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地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现状分析与建议
2014-03-21刘艳红丘素莉
刘艳红, 丘素莉, 罗 焕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外语系,广东 东莞 523960)
高职院校专业的建设与城市产业的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应以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所需为依据。东莞是一个利用外资发展本地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型城市,其外源型经济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左右[1]。然而,随着东莞实施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和打造制造业名城的战略方针,东莞正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对于青年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东莞的经济特点也决定了其对于商务英语类人才的大量需求。本文以东莞经济的双转型为依托,对东莞地区各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总结,旨在为东莞乃至全国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提供指导意见。
东莞虽然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外向型城市,但其高等职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高职院校不多,相对落后于珠三角其他教育发达地区。目前东莞共有三所高等职业院校,即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和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由于本文的研究范畴为东莞地区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建设,而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并未开设商务英语专业,所以本课题将集中对比研究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这两所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情况。
1 东莞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现状对比分析
“保障专业建设的质量要牢牢抓住专业管理、人才规格定位与教育目标设计、课程与教学改革、专业团队建设、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和绩效管理等六大要素,建立和落实每一个要素的质量标准”[2]。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内涵不仅涉及教学设备、实训基地等硬件设施的建设,而且涉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目标与规格的定位、课程与教学改革、“双师”队伍建设、专业管理体制建设、校企合作、品牌特色等软件方面的建设。因此,本文将从东莞地区两所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招生、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及课程的设置、课程与教学改革、师资力量、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管理体制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总结东莞地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招生情况
2013年两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招生数目均较小,招生对象均为广东省内的生源。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的招生计划总数只有80人,但较之2012年的50人有所增加,其中东莞和非东莞生源各占一半,招收对象为普通高中毕业文理科生,其中以文科生居多。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招生人数较之前者翻了一倍,计划共招生176人,与2012年的招生计划数基本持平,其中商务英语普通班计划招生136人,国际班计划招生40人。招收对象除了普通高中毕业文理科生之外,“三校生”(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也属于招收的范畴。两校商务英语专业合计招生256人,预计正式入学人数稍小于此数。从招生计划的总人数来看,两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招生人数所占的比例很小,几乎是各专业中招生人数最少的一个,由此可见商务英语专业在两校中均处于弱势地位,这也是如今社会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过剩,就业率偏低的一种普遍现象的反应。
从生源的质量来看,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招收学生的录取分数线为3A线,学生的入学分数大多在400~500多分,民办院校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正处于办学初期,虽然招生数量稍高,但生源的质量要低了一个档次,从100~400多分不等,其中以3+证书学生的入学英语成绩最差。这类学生基本上对学习缺乏兴趣与主动,参差不齐的生源质量导致教学难度的增大,教学效果难以提升。
1.2 培养目标
经笔者分析,两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大致相同,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具备基本商务知识,掌握商务领域的专业技能,能以英语为工具,在涉外中小企业、外资(合资)企业、涉外企事业等单位胜任商务助理、商务秘书、行政助理、翻译、外贸业务员、报关员、跟单员和单证员等实际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此外,获取相关证书也是这两校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要求。除了英语应用能力A级证书、大学英语四级证书、计算机应用证书外,学生一般还要求获取以下核心职业技能证书,如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证书、剑桥商务英语初中级证书、外贸业务员证书、单证员证书、跟单员证书、报关报检员证书等。
1.3 专业方向及课程的设置
商务英语专业均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和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外语系的唯一专业。2013年两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均未设置方向。广东创新科技学院2011年至2012年商务英语专业下设置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为商务秘书方向和报关报检方向,各方向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招生,但两个方向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大同小异。2013年该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招生计划进行了调整,撤除了专业方向的设置,而新增了一个国际班。
就课程设置来看,除了教育部统一要求的公共基础课外,两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均由专业基础课程、职业技能课程和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组成。两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与培养目标及技能考证相结合,但不同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重复性。
1.4 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加强专业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由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都是新建院校,暂时没有毕业生的输出,无法进行教学效果的反馈性研究,且两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数相对较少,样本数量较低,因此对于商英专业的教学改革都极为有限,基本上都是基于教师个人的自主研究,改革的层面主要在于提高各课程的教学方法,而缺乏对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人才培养方案等整体布局的研究。
1.5 师资力量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主要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和“双师”结构等。虽然两校的外语系均只有商务英语专业,但由于外语系教师除了承担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外,还承担该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所以该系教师的数量占全校教师的比重还是不低的。就师资的构成来看,两校外语系的师资均为综合性大学背景,绝大多数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但高级职称教师的所占比例较低,讲师以上职称教师比重稍大,占了该系教师的50%以上。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另外还聘请了几名兼职教师补充了外语系的教师队伍。整体来看两校外语系的专任教师均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生产实践能力普遍不强,大多没有到企业的实践经验,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践经验不足,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主线不突出。
1.6 实训室及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主要供外语系使用的实训室有三个,分别为语言实验室、国际贸易实训室和国际商务实训室,用来承担英语口语、商务英语视听说、国际贸易实物、商务单证等课程的基本技能实训。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目前有一个实训室,即国际商务模拟谈判室,主要承担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谈判等课程的基本技能实训,包括国际贸易合同谈判模拟、商务谈判技巧培训等。
校企合作方面,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外语系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均已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不时输送该系学生去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实习。然而,由于校企合作的阶段性限制,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并没有大力地开展起来。
2 东莞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综合以上各方面的比较分析,东莞地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建设无特色。两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无论是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目标就业市场的定位等方面都与其他地区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相关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性,缺乏对东莞地区行业、企业的深入调研,没有根据东莞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的特点建立起自己的专业特色,不能彰显区域特点,且专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2)商务英语专业的地位相对较低,未获得学校的充分重视。两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由于招生人数较少均处于尴尬的境地,不利于该专业的发展。
(3)师资的实践能力较差,有行业企业经验的双师型的教学团队力量薄弱。两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虽然都普遍具有较高学历,但缺乏岗位实践经验,导致教学与实践相分离,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岗位的实践练习。此外,兼职教师的比例太低也是师资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4)模拟实训室匮乏,不能充分有效地进行实践教学,也不能满足学生岗位实训的需求。
(5)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形式,企业市场化的用人需求和学校标准化培养模式未进行有效的糅合。虽然东莞地区的高职院校正致力于寻求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但总体来看校企合作机制尚不健全,校企合作平台尚未有效搭建。一方面,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有些企业和校方合作挂牌后,并没有参与到校企合作基地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中去;另一方面,学校对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与企业进行具体可行的专业建设合作办法磋商。
3 东莞地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优化策略
高校专业建设要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有利于增强高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活力;要有利于学校形成专业优势,办出特色。根据专业建设的内涵来看,东莞地区高职院校商务专业建设可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
3.1 加强专业的特色建设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一直很难走出商务加英语的简单模式。在商务和英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上,也往往是先培养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基本技能,再让学生学习一些商务知识,没有有效地完成两者的交融,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懂一些商务知识,也有相当的英语水平,但却不能用英语从事商务工作,也就是没有促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向职业能力的迅速转化。另外,教学内容中行业方面知识的匮乏也使学生入职后不能迅速地融入行业工作,造成适应的困难。高职院校应针对这一情况加强商务英语专业的特色建设,形成比较优势,才能在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可以根据东莞地区的产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并对课程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学科课程逐渐向项目课程转变,以加强学生的行业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其次,要从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师素质等方面做到英语与商务的双融合,培养学生在商务中应用英语的能力;另外,还要认真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贯彻“贯通教学、实训、实习三环节,融合商务、英语两能力的教学模式”,采取“仿真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能力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能迅速地转化为职业能力,提供符合东莞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3.2 切实加强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打造与地方产业结构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建设的重要形式之一,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乃至整个高职教育的质量,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根据东莞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产业发展趋势来规划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道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保培养的学生满足企业需求;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找准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点和持续合作的激励点,让企业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课程改革、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编写教材、开发教学资源等项目中去,科学制订教学内容和计划,实现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与岗位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保证工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此外,还要努力与用人单位达成“订单式培养”的合作办学模式,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实现学校、用的人单位和学生的“三赢”。
3.3 加强实践教学力度
目前,东莞高职院校虽然在尝试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传统理论课的比例依然很高,教师的主要授课形式依然是课堂讲授。另外,由于教师自身实践技能相关知识的缺乏,在实践课中也难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对其的影响,学生参与度低,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的失败。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应用性动手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型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强化实践出人才的理念,在专业建设中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转变教学方法。
3.4 建立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践教学力度的提升首先来源于教师自身对于实践技能的掌握。因此,高职院校应拿出切实可行的制度,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学校应每年定期派出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业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充分了解不同岗位对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以便为学生提供相应指导;另外还要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方法改革的研讨会、进行以实践技能为基础的说课比赛或教学观摩、辅导学生参加各种等级的技能大赛、与其他经验多的高职院校定期交流、请专家来校指导、请企业兼职教师指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学校要为企业人员进入高职院校提供各种便利和保障机制,使企业人员愿意为高职教育出力。
3.5 加强实训设施保障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除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改革教学手段外,还应从实训设备和实训场所等多方面予以保障,建立一批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先进、特色鲜明的校内教学实训基地体系,如外贸仿真操练实训室、现代办公设备实训室、现代文秘及商务洽谈实训室等;同时可以利用其他系的实训室,如电子商务实训室、物流模拟实训室、秘书视频会议实训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等来完成与商务场景有关的实训。此外,除了让学生接受校内实训外,还要根据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每年选派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校外实训并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同时接受企业指派的专门技术人员实习指导老师所提供的实践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此外,高职院校还可通过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机制等方法,及时掌握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并及时调整专业建设的相关方面,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促进专业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使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对接。
4 结 语
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原则、重点和思路[3]。东莞地区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立足东莞,了解并伴随东莞产业经济发展的步伐,在服务企业的基础上有序地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师资和科研等各个育人环节,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丰富人才培养内涵,竭力打造专业特色,才能站稳脚跟,实现长远发展!
[1]胡琳.“东莞模式”产业转型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启示和借鉴.中国商贸,2012(14):227-228.
[2]陈寿根.高职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职教论坛,2012(12):56-59.
[3]吴哲,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耦合路径——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6):23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