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课堂 高于课堂——谈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反思
2014-03-21蒋蓉
蒋 蓉
(江苏省宿迁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 宿迁 223800)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指出了反思的重要性,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中问题的思考,总结经验,再反复实践,从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以前,笔者所在的学校只是在原则上要求教师的教案要有教学反思这一环节,但是随着省教科院“五课”教研工作、“两课”评比活动开始后,教学反思成了说课、评课的重要环节,教师们也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是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这一点让许多老师感到迷茫。笔者从自身教育教学的经验出发,从反思的目的、反思的内容、反思的方法等方面谈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1 反思的目的
有人认为,教学反思应重点说成功之处,至于缺点也要说,但是只能说一些细枝末节、不痛不痒的缺点,否则就有失败的嫌疑,这种反思的目的是错误的。教学反思就是要直面课堂教学的现实,总结本课的成功之处,反思失败之处,找出问题所在,解决自己在教学中的疑惑,从而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否则会有自吹自擂之嫌,反而引起听课人或评委诟病。在“五课”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教授了《荷花淀》一文,这位教师是这样反思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最成功的是获得了不少鉴赏文学作品的经验,感受到从语言入手,从细节入手,引入体验式学习,找到了解读文学作品的途径,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但是,学生对于人物的认识不够深刻,没能很好地将个人的感情投注到主人公身上,说明学生对人物所处的环境了解得不够深入,以后要引导学生课外读一些跟《荷花淀》有关的作品,加深对《荷花淀》的理解。”这样的反思,只要把《白洋淀》和《荷花淀》换一下,放之四海皆准,是为了反思而反思,是为了锦上添花而不是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如何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呢?
2 反思的内容
2.1 反思目标的预设与生成
通过课堂教学,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反思教学目标的预设是否符合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学生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目标表达的是否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检验目标的达成度,应该注重知识的生成,课堂的生成。
笔者曾经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目标:分析林黛玉人物形象,并掌握古代小说的欣赏方法。
能力目标:对作品中人物能作出一些评价,对作品中精彩片断进行赏析,提高分析鉴赏古典小说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红楼梦》的兴趣,感受古典文学之美,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现在我们来分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首先,三维目标不能完全分裂。其次,知识目标“分析林黛玉人物形象”描述不够具体,缺乏操作性,应该说清使用什么方法,从哪些角度来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的方法;“并掌握古代小说的欣赏方法”不符合教学实际,通过一课时的教学就能让学生掌握古代小说的欣赏方法吗?显然学生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的。再次,“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这一情感目标设置不合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法达成这一目标。同时“感受古典文学之美,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这一情感目标不是自然而然地生成,而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呼吁,教学目标的达成缺乏生成。
2.2 反思课堂教学的行为以及教学理念
笔者曾经在全市上了一堂公开课——《最后一片叶子》,经过精心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笔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在课堂上,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贝尔门是个什么样的人?”可能是因为全市公开课,当时听课的人几乎和学生一样多,学生紧张,所以问题一提出,全班一片沉默,笔者满怀信心地提问课代表,课代表的回答却出乎意料,她说贝尔门是个潦倒的画家,而笔者预设的答案是:外表丑陋、事业无成、生活窘迫,用生命画出自己的杰作,“善良真诚,不求回报”。这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我只能继续问另外的学生并让学生讨论直到学生回答出我预设的答案。课后我反思,觉得这堂课此处是个污点,分析原因一是学生不配合,二是自己准备不充分,缺乏教学机智。
可是如今看来,这种反思是错误的。一从教学行为来看,完整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任务的提出(提出问题)、组织、实施和检查这几个方面。首先问题的提出并不明确,你认为贝尔门是怎样的一个人?是问外貌还是性格呢?对问题不明确心中无数导致学生不敢回答;其次从组织教学的角度看,揭示人物的形象有哪些方法,教师缺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等方面来分析人物的形象,这样学生就掌握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达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第三,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合作探究教学方式,但是如何组织讨论,讨论的结果会是什么样的,教师该如何引导讨论,这些,教师在课前都没有很好的预设、计划,导致教学实施的过程是一种无序的状态;同时,没有预设,没有计划与安排,也就无法对教学的效果进行检查。二从教学理念看,首先大纲规定,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可是在本文教学时,教师给问题设置了标准答案,一旦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的预设,教师一方面回避问题,另一方面千方百计把学生向自己预设的答案上引导;其次,教师认为本课失败原因之一是学生不配合,这是教学理念的另一个错误,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老师的教学是教学生学,老师的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认为学生应该配合自己的教学,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理念。
2.3 反思教学的方法
所谓教无定法,同样的文本、同样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截然不同。笔者在教授《边城》一文时,是以揣摩语言,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世界,发现人性之美”,教学完成后,虽然达成了预定目标,但总是觉得教学过于平淡无新意,该如何寻找更好的切入点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直到在一次培训中,听了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老师的说课才豁然开朗。她说课的题目是《跟着大师学妙招——小说〈边城〉赏析》,她是以写作为切入点,通过与《荷花淀》的对比阅读,引导学生从阅读走向写作,巧妙地完成了教学。教法的改变,整个课堂就活了。
课堂教学是由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组成的,在反思时不仅要注意整篇课文的教学方法,还要注意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反思。例如笔者在参加全市一次教研活动时,有两位教师教授了《神的一滴》这篇课文,在感受瓦尔登湖的“纯净之美,原生态之美”这个环节,一位教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描绘瓦尔登湖的?”这种理性的思考破坏了对这种美的感受,所以学生的回答差强人意。另一位教师是通过学生范读,老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这些不同的阅读方式,在阅读中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出对瓦尔登湖的总体感觉。学生通过阅读,结合自己喜欢的语句,很容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瓦尔登湖的“纯净之美,原生态之美”,水到渠成地达成了教学目标。相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方法,结果也截然不同。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用得不适当的教法。
3 反思的方法
3.1 终身学习,用先进的理论支撑教学反思
社会在不停地变革,学生在不断地变化,教学对象变化了,教学理念也应相应地变化,所谓学无止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利用必要的资料,提高自己教学反思的理论基础。
3.2 及时反思,确定教学反思的步骤与方法
一方面教学的灵感的是瞬间即逝的,需要我们教师及时捕捉灵感,写成教学日志;另一方面反思不能只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还要从学生角度来反思,毕竟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对学生的感受不要妄加揣测,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明确学生的感受,找出问题的根源,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至于反思的步骤可以因人而异,选择适合自己的即可。
3.3 提高质量,加强同事间的研讨和专家的引领
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但是教师自身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反思甚至靠的是个人的经验,这样很难将反思进行的更深更广,所以需要同事间的研讨,加强集体备课与评课这个环节,但是同事间的研讨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陷入瓶颈状态,还需要专家高屋建瓴的指导,促使课堂教学质量更进一步。
总的来说,教师的教学反思不是为了获得理论知识,提升教学理论水平,而应该扎根于具体的课堂情境,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明确支撑行为的理念,一方面找出其成功之处,以便进一步推广,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找出教学中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便于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好的教学反思,应该是一剂良药,可以药到病除,解决教学中的偏差。
教学是一门必须成功又会带有遗憾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地行动,反思,再行动。
[1] 胡定荣.教师的教学反思为何不见效[J].教育科学研究,2013(1):74-77.
[2] 戴林东.“两课”评比之“说课”:义理与机理辨识[J].职教通讯,2013(10):19-24.
[3] 王寰宇.影响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因素研究[J].教育探索,2013(4):98-99.
[4] 邹云虹.对工科类专业高职生加强实用文体写作教学的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