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剪纸艺术浅谈

2014-03-21戈梅娜

关键词:剪纸青岛民间

戈梅娜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已于2003年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被列入中国民间十大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几近消逝的剪纸艺术被发掘被保护,这对于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山东青岛地区的剪纸作为民间剪纸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于2007年列入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民间剪纸从其创生之日起,就在民众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特有的实用和审美作用,成为了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日常生活等多项民俗事象中不可或缺的艺术活动[1]。剪纸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有关它的研究不胜枚举。陈竟的《中国民俗剪纸史》从民俗学的角度依据出土文物对剪纸做了深入分析并推测了其发展趋势;张士闪的《中国艺术民俗学》则在民俗社会的整个大语境环境下探讨民俗,重点突出了田野作业法在民俗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他将剪纸归为游艺民俗,从图案角度解读了剪纸在新的语境环境中的转变;靳之林的《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主要解读了人类的图腾崇拜和信仰变迁,将在民间剪纸中发现的生命之树的崇拜主题作为一种符号来阐释;汪雪的硕士论文《中国民间剪纸美学初探》从符号、意境、表象三个角度分析了剪纸的美学意蕴;俆妍的硕士论文《民间剪纸的民俗意蕴及传承保护研究——以山西浮山民间剪纸为例》则主要剖析了山西民俗与剪纸的关联性及其传承状况。关于青岛的剪纸文化则有于秀卿的《青岛民间剪纸艺术史简介》及青岛市群众艺术馆主编的《青岛民间剪纸集》。本文拟从民俗学的视角对山东青岛民间剪纸的选材与用途作一归纳与梳理,并对剪纸的发展之路提出相关建议。

1 青岛剪纸的选材范围

剪纸又称“铰花”“窗花”等。剪纸艺术的最早记载,来自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晋世家》中关于“剪桐封弟”的描述。它于唐宋时期在民间甚是流行。《酉阳杂俎》中道:“立春之日,士大夫家剪纸为小幅,或悬挂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的剪纸艺术已是妇孺皆知,乡村城市的各个角落都可以领略到剪纸艺术的风采:既有窗花、喜字花、饽饽花(馒头上的花样)、盒子花、鞋花、墙花、过门笺、镜子花,又有传统故事、戏剧人物、生肖组合、花鸟景致等。剪纸的工具主要有剪子、刻刀、蜡盘、浆糊。传统的剪纸程序分为“熏样”和“铰花”两个步骤。内容丰富多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祖国大好河山、旖旎风光、民间故事、亭台楼阁等无所不有,青岛剪纸按选材范围,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1 选材于现实生活

一些剪纸作品呈现的往往是生活的常态,如“养猪”“喂牛”“放羊”“圈鸡”等;有的是媳妇回娘家的题材,女子骑在毛驴上,夫婿牵着毛驴,一派祥和景象;有的是反映妇女每天真实生活的劳动场景,如“缝衣”“织布”“绣花”“做饭”等;有的是取材于荷花、菊花、牡丹、梅花、兰花及各类蔬果。就青岛而言,闻名遐迩的崂山、大泽山、栈桥、八大关,以及优美的海上风景都是剪纸的良材。

1.2 选材于寓意吉庆的事物

这类题材的特点是托物寄情,根据事物的谐音或其本身拥有的特点而人为附上一些含义,以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和祈盼。如葫芦寓意福禄万代,鸡因与“吉”谐音寓意“吉祥”,鱼与“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石榴寓意多子多福,松鹤蟠桃意味长寿,牡丹寓意吉祥富贵,喜鹊是大喜的象征。张道一将这一题材凝炼到十个字“福、禄、寿、喜、财、吉、和、安、养、全”[2]。有些作品是表现妇女对爱情和婚姻憧憬的,女性天生矜持羞涩,感情细腻缜密,所以更多的时候她们会采取一种委婉含蓄的方法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感情。如剪纸中的“蛇盘兔”“鸳鸯戏水”“喜鹊登梅”等题材,用隐喻和谐音暗示男情女爱;有些作品是反映求子的愿望,一个家族最重要的就是香火不断,子孙延续,孩子不仅是维系家庭的纽带,也是家庭的精神支柱,所以求子成为剪纸中常见的题材,如“麒麟送子”“老鼠偷葡萄”“莲生贵子”“榴开百子”等,都寄寓了子女成群、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3]。

1.3 选材于戏曲及传说故事

民间的神话故事以各种方式被人们传诵,有的被演绎成剧目在舞台上表演。人们不但把这些传说神话由民间搬到荧幕上,还通过剪纸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爱与憎。对君子的赞颂和对小人的不屑,在剪纸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引人入胜的戏曲人物剪纸作品中,可以发现青岛本地戏曲如茂腔、柳腔的发展轨迹。如当地流行的“牛郎织女”“西厢记”“王小二赶脚”“霸王别姬”“苏小妹三难新郎”“苏武牧羊”等民间小戏中的人物形象也是青岛民间剪纸中的重要题材。

1.4 选材于新生事物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乡村土壤已由相对封闭的环境走向开放,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信息交流通畅。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如青岛的啤酒节、糖球会、葡萄节、奥运会等新生题材。它们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来到剪纸艺术中。这种题材主题鲜明,时尚有趣。

青岛是一座海滨城市,大海的博大精深不仅赋予了其包容天下的胸怀,也赋予了其繁荣的海上贸易及渔猎市场。民间剪纸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形成了青岛独有的剪纸风格和气质。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青岛的剪纸手法更为细腻,线条清晰,层次感明显,表现力更强,很多剪纸玲珑剔透,大海的粗犷与文人的细腻衔接得恰到好处,民间气息与文学内涵并进,雅俗共赏。

2 青岛剪纸的用途

青岛剪纸林林总总,用途颇多。在旧社会,人们住的一般是茅草房、土打墙、纸封窗,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用纸装饰窗户和顶棚,美化生活;在祭祀的时候一般剪出各种人物形象与逝者一起烧掉,寓意给长辈雇下人以便在另一个世界过上幸福生活。除这两种作用外,剪纸经常与民间人们祈求平安的心理密切相关,无论做什么事情,人们都希望图个吉利。在家居服饰、人生礼仪、岁时节令、巫术祭祀等各种人生百态中都能看到剪纸的身影。它不仅烘托节日氛围,还增添乐趣美化生活。

2.1 岁时节日与剪纸

在传统节日中,人们会贴年花、门笺花、门花,以为可以祛邪避祸,保佑平安顺利。

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小年,人们不但要祭灶,还要做好辞旧迎新的交接。这时,剪纸是必不可少的。窗花种类应有尽有,衣柜、床头、灶房都贴上了诸如“倒福”的剪纸纹样。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巧夺天工的花灯造型奇特,种类繁多。花灯都要与剪纸相配,以示喜庆平安。

正月二十四则是老鼠娶亲的时候。这一晚万家灯火都要熄灭,人们不能发出任何响声,因为人们一直坚信着民间的那句传说:“你惊我一宿,我误你一年。”大意为如果惊动了老鼠的大婚之日,你这一年就会倒霉。这一天的剪纸内容大都是围绕“鼠上蜡台”“老鼠娶亲”等主题。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贴甘露”[4]。甘露寓意龙,人们祭龙神、拜龙王求雨,期盼丰收。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龙崇拜,从把华夏子孙都看成龙的传人这种现象中就可以看出来。这天的剪纸一般是“哪吒闹海”“春牛图”等主题。

清明节是祭祀祖先打扫坟墓的日子。在清明节前人们便剪好诸如元宝、纸钱及衣服、电器等冥品,在清明节这天烧掉,表示对先辈的尊重和怀念。

七月七日乞巧节,是中国的情人节。“鹊桥相会”“白蛇传”“喜鹊登梅”为主题的剪纸就会出现,寄托人们寻得佳偶、祈求婚姻美好幸福的愿望。

八月十五中秋节,全家老少都围坐在自家院中的桌旁赏月、喝茶、吃月饼。这天剪纸以“嫦娥奔月”“花好月圆”“玉兔含莲”等团圆喜庆的图案为主。青岛民间剪纸与百姓的民俗生活密不可分,百姓生活是剪纸工艺的灵感源泉。

2.2 人生礼仪与剪纸

剪纸在男女婚姻、老人祝寿及丧事办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男女在定亲后就要准备好各种不同寓意的剪纸,衣裤上都要有预示吉祥的图案纹样以求得夫妻富贵平安,恩爱和睦,如“蛙”“桃”“石榴”“牡丹”等。在嫁妆、迎亲车走过的胡同口、大门上都要贴上喜纸,陪嫁的衣柜、脸盆、梳妆台也要用大型红色剪纸包住,题材一般都是“喜鹊登梅”“麒麟送子”“鸳鸯戏水”。这种大红大彩的剪纸使婚礼大放异彩,热闹非凡。为老人过寿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当天的剪纸一般都是“仙桃”“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百寿图”“仙鹤神龟”等题材,希望老人福禄双收,安享晚年,喜气洋洋的景象不仅使老人眉开眼笑,也显示了儿孙的真诚孝心。至于在办理丧事中,剪纸则大都以白色为主要基调,当然纸扎会搭配五彩色。如果有人去世,那家大门上就会出现代表逝者年龄的剪纸,一层接一层。逝者的棺材上也会贴上诸如“二十四孝图”的剪纸,棺材上面堆满用剪纸折成的元宝、花圈。在哭丧的路上边走边洒,寓意买通路上的魑魅魍魉,让死去的人在黄泉路上一路顺利。

3 青岛剪纸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剪纸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我国的民间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一种普及面最广、最具中国特色的手工艺术。民间剪纸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是经过世世代代传承和不断进步的智慧结晶。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之对民间剪纸带来极大的冲击,如今也面临着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剪纸艺术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5]。

一方面,新时代的年轻人对剪纸文化不感兴趣,能够刺激他们感官的只是那些新奇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些年轻人在从业之初就会选择那些经济利益更高的行业,而对这种耗时多、产出少的剪纸根本不屑一顾。同时,掌握着这些传统剪纸技艺的老一辈民间艺术家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也面临着技艺无人传递而濒临消亡的危险境地。要使剪纸艺术真正得以保护、传承和弘扬,必须从娃娃抓起。比如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剪纸艺术必修课,这样可以激起少年儿童对剪纸艺术的学习兴趣,从中可以选拔出优秀人才加以重点培养,这样就不会面临传统艺术无人接班的难题。

另一方面,民间剪纸艺术大多还停留在原始手工阶段,无论是剪纸的材质、样式、技艺都已经与我们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脱轨。如果不能迅速地寻求创新突破,必然面临被遗忘并渐渐走向消亡的结局。

时代呼唤着民间剪纸艺术的创新。剪纸要发展,必须要创新,不然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剪纸的发展、创新必须要在继承传统民间剪纸的基础上进行,民间剪纸中的精华我们要发扬光大,那强烈的民族特色,具有生命力的传统方法,要吸收融会,同时赋予新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把古老的传统艺术推向现代欣赏和应用。可以相信,经过创新的剪纸完全可以步入现代艺术的天地。

如何创新与发展民间剪纸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在内容上创新与发展。如果一味按照老祖宗的模式传承,千年不变,缺乏新意,那必将被时代所淘汰。民间剪纸要大胆地吸收新的内容,新的观念。通过民间剪纸艺术反映我们的社会新生活,弘扬社会新风尚。其次,是在应用上创新与发展。要把剪纸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相融合,使之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家庭生活,在题材、图案结构、尺寸等方面要不拘一格地朝着精细化、高档化发展。最近几年,各地在举行春节联欢晚会时,在舞台布置中运用剪纸所营造出的喜气洋洋春节氛围,可以说把剪纸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特别是经过电视媒体播放后,影响较大,对促进剪纸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三,是在材料上创新与发展。传统剪纸多用价廉质次的低档轻薄大红纸、毛边纸剪刻。事实上,材料的局限性已经把剪纸自己限制在小众群体之中。要想步入大雅之堂,就必须在剪纸的表现手法上突破传统材料工具的局限,大胆尝试材料运用的多样化,使剪纸作品样式更加新颖、色彩鲜丽,这样也就更容易受社会大众欢迎。

4 结语

青岛剪纸是山东省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它取材广泛,常常取材于现实生活、寓意吉庆的事物、戏曲以及传说故事和新生事物等。它与民众生活联系密切,在传统社会被经常用于岁时节日、人生礼仪等场合。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前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情况下,民间剪纸艺术受到极大的冲击,面临着青黄不接的不利局面,也很容易渐渐失去其生存的空间。我们要保护好传统的民间艺术,在剪纸的表现手法上突破传统材料工具的局限性,大胆创新,使剪纸艺术流芳百世。

[1]郭梅.中国传统剪纸[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5-10.

[2]张道一.张道一文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58.

[3]赵娅迪.山东民间剪纸的地域性文化特征[J].美术大观,2010(5):70-71.

[4]周颖.形式与内容——初探中阳民间剪纸[D].太原:山西大学,2007.

[5]代江涛.从青岛民间剪纸艺术看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和保护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猜你喜欢

剪纸青岛民间
剪纸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青岛明月申牌?
高人隐藏在民间
剪纸
高人隐藏在民间
剪纸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