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哈佛幸福课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建设的借鉴意义

2014-03-21张华东

安康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泰勒科学性实用性

张华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思政部,陕西 杨凌 712100)

2010年5月,教育部长袁贵仁同志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0年第一、二期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就强调指出,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作为思政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的教学质量,尽管在广大同仁的努力下,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袁贵仁部长所提的“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要求,尚有很大的差距。为了早日将原理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质课程,我们可以借鉴那些成功实现了让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的经验。笔者以为,在这些课程中,最典型、最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意义的就是哈佛大学的幸福课。

一、哈佛幸福课广受欢迎的原因

众所周知,美国哈佛大学的幸福课始于2002年。授课的人名叫泰勒·本-沙哈尔,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尽管这门课最初只有8个人选修[1]XI,其中还有两个中途退出了。但第二个学期听课人数猛增到了几百人,到第三学期,泰勒·本-沙哈尔的幸福课一跃成为了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它的听课人数甚至超过了哈佛的王牌课《经济学原理》,创造了“哈佛开课史上的奇迹”[1]172。笔者认为,哈佛幸福课从起初的无人问津到现在的风靡世界,这绝不是偶然的。

首先,幸福课的火爆源自其主题是大家都关心的。一个课程的主题是本课程的灵魂。什么样的主题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由于幸福课的主题是幸福,而幸福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所以它受到关注和喜爱也就不足为怪了。人生在世,不同的人追求的东西也不太一样,但对于幸福的追求,则是共通的。正如泰勒博士自己在书中所说:“任何时代、任何地方,所有人都在追求幸福的真谛。”[1]XII由此,泰勒·本-沙哈尔并没有将授课的重点放在教育学生如何去追求成功上,而是深入浅出地教他的学生如何变得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因为他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正是这种对幸福的认定,使得他的课获得了广大哈佛学子的认可。正是得益于幸福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泰勒博士的幸福课必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也自然会真心喜爱。

其次,仔细研究后,我们不难发现,泰勒博士的幸福课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他的授课内容,既坚持科学性,又强调实用性。对于一门课程来说,科学性只是其吸引学生的基础和前提,但并不是具备吸引力的充要条件。一门课程要对学生具备吸引力,除了它是科学的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用性。正如泰勒博士的一个学生所说的那样,“他教心理学,同其他心理学老师有很大的不同。他试图让你把这些理念,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2]。哈佛的幸福课,能达到“当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脚步”[1]172这样的境界,绝不仅仅因为它是科学的结果,而是它能真实地改变学生的情感体悟,获得心灵和精神的愉悦的结果。因此,泰勒博士在课程介绍时就特别强调,本课程除了介绍相关知识、调查研究、严谨的学术作品以外,学生的任务就是思考如何把这些理念应用到生活中去。如此注重实用性的课程,学生们认真学习和应用之后自然会受益匪浅,从而毕生难忘。

最后,哈佛幸福课之所以能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还在于泰勒博士的幸福课是简单易行的。泰勒博士在授课时讲到,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常识更平常,特别是应用到实际中。其实,就科学性而言,心理学的科学性显然不及数学,如果科学性是让一门课程具备吸引力的决定要素,那么,我国高校的高等数学就应该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而事实上,高等数学却是让大多数学生最为头疼的课程,原因就在于它虽然非常科学,但是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而且还特别难学,以致很多同学为了不挂科,只好硬着头皮学。对于这样的课程,学生们不可能真心喜爱,更别提终身受益。而泰勒博士的幸福课却正好与之相反,它“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和真理,从复杂回归到简单,最终形成可行的观点、实用的理论,还有简单而有效的技巧”[1]XV。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种简单易行跟承诺多、实效少的自我激励类书籍或激励大师的建议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激励类的书籍大多缺乏实证的科学性检验,而幸福课的教义和技巧都是基于大量的实验和科学考证的,不是无根据的通俗说法,或凭空猜测的断言。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学性非但是实用性的基础,而且也是将“至繁归于至简”的前提。只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局限于课程的科学性上,而是要致力于将科学的东西实用化、将深奥的东西简易化。

综上所述,泰勒博士的幸福课之所以能深受哈佛学子的喜爱,以致能风靡世界,主要得益于它的主题是大家所关心和感兴趣的,它的内容是科学又实用的,它的方法是简单易行的。

二、原理课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

众所周知,原理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这就要求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是高效的、务实的,是经得起考验的。然而,现实却是,与哈佛幸福课广受赞誉和大受欢迎相反,我国原理课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饱受诟病。与泰勒博士的幸福课进行对比后,我们可以发现,原理的教学实效没有实现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目标,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其一,我们的原理课没有立足于学生们关心的问题。前文已述,一门课程的主题是其灵魂,而对原理课来说,问题还不是主题好不好、受不受欢迎的问题,而是有没有主题的问题。一直以来原理课在全国各高校学生中的反响都不甚理想,绝不是因为我们没有专业的原理课老师,也不是我们的原理课老师没有精心竭力所致,而是我们的原理课没有明确统一的主题。受此影响,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如何结合的问题,至今都没有很好地解决,从而形成三张皮。三个组成部分各自为政,各有各的逻辑,各有各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非但学生们不知道原理课到底在讲什么,主题是什么,连我们很多授课教师自己,也是稀里糊涂的。于是,就把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如何实现其政治功能、如何突出其政治性上,把上这门课作为完成一项硬性的政治任务看待,老师自己都没有多大热情,都不是发自内心地喜爱,学生们不喜爱,也在情理之中。

其二,我们的原理课太过注重科学性宣传而在实用性探讨方面明显不足。课程的实用性是其受学生真心喜爱的前提,也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基础,更是令学生毕生难忘的保障。不实用,就难以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就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原理课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高校的原理课内容与中学的政治课内容重复太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看来看去就那么两句话,听来听去就是这么些理论,难免心生厌倦。要解决这个难题,采取重复的就不讲这个方案是不可行的,因为很多重复的知识点也是我们原理课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如果只要是重复的就不讲,那原理课的教学内容就难免陷入避重就轻、空心化和缺乏系统性的泥潭。原理课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根本的出路就是要将授课的重点从强调理论的科学性转移到凸显理论的实用性上。因为中学生在各方面都尚未成熟,社会阅历浅,实践机会少,考虑问题有理想化的倾向,而且还受制于应付高考的影响,在中学时代,政治课中更强调理论的科学性,而在实用性方面下力不足。而到了大学,学生们在心智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变,社会阅历相对丰富,实践机会也明显增多,考虑问题也更全面、更贴近实际,再加上来自于考试方面的压力明显减轻,因而更希望看到所学理论的应用价值,而不是科学价值。而且,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让学生了解理论的实用性,也必然会使学生在内心对理论的科学性产生认同感,因为不科学的理论,是没有实用价值的。

其三,我们的原理课太过抽象、艰涩难懂。受专业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的原理课也如专业课教师一样对本课程的内容有越讲越细、越讲越深的倾向或习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知不觉就被上成了哲学的专业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了政治经济学的专业课,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由于前面两部分讲得太深太细,一般都采用自学或草草了事的方式解决。由于讲授的内容极其抽象而深奥,令大多数对哲学、政治经济学不感兴趣的同学不知所云,厌恶感油然而生。殊不知,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和各专业的专业课是有明显不同的。专业课面对的是对本专业感兴趣,有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欲望的学子,因此从细从深是能够吸引这些学生的,而且对他们进一步学习深造也是大有裨益的;然而,我们原理课面对的是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他们对原理课的兴趣本来就不如对专业课大,如果还讲得过细、过深、过于抽象,势必会让绝大部分同学对原理课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如此一来,原理课的教学质量只能是适得其反。作为一个原理课的教师,我们应该时刻谨记,我们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是为他们将来攻读哲学、政治经济学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做准备,所以,应该力求生动形象,着力于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讲学生们听得懂、易接受的道理,如此方能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如果讲的道理过于抽象、过于艰涩、过于难懂,学生们连道理本身在讲什么都不知道,必然不会以此为根据认定自己原本持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不科学的,是需要纠正的,而极可能产生“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想法,对原理课及其教师也会毫无好感,心生厌恶。

三、借鉴哈佛幸福课,提升原理课教学质量的思路

将泰勒博士的幸福课和我们的原理课进行对比后可见,如果能将前者的精髓应用于我们的原理课教学环境中,原理课定能真正成为大学生们“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质课程。

为此,我们首先要明确原理课的主题,也就是能把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有机统一起来的东西。这个主题不仅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而且还必须是大家都关心的。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能被学生们真心喜爱的。按此逻辑,将幸福作为原理的主题是合适的。换言之,原理课的最终目标应确立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各方面帮助大学生成为一个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并真正能够获得幸福的人。只有将学生的终生幸福作为我们原理课努力的目标,学生才有可能真心喜欢我们的课。只有我们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阐释幸福、追寻幸福,我们这个课才能是马克思主义的。将幸福作为原理课的主题,我们一些同志可能会心生顾虑,其实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事实上,将学生的终生幸福作为原理课的努力目标,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实施方案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此,无论是马克思的世界观、方法论,还是整体上的马克思主义,抑或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为何要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其理论旨归,如果马克思号召我们去努力实现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人不是一个幸福的人,那么这种号召的意义和价值何在就成问题了。因此,笔者以为,之所以要学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因为它“是人类思想史上迄今为止最彻底的幸福理论科学基础。依靠它才能正确地回答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谋求幸福这个人类生活的基本问题”[3]。而其他世界观和方法论则受阶级局限性或历史局限性的影响在指导人们实现人的幸福方面存在着某些不足,甚至有些是有碍于人的幸福的实现的。由此不难理解,为何《意见》并没有要求学马克思主义的某个理论,而只是要求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人民群众从根本上摆脱剥削,消除痛苦,获得真正的幸福生活的科学理论。”[3]人的自由而全面的解放有什么好处?答案显然是能更好地实现人的幸福。正如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所说的那样:“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4]综上所述,将原理课的主题定位为帮助学生实现人生幸福,不但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其应有的政治功能,而且还会有效改善原理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们真心喜爱我们的原理课。

其次,要讲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更要讲出其实用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这是毫无疑问的,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5]对于在中学就已学过政治理论课的大学生而言,这也不是问题。因此,我们绝不能把某些大学生不喜欢原理课的原因归结到这些同学不知道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这一点上。正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很有科学性,但依然有同学不喜欢学习一样。原理课要让学生们真心喜欢,仅在科学性上下功夫是不行的,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实用性讲出来,以实现邓小平关于“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的训诫。我们常说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那到底指导什么呢?按照毛泽东同志的观点,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6]。而无论是改造主观世界也好,改造客观世界也罢,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具有实用性。一个科学但不实用的理论,对于科学研究者可能会有指导价值,但对一般大众是不会有指导价值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要贯彻落实其指导意义,就必须是科学的,而且是实用的。这当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只是我们一直都关注于其科学性而忽略了其实用性而已。比如,对于人们追求幸福这一点而言,其指导意义就十分巨大。泰勒博士的幸福课里面的很多理论和做法,也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进行解释和说明。比如泰勒博士说的要学会接受失败,这可以用原理课中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来说明;泰勒博士十分重视的冥想,其作用就可以用意识的能动性原理来说明;泰勒博士一直强调要积极改变,并将改变的方式分为渐进式和突发式这两种,这可以用质量互变规律来说明;泰勒博士说的有些事,我们无法改变,有些事,我们能而且应该改变,这可以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原理来说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马克思主义对人们追求幸福是非常有指导意义、非常实用的。如果我们能将原理课授课重点从科学性转移到实用性上来,学生们学习以后定会“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

最后,要致力于将本课程高深而又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就以博大精深而著称,博、大、精、深这四个字每个字都让人有种望而却步的心理。因此,原理课要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产生广泛的吸引力,首当其冲的就是要避免将原理课变成相关专业的专业课,力戒艰涩难懂,抽象深奥,理论性太强,要致力于将其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正如泰勒博士在其幸福课中所说,本课程中遇到的许多观点都很简单,很容易理解,学生们要努力、要下功夫的是在其应用上。这正好可以说明专业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两类课程的区别。因为专业课是重在专业性上,更强调学术性;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是重在观念上,更强调现实中的行为表现。作为一个专业课的学生,如果他能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这可以说明,专业课的教育是成功的。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来说,如果一个学生理论考试都是满分,而在实际生活中却道德败坏、违法乱纪,这绝不能说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成功的。因此,专业课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代表的思政课之间应该有明确的分工,相辅相成,而不是混为一谈。专业课应致力于培养本专业的专业人才,思政课的任务则是使这些专业人才将其专业知识用于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事情上,而不是用其专业知识去危害社会。我们打个比方,专业课好比是生产汽车,而思政课好比是开车,生产汽车显然比开车更难。但是如果车生产出来,却不是用来开,而是用来撞人,那就误入歧途了。思政课就要使人能合理用车,但是只要有正确的使用方法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用本身比生产而言简单多了。因此,作为一门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课程,原理课的理论本身无需求深求难。当然,为了证明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就需要借助相关专业人员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可能需要某些相关专业知识,但那是相关专业实验人员的事情,我们原理课的老师不一定自己亲自去研究,只要把经相关专业实验人员检验的实验成果介绍给学生们,让他们知道按照我们课程讲授的方法去做是可以取得期望的效果的,我们的方法不是忽悠人的就可以了。泰勒博士就是这样,他自己并没有做相关的专业研究,但他借用了很多相关学科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比如在说明为何要培养积极情绪时,就引用了宾州大学Barbara Fredrickson的研究成果。无用赘言,引用成果自然比研究成果要简单得多。因此,原理课的通俗易懂,不但是应该的而且非常必要。理论的通俗易懂,既是实现理论实用性的基础,也是达到“毕生难忘”的前提。以数学来说,我们记得最清楚的,最不会忘记的,永远是“1+1=2”这个数学里最简单的知识,而绝不会是洛必达法则。因此,原理课能不能实现让学生“毕生难忘”的目标,从根本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将其讲得通俗易懂,易于运用。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谨记原理课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实现学生们的终生幸福,从而努力将本课程的主要理论与如何实现人生幸福联系起来,用我们的理论去诠释幸福,解读幸福,帮助学生获得幸福,定然会使原理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质课程。

猜你喜欢

泰勒科学性实用性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泰勒展开式在函数中的应用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给会计初学者的几点实用性建议
星闻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