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族家谱的特色及价值

2014-03-21何俊伟

大理大学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喜洲鹤庆氏族谱

何俊伟

(大理学院图书馆,云南大理 671003)

白族家谱的特色及价值

何俊伟

(大理学院图书馆,云南大理 671003)

白族家谱深受汉族家谱的影响,在秉承中国传统家谱文化的同时,在家谱编纂特征之篇幅、体裁、体例、首纂时间、追溯历史等方面;在家谱内容特性之白族姓氏族源、冠姓父子连名制、重名制、白文记载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白族家谱是记载白族历史文化的资料库,对补正史料、白族民俗的研究及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白族家谱;特色;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家谱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少数民族的家谱研究相对滞后,以满族、回族家谱研究成果最多,白族家谱的研究也引起了相关学者的注意。白族家谱深受汉族家谱的影响,但在秉承中国家谱文化的同时,白族家谱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白族家谱的编纂特征

(一)篇幅长短多样

白族家谱篇幅长短不一,有的家谱篇幅较长且分卷,如《大理史城董氏族谱》,分十三卷,该谱也是现存白族家谱中规模较大、内容丰富、保存较完整的一部,其他分卷家谱还有:《大理阎氏宗谱》六卷,《喜洲七舍邑赵氏族谱》六卷,《蒙化范氏族谱》五卷,《喜洲赵氏族谱》六卷等,但白族家谱较中原汉族家谱动辄二三十卷的篇幅比较,则显得篇幅较短;有的家谱篇幅较长分专题,如《鹤庆留馀堂杨氏宗谱》,内容分谱序、诰敕、世系、支系、图考、生卒、族居等十二部分,《鹤庆张家登张氏族谱》,内容分谱序、诰敕、世系、支系等八部分;有的家谱则篇幅较短,如《云龙宝丰张氏浚祖世系表》《剑川杨氏宗谱》《兰坪张氏家谱》等仅几页纸。

(二)载体丰富

白族家谱除纸质家谱以外,也往往以碑文的形式叙述家族的源流、世系等。有碑刻家谱:如凤仪《董氏族谱碑》,碑文记董氏南诏至今四十二代世系,这也是白族以碑文的形式保存族谱最长者;鹤庆《董氏宗谱碑记》,碑文记董氏南诏至清四十代世系;《祥云大波那张氏沿革碑》,碑文记祥云大波那张氏沿革世系;此外还有祥云《董氏始祖开宗记》,云龙《造(左)氏家谱碑》,剑川《尹氏宗祠碑》《赵氏祖塋世系碑》《段氏祖塋世系碑》,楚雄《(百宰张氏)祠堂再碑记》等。有人物墓志碑:在白族人物墓志碑文中也叙述有家族的源流及世系,除《大理丛书·金石篇》所收碑文外,在白族家谱中也收录了大量人物墓志碑文,如《喜洲赵氏族谱》就辑录碑文四十九通,这些碑文也是研究白族家族源流及世系的重要资料来源。而现代有的白族家庭堂屋中也常悬挂一块制作精美的木质家族世系表。

(三)内容繁简不一

白族家谱一般包含了谱序、谱例、姓氏源流、先祖考辩、世系图录、墓图、墓谱、家法族规、艺文等内容,但不同家族的族谱内容上则繁简不一。如《大理史城董氏族谱》《喜洲赵氏族谱》《和顺钏氏宗谱》等内容较为完整;而大多数家谱内容以载谱序、族源、世系图表为主,如《大理史城张氏族谱》《洱源李氏族谱》《贵州大方段氏家谱》《贵州盘县段氏家谱》等;有的家谱仅载艺文,如《和顺李氏宗谱》;有的家谱载世系为主,如《云龙宝丰张氏浚祖世系表》;而《云龙杨姓尹姓三宗原委记》《鹤庆赵杨二世宗族谱》则是两姓的合谱,载两姓渊源及世系等。

(四)首纂年代较晚

白族文献由于明初遭到破坏,致使明以前的家谱修纂情况无法考证。现存的白族家谱首修于明,至清、民国盛行,而20世纪80年代后新家谱的修纂更为普遍。明修家谱有:《鹤庆高氏历代履历宗谱》,明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重修;《大理史城董氏族谱》,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首修;《龙关赵氏族谱》也修于明代。清修家谱有:《鹤庆张氏家谱》和《剑川赵氏宗谱》,雍正年间修;《剑川段氏家谱》,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修;《赵氏族谱》,同治戌辰年间(公元1868年)修;《剑川车姓家谱》,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修。民国修家谱有:《大理佘氏家谱》《楪榆鲍氏宗谱》《喜洲七舍邑赵氏族谱》《云龙石门段氏族谱》《云龙宝丰五云董氏家乘》和《滇榆龙关段氏族谱》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修家谱最多,有《喜洲杨氏家谱》《谢氏三修族谱》《京兆大理到腾世系段氏族谱》《云龙县石门杨名飏同族家谱》《云南鹤城舒氏族谱》《喜洲赵氏族谱续修》《鹤庆杨氏宗谱》《喜洲杜氏宗谱》《云龙杨氏家谱》和《鹤庆杨氏家谱》等〔1〕。

(五)追溯历史较长

大部分的白族家谱姓氏祖源追溯起于明代,而一部分白族家谱追溯历史更早,起于唐,世系记载较长。如《鹤庆张氏家谱》,追溯张氏从周代至民国八十五世,也是现存白族家谱历史最长者;《大理史城董氏族谱》,追溯了董姓从唐南诏国至清三十二世;鹤庆《高氏历代履历宗谱》,追溯了高氏从汉代至明代五十八世,此外还有《喜洲杜氏家谱》《喜洲赵氏族谱》《姚安高氏族谱》《董氏族谱碑》和《董氏宗谱碑记》等家谱世系追溯也都从唐南诏时期开始。

二、白族家谱的内容特性

白族家谱秉承中国传统家谱文化的内容和基本特性,书写文字也以汉文为主,但白族家谱作为民族性、区域性、专门性的文献,它承载着白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无法替代的内容特色。

(一)白族姓氏族源

学术界对白族的族源有土著说、氐羌族说、汉族说和多民族融合说四种,争议较多,尚无定论。而从白族家谱对姓氏源流记载来看主要有土著说、外来说两种。

1.土著说

白族家谱中明确记叙了本族姓氏世居于洱海地区的太和、东岩、史城(喜洲)等地。如《大理喜洲中和邑杨氏族谱》《喜洲杜氏宗谱》,杨氏、杜氏世居太和;《太和龙关赵氏族谱》,赵氏世居大理太和龙尾关白蟒寨;《凤仪董氏族谱碑》《鹤庆董氏宗谱碑记》,董氏一世始祖董伽罗尤,生于洱海东岩。另《剑川段氏家谱》《鹤庆张家登张氏家谱》所载姓氏源流皆为土著。而在白族碑刻人物墓志世系源流中为“九隆族”之后裔记载尤多,如《处士杨先生墓志铭》载“先生讳山,字伯仁,姓杨氏,九隆族之裔”;《处士赵公寿藏同妻杜氏墓志铭》载“其先出自九隆族,世居大理弘圭之史城”等。

2.外来说

白族家谱记叙本族姓氏来源于江南、南京等地,如《大理史城董氏族谱》,董氏原籍江南金陵县五里桥;《祥云杨氏家谱》《剑川杨氏宗谱》和《喜洲赵氏族谱》,杨氏、赵氏原籍江南凤阳府;《弘农杨氏统宗世系族谱》,杨氏原籍河南灵宝县;《剑阳何氏族谱》,何氏原籍湖广武昌府江夏县;《洱源李氏家谱》,李氏原籍四川嘉定;《洱源王氏家谱》,王氏原籍江南江宁府;《剑川赵氏家谱》,赵氏原籍南京应天府;《鹤庆高氏历代履历宗谱》《姚安高氏族谱》和《姚郡世守高氏源流总派图》,高氏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井冈山等。这种来自“江南、南京”之说,受到清代云南学者的质疑,清代大理学者师范就认为“迄今已百五十年矣,滇中土人仍‘甘以他产为祠’,是皆沐氏之余威有以慑之也”〔2〕25。在其编纂的《滇系·典故系六》中也载:“……在官之典籍,在野之简编,全付之一炬。既奏迁富民以实滇,于是滇之土著皆曰:我来自江南,我来自南京”,这种观点被当代很多学者所接受,而家谱中的来自“江南、南京”之说,也是云南少数民族家谱中的普遍现象,成为云南族群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3〕。

(二)父子连名制

白族的父子连名,一般都冠有汉姓,也称“冠姓父子连名”,冠姓父子连名制是有姓并以父亲名字的最后一字作为儿子名字的第一个字。如《龙关赵氏族谱》载赵氏十一代冠姓连名制:“赵铎-正-正永-永明-明天-天情-情光-光明-明先-先行-行亲”〔2〕30-31;《凤仪董氏族谱碑》载董氏十八代冠姓连名制:“董伽罗尤-董三廓-廓眉-眉聚-丈匹-赐-朝臣-德普-普明-明详-详义-义明-明连-连福-福温-福明-明寿”;《鹤庆董氏宗谱碑记》载董氏四代冠姓连名制:“董伽罗尤-三廓-廓眉-眉聚”;《鹤庆高氏历代履历宗谱》载高氏三十代冠姓连名制:“高望奏-奏晟-晟君-君补-补余-余武-武邱-邱善-善诺-诺义-义和-和亮-亮从-从君-君辅-辅仁-仁温-温情-情智-智升-升泰-泰惠-惠珠-珠寿-寿长-长明-明惠-惠直-直信-信益”,高氏也是白族冠姓连名制使用最长的宗族。《剑川段氏家谱》《段氏族谱》等段氏家谱中所载“大理国段氏世系”也有“冠姓父子连名制”,如“段思廉-廉义”“段智祥-祥兴-兴智”。冠姓父子连名制是白族的取名特色,南诏初期起流行,直至明末废止,这种取名习俗在白族名家大姓,如杨、赵、董、段、高、张、尹、杜等姓氏中均有发现,它对研究白族姓氏源流及白族名家大姓宗族的形成时间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4〕。

(三)重名制

重名制是取名世代以一字相重。大理国段氏取名就以重名制为主,连名制为辅,如《剑川段氏家谱》《段氏族谱》等载大理国段氏重名制,“段思平-段思英、段思聪”,重“思”;“段素顺-段素英-段素廉-段素隆-段素真-段素兴”,重“素”;“段正明、段正淳-段正严-段正兴”,重“正”;“段智兴-段智廉、段智祥”,重“智”。重名制也成为学者研究大理国段氏来源的依据之一〔5〕。

(四)白文记载

白文是白族在历史发展中,以汉字记白语的书写方式。白族家谱多以汉文记载为主,但也有部分白文记载的内容,如《喜洲赵氏族谱》中的《赵坚碑》,就是用白文记叙了赵坚的事迹。家谱中的白文记载内容虽然较少,但对研究白族白文的使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使白族家谱更显民族性。

三、白族家谱的价值

(一)文献价值

白族家谱承载着白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白族历史文化的资料库,白族家谱可为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提供有关白族的民俗学、人口史、人物传记、经济史、教育史、宗教史、文学史、地方史志等资料,有的资料可补正史记载的不足。如湖南《武陵谷氏白族志》、缅甸《段氏家谱》、贵州《大方段氏族谱》、湖北《鹤峰钟氏族谱》等记载了白族的迁徙分布,特别是湖南白族《武陵谷氏白族志》和《鹤峰钟氏族谱》记载的“爨僰军”史实较正史更为详细;《喜洲赵氏族谱》中记载的《元故副相墓碑》则是研究大理国、元史的重要资料;家谱中的郡望堂号,如段氏的“思平门第(段思平)、正淳家声(段正淳)、平章世第(段功)”,杨氏的“清白传家”等则是有关家族个人事迹的故事〔6〕;《蒙化姚氏家谱》《鹤庆鲍氏家谱》等记载的白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交流融合等,都弥补了白族史料记载的不足。

(二)民俗价值

白族家谱除具有中国传统家谱的一般特点外,在白族姓氏族源(《太和段氏族谱》《鹤庆高氏历代履历宗谱》《大理史城董氏族谱》《太和赵氏族谱》《鹤庆张氏族谱》等,记载了段、高、董、赵、张等白族大姓的族源)、父子连名制(《龙关赵氏族谱》记载了赵氏十一代;《凤仪董氏族谱碑》记载了董氏十八代;《鹤庆高氏族谱》记载了高氏三十代的父子连名制)及少量白文文字记载(《喜洲赵氏族谱》载白文《赵坚碑》)等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家谱中丰富的民俗资料,如《喜洲赵氏族谱》《云龙杨姓尹姓三宗原委记》等,都是我们了解白族民俗的重要资料来源〔7〕。

(三)现实价值

通过对白族传统家谱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研究,可以为白族新家谱的编制提供编修模式,构建适应社会主义新时期需要的白族新家谱。白族家谱弘扬“敬祖先、孝父母、隆师长、戒赌博”的道德风尚,对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规划民族地区发展前景具有现实意义〔8〕。

〔1〕寻霖.湖南少数民族家谱的特征〔J〕.图书馆,2006(5):49-51.

〔2〕《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白族社会历史调查:四〔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张锡禄.白族家谱及其研究价值〔J〕.思想战线,1990(4):61-66.

〔4〕董国胜,董沛涓.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冠姓连名制与无姓连名制比较研究〔M〕//赵寅松.白族文化研究:2007.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18-319.

〔5〕段玉明.大理国段氏为云南土著说质疑〔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4):107-109.

〔6〕宋炳龙.白族姓氏堂号撷萃:上〔J〕.大理文化,2011(2):88-92.

〔7〕杨世钰,赵寅松.大理丛书·族谱篇:第一卷〔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19.

〔8〕何俊伟.白族家谱研究现状及价值探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4,13(5):74-76.

(责任编辑 党红梅)

The Characteristic and Value of Bai Genealogy

HE Junwei
(The Library of 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Influenced by the Han genealogy and absorb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Bai genealogy possesses its own distinct ethnic characteristics in compilation features of genealogy:space,genre,style,the first compilation time and history;and in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of genealogy:the origin of Bai surname,naming conventions—Han surname with linking given name between father and son,father and son share the same name and the records written in Bai language,etc.Bai genealogy records,the database of Bai history and culture,which enjoy great research values in the correction of historical data and Bai custom,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family's mor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Bai genealogy;characteristic;value

G256

A

1672-2345(2014)11-0005-04

10.3969/j.issn.1672-2345.2014.11.00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XTQ014);云南省社科规划项目(YB2013050)

2014-08-28

2014-09-15

何俊伟,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民族文献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喜洲鹤庆氏族谱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传统村落旅游的政府主导开发模式
民族艺术学习之新华启示
鹤庆古城考
远处的喜洲
敦煌姓望氏族谱研究综述
“祖荫下”的家族理想
明清时期鹤庆科举史研究
>> 聊城市东昌府区档案馆举行清代李氏族谱捐赠仪式
寻根喜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