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视野的培养

2014-03-21沈海英张立民

大理大学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视野跨文化

沈海英,刘 艳,张立民

(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昆明 650500)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视野的培养

沈海英,刘 艳,张立民

(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昆明 650500)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跨文化视野的人才以适应国际化的形势要求。探讨跨文化视野的内涵和意义,分析我国目前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视野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建议。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视野培养应把目的语国家的典型文化融入外语教学之中,文化教学要有总体规划,不仅要了解目的语国家的表层文化,也要积极引导探索深层的文化核心,还要与本民族的文化进行适当对比,使学生对中外文化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理解。

文化意识;跨文化视野;外语教学

一、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视野培养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全方位展开,交通、信息工具高度发达,跨国交流、交往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影响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我们培养更多具备跨文化视野的人才,使我国的国际交往与合作更加便利和有效,在有效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把中国的文化介绍给世界。由此,跨文化视野人才培养的紧迫性日益显现。

跨文化的交往,即不同文化与社会背景的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的交际活动。语言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与过去有了极大的不同,这种情况的出现对语言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语言从本质上讲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文化现象,因此语言学习和研究要有跨文化视野,不仅是因为语言使用的环境有社会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更是因为今天人们使用语言进行的交往越来越具有跨文化的性质。Leech指出:在过去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对语言学的研究从只关注语言的音素和词素扩大到句法,又从句法扩大到语义,进而再从语义到语用直到各种各样的话语分析,原先被视为是“外部”的东西,如“环境”“背景”等,逐渐进入了研究的视野,成为越来越多研究者们考察、分析的对象〔1〕。视野的扩展,是语言学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拓展我们现有的语言观,不仅要拓展研究范围、更新教学理念,更要从新的、不同的角度对语言教学进行探讨,对现代外语课堂的研究应有更广阔的视野——跨文化视野。

何为跨文化视野?根据“Webster”(维氏词典)的解释:跨文化视野,是指知晓、了解不同的文化现象,理解、洞察不同文化现象以及文化现象背后的民族心理、习惯、价值观和历史成因,从而培养一种多元的文化包容心态。当今社会,跨文化视野是高素质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高校外语教学涵盖所有大学生,在跨文化知识素养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理所当然应该承担起培养跨文化视野人才的重任。

二、跨文化视野培养的客观要求与现实差距

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已经对跨文化视野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学习他国的语言,加深对他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学会尊重他国的语言和文化,进而更好地认识并热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学习和掌握一门外国语,开展对外交流是对21世纪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使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进对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增进对于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了解。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扩大视野、提高领悟英语和运用英语的能力,还有助于他们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世界意识”〔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质量要求也提到,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3〕。

《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对该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定位内容之一是:“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4〕。对课程设置的要求是:“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5〕。

由此可见,“大纲”和“教学要求”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对跨文化视野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

那么,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又做得如何呢?距离现实需要和大纲要求还有多远?

从教材方面看,由于人们的注意力一直以来更多地偏重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教学法的研究,许多研究成果已经体现在外语教科书中并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而跨文化视野的培养如何贯穿于教学之中却少有研究,教科书的更新换代中也未见到跨文化视野培养的亮点,更多的是一些日常问候方面的“交际文化”。另外,教学材料的选择也缺乏中外文化知识的宏观把握和融入,从中学到大学整整八年,关于中西文化的本质探索和对比介绍方面,教材没有一个系统的安排,文化内容的学习处于一种随机、随意的状态,文化知识学习碎片化。虽然学习教材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文化,但大多处于一种对文化的随意或无意识的学习状况。教材在中外文化知识设计上的欠缺必然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教学过程中重技能轻文化现象突出。以大学英语单元教学为例,其过程大致是:理解语言为目的背景知识介绍——课文整体理解——课文细节理解——词汇和语法练习——单元小结,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教学过程应该是没问题的,但从课文到练习,对跨文化视野的培养,就只是停留在日常问候的水平上,文化知识学习处于表层化和被边缘化状态。

在教学环节、教学评估方面,存在注重技能获取而轻视跨文化视野的培养,缺乏必要的对中外文化的考查等问题。传统的教学把语言当作一门知识来教授,认为学语言就是掌握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这样造成了语言和其使用的大环境脱离,因此学生只会考试却不能使用英语,更不用说对跨文化的敏感性了。此外,考试是教学评估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评估环节中,有关中外文化方面,也仅涉及有关日常问候的应答反应,缺乏较深的文化知识考查。

很显然,从中学和大学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和教学评估的几个环节来看,有关文化的教材内容和教学研究都是欠缺的。原因何在?原因之一恐怕是受“学语言自然和必然与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影响,这种观点认为“学语言,文化自然就在其中,语言和文化是分不开的”。受这个观点的影响,教科书的编写可以不用专门考虑文化因素,因为任何课文都有文化。另一原因也许是文化范围太大,不太容易把握,大纲对文化知识的教学要求表述也比较笼统,难以操作,而对语言技能培养有较为详细的表述,更具操作性。由此,造成实际教学中的轻重偏斜也就不足为奇了。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国际交往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教育改革也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从目前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的现状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文化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教师及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薄弱〔6〕。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重点放在了课本内容——以语言知识教学为重点和应付考试上,外语教学中存在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轻视文化因素的倾向,师生都没有真正认识到跨文化视野培养的重要性;第二,在大学的课程计划中缺乏增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实践环节;第三,学校普遍缺乏涵盖跨文化交际项目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第四,英语教师也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缺乏文化教学的训练和接触英美文化的机会;第五,跨文化交际英语教材仍然匮乏;第六,很多学校缺乏系统评估文化能力的手段、标准以及了解和评价一个人的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以上原因制约了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视野的培养。

因此,如何从教学大纲到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多方面着手培养跨文化的视野,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得恰当得体,进而获得良好的交际效果,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些都是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视野培养的对策建议

关于文化教学的内容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文化实际上包括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和“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果说“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如语言、手势、礼仪、服装等为表层次的文化,那精神文化,如时间观念、对空间的利用、习俗、信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世界观、价值观等则是深层次的文化。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布罗伊尔在《歇斯底里研究》中首次提到“冰山理论”,认为人的心理行为当中的绝大部分是冰山下面的那个巨大的底部,是看不见的,但正是这个看不见的部分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交际方式。此后,文化也被比作冰山,我们看到的只是它的一小部分。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背后,一定深藏着某种精神和心理方面的东西。如风靡世界的holy wood电影、Disney、NBA、McDonald等是比较典型的美国文化符号,在这些符号背后隐藏着美国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价值观。知道McDonald是美国快餐不等于知道McDonald体现的快餐文化的价值观。看美国大片能从中捕捉到美国文化价值观。所以,国家、学校、教师都应该提高培养学生跨文化视野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认识不到位,具体措施不可能到位。

由于文化现象十分广泛,作为一门外语课是无法面面俱到的,但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有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文化现象。把文化融入外语课教学,首先应从教科书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科书中加入文化内容。那么,如何在教科书中加入文化呢?我们有必要考虑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哪些东西是重要的?二是如何把文化融入教学之中?三是教授这些东西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文化作总体的思考、宏观把握和统筹安排。哪些是重要的、典型的文化现象?在现象的背后,我们认为哪些东西是可以深挖的?所以,教科书的编写,应对目的语国家和本民族的文化有一个宏观把握,对文化项目精心挑选,使之串起来能形成一个文化知识链。当然,由于价值观在社会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因此,价值观念方面的教育对跨文化视野的培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首先,要对目的语国家和本民族的文化现象进行筛选,选择一些反映典型文化的文章编入教材的课文之中。另外,为达到大纲要求的“进而更好地认识并热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本民族的文化内容也应进入外语教科书,有计划地对目的语国家的有代表性的文化与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让学生知道“他是谁”“我是谁”。只有做到文化上的知己知彼,才可能做到互相了解,才可能相互学习和借鉴,也只有通过学习和比较,也才有可能做到大纲要求的“更好地认识并热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世界意识”〔7〕。通过中外文化对比,能从一个较高的角度看待不同的文化,建立比较鉴别视野,才算获得跨文化的眼光。最后,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那就不应该只测试语言能力而不涉及文化内容。Lado认为,文化测试应该测试跨文化的理解,他把跨文化理解定义为“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行为和含义”〔8〕。Valette认为文化测试应有四个目标:增强对目的语文化的意识和理解;掌握目的语的文化礼仪、习俗;理解目的语文化与本族文化的文化差异;理解目的语文化的价值观〔9〕。与Lado相比,Valette的文化测试更系统、具体,但他们都属于纯粹的文化测试,让人感觉语言与文化是分离的,不是一个整体。因此,在外语测试和评价中应考虑把语言测试和文化测试结合在一起。

第二,如何把文化融入教学之中?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如何把文化的学习贯穿于整个外语学习阶段?哪些内容比较适合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般来说,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表层学习到探索深层信念和价值观。初始阶段,学习一些表层的文化现象,学习掌握一些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法,同时也要学习了解本民族文化方面外语词汇和表达法(用外语表达自己文化现象是目前学生的一个短板,这个短板应该通过外语教学补上)。较高阶段,从高中到大学逐步过渡到深层文化核心的探索。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循序渐进,设计相应的练习,以便教师教、学生学和练,从学习、了解表面的文化符号过渡到探究文化的核心内容。

第三,设计并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思考“教授这个东西的最好方法是什么”的问题上,我们很难说哪种方法是最好的,但至少我们在方法上要动动脑筋,如活动、辩论、讨论、专题小论文等等。另外,由于外语课的课程性质决定这是一门包括文化在内的语言文化课,我们还是要力求做到文化内容的学习与语言练习相结合,把语言形式的学习融入到有意义的文化探索当中,在探索中学习语言、应用语言,例如教学法中常说的“形式与意义相结合,任务型教学”等。就形式与意义而言,也可设计课后涉及文化的语言练习,如问答题、词汇填空题等,把语言学习、词汇掌握和文化知识有机结合。

总之,文化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和情感的起点和归宿,一首民歌、一个建筑物都会引起心灵的共鸣。在全球化的今天,无论从商业的角度还是从友好交往的角度,了解自己文化的同时也了解别人的文化是十分重要的,充分地利用好文化可以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几百年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尊重中国文化的前提下成功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好莱坞大片在赚取商业利润的同时把美国文化价值成功推向全球,我们在欣赏精彩的《功夫熊猫》和《花木兰》的同时,不得不感叹美国的商业制片人对中国文化的精到的理解,有一种地道的美国洗发水却取了一个地道的中国名字“潘婷”而深受中国人喜欢。所以,外语教学必须承担起文化教育的重任,尽快在文化教育方面找到突破口,从宏观上给学生打下跨文化视野的基础,这是学校教育应该承担起的任务。一方面是课程性质使然,另一方面是它占用了相当多的教学资源,再就是它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学习者群体。文化教学的粗浅、放任,一方面会使学习者很快失去学习兴趣,甚者会培养出崇洋媚外的“假洋鬼子”或者狭隘的民族主义心理,更重要的是粗浅片面的文化理解是非常危险的,说不准哪天就会撞上“冰山”。

〔1〕LEECH 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Califomia:Long⁃man Group Ltd,1983.

〔2〕教育部.高中英语教学大纲〔DB/OL〕(2011-01-01)〔2014-02-18〕http://www.cjedu.cn/newsInfo.aspx?pkId= 51881/980810_2,html.

〔3〕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0-07-29)〔2014-02-18〕http://news.xinhuanet.com/ edu/2010-07/29/c_12389320_2.htm.

〔4〕中国新闻网.教育部公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全文)〔DB/OL〕(2007-09-26)〔2013-11-09〕http://www. chinanews.com/edu/kong/news/2007/09-26/1036803.shtml.

〔5〕程裕祯.中国文化揽萃〔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96-100.

〔6〕陈俊森,樊葳葳,钟山.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华技大学出版社,2006.

〔7〕汪火焰.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8〕LADO R.Language Testing〔M〕.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61.

〔9〕VALETTE R.M.The Culture Tes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责任编辑 胡 椿)

Cultivating Cross-culture Perspectiv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HEN Haiying,LIU Yan,ZHANG Lim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Cultures,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more and more talented people who hav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are need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This article focuses on discussing the meaning of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ultivating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offering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or solving these problems.In the cultivation of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it'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the typical culture of a target language into teaching and to provide the general plan of the cultural teaching.In order to help students have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it's needed to help them to understand both the surface and the beneath of the culture of a target language and comparing cultur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with Chinese culture.

cultural consciousness;cross-culture visio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G40-20

A

1672-2345(2014)11-0078-05

10.3969/j.issn.1672-2345.2014.11.018

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3Y343)

2014-05-10

2014-09-04

沈海英,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化研究及英语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视野跨文化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居· 视野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视野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