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遗址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

2014-03-21王鑫

艺术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展示设计

王鑫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研究,探讨了现代展示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在遗址博物馆中的应用。艺术再现渤海国历史风貌的同时注重历史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的传达,以期全面还原渤海国及上京龙泉府遗址的历史面貌,形成完善的文化传播和文物保护的展陈体系。

【关键词】渤海国 遗址博物馆 展示设计

遗址博物馆是建立在遗址之上或遗址区范围内的,以保护遗址、研究遗址和展示遗址为其主要任务的博物馆。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在空间上属于遗址保护区外围建馆的模式,内容上以展示上京城遗址为主,同时将渤海国的历史、经济、文化贯穿于展馆之中。作为唐代统治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渤海国在唐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展示设计需要在满足博物馆信息传达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提高观众的参与度,挖掘地域形式语言,展现渤海国灿烂的海东文明。

一、项目背景

渤海国是唐朝册封的中国东北地区以粟末靺鞨为主体、结合靺鞨诸部及其他各民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建于公元698年,亡于公元926年,历经229年,更迭15世王。公元755年,渤海国三世王大钦茂自中京迁至上京为国都达160余年,创造了“海东盛国”的灿烂文明。上京龙泉府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境内,为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渤海国古遗址,遗存包括内、外城墙和宫城三部分,王城整体形制模仿唐长安城。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1943平方米,主要展示渤海国的历史、经济、文化和上京城遗址,承担着对渤海国出土文物保护、研究、传播教育和展览的功能。

二、总体构思

(一)设计理念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在科学内容研究基础上有特色的艺术创作活动,它既要符合一般的艺术创作规律,又要符合博物馆展示的特殊规律。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展示设计首先以史实为依据,以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为依托。陈列内容及形式以遵从科学性为前提,无论是内部空间的装饰纹样,还是场景复原等艺术形象的再创造,都不能违背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所提供的科学信息。其次,设计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遵循合理的空间尺度,突出展示与观众的互动性。再次,挖掘地域语言,体现上京城地方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达到展陈内容与展示形式的统一。

(二)空间布局与流线组织

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主要包含展示空间和其他附属空间。展示空间以序厅为中心,将展示渤海国历史、上京城遗址、渤海国文化和经济的展陈空间分列序厅两侧。布局方式采用“走道式”,总展线长341米。由于序厅位于两个展厅中间,为避免展示过程中断和参观流线的交叉,在大厅中多功能厅墙体前设影壁墙,与多功能厅墙体形成通道,使观众从第一展厅出来后通过序厅中的通道直接到达第二展厅。这样就将陈列布局和展厅的流线组织进行了统一设计,既回避了建筑空间的不足,又保证了线性参观流线的通畅和连贯。

为避免直白的叙事性展示方式,合理布置展示节奏,在整个参观路线中均匀布置能够调动观众情绪的亮点,如第一展区中设置“朝唐纳贡,渤海中兴”的场景复原。第二展区中有结合数字设备能够与观众产生互动的上京城遗址复原模型以及渤海国王子归国的主题半景画等,增加了参观过程中的直观性与趣味性。通过有效合理的组织路线使展厅形成连续统一的展陈空间。

三、设计深化

在方案整体思路确定后,为进一步阐释设计主旨,研究上京城遗址博物馆的特殊属性,分别在不同层面对设计方案进行了深化处理,以便更深层次诠释展示主题,完善设计方案。

(一)展示空间意象的塑造

展示空间意象通过实物、道具、材料、影像、肌理等一系列传播要素,对展示空间主题进行有意识的构建、强化与渲染。空间意象的真实来源于对遗址本来的面貌、历史环境的深入认识,立足于对确凿的历史事实、文化个性的真实汲取。其目的在于恰如其分地烘托展示气氛,在人与展示空间中搭建内在联系的关系场。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在空间意象上着重体现历史感的营造,针对该馆非遗址实物的展示,需要有意创造与渤海国有情感联系的意象性空间,有助于拉近参观者与历史的距离。

序厅是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起到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需要调动各意象元素来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将观众迅速拉进渤海国的历史氛围中。渤海国与唐朝联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水路,东渡日本也依赖航行,水陆交通在渤海国的对外交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序厅正中复原波涛中行驶的渤海船只,表现海东盛国渤海远航朝唐的历史画面。船后设置大型影壁墙,墙面采用遗址中散落的砖瓦堆砌而成,形成特殊的历史肌理,参观者可以通过触摸砖瓦而获得直接的历史信息。影壁墙上镶嵌唐都长安城浅浮雕,既说明渤海国是唐在东北的属国,也暗含了上京城仿唐都长安建设的意义。影壁墙画面以唐文宗在致大彝震敕文书中,盛赞渤海“遵礼仪而封部和乐,持法度而渤海晏宁”等句为画面题记。这样,通过“象”的创造与“意”的建构,向观者更好地传递博物馆空间主题的内容与信息。

(二)历史真实信息的传递

遗址博物馆的特殊性在于需要展示历史原貌,但古代渤海国的视觉图像保存并不完整,已经没有办法得到特别准确的资料,给展示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展示设计的表达上,主观上不臆造历史片段,力求传递正确的历史信息,保证信息的科学性和文脉的延续性,反映历史真正的文化内涵。如在渤海国十五王的展示过程中并未采用原老馆中后人刻画的形象,而是在玄武岩制成的石碑上刻录以唐楷写就的渤海诸王世系表(渤海国没有本民族自创的文字,而是通用汉字)。同样,在渤海国族属的部分中,渤海国姓氏墙中主要姓氏都以出土的文字瓦中的文字展示,保证展示信息的真实性。

(三)地域特征的体现

采用地域性设计手法,将地域性元素与展示设计结合,丰富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形式,加强展示形式与遗址的内在联系。渤海国考古发掘显示上京城的城市建设、建筑形制及建筑构件装饰风格等都受唐文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的特色。材料选择上,展陈空间使用了上京城遗址中使用较多的玄武岩、土坯、木材等天然材料。展馆中将当地盛产的玄武岩石材大量应用在主要墙面、地面及雕刻构件上,与遗址产生直观的联系。序厅夹道两侧的墙体采用堆砌成的土坯墙面,增强墙面肌理和视觉震撼力的同时与遗址中城门夹道的土坯墙面形成历史的对话关系。艺术造型的处理上,把遗址的地域性符号表现在展陈环境中,保持渤海国遗风。如将序厅地面用渤海花纹方砖做铺装收边,两个承重柱做唐柱式处理,柱础采用玄武岩并与遗址中处理的方式相同,不做刻意雕刻修饰,循石而凿,柱础风格雄浑、粗犷。

(四)数字技术的应用

遗址博物馆中的展品普遍观赏性较差,需要改变传统博物馆中实物加图版的单向型展示方式,在展示过程中运用数字技术来弥补缺陷,增强展览的互动性、多维性和体验感,力求将专业性、学术性与观赏性、趣味性紧密结合。在展线各环节设计一至二个亮点,营造气氛,以多元化的展陈手法全方位展示渤海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状况。

渤海国上京城“三朝”制的展示即采用三维投影互动沙盘模型,将互动投影的三维数字技术与传统的物理沙盘模型进行无缝结合。依据渤海上京遗址宫城与皇城平面图制作传统模型,观众可通过看台上的电脑设备与沙盘互动,利用虚拟三维图像技术可以在沙盘上切换渤海宫城南门与丁字街广场、1号殿、2号殿。同时大屏幕投影会分别将举行外朝、中朝、内朝的盛况在对面的屏幕展現出来。参观者可以最快速地获取生动逼真的动态信息。在展示渤海国墓葬的内容上,由于考古发掘的墓葬较多、较分散,如果采用传统展板的形式占用面积较大,且展示内容枯燥,展示方式平淡。因此采用3D影像技术,将投影打到地面突起的台基上,地面上设置感应装置对应渤海国早、中、晚期墓葬形式,投影会随着观众的脚步切换内容,增强了观众的临场感。

结语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是渤海国存在与发展最直接、最客观的真实写照,它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在尊重历史价值与实现现代展示手段等方面做出了大胆探索。博物馆作为渤海国尤其是上京城的传播媒介,在展示东北地区渤海文化与唐文化的历史渊源,挖掘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保护、考古研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课题编号C058)

参考文献:

[1]张男.遗址博物馆建筑研究——“区外”模式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初探[D].天津大学,2004:9—30.

[2]梁乔,梁华.遗址博物馆——遗址展示空间意象创造[J].四川建筑,2001(5).

[3]谭红毅,董智.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建筑遗址保护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8(10).

[4]鞠叶辛,梅洪元,马维娜.寓历史于当下,融深思于淡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方案设计[J].建筑实践,2010(3).

[5]刘宇驰.数字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示中的合理应用[D].复旦大学,2012:55—65.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曹宁)

猜你喜欢

展示设计
模型制作在展示课程中的应用
博物馆展示设计的逻辑特征
体验式展示在电器品牌终端的设计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
基于市场经济下的陈列设计研究
科技馆展示设计的思路与创新
基于服装橱窗静态展示设计研究
现代展示场景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应用研究
基于市场经济的陈列设计研究
探究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家居用品展示设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