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2014-03-21朱忠荍
路 娟 刘 永 朱忠荍
(西安文理学院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路 娟 刘 永 朱忠荍
(西安文理学院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人际信任量表(QTR)对58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是否独子、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5);人际信任与父亲情感温暖(FF1、MF1)呈显著正相关(p<.01)、与父亲的过度保护(FF6)、母亲的过度干涉和保护(MF2)呈显著负相关(p<.05),与其他维度相关不显著。
大学生 父母教养方式 人际信任 关系研究
一、引言
人际信任,是由Rotter J.B.最早在社会学理论中所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辞、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1]。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自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不断推进,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大学时期是心理逐渐趋于成熟的阶段,也是个体人际信任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人际信任的态度处于一种很不稳定的状态[2]。面临着环境的巨大改变和独立人生道路的开始,大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人际交往的问题,内心时常有矛盾冲突和困惑。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易使他们产生人际信任危机。如果一个人缺乏最起码的信任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和人都存在怀疑态度,做事就会谨慎过度,使自己陷入焦虑不安中,造成身心健康的伤害。所以人际信任是进行人际交往的基础和前提,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3]。
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最早接触的生活环境,父母则是个体所接触的最重要的人[7]。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排在首位,其次依次是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等。”在影响儿童发展的众多家庭因素中(家庭物质条件、家庭结构、家庭成员教育),父母的教育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有着特殊影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包括抚养和教育,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4]。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一套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便形成了每个家庭特有的教养方式。而父母教养方式是家庭教养方式的主体,一般狭义的家庭教养方式即指父母教养方式[5]。
当代大学生处在开放、多元、变化迅速且互相影响的社会中,个体因素、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影响其人际信任的形成和发展。而促使个体社会化最早和最主要的场所就是家庭,同样,家庭环境也是个人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基础[6]。早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影响最直接也最长久,人际信任状况反映了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状况。
因此,探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人际信任的关系意义重大,不仅为家庭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而且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二、资料与方法
(一)被试
采用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抽取四所高校(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和西安文理学院)6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出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86份(其中男生294名,女生292名),有效率为97.7%。
(二)工具
1.人际信任量表(ITS)
人际信任测评采用人际信任量表 (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ITS)[7]。该量表由25道题组成,采用5级评分法,总分从25分(信任程度最低)到125分(信任程度最高),中间值为75分。得分越高,人际信任度越高;得分越低,人际信任度越低。
2.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父母教养方式测评采用1993年中国医科大学由岳冬梅等进行本土化修订的Perrris等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 EMBU)。修订后的中文版共有66道题目,其中父亲教养方式由6个主因素构成:情感温暖和理解 (FF1)、惩罚严厉 (FF2)、过度干涉(FF3)、偏爱被试(FF4)、拒绝否认(FF5)、过度保护(FF6);母亲教养方式由5个主因素构成:情感温暖和理解(MF1),过干涉和过保护(MF2)、拒绝否认(MF3)、惩罚严厉(MF4)、偏爱被试(MFS)。
(三)数据处理
所收集的问卷使用EXCEL2010输入,然后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方法包括:t检验和相关分析等。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总体状况
结果显示(见表1):大学生人际信任呈中等水平且总体均分与ITS的理论中值(75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4.46,p<.05)。
表1 大学生人际信任总体状况
(二)不同群体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的差异分析
结果显示(见表2):男女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5),其中,独生子女的人际信任水平高于非独生了女;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5),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大学生;单亲和非单亲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差异不显著。
表2 不同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比较(M±SD)
(三)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见表3):被调查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FF1、MF1)呈正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p<.05),与父亲的过度保护(FF6)、母亲的过度干涉和保护(MF2)呈显著负相关(p<.05),与其他维度相关不显著。
表3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三、讨论
(一)大学生人际信任情况
1.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程度高于量表理论中值。说明学校对学生而言是一个相互信任的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在学校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为以后进入社会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大学生人际信任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显著。城镇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要高于农村大学生,可能是因为大学基本都是在城市里,城镇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而农村学生来到陌生的城市缺乏安全感,心理防御提高。而且农村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一些农村大学生属于贫困群体,往往存在自卑、封闭、性格孤僻、敏感多疑、心存戒备等心理特点。
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信任度较高,可能与生活环境、家庭氛围、社会支持不同有关。独生子女在这些方面优于非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经历挫折相对较少,而非独生子女人际信任度较低,是因为家中还有兄弟姐妹,父母没办法做到绝对公平,因而会有争宠的现象发生,对父母的不公平待遇产生不满。
4.大学生人际信任在性别与是否单亲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无性别差异可能是因为现在女大学生的自身素质较高,并且身处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能在人际交往中较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重男轻女”观念越来越薄弱,让男女可以在平等的环境中成长。人际信任在是否单亲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能与现在社会的民风更宽容更开放有关,大众比以前更能接受单亲家庭,所以单亲家庭的子女与非单亲家庭的子女没有特别的差异。
(二)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FF1、MF1)存在正相关,与父亲的过度保护(FF6)、母亲的过度干涉和保护(MF2)存在显著负相关。这说明父母的情感温暖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信任至关重要。此外,还应注意到,虽然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若干维度(FF1、FF6、MF1和MF2)相关虽然达到显著性水平但就相关大小程度而言仍处于中低水平,这说明家庭对人际信任的影响正在逐步减弱。究其原因,可能是现在大学生多数是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大学生在校居住与同学相处时间比较长,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
(三)展望与不足
论文研究主要利用问卷的方式比较单一,被试取样也仅限于西安市内的大学生,代表性受到限制。并且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题量太大,有些学生做到后面因为疲倦而胡乱勾画答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计结果的真实性。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运用多种测量方式并且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研究,也要充分考虑到测试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
四、提高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建议
(一)学校方面
首先,加大德育的力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而且要积极倡导和加强诚信教育。帮助大学生完善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水平。其次,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尽早了解社会现状,通过对社会信任危机现象的分析,使他们对社会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减少大学生就业后产生的心理困扰现象。最后,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心理工作者的引进和心理实验设备投入,运用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的与人交流,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和人际信任的水平。帮助大学生消除已有的错误认知,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大学生自身方面
大学生应该学会如何正确交往,要秉着真诚、豁达、尊重、宽容和信任的前提去交往,增强自我效能感,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并在交往中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水平。要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品质,形成积极、乐观、热情的性格,做到自信信人,自尊尊人,自助助人。
五、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关系。通过分析性别、独生子女、生源地及是否单亲分别与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差异性研究,并且分析了父母教养方式中各因子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虽然这一研究结果存在局限性,但是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数据参考或提供研究思路,也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信任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父母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的影响力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因而这一研究结果也会有些变化,但是关于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这一问题依旧值得学者继续进行研究与探讨。
[1]Rotter Julian B,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lnterp ersonal Trust[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1.26(5):443—452.
[2]伍明辉,宋凤宁.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 2(6):440—442.
[3]卢光莉,陈超然.人学生人际信任状况的研究[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8(2):117—119.
[4]杨中芳,彭清泗.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社会学研究,1999(2):1一21.
[5]戚少枫.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18(3):21-26.
[6]王玲,刘学兰.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156.
[7]汪向东,工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80—181.
本文系全国家庭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2011—2015年)《不同群体子女的家庭教育研究》(课题编号:Y20122601)的阶段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