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书同文”之新见

2014-03-21王雨

艺术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书法史小篆秦始皇

王雨

【内容摘要】秦“书同文”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政权稳定在文化方面实施的重要政策。关于秦“书同文”,由于以往研究微观史料的缺失,人们的认识仅限于对小篆书体的“书同文”,这难免存在其认识上的片面性。中学历史教材在提及秦“书同文”问题时,也存在其认识上的局限性。文章试图通过史料的分析,从推广书体及推广范围的层面上对秦“书同文”进行更加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书同文 小篆 隶书 地域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自称始皇帝。此时,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来加强政权的稳定,其中“书同文”政策是文化方面实行的重要政策之一。关于秦“书同文”,由于以往研究微观史料的缺失,人们的认识至今仅限于秦小篆的“书同文”,这难免存在其认识上的片面性。在中学历史教材提及秦“书同文”问题时,其陈述也并不准确,存在其局限性。

一、关于“书同文”的认识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各国文字并不统一,文字大多存在多种写法。秦统一六国以后,为加强统治,秦始皇下令在文化方面采取了“书同文”的政策。对各国文字进行了改革,废除六国异体,并以秦系文字为基础,派人整理书体设立标准,从而统一文字。

正如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所描述的:“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①现在虽《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都已不复存在,但根据现存的秦始皇当时巡游时所立的刻石,以及秦代的诏版铭刻,大部分人认为,书同文的标准字体应该就是上文提到的小篆。另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介绍:“‘秦朝还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为在全国统一书体,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用小篆书写了标准的文字范本。”②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存在片面性。

秦“书同文”运动是一个书体字形不断推广统一的漫长过程,笔者认为,其推广过程是符合侯开嘉在《中国书法史新论》里提出的“俗书与官书的双线发展规律”。可以明确的是,秦王朝时期的“书同文”运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官书小篆的“书同文”,另一方面是俗书秦隶的“书同文”,小篆与隶书共存并行不悖,隶书的“书同文”也是秦“书同文”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可见,根据文字的使用范围,秦王朝的“书同文”运动也存在差异性。

二、程邈整理隶书是秦“书同文”的一部分

在近代大量竹简帛书未出土之前,人们对秦“书同文”的研究仅仅局限在文献角度的宏观研究,由于缺乏微观证据难免存在认识上的缺失。现在随着大量竹简帛书的出土,为人们更全面地认识秦“书同文”运动提供了条件。

秦“书同文”运动作为秦王朝加强统治的一项重要的文化政策,属政府行为。其开始推行的时间文献中记载为秦始皇帝二十六年。但从现实中的实际情况来看,“书同文”运动早在秦统一六国之前,伴随着秦的兼并战争已悄然开始,特别是俗体隶书的“书同文”,只是未能提到一定的高度来推行。总体来说,秦“书同文”大体分为两个部分。

其中官书小篆的推广已被大家所熟知,其推广的方式主要以李斯随同始皇出巡,各地立碑刻石为主,秦代权量铭书法的推广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正如丛文俊在《中国书法史·先秦卷》中提到的那样:“史称李斯工篆,盖因其随同始皇出巡,所至多有刻石,虽然均无署名。而皆确信秦望诸刻必出其手,并据以为评……。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刻石有:

始皇二十八年 峄山刻石

泰山刻石

琅琊刻石

始皇二十九年 之罘刻石

东观刻石

始皇三十二年 碣石刻石

始皇三十七年 会稽刻石 ”③

由此可以看出小篆推广的主要过程,推广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部沿海。不过从现实使用的角度来讲,小篆是作为官方书体来推广的,但因小篆的使用范围并不广泛,而日常生活中使用比较多的是书写比较方便的隶书。那么,隶书在整个秦“书同文”的过程中又是如何推广的,其影响范围又如何呢?关于隶书,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说:

案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创也。邈字元岑,始为衙县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为御史。以奏事繁多,篆字难成,乃用隶字,以为隶人佐书,故曰隶书。④

由此看出,秦人程邈因所创隶书得到秦始皇的高度赞赏才免于牢狱之苦,并且其整理的隶书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在此基础上得以推广。笔者在文章《程邈整理隶书面貌初探》中曾提到,程邈只不过是隶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整理者,并根据大量史料依据得出,程邈整理隶书的面貌与后来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乙本墨迹中的隶书风格近似。

笔者按时间顺序,以地域因素为主要参照,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秦简帛书,从而考察秦始皇时期隶书“书同文”运动推广的范围。

《青川木牍》(图1)1979 年出土于四川青川县郝家坪,长46厘米、宽2.5厘米,仅三行,共100余字,书于战国秦武王二年至四年,下距秦始皇统一中国尚有80余年,毛笔墨书,字为早期隶书。字体还处于隶书的初级阶段,用笔变化有致,笔法流畅。一方面,一些字形中还夹杂着篆书的形体结构,如“道”“高”“厚”等字的结构和用笔明显带有篆书的余韵,但在这些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很多字形已经压成方扁,变篆书圆转的用笔为隶书的笔势、笔顺和方折动作;另一方面,又有与汉隶相当接近的字形,如“波”“津”等字的三点水与后世隶书无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在秦统一中国以前就已经存在着由大篆向隶书转变的典型过渡性字体。

《天水放马滩战国秦简》(图2)1986年在甘肃出土,成册于秦始皇八年(即公元前239年),也是早期隶书的重要资料。计460枚,大多保存完整,字迹清晰,有《墓主记》《日书》等。盛诗澜在《从简帛书看隶变的历程》一文中谈道:“天水秦简……横竖交叉的笔画处理,明显断开,简短斩截的隶书笔触也较醒目,横画的排迭已多带隶意。从用笔特征看,头粗尾细的蝌蚪文古文笔法依然存在。辅以侧锋。书写漫不经心,既有草篆的飘逸,又有秦隶的古朴厚重。”⑤《天水放马滩战国秦简》整体书风与《青川木牍》虽有小异,但是笔意却大致相同。

《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竹简总数计1000余枚,内容主要涉及《编年纪》《日书》《效律》等,简书保存完整,字迹清晰,属早期隶书作品。在《云梦睡虎地秦简》的众多简牍和帛书中,以具有代表性的现已考证为秦始皇统一之前的《日书》甲种和《效律》为例进行分析。

《云梦睡虎地秦简》战国时期秦简《日书》甲种,大抵为秦昭王时期的作品。从文俊先生在《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中谈道:“(图3)为全简及背面三分之一强的主要你风格类型。其字笔势短促快捷,集中体现了隶变之书写性简单的特点。虽然它书写简率,但笔笔交代清楚,一丝不苟,于草体中堪称竟能。”⑥《效律》,计60枚简,不避讳“正”字,应抄于始皇继位之前。《日书》甲种、《效律》与《青川木牍》相似,秦简的书体式样和谐统一,隶变已进入文字体系的全面改造阶段,这也为后来对隶书的整理提供了条件。针对其字形而言,一些字还保留了较古的写法或采用楚字简化式样,时代的特点都可窥其大概。

从《青川木牍》《天水放马滩战国秦简》和《云梦睡虎地秦简》等不同地域的秦简中,可以看出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和统一六国初期,由于隶书的实用性较强,已经得到推广和普及,并且有的地区还出现了大量带有统一隶书风格的简牍,这说明在秦之前隶书的推广已比较普遍。

另外,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大批帛书,根据出土的一枚有纪年的木牍,可以确定该墓下葬年代是西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其中《老子》乙本(图4),抄写年代可能在惠帝、吕后时期(约公元前194—公元前180年)。

李正光在为《马王堆汉墓帛书竹简》作的序中介绍:

《老子》乙本,无论从用笔和结体上,都已经是一种具有自身规律,技法成熟并已规范化了的八分书了……显示着西汉初期,隶书已经进入了他的成熟期。⑦

华人德在《中国书法史·两汉卷》中说:“《老子》乙本……字体为隶书,朱丝栏墨书,除去一些下垂的波磔 ,字体的主体结构扁方,一些横画和捺脚的写法,与西汉后期、东汉的分书近似,有的字和成熟的八分书写法几乎完全一样。”⑧另外,在《老子》乙本中,能够清晰地看到经过整理的痕迹,字体书写更加规范。这充分体现了程邈整理隶书的壮举,对后世隶书的发展与成熟所起的推动作用。

1974年出土于山东临沂的《银雀山汉简》,为西汉早期的隶书。比《老子》乙本时间略晚,但可以明显地看出隶书风格已接近成熟,亦为受程邈整理隶书影响下的隶书风格。

由此可得知,隶书的“书同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隶书的风格特点越来越明显,直至西汉时期,隶书风格才趋于成熟,并且经过上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隶书在秦时的实用性要比小篆强,促使当时隶书“书同文”推广的地域范围明显要比小篆大得多。

结语

关于秦“书同文”运动在传统观念上说,大部分人都认为秦始皇时期的“书同文”是在秦统一六国后开始的,并且秦“书同文”统一的文字字体为大家公认的小篆。通过本文对大量史料和图片的分析,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秦“书同文”运动在秦统一六国之前的兼并战争中已经开始,特别是俗体隶书的推广,并且隶书的实用性要强于小篆。从另一个层面上说,俗体隶书的“书同文”是秦始皇时期“书同文”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①许慎.说文解字(第十五上)[M].北京:中国书店,1989:315.

②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中国历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2006:57.

③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377.

④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154.

⑤盛诗澜.从简帛书看隶变的历程[J].江苏:书画艺术 ,2004:43.

⑥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349.

⑦李正光.马王堆汉墓帛书竹简[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

⑧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68.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书法研究所(成都)

(责任编辑:高薪茹)

猜你喜欢

书法史小篆秦始皇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始皇忆师
从书法典籍谈临摹与仿书的区别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
书法史上的养生名帖研究
秦始皇拜荆条
小篆香
极简中国书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