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关系研究评析

2014-03-21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精髓毛泽东思想

吴 兵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46)

国外对于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关系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开始,国外盛传着邓小平的思想观点对于毛泽东思想的“背弃”,认为两者的理论之间不存在继承关系,而是相对立的,这种观点主要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流行。到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国外主流观点倾向于认为邓小平的理论主张不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彻底颠覆,而是更加合理化、正常化。这之后,因为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又有过短暂的怀疑期,但很快,随着中国政治局势的明朗以及邓小平1992年的“南方谈话”,国外的研究又回到客观积极的轨道上来,总体上认为邓小平不仅继承了毛泽东思想,还结合时代、国情的变化对之加以了发展。

1 “对立论”

这种观点把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截然对立起来,认为邓小平背离了毛泽东思想的原则、立场和方向。一些人认为中国出现了修正主义路线,1977年,时任中法友好协会主席的夏尔·贝特兰就说,一条修正主义路线在中国占了上风,国家抛弃革命和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转而要从事经济生产,这是政治上的倒退。[1]日本学者中屿岭雄则说,邓小平把50年代后期以来的毛泽东政治全面地予以否定,中国的政治正在向非毛泽东化的道路上推进。[2]另一位日本学者小林弘二认为,邓小平时代和毛泽东时代的目标截然相反,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而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时代意识形态毁灭了,不再以毛泽东思想为正统,并且与毛泽东的价值观相反。[3]美国学者德里克在这一问题上也有相关论述,他提出了“后社会主义”这一概念,他声称,后社会主义“已不再从原有的社会主义思想汲取动力”,他把邓小平时代的社会主义仅仅视为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一种意识形态标签,而不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理想,这样的社会主义只是一种理论套话,是扭曲得难以辨认的社会主义。[4]这实际上是把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对立起来了。

2 “实用主义论”

持这样论调的学者认为,邓小平对毛泽东的思想并非完全抛弃,而是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方法对待,毛泽东思想中符合当下现实的部分,有利于为邓小平的政策辩护的部分,他就拿来用,其余的则避而不论,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的办法。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有言,“‘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他早期的思想,仍然可以用之于指导未来,尤其是经过精明的辩证法学者的解释之后。”[5]这句话实际上是说邓小平对于毛泽东思想的解释性的运用,也就是实用主义的运用。巴拉奇·代内什的说法更为直接,“也许可以说,邓小平用来重新理解毛泽东的活动的方法正在形成。他从这位领导人的相互矛盾的言论中,把符合现行政策的抽出来,并把它列入其全部著作的积极部分,同时指出已经受到批判和过时的部分。”[6]费正清在他的另一本作品《观察中国》中把邓小平的政策视为“务实主义”,这是个好听的字眼,但他接着又说这是改良主义的,类似于五四运动时期胡适派的主张,和毛泽东的思想是相悖的。[7]这无疑是否认了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一致性。

3 “精髓继承论”

这是多数学者的观点,他们虽然也承认邓小平时代和毛泽东时代的差异,但认为那些只是具体政策上的差异,而不是根本的、方向性的。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在性质上是一致的,两类理论体系的精髓是相通的,是前后承继、不断发展的关系。

莫里斯·迈斯纳就看到了邓小平时代经济政治政策变化的理论合法性,“他们把市场力量看作是解决‘指令经济’中存在的问题的途径,提倡运用许多曾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方式来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但是,他们的主张是建立在马克思的理论基础上的。他们从马克恩主义的传统中汲取了许多经济决定论思想,并且有选择地、折衷地引用了大量马克思、思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话。”[8]按照他的理解,邓小平虽然实行了不同于毛泽东所倡导的发展经济的政策,看起来是利用了资本主义的方法,但是这些具体的政策并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邓小平的经济思想仍然是从马克思主义前辈那里吸取过来的。俄国人波尔加科夫具体说明了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相似性,他认为邓小平和毛泽东在诸多问题上都有共同的见解。如对待外国经验的态度,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反对照搬照抄,而是要合理地进行参考;关于中国国情的理解,两人都承认国家的贫穷与落后;对国家的社会主义走势的看法,两人都觉得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中国才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基于此,波尔加科夫断言邓小平是“当今中国主要领导人中最毛化的一个”。[9]澳大利亚学者大卫·古德曼指出,邓小平虽然没有完全遵循毛泽东的模式,但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精神,邓小平“并不是毛式共产主义政治模式的翻版,邓认为在毛泽东思想中重要的是精神实质和毛所期望的中国的发展方向,而不是那些书面上的文字。”[10]俄国人季塔连科说得更加详细,其大意是邓小平和毛泽东都认为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帮助中国走出历史困境,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两人的理论都有对于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的阐述。并且,季塔连科还认为邓小平和毛泽东据以作出判断的理论基础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11]说得更加科学的是认为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教授古德曼直截了当地说:“毛泽东思想实质上就是邓对那些传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党内民主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新定义和重新整理,而政治改革的目的就是重新恢复这些传统。”[12]意思再明白不过了,邓小平对待毛泽东的精神遗产,不是颠覆和背弃,而是继承和恢复它的精髓,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 评析

研究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最重要的还是回归邓小平理论本身,看看这两种理论体系到底有着怎样的关联。对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正面阐述过如何正确加以对待。他首先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接着进一步强调,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作为思想指导,所谓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作指导意思是说,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各项工作,不能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损害毛泽东思想。“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在这一个时间,这一个条件,对某一个问题所讲的话是正确的,在另外一个时间,另外一个条件,对同样的问题讲的话也是正确的;但是在不同的时间、条件对同样的问题讲的话,有时分寸不同,着重点不同,甚至一些提法也不同。所以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13]更重要的是,邓小平总结出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即“实事求是”。他说,“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14]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毛泽东的思想分为前后期,肯定前期。这和邓小平把毛泽东思想看作思想体系,要求完整准确地理解和应用这个“体系”相比,前后期的分法显然是不够深刻的。毛泽东思想,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即实事求是,要体会这个基本精神,根据不同的时机和条件,灵活运用毛泽东的理论,而不能只是简单截取所谓早期的思想。从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来看,他并不是否定和排斥,相反,邓小平是在科学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继承,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

而在具体的理论组成中,通过分析邓小平理论中的相关观点,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两类理论体系的传承性。如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方针、目标,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步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对外开放思想等等,都可以在毛泽东思想中找到源头;邓小平的国家现代化思想是对毛泽东在建国初提出的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毛泽东也曾提过要让社会主义的经济因素和非社会主义的因素并存,这无疑是邓小平后来提倡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思想的理论先导;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阐述,对于社会主义可分为不发达和发达阶段的划分,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生长点。纵观国外的研究,“对立论”者无疑是站不住脚的,其错误的理论根源在于把邓小平时代和毛泽东时代在政治经济上的具体政策上的差异当成了两类理论体系的区别,这种方法是肤浅的,理论之间的关系研究应该关注的是根本的精髓以及方法论的联系,而不能停留在表面的语句上。“实用主义论”者看到了邓小平在某些方面对毛泽东思想的利用,但却由此引申出实用主义的结论,当然也是不合理的。通过分析这类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他们并未将比较的方法上升到精髓和基本原则的高度,依然是在通过语句以及体系中的组成内容来判断两者的关系,这显然不能正确解释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得出实用主义的结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1]李君如.毛泽东在海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46.

[2][日]中屿岭雄.中国——历史、社会、国际关系[M].东京:中央公论新社,1982:119.

[3]冷溶.海外邓小平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1—9.

[4][美]阿里夫·德里克.后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反思 [J].关心亚洲学者报,1989(1):35,40,43.

[5][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410.

[6][匈]巴拉奇·代内什.邓小平[M].阚思静,季叶,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224.

[7][美]费正清.观察中国[M].傅光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269.

[8][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史(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574—575.

[9]齐欣.世界著名政治家、学者论邓小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23—624.

[10][澳]大卫·古德曼.邓小平与中国革命[M].伦敦:伦敦出版社,1994:3.

[11][俄]M·季塔连科.对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的比较研究[J].马贵凡,译.中共党史研究,2001(6).

[12][澳]大卫·古德曼.邓小平政治评传[M].田酉如,等,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178.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2—43.

[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6.

猜你喜欢

邓小平理论精髓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闻一多教育思想的精髓初探
藏在静宁“三宝”里的美食精髓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毛泽东思想的永恒价值
基于邓小平理论浅谈当今青年干部选拔观
用国学精髓为企业家“洗心净目”
对邓小平理论发展史前沿问题的研究——评高屹著《邓小平理论发展史》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讨论式教学法在邓小平理论教堂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