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理论视野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2014-03-21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理论

黄 鑫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1120)

接受理论视野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黄 鑫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1120)

社会转型给人们带来了多元化思想意识形态,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西方推行的“和平演变与”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入,传统单一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严重的冲击。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主体性价值认同存在争议;部分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识存在一定排挤、逆反、机械等一系列接受障碍问题。新形势下,要借鉴接受理论的有益经验,充分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教育的内容要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认知结构;要强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基本内涵;境遇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模式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教育内容和受教育者思想状况把握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性的教育影响,以期望受教育者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

一、 明晰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的基本内涵

接受理论的内涵主要来源于美学、传播学、哲学、本文解释学等不同学科,它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内涵,同时又表现具有独立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学科特征,具有独立性、创新性、发展性的学科特色。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传统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这里的“传统式”以双引号界定。学界对传统理论没有作相关界定,容易造成学界学术概念使用的混乱。本文所指传统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的传统范式。其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具有本质不同,体现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价值位阶的定位上。“传统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定位是教育者。教育者单向地向受教育者“灌输”。思想政治教育是机械的“主体-客体”之间的对话,主体强制性给客体提供动力来源。两者主体明显,在教育实践中难以实现以人为本、主体与客体之间互动、情感交融、共同的提升。无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自上而下的“灌输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物质基础夯实以及实践不同价值理念的融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传输模式显现出弊端,难以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地受教育者的教育内容。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的内涵

时代在发展,思想政治理论与时俱进,接受理论的时代内涵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目前学界不少学者对于接受理论学进行了研究:如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学》,邱柏生教授《思想教育接受学》,王敏教授《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吴刚教授《接受认识论引论》,胡木贵、郑雪辉《接受学导论》,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刘振忠《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等著述,从不同的维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进行探究。本人认为,张耀灿、郑永廷对思想政治教育下定义更具完整性、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影响作用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通过有效的接受,社会和社会群体的一定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观念,就可以被内化为接受主体的品德思想,并外化为品德行为[1]。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并不是要争论“主体-客体”谁来主导天平;也不是只仅仅停留在主体客体“双重主体性”互动关系上;更不是仅仅单独从不同学科分析接受理论的“虎皮工程”。它应该揭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系统的生态接受模式。从动态的主体、客体,围绕环境、学科、心理认知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与接受者的对话、内化、反馈、对话的生态接受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关注接受者的需求,激发接受者需求,促进情感融入方式方法的创新。

二、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实效性的现实境遇

当前接受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不理想,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识接受存在偏差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定阶级的精神生产和主导意识形态的重要方式”[2]52,因此受教育者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倾向性,因而这些信息的接受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人们已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图式及需求的选择,相对于科学认识成果来说,其接受有更大的难度”[3]68。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思想教育人,就是为了帮助和引导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提高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能力”[2]137,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要是价值认识方面的接受,这种接受比对科学认识成果的接受难度大。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具有主体性缺位

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教育环体等要素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受教育者处于主体地位。一是由于受教育者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受教育者所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时,也把教育者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并影响和改造教育者本身。二是受教育者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中,必然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容、载体、环境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三是受教育者所接收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经过受教育者个体的认知、认同、内化、外化等环节,才可能最终被受教育者所掌握。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种主体性,影响教育者所施加的教育影响。但实践中,接受者的主体性却时常被忽略,传统的集权体制下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仍然存在。另外,接受者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定位还有待于拓展、深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实证性分析研究和目标定位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部分受教育者由于受到社会上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偏见和戒心,一听说“上政治课”,“听报告”就自然而然产生厌倦或抵触情绪,对受教育者的这些不接受心理,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正视,而不是抱怨,要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规律去化解,遵循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并不是对一切事物都持不接受心理,在某些问题上是具有强烈接受心理的。比如说,受教育者对真理容易接受,对想象化的东西容易接受,对符合时代特征的东西容易接受,对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容易接受,对“通情达理”的教育容易接受等等。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应该结合受教育者的这些心理特点、情趣爱好等因势利导,提高受教育者的接受效果。

三、新形势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为了提升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本文试着提出以下三条路径。

(一)满足、激发受教育者的需要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4]。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需求是人类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基点,接受活动作为一项有目的性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必然与其本身的一定需求相关联。从这个理论我们可以得出,没有需求也就没有接受活动,而且受教育者的内生需求越强烈,进行接受活动的自觉性就越高,积极性就越强,反之亦然。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激发受教育者的需要。

1.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明确教育是为了受教育者,而不仅仅强调为了国家、为了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根据受教育者自身需求的差异,需求的强烈程度不同,设法去适应和满足他们合理的、正确的需求,同时也要注意受教育者错误的或不切实际的需求。“合理需要也就是说符合社会现行道德规范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的需求,反之就是不合理需求”[3]136。比如,受教育者对形象化的东西容易接受,那么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把思想政治理论运用形象化的方式传达出来,这样就满足了受教育者的需求。

2.激励受教育者的需要

第一,寻找教学中受教育者需要的切入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了解不同受教育者的共同需要,钻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找到二者的契合点,选准在教学中激发受教育者需要的切入点,以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如果受教育者具有强烈的成长动机,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前言或绪论中,就应该结合受教育者成长需要来设计教学,不但要从国家的要求、社会的需要来讲学习该门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应该从受教育者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明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3]134。

第二,利用需要发生途径激发受教育者内生性新需要。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内生性新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二是间接发生途径[3]134。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的新的更稳定更深入的学习需要。因此,教育者就不应该停留在浅显的“书本内容是什么”层面进行教学,而应引导他们去探求“为什么”和“怎么样”。例如,在“科学发展观”这一知识点的讲解中,不仅教导学生什么是“科学发展观”,更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科学发展观是在胡锦涛时代提出,而不是江泽民时代提出?激发了学生新的学习需要;间接发生途径激发,即因新的学习需要,是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工具、理念转化而来的。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组织受教育者学习调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受教育者就可能会在这类社会实践中发现更多的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新的学习需要。

(二)教育的内容要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认知结构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部分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自身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只有符合认知范畴的事物,受教育者才会理解并接受。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在合理范围内符合受教育者的认知结构,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具有一定的差异、矛盾,但又不能完全冲击受教育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图式。应该从理论上肯定这样的合理差异性。如果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图式没有差异性,把小学生教材里的常识讲给大学生听,那就达不到提高受教育者思想认识水平的目的。教育内容也不能完全冲击受教育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比如说把高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讲给小学生听,那就完全冲击了他们现有的认知结构,达不到教育目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最好讲清楚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知识点,这样有助于激发受教育者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教育内容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认知结构,这一要求也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相似。所谓“最近发展区”,指个体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与外部教育内容刺激产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的差异,当外部教育内容正好落入“最近发展区”中,比较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如果不及或超越个体的“最近发展区”,就难以共鸣,不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细化层级和理论接受点,即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思想状况、思维方式、认知特点等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分阶段、分层次实施。实践中为了防止教育内容超越受教育者“发展区”的认知水平,教育者首先要深入调查研究,既进行相对静止的观察,又加以动态的比较;既要把握横向,又要把握纵向。要掌握不同受教育者的不同思想特点,制定不同的接受目标、接受方式方法、接受效果反馈评价等指标,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适应受教育者不同的认知水平。

(三)加强情感教育,强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

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情感的“共鸣、共振期”,此时教育者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佳。要产生这种“共鸣、共振期”,关键在于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能否从内心真正关心受教育者。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必须加强情感教育,既要付出真实的感情,把受教育者当作自己的亲人和知心朋友,关心他们的内心需求,开导他们,关心他们,同时也要重视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特别关注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心理感受和主观态度;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要加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握受教育者主要的情感,也要把握受教育者不同的情感差异;既要重视利用各种情景中的教育因素,以情育情,以景育情,又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受教育者体验生活,增强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肯定性情感,让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其教育。

要产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共鸣、共振期”,只有教育者的关爱是不够的,还要强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充满爱的相互关系是通过沟通交流、良性互动方式建立起来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应该建立长期的、稳固的、畅通的交流渠道,定期进行高质量的互动,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把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灌输转变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可以是多元的,例如,在讨论价值观、人生观等论题时,可以采取自由论坛式;在讨论道德观时,可采取辩论式;在讨论爱国主义等主题时,可采取即兴演讲式。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其中扮演组织者的角色,不必充分发表自己的言论,当发现受教育者的看法与教育者的看法不一致时,教育者切不可马上打断发言,这样会打击受教育者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受教育者的观点可以为教育者提供素材,便于教育者掌握他们思想的最新动态,了解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便于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备课时,寻求受教育者感兴趣的话题,以适合受教育者的方式进行引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5.

[2]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2.

责任编校:汪沛

OnEffectivenes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UniversitiesfromthePerspectiveofReceptionTheoryParadigm

HUANG Xin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Social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s have brought people diversified ideologies especially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Western “peaceful evolution” and other ideologies penetrated into and seriously impacted traditional one-fold Marxism. Typically, disputes on subjectivity value identification exist among people recei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me of whom are rebellious for they reject or inflexibly react to the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educators are expected to sufficiently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receivers by drawing on the effective experience of reception theory. The teaching contents should fit the receivers’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structure. What’s m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ducators and receivers should be emphasized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eception theory; basic connotation; situation

2014-02-15

黄鑫,男,四川资阳人,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时间:2014-8-28 15:45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40828.1545.032.html

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4.032

G641

A

1003-4730(2014)04-0141-04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理论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