术学位,甚至将其等同于体育教师、教练员等岗位培训、专题研讨以及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培训形式,这有部分原因是缘于社会大众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学位属性不甚了解所致。实际上,与学术学位相比,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在学位性质与培养目标、招生录取与考试方式、学年学制与课程设置以及毕业要求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

1.1 学位性质与培养目标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具有职业性。《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指出:“专业学位是一种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3]”从国内外对专业学位的描述和界定来看,专业学位一般在具有鲜明职业背景的学科领域中开设,授予标准是技能达到行业标准要求的高水平人才,因此,专业学位主要反映高层次的职业水准而非学术水平。培养目标与学位性质是相对应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规定:“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4]”与学术学位主要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不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主要是依据社会需求、体育相关行业规定的人才标准为依据,为各领域培养高层次实践型、应用型人才。

1.2 招生录取与考试方式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规定:“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具有体育运动实践经验;高等院校大学专科毕业后、有三年以上运动实践经验,并具有运动健将以上运动技术等级者,也可以报考。[5]”从中可以看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考试强调生源入学前的实践能力,在具体的考试中采取“分类报名考试、分别标准录取”的方式进行,考试内容突出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的形式分为“十月联考”和“一月统考”,前者主要是针对在职人员,后者更多的是全日制考生。

1.3 学年学制与课程设置

学术学位的培养年限一般为3年,包括1.5年的课程学习和1.5年的学位论文写作,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年限一般为2年(也有少数院校为3年),包括1年的课程学习、0.5年的教学实践或实习和0.5年的学位论文写作。其中课程学习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部分,其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专业领域核心课、选修课和教学实践课4个类型。公共课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领域核心课和教学实践课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而选修课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特色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与学术学位课程教学强调原理,注重理论性和学理性不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更强调体育实践能力的养成,强调实践环节,突出的是实用性、应用性和综合性。

1.4 学位获取与毕业要求

获得学术学位的基本要求是在完成必要的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撰写一篇具有较高质量的学术性学位论文,论文以理论研究为主,强调在理论或方法上的创新;而获得专业学位的基本要求是在完成必要的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教学实践,呈交一份详细的实践报告,另外,还要撰写一篇较高质量的专业学位论文,论文以应用性研究为主,强调将科研方法运用到体育实践工作中去。与学术学位论文相比,专业学位论文的类型更丰富,有理论专题研究、调查研究报告、大型体育活动方案、运动训练方案、实验研究报告、设计研究报告、案例分析研究等。

在西方发达国家,专业学位是对学位获得者从事某种专业技术职业工作能力的认定,说明其具有行业准入资格或专业任职资格,代表了学术性与职业性的高度统一。因此,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提高综合素养和体育应用知识与能力为核心要求,以从事体育运动实践工作为职业背景的规范、系统的研究生学位教育。它有着严格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要求,是与学术型体育硕士学位教育处于同一层次、不同类型、各有侧重的学位教育,是对我国体育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一种改革和完善。

2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细化

培养目标是指导教育活动一般的、普遍的、长期的意图,是对所培养的人才要达到的质量和规格作出的具体规定,主要包括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6]。当然,培养目标亦不是永恒不变的,它只是某一阶段的社会需求和现实条件的反映[7]。培养目标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中居于核心地位,它规定了体育硕士经过教育所要达到的规格和标准,它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过程的方向,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本质特征在社会需求上的一种表现,其目标制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特征的实现程度。

2.1 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及其存在问题

国务院学位办分别于2006年和2009年下发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其中都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了说明(详见表1),2009年的培养目标较2006年要更加具体明确,特别强调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体育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这是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实践属性更明确的定位。从目标层次的角度来看,这是国家层面给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所制定的培养目标,以统摄全国各地区、各高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工作。因此,它需要体现宏观性、概括性。那么,各地区、各高校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目标如何呢?查阅38所院校(体院类10所、师范类18所、综合类10所,院校名称详见表1)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发现目前国内大部分院校的培养目标都是指导性方案中培养目标的重复表述,没有进一步细化来体现各院校自身人才培养的特色。只有南京体育学院、军事体育进修学院、湖南师范大学等少数几所院校有结合自身院校特色和资源优势来细化而重新制定培养目标和要求(详见表3)。近年来,国家正在逐步扩大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规模,培养单位也在不断增加,如果各单位培养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趋于雷同,没有特色,势必会造成未来体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激增,结构失衡,引发就业危机。

2.2 国外应用型体育硕士学位教育培养目标借鉴

国外专业学位教育的历史比我国悠久,经验自然也比较丰富。他们的专业学位教育培养目标如何呢?美国是专业学位教育最为悠久的国家,虽然美国大学没有单独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而是在其他的学院设置与体育有关的硕士研究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了学术型与应用型两个培养方向,而且以应用型偏多。主要的培养领域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管理、运动伤害防护、体育休闲与服务、体育活动与公众健康和具体群体体育(特殊体育、社区青少年体育发展、老年人体育等)等。他们的培养目标是针对具体职业发展而制定的,比较具体且有针对性(详见表4)。英国体育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是根据职业和就业来确定的,非常重视生源在入学前的实践能力以及入学后的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强调培养的针对性与实践性。日本与中国同属集权制国家,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先由国家提出指导性总目标,尔后各培养单位参考指导性总目标,结合自身特色来制定更具体的培养目标(详见表5)。

表1 中国2006年与2009年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方案培养目标与要求信息表

表2 部分院校体育专业学位教育培养目标与要求细化信息表

表3 美国部分应用型体育硕士专业领域与培养目标信息表

表4 日本部分院校体育硕士培养目标信息表

2.3 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细化

实际上,通过反思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并借鉴国外已有经验,首先,可以对我国国家层面的培养目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化。目前,国内与体育学科密切相关且发展最为成熟的职业领域是体育教师、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等。有鉴于此,目前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4个专业领域,因此,进一步细化的培养目标如下表6:

表5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细化信息表

国外具体化且针对性强的培养目标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所喜闻乐见的,他们几乎一致呼吁各培养单位要进一步细化培养目标。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人才培养体制、职业导向与就业环境的差异,国内外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可能完全一致,我们在细化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要注意体现自身特色。其实,进一步细化指导性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也是国内发展比较早的工商管理、建筑、工程、教育等专业学位培养已有的路径。因此,结合目前国内外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较好的院校和发展较早的专业学位来看,根据培养院校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以发展的眼光,制定“注重工具性与应用性知识学习、突出职业能力发展、结合市场需要与办学特色”的培养目标是未来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发展定位的方向。

3 结语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教育,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需要各培养院校通过不断积极探索来总结经验。辨析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位属性以及细化其培养目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本质性与导向性问题,有助于加快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重心转变,即由“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如何又快又好的实现这一转变过程,还有待今后更多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争取各方资源,深入研究并准确把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规律!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Z].学位[2005]8号,2005.

[2]黄汉升.新中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7,27(9):3-22.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的通知[Z].学位[1996]30号,1996.

[4]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Z].学位[2005]8号,2005.

[5]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关于转发《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Z].学位办[2006]5号,2006.

[6]王国富,王秀珍.澳大利亚教育词典[M].总编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220.

[7]陈谷纲,陈秀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观[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7):28-32.

[8]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Z].学位办[2009]23号,2009.

[9]2011年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研讨会——参会单位管理与培养材料汇编[A].2011.

[10]School of Public Health-Bloomington.Public HealthBloomington Bulletin 2012-2013[R].10-1-2013:80-90.

[11]丁先琼,鲁平俊,崔国文,等.中日体育硕士教育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12):100-106.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学位培养目标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