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芭蕾舞团舞剧本土化的追求与体现

2014-03-21冯迪

艺术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研究

冯迪

【内容摘要】辽宁芭蕾舞团是中国五大芭蕾舞团之一。从1980年正式建团至今的几十年里,一直处于世界舞台的前沿。在各国文化艺术市场发展如此紧密、各地演出团体众多的今天,如何能够保持自身地位,在世界舞台立于不败之地,则是令人深思的问题。作者试图通过对辽宁芭蕾舞团各个历史时期的舞剧,特别是着重针对《末代皇帝》和《二泉映月》这两部自创舞剧进行分析,从舞剧的本土化发展这一方面为切入点,探讨其发展与舞剧个性化的关系。

【关键词】辽宁芭蕾舞团 原创舞剧 民族文化 研究

现今社会,各国之间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文化领域,其发展状况空前紧密。诸多产业看似毫无关联,实则内在联系千丝万缕。世界距离越来越小,全球正在趋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艺术作为受经济基础决定的意识形态,在这种大的环境背景下势必会受到影响。一方面,这种一体化进程可以为艺术家搭建更多的展现平台,让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被更多人认识和欣赏;另一方面,给各舞者、舞团提出了更高要求。辽宁芭蕾舞团及其艺术家,必然要加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如何能在众多舞团中脱颖而出,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经历,对以往参与原创舞剧演出的感受进行深入整理和挖掘,试图通过三部分的探讨,完成对辽宁芭蕾舞团舞剧个性发展道路的初级研究。希望通过笔者对辽宁芭蕾舞团舞剧的深刻总结与概述,有益于舞团和自身艺术造诣得到更大的提升,从而走向更高的艺术层次。

一、辽宁芭蕾舞团舞剧个性化发展的成因

(一)舞团历史沿革概述

众所周知,芭蕾舞是外来舞种,虽在上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但真正形成发展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辽宁芭蕾舞团就是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舞团。建团初期,团里采用苏联芭蕾体系作为基础,训练、排演了多部世界经典芭蕾舞剧,如《天鹅湖》《吉赛尔》等。在经过长时间对苏联芭蕾舞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与分析后,舞团的艺术工作者已经熟练掌握了芭蕾舞的特点及其表演模式,而且能够创编一些带有本土特色的舞蹈片段。这一点充分说明,以往的单方面学习已经不能够满足舞团自身的建设与需求,舞团的发展已逐渐从单纯的模仿国外经典转变为有意识地自主创作。这种变化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必然驱使,却在无形之中为本土化芭蕾舞剧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民族芭蕾舞剧发展早期形态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正值改革开放时期,文化、艺术发展处于复苏进程中。在这种大好形势下,辽宁芭蕾舞团于1980年正式成立。从此,辽宁芭蕾舞团开始探索一条创作具有中国民族特色芭蕾舞作品的道路。1984年,由第一任团长张护立编创的大型民族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问世,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成功。笔者认为,其成功的因素在于:1.《梁祝》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容易产生共鸣;2.改革开放,国门打开,各种思潮涌入将人们被禁锢的思想解放出来,人们崇尚美好的爱情,《梁祝》的出现释放了长期以来被压抑的情感,从而唤起了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感情;3.究其根源,《梁祝》这一民间故事内容的选材渗透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其蕴含的深厚底蕴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因此,這一民族芭蕾舞剧的产生是符合大众心理审美与意识需求的,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此之后,辽宁芭蕾舞团在1987年和1993年又相继创作了《嘎达梅林》《孔雀胆》两部民族芭蕾舞剧。虽然这三部民族芭蕾舞剧创作还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的成功,但其在各方面表现出的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发掘与渗透,可以看出辽芭人开辟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主体创作思路,走中国原创民族芭蕾舞剧道路的大门已被打开。

二、辽宁芭蕾舞团舞剧个性化发展的体现

(一)《末代皇帝》

进入到21 世纪,在民族化芭蕾舞作品取得了大众认可的基础上,辽宁芭蕾舞团又开始了新的尝试与探索,其将舞剧创作的重点落实在以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中华民族优秀艺术形式为辅助,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深含东方审美情趣的作品,并致力于打造让中国观众“看得懂”的民族芭蕾舞剧。比如,2002年与德国合作排演的《末代皇帝》在芭蕾舞剧创作方面可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在细节的处理上有着突破性的变化。这部舞剧采用了大量电影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蒙太奇,与舞剧相结合,更加突出了剧情的层次感。例如在舞剧的最后,舞蹈通过对舞台区域的划分,以及不停闪烁的灯光来表现日军被机枪扫射的场面。向观众清晰地展示了当时的场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这些场景都是在电影中才会看到的,运用于舞剧中,使舞剧的戏剧冲突更加显现。类似这样的场景在舞剧中大量存在。

该舞剧除了在时间、空间方面做了新的尝试,还在内容与形式上做了许多创新。首先,《末代皇帝》本身是以中国历史人物为取材背景,而这种以历史人物为题材创编的芭蕾舞剧是史无前例的,这就在直观角度上给人以明确的信息;其次,舞剧中加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以及满族传统礼仪和服饰。比如行礼、婚礼、寸子、旗服等这些标志性元素的加入更是为舞剧增添了中国风韵。其中,有一场根据剧情需要加入了一段京剧片段。这段京剧的加入不但没有使舞剧显得凌乱,反而让观众看到了更真实的皇宫内的生活情况,从而更加凸显了中国特色。《末代皇帝》的另一创新之处在于不仅运用芭蕾舞这一形式,还在个别舞段适时地采用了现代舞和华尔兹,使舞剧更加丰满,更具观赏性。

所以,通过以上几点因素,《末代皇帝》在国内外,特别是国外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在于,其突出了中国民族自身的特色,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清晰地传达给了每位外国观众。同时,其又打破了以往的芭蕾舞剧只是“跳芭蕾”的局限,加入了其他舞种,使观众在视觉上得到了充分享受。

(二)《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辽宁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此次重新改版,在故事内容、情节发展、表现方法、表达方式上更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比如修改后的“梦中追月”这一场。一开场满台铺上了干冰来营造梦境的感觉,演员都身着白色服装配合这种氛围。这时,一把把红色油纸伞 “缓缓走来”,舞台中央两名主演幸福地依偎在一起,一切都像是在梦里。一幅幅含蓄而浪漫的动态画面好似中国的山水画般充满了意境,用温婉、柔和的方式向观众传递了信息。而这种表达事物方式的方法正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再加上红色油纸伞的配合出现,写意加写实相互呼应,使此舞段堪称整部舞剧中的经典。《二泉映月》浓郁的风格能够代表中国文化,能够代表中国。

一部舞剧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舞蹈。此次舞剧在舞蹈动作设计方面的突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芭蕾舞剧的创新。在新版《二泉映月》中,演员脚下的动作依然是严格按照传统的古典芭蕾舞规格与要求,但在上身的动律中增加了许多中国古典舞元素,甚至在家丁的一场中运用了大量中国古典舞的特有动作,如“飞脚”“扫堂腿”。因为中国古典舞男子舞中的一些身法较为硬朗,且点、线棱角分明,因此比起芭蕾舞的轻柔、高贵、优雅,更适合于表现恶霸的形象。不同的动作运用到不同的场景中可以表达出不同的含义以及起到不同的效果。例如“雷电”中所运用的中国古典舞技巧,就将整个舞剧推向了高潮。这段表现“泉哥”在痛失爱人后又受到恶势力的压迫从而奋力抵抗的激动情绪,其动作就更需要爆发力,这时选用中国古典舞的翻腾技巧恰到好处,这样既表现出恶势力的压迫,又将“泉哥”内心的挣扎形成艺术形象物化出来,同时也为舞剧增色不少。

如果说中国古典舞的一些技巧使舞剧的男子群舞部分充满阳刚,那么在女子群舞中加入的中国古典舞元素又使舞剧产生了另一种阴柔之美。中国古典舞中的“拧、倾、圆、曲”符合中国人对女性的审美标准。女舞者的上身由原先西方芭蕾舞审美要求的直立转变为中国古典舞中常用的“旁提”,而且“小五花”“小射燕”“顺风旗”“卧鱼”等这样经典的中国古典舞动作也会经常出现。但毕竟这是一部芭蕾舞剧,所以编导只是将上身做了改变。“小五花”加上“足尖碎步”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种巧妙的结合与运用使中西方两种文化得到了充分发挥,两者相得益彰,互为铺垫。

通过对上述实例分析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舞剧创作较上一时期在形式与内容上,特别是在民族化以及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运用上更为深入与大胆。如果说之前的改变是蜻蜓點水、小试牛刀,那么之后的一系列创新剧目则是对西方芭蕾舞固有模式的彻底颠覆。这一创新思路从根本上做到了“洋为中用”。同时完成了芭蕾舞在黑土地上的华丽转身。

三、辽宁芭蕾舞团未来舞剧的个性发展

辽宁芭蕾舞团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道路。笔者认为,这种道路的选择,一方面是其寻求更多机遇与上升空间的内因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外因使然。但无论内因还是外因,这些均是身处市场经济,并受优胜劣汰制约的各大文艺团体所必须做出的选择。从芭蕾舞这一行业在世界各地发展的情况来看,只有另辟蹊径,开创前所未有的发展模式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演出市场得以生存。以此充分揭示出辽宁芭蕾舞团舞剧个性发展的必然性。虽然选择一条发展道路是大势所趋,但如何能走好这条路必然需要经过深刻的思考。辽宁芭蕾舞团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将中国符号和谐地融入到西方芭蕾舞中,其中所取得的成功足以说明其思想的深远性,以及将艺术创作扎根于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其意义在于使西方芭蕾舞在中国得到升华,有利于芭蕾舞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辽宁芭蕾舞团在个性化发展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同时,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远虑,必有近忧。”若想经久不衰,持续不断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不应被忽视。

(一)秉持个性,扎根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扎根于传统文化,就是为自身发展寻求根源。只有投身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只有挖掘精髓,融入血液,将本民族中最优秀的文化渗透其中,才能立足于世界;只有突出中国符号,才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二)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飞速发展,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如若不能与时代潮流同呼吸共命运,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被社会淘汰。舞蹈艺术作为人类情感宣泄的一种手段,其产生过程和表演的内容与形式都是来源于生活。舞蹈作品只有贴近生活,弘扬时代精神,传递社会的正能量才能永葆青春,其创作灵感才能源源不断地涌现。

(三)海纳百川,集各家之所长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若想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创新。若要创新思想,就要避免闭门造车。走出去,请进来,学习与借鉴国外团体以及其他兄弟友团先进的技术与发展模式;吸收并提取其他艺术门类中适合采纳的东西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敞开胸怀,融会贯通,集合百家之长,才能使艺术创作有思想、有个性、有内涵、有创新地发展下去。

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对辽宁芭蕾舞团各个历史时期舞剧的具体分析与比对可以发现,从1980年正式建团至今,辽宁芭蕾舞团一直致力于芭蕾舞剧创作本土化的探索。笔者通过对原创舞剧的深入分析,以编排的构思和舞剧中展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据,揭示辽宁芭蕾舞团舞剧本土化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行性。希望以此证明只有深入挖掘本民族自身最优秀文化,才能使我们自己立足于行业中,立足于世界上;同时警醒,只有将外来艺术扎根于本土文化与吸收其他优秀艺术精髓相结合,其发展空间与前景才会一片光明。

作者系沈阳师范大学艺术学院2009级芭蕾舞表演专业学生

(本文为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为周宏荣)

(责任编辑:高薪茹)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研究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