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词的魅力与特色
——兼及相关诗词赏析

2014-03-21姚澄清

关键词:木兰花广昌红旗

姚澄清

(广昌县文教体育电视广播局,江西 抚州 344000)

毛泽东《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词的魅力与特色
——兼及相关诗词赏析

姚澄清

(广昌县文教体育电视广播局,江西 抚州 344000)

毛泽东《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展现的是一幅高举红旗,雪里行军的画图。毛泽东触景生情,借物言志,以史嵌词,诗画并茂,史诗辉映,既鼓舞中国人民斗志,又推动世界人民反帝反霸的伟大斗争。智利外交官在联合国大会高歌朗诵,突显毛泽东词的艺术特色与魅力。

毛泽东词;《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艺术魅力与特色;文学

1971年10月25日晚,当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权利时,智利常驻联合国代表温贝托·迪亚斯·卡萨努埃瓦即兴载歌载舞,朗诵毛泽东《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以示庆贺。随后,他又在11月15日上午大会主席团和各国代表欢迎我国代表团的讲话中,再次热情洋溢地高声朗诵毛泽东《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1]。

温贝托对毛泽东诗词的崇敬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盛情,可钦可敬,令人感动。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来探索《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及其相关诗词的艺术魅力与特色。

1 借物言志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共8句,有3句是直接写雪景的,“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赣江风雪迷漫处”。而“高山”“大关”“十万工农下吉安”,则是间接写雪景的,实际上是“雪里行军”图的延伸和补充。“赣江风雪迷漫处”,则是一语双关:既是写“大雪”,又暗含反动势力的一个侧面。赣江是鄱阳水系的第一大河流,赣水苍茫,风雪迷漫……蒋介石军队的围、追、堵、截的恶浪,如漫天的寒流,滚滚的乌云,形势严峻,环境恶劣……一个“迫”字,显示了战争环境的严酷性。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全词以写雪景开篇,使读者视野大开,联想思维活跃,仿佛看见漫天飞雪,千山裹素,万顷银装,赣江迷蒙玉面,武夷山树摇琼枝,浩白的世界,既壮丽又肃穆,充满生机,令人心摇魄动……大好河山,怎能容忍虎去狼来逞疯狂,让人民遭受祸殃!后一句的个“更”字,由景入情,使我们感到红军战士顶寒风,踏冰雪,赴疆场,扩大革命根据地,促进新的革命高潮到来的迫切心情。而“皆”“更”二字牵引的宏伟气势,豪迈激情,贯穿全篇。可谓:“画龙点睛壮诗情,字字句句奏强音”。

毛泽东诗词写雪壮怀,不仅有南国烽烟——广昌路上“漫天皆白”的大雪,还有《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更加雄伟壮观的大雪……在诗人的视野里,雄伟的长城不见身影,咆哮的黄河失去了往日滚滚波涛,辽阔的大地是“千里冰封”,无限的空间是“万里雪飘”,一览无遗。雪景山川是何等的生动,何等的壮美。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大自然中的静物,诗人赋予它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然而,此时此刻,诗人意犹未尽,发挥了更为独特的想象空间,以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笔调写道:“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毛泽东笔下的中华大地是如此雄奇壮美,在雄奇壮美的国土里孕育着英勇不屈的伟大民族!伟大的中华民族岂能被日寇宰割欺侮!显然,毛泽东大笔写雪绘景的目的,不是为赏雪而写景,而是咏物言志,即抗日救国,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咏物是依托,言志是目的。《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日寇陷我东北,占我华北,妄图鲸吞整个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毛泽东用诗词咏雪抒怀,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发出抗日救国的时代强音,起到振奋人心、激发民族意识的巨大作用。作为一个中国人,读到如此雄浑伟大的词章,能不为之起舞、热血沸腾么?能不为之誓与敌寇血战到底么?

中国历史悠久,上下数千年,伟人辈出,巨星灿烂,各领风骚,有长文治,有建武功,有擅词赋。如横槊赋诗的曹操、斗酒诗百篇的李白、高唱“大江东去”的苏轼……他们风流倜傥,曾使多少人为之倾倒!然而,他们哪一位能像毛泽东这样集多能于一身,既有领袖人物的博大胸怀,又有哲学家的深邃、军事家的睿智、诗人的激情与高雅?以咏雪赋诗的名句佳篇而言也不乏其人,然他们同样也没法和毛泽东的咏雪诗媲美。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咏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通俗、形象、素雅、洁美。宋人卢梅坡的两首《雪梅》诗,也是家喻户晓,众口传诵的名篇佳作:“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玲珑剔透,构思巧妙,然而他们与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创意、气度、雄风相比却大为逊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青年时期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之气[2]!

2 触景生情

毛泽东诗词唱雪咏梅取材广泛,得心应手,而状山写景同样自然得体,妙语连珠,涉其诗词最多的还是山。在已发表的三十多首诗词中,山,几乎处处皆有,无处不在。

有学者认为,《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的“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几乎涵盖了武夷山脉,雄居东南——赣、闽边境广昌路上的界山。其中有海拔1 037米的九头峰,1 076米的打鼓寨,1 075米的马鞍山,1 234米的八卦脑,还有1 252米的牙梳山主峰——牛牯岽……这里所谓“头上高山”,当指广昌境内传为龙生九子的九头峰。此山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打鼓寨有“山下刀光剑影,山头金鼓齐鸣”之奇;八卦脑连绵起伏的八个山峰,如诸葛亮聚石布阵的“八阵图”,险象环生,神秘莫测,敌军胆敢进犯,进得来,出不去。红军占据此山,把住雄关险道,稳如泰山。

毛泽东描绘的“头上高山”,可理解为包含一山二义:既赞美人性化的友山,也不排除批判政治化的“敌山”。毛泽东曾经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比作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1949年10月1日下午,开国大典之后,毛泽东对身边的卫士说,胜利来之不易!我们用了28年办了一件大事,把三座大山搬掉了。

在一定条件下,因时、因地、因事不同,毛泽东在诗词中还是把大山、雄关看作“友山”赞美歌颂。诗人从 广昌头上高山、会昌城外高峰、乌蒙山、井冈山、白云山,写到大西北的昆仑山、六盘山以及黔地的娄山关等等,都给予人性化的描述,使其各具形态,各有特性:有的峥嵘险峻,气势磅礴;有的俊秀壮美,微波细澜;有的苍茫肃穆,悲壮坚美;有的善解人意,充满灵气,如“飞将军自重宵入”,出神入化,屹立在读者眼前。

山的磅礴,山的坚美,山的雄浑,山的伟力,当为毛泽东伟大人格力量、人格壮美的展现,也是他远大目光,伟大胸怀,英雄胆略,恢宏气魄的雕塑。毛泽东以山为友,以山为“家”,借山的天然屏障为城堡,藏龙卧虎,屯兵养马,风云际会,“做革命的山大王”,使山成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据点。

毛泽东写山、歌山,是以山的浩然正气,以勇士凌云的骨气,教育和鼓舞红军战士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团结、依靠人民,和人民群众心连心、肩并肩,构建攻不破,压不垮的“铜墙铁壁”。他曾经语重心长地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3]。

3 豪情满怀

红旗与关山,是毛泽东诗词抒豪情,立壮志,紧密相连的整体。处处青山,山山有关。雄关险道红旗招展,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诸如“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红旗卷起农奴戟,敢叫日月换新天”等等。

毛泽东通过举红旗,过大关的描写与抒怀,把他的伟大抱负、凌云壮志、革命激情融化在生动的形象里,融化在风卷的红旗上,有形有色,有情有景,神形兼备,情景交融。红旗就是革命的理想,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梦,就是拯救中国的旗帜。看到红旗,就看见了光明,就看见了希望,就看见了胜利的曙光。红旗飘扬,凯歌嘹亮。在这里,大山是人性化的壮士,是高举红旗、横扫千军的“天兵”。红旗指处乌云散,“实现英特纳雄耐尔,”不靠神仙皇帝,全靠人民自己拿起武器,高举红旗。 因为“人类正义战争的旗帜是拯救人类的旗帜,中国正义战争的旗帜是拯救中国的旗帜”[4]。

1930年11月2日,毛泽东、朱德率红一方面军总部在江西新余县罗坊召开万人大会,动员广大工农群众团结起来反击蒋介石发起的第一次大“围剿”,临时搭起的大会主席台两侧贴着一副对联:

旗帜飘扬五大洲

主义战胜全世界[5]

这副对联充分显示了毛泽东关于红旗——理想的战略思维及其胸怀世界的伟大抱负,彰显了他“铁肩奋力担道义,真情妙悟铸雄文”的领袖风范,以及“丈夫立世,独对八荒”的英雄气慨。可谓理直气壮,舍我其谁。

4 以史入词

毛泽东诗词,看似历史画卷,听像现代革命的惊雷,既有历史古韵之回声,又有时代风云之强音。诗中有史,史中有画,诗情画意,诗画并茂。诗人的《沁园春·雪》,既赞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适度地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等为统一中国文治武功的历史功绩,又“批判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诗人以一个“惜”字统摄全局,用“略输”“稍逊”“只识”等委婉、含蓄的语调,有分寸而又意味深长地指出了他们的历史局限性。接着用“俱往矣”三字,结束了对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评说。然后,笔锋一转,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简洁鲜明地展现了他“薄古厚今”的历史观。诗人认为:当代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正如当年苏区传颂的一首歌谣唱道:“天上没有玉皇,大海没有龙王!我(红军)就是玉皇,我(红军)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路,我(红军)来了!”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是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之后的1930年2月(一说1月)创作的。这年正好是毛泽东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政委、总前委书记,是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期。

1929年底,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古田召开,一致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八个文件,统称《古田会议决议》。《决议》创造性地解决了如何从加强思想建设着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建设党绝对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问题。

随着革命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形势开始好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到1930年夏,全国已有十几块农村根据地,红军发展到7万人,连同地方武装共约10万人。红军和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惶恐不安。1930年10月起,蒋介石集中重兵,向南方根据地的红军发动了大规模的“围剿”,红军接连粉碎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起的4次大“围剿”。

在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的情况下,1931年11月在瑞金举行的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从此,瑞金成为共和国的摇篮,而位于赣、闽边境的广昌,由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门户,自然地升格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北大门。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反映的正是毛泽东、朱德在古田会议后,率领红四军从福建越过武夷山脉,迎风雪、战严寒,跨过赣闽边界的界山——九头峰来到广昌路上,奏响了“风卷红旗过大关”的凯歌。毛泽东在广昌路上,昂首扬鞭跃马,赋词谋篇布局,展现了威武雄壮的“十万工农下吉安”的雪里行军图,为其“前头捉了张辉瓒”“广昌重伤胡祖钰”“横扫千军如卷席”铺平道路。据此,笔者以为,毛泽东在“广昌路上”“风卷红旗过大关”,是一次继往开来的战略行动,对扩大革命根据地,发展党绝对领导下的革命武装等贡献卓著,光照史册。

然而,历史在这里出现了不幸的逆转。1932年10月上旬,苏区中央局在江西宁都小原召开的会议上,由于“左”倾错误路线占上风,撤销了毛泽东所任的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排斥了毛泽东对军队的领导权。所幸的是红一方面军在反击蒋军的第四次大“围剿”的战斗中,仍然坚持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采用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的运动战,在周恩来、朱德的指挥下,终于粉碎了蒋军对中央苏区发起的第四次大“围剿”[6]。

“风云突变”,“洒向人间都是怨”!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先后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向各地红军猛扑而来,其中“围剿”中央苏区的兵力达50万人之多,广昌成为第五次“反围剿”打阵地战的主战场。在“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遭受空前严重的失败。1934年4月28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北大门——广昌失陷。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惊心动魄的战略大转移——长征。此时,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临危受命处变不惊,既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1935年10月,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十几个省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由此开始。次年10月,以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和将台堡地区会师为标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5 结语

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诗词作为中国和世界艺术宝库的瑰宝,理所当然地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钟爱与称颂。他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之所以能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议事大厅唱响,不仅仅是因为它属于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于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它包举宇宙,冠绝古今,动人心魄,催人奋进!

[1] 毛泽东.毛主席诗词:袖珍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9.

[2]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江西日报,2013-12-27(01).

[3]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3.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70:158,932.

[5] 危仁晸,刘勉玉,刘受初.江西现代革命史词典[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00.

[6] 中国近代史辞典编写组.中国近代史辞典(1840-1949)[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813-814.

The Charm and Feature of Mao Zedong’s Lily Magnolia Flowers, Guangchang Road——and Appreciation of Relevant Poetry

YAO Cheng-qing

(CulturalandSportsTVBroadcastingBureauofGuangchang,Fuzhou344000,China)

Mao Zedong’s Lily Magnolia Flowers, Guangchang Road shows a scene of raising high red flag and marching in the snow. Mao Zedong was moved by the sight and thus developed his feelings. This piece of Ci both aroused Chinese people’s fighting will and propelled the anti imperialist and anti hegemonism struggle. The diplomat of Chile read it aloud with expression at the general assembly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lighting the artistic feature and charm of Mao Zedong’s Ci works.

Mao Zedong’s Ci works; Lily Magnolia Flowers, Guangchang Road; artistic charm and feature; literature

2014-01-18

姚澄清(1934—),男,江西广昌人,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区域文化研究。

姚澄清.毛泽东《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词的魅力与特色[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3):201-204.

Yao Cheng-qing.The charm and feature of Mao Zedong’s Lily Magnolia Flowers, Guangchang Road[J].Journal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4,33(3):201-204.

A44;I226.8

A

1674-3512(2014)03-0201-04

猜你喜欢

木兰花广昌红旗
红旗E-HS9
红旗H9
红旗E-HS9
减字木兰花·乙亥清秋
木兰花开 香飘四海
杨广昌:带着小小核桃 走上“核”变之路
属于红旗的“前世今生”
广昌的今昔
减字木兰花·咏犬
减宇木兰花·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