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拓展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
2014-03-21肖玲
肖 玲
肖玲,教师,现居广东中山。
曾看过这样一则震撼的消息:
对于中国官媒上的“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大国崛起等民族主义宣传,撒切尔夫人在一次演讲时预测:在没有结束鬼吹灯统治,没有放弃社会主义的沉重负担之前,中国根本没有可能变成可以跟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还斩钉截铁地对西方盟国说:“你们根本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内,无法给世界提供任何新思想。”正像有人比喻的:中国没有什么可怕的,他们可以出口电视机,但他们出口不了电视节目。相信每个看到这则消息的人都会和我一样,心里极不平静。
中国在英国人眼里曾经是这样的:
英国皇家学会的罗伯特·胡克在1686年说过:“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呈现给我们一个知识王朝,这个王朝至今仍被神话般的描述着。”此后,世世代代的英国人都被中国吸引了。不久后,英国科学家开始频繁访问中国——这个被公认的许多重要科学发明的发祥地。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文化和科学交流不断加强,研究中国这一传统持续至今。
是什么让英国人对中国的评价截然不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但没有得到弘扬光大,而且连传承都没有做好,我感到了作为语文老师的责任的重大。
有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当今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只有17%的学生看过《三国演义》等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知道四大名著作者的仅占32%,而25%的学生表示一点都没看过。当问到“四书”、“五经”时,只有24%的学生答对。一半以上的学生没听过“负荆请罪”、“凿壁偷光”的故事。虽然多数学生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但11%的学生表示遇到类似情况不会向孔融那样做。在对待学习方面,89%的学生认为身边的同学有弄虚作假,不懂装懂的现象;74%的学生把书中的知识和老师传授的知识视为真理,仅有21%的学生曾经质疑过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在意志品格方面,只有68%的孩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现代社会中仍有重要作用,还有32%的同学认为“只有一些作用”。问及对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解时,24%的孩子认为“只尊敬自己的长辈”就够了。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缺氧”。由此可见,当今中学生急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何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精神现象的总称,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就其最主要内容而言,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
1.崇尚伦理,自强不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贯穿始终。褒善贬恶、追求崇高的思想品德,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导思想,是大多数思想家所一贯追求的。自强不息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奋发图强、孜孜不倦、坚韧不拔、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
2.强调理智和智慧的重要性,强调真理的追求。中国先秦的儒、墨、道、法几个最著名的学派,都十分重视理智和智慧,强调人们对真理认识的重要性。
3.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全人类文化中最重要、最宝贵的瑰宝之一。
作文中华传统文化主要载体的语文教材,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我们的学生在接受了十多年的基础教育之后,成为有文化的人,最理想的是成为有文化品位的人,实现“中国梦”。这里的文化,主要是指所有的文化素养、文化积淀的厚薄,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一个人受教育后在文明、文化上所达到的程度,某种意义上也预示着与现代文明社会的融入程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大小,积累传统文化,要除去功利思想,要有意识地吸收,消化传统文化中的精神食粮,要有意识的接受多元文化,站在对人类命运的角度去研读、品味经典作品,去感悟、体味伟大的襟怀与纯真的情感,领悟、体会深刻的思考与璀璨的智慧,去辨识、认同文化的底蕴与发展的价值。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是丰富文化内涵、培养人文精神的最直接有效的行为,延伸、拓展中华传统文化更是让中华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的法宝,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更好地继承、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就要教会他们勤于动笔动脑,记下有启迪意义的文化现象以及文化思考,提升自己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底气。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资源对语文教学有诸多直接的有益的影响: (1) 充实语文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联结课堂内外,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及实践性;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独特感受,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关爱他人,有利于积累写作素材; (4)有利于学生以较全面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去感受社会,感受生活,并以健康的情感和多元的认知去审视生活;(5) 作为附属品和互促品,更有利于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悠久文明,热爱语文学科。这样更能引导学生进一步自觉地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使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教师的语文教学互相促进,互为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以课文为训练素材,夯实基础,进一步培养能力,也就是要掌握相关的字音、词义、文学文化常识,能够背诵默写有关的名篇名句,能根据文体特征和已有的文化知识储备对文章进行分析、鉴赏、评价、推断及想象。二是以课文为阅读素材,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文化品味。具体说就是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化背景,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把握作品的脉络,品味作品的内涵,鉴赏作品的语言艺术和写作技巧。三是鼓励、组织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参观当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一些社会活动,从社会生活中熏染文化修养。学校更是延伸、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战场,我们中山市侨中英才学校有节必上的语文活动课:
一草一木总关情,一举一动皆有义
你们每天都能看到它的身影,(PPT展示),认出它来了吗?桂花。对,它就在我们教室下面的庭院里生长着,枝桠升长到了二楼,站在我们班教室的走廊外,就能看到它清秀翠绿的身影,当它开出米黄色的小花时,便会阵阵花香萦绕,在一楼桂花树正对的墙面上(PPT),有一副对联: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这是清代彭元瑞所题的一副对联,旧时,乡试在二月,正是杏花开放时,会试在八月,此时桂花正飘香,学子们,起早贪黑,寒窗苦读,在桂花怒放时节蟾宫折桂,金榜题名,人生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棵桂花树,一副对联,是英才对你们的祝愿与期许。
再看,这是什么植物? (展示梅、兰、竹、菊图片),花中“四君子”,四君子中的梅、兰、竹就默黙地生长在我们教学楼右边的庭院中;而在它们附近的墙面上,又分别展示有这几个字(展示仁、义、礼、智),中华传统文化课上你们已经认识它们,知道它们分别和中华传统十二美德的关系。种植四君子,悬挂古代十二美德字画,讲授这些事物的相关知识,是希望你们学习梅的坚贞,兰的高洁、竹的谦逊,形成美德。
除了这些外,一楼大厅,还有中华传统文化的专门展板,中国传统节日(PPT展示),二楼大厅处的毛泽东诗词(二楼部分PPT) 三楼(二楼部分PPT)。
一步一景,移步换景,英才创建了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熏陶下,使你们拥有完整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形成良好行为,“即正人、正品、正行”。(PPT)
看,你们笑得多灿烂,跑得多欢快,竞争得多激烈(PPT)。这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校园实践活动,让你们体验到快乐的同时,也促进了你们的健康成长。
同学们,看着庭院里熟悉的一草一木,墙壁上丰富的一字一画时,你可曾体会,它们的存在,承载了一个人对信念的执著,饱含着一群人对你们的期盼?
学校着力于校园文化的建设,用正面的东西引领人,用传统文化培育人,用积极的行动引导人,用丰富的活动培养人,一草一木总关情,一举一动皆有义。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也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辉煌。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要牢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不仅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更让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延伸、拓展有了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