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肠息肉240例临床分析及治疗

2014-03-21刘露露王炳元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4年23期
关键词:结肠镜大肠腺瘤

刘露露 王炳元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消化内分泌科,沈阳 110001)

大肠息肉240例临床分析及治疗

刘露露 王炳元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消化内分泌科,沈阳 110001)

目的 探讨大肠息肉在不同年龄段患者中的分布特点及内镜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并行息肉电切术的24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年龄组大肠息肉患者发病率、病理类型的差异,以及根据息肉病理类型、大小、有无蒂选择不同内镜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大肠息肉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多见,随年龄增长大肠息肉中腺瘤样息肉的比例、恶变率均有增长趋势。240例息肉患者均在内镜下成功切除。结论 根据息肉的临床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及选择合适的内镜方法治疗,是处理大肠息肉的有效方法,提高了大肠息肉的检出率,达到外科手术治疗目的,同时实现了微创治疗的目的,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大肠息肉;年龄;病理类型;内镜治疗

大肠息肉是一类从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是临床中常见的大肠疾病之一,具有一定的癌变率。大肠息肉分非癌性(非肿瘤性)和癌性(肿瘤性)息肉,而癌性息肉即大肠腺瘤性息肉,称为癌前病变。因此,在大肠息肉发展成大肠癌之前使用肠镜发现并切除肠息肉,阻止腺瘤向癌的恶变进程,对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有重大意义。为探讨大肠息肉在不同年龄组分布的特点及内镜治疗的临床疗效,笔者收集2013年9—12月在我院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并行结肠息肉电切术的24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大肠息肉的发病年龄、病理类型,以及根据息肉的病理类型、大小、有无蒂选择不同内镜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等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9—12月在我院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并行结肠息肉电切术的240例住院患者,其中,男137例、女103例;年龄30~83岁,中位年龄55岁。按患者年龄进行分组:30~39岁23例、40~49岁36例、50~59岁53例、60~69岁71例、≥70岁57例。

1.2 内镜治疗方法

1.2.1 器械与药物 器械:OLMPUS CF-H260AI电子结肠镜、高频电发生器、电切圈套器、内镜注射针、电热活检钳、金属钛夹。药物:0.9%氯化钠注射液、1∶1 000肾上腺素溶液等。

1.2.2 术前准备 术前1周停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术前2 d进易消化食物,术前6 h将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137.15 g溶于2 000 mL温水中,于2 h内匀速服下,肠道准备要充分。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完善全结肠镜检查,确定息肉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类型。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肺疾病为手术禁忌证,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手术方法 常规进镜到息肉部位,①直径<0.5 cm、光滑、无蒂息肉,经内镜钳道送入氩气电凝切导管,伸出内镜头端至息肉上方约0.5 cm处,以1~3 s/次的时间施行氩气刀凝固治疗,治疗后可见病灶表面泛白、泛黄甚至变黑,周围黏膜可出现肿胀。喷凝次数视病灶大小、部位及息肉性质而定,一般以整个息肉凝除为止。②直径<0.5 cm、有蒂或亚蒂息肉,用电热活检钳钳夹息肉顶部并提起后电灼。③直径≥0.5 cm、无蒂息肉,采用一次性注射针将0.9%氯化钠注射液注射于息肉基底旁至黏膜下层,可分1~2点、每点1~2 mL(根据息肉大小调整注射剂量),使息肉基底部隆起与黏膜下层分离,出现抬举征后,使用圈套器套住息肉,位置不要太贴近基底部,尽量偏近息肉端,逐渐收紧圈套器并将息肉悬空拉成天幕状,与周围管腔没有接触后采用电凝电切混合电流切除;若息肉巨大,无法一次摘除,可分块电凝摘除。④直径≥0.5 cm、有蒂或亚蒂的息肉,经钳道插入金属释放器及金属夹,在内镜直视下伸出金属夹并张开呈最大角度,旋转至最佳位置,对准息肉长蒂收紧并夹闭金属夹,金属夹阻断血流后用圈套器置于金属夹上方0.5~1 cm处进行圈套切除。术中有少量出血时,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去甲肾上腺素冲洗,如仍有少量渗血则予电极电凝止血。术后确保无穿孔后抽出肠中残留气体,以降低肠内压,预防肠穿孔。术后嘱患者卧床休息,禁食水24 h,流食3 d,软食1周,给予营养、补液、抗炎治疗,观察腹痛和便血情况。出院后采用结肠镜复诊方式随访6个月。

表1 240例大肠息肉患者的发病年龄、病理类型、恶变率 [例(%)]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描述,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本组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50岁占总体大肠息肉的62%),病理类型以腺瘤样息肉为主,随年龄增长,大肠息肉中腺瘤样息肉的比例有上升趋势,且恶变率也有增长趋势,具体见表1。

2.2 治疗效果

2.2.1 疗效评价标准 息肉切除完全且无残留,同时于术后2个月进行复查,显示原病灶部位覆盖有新生的黏膜上皮肉芽组织,且尚未形成明显瘢痕为治愈;息肉切除不完整,术后1周复查可发现原切除病灶处仍有残留物为无效切除[1]。

2.2.2 治疗效果 240例大肠息肉患者的息肉均在内镜下成功切除,术后复查无残留,随访6个月亦未见复发,临床有效切除率100.00%。

3 讨论

大肠息肉是起源于消化道黏膜上皮组织的良性肿瘤,临床症状无特异性,约50%患者无临床症状,出现并发症时才发现,表现为肠道刺激症状、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便血、肠梗阻及肠套叠[2]。因此,在患者出现并发症就诊时,抓住时机检出息肉,从而降低漏诊率,对预防大肠癌十分重要。本组息肉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且随年龄增长腺瘤样息肉的比例及恶变率都有增长趋势。故行肠镜检查时应仔细,特别是中老年患者,以减少大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样息肉、恶变息肉的漏诊,从而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

大肠息肉是一种癌前病变,其癌变的几率与息肉的性质、大小、病理类型直接相关,腺瘤样息肉癌变率约10%,多数结直肠癌是由腺瘤样息肉癌变而来,整个癌变过程约10年[3]。一旦发现息肉,应立即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防止癌前病变发展为肿瘤。目前,内镜下治疗息肉为首选治疗方法,主要有氩离子凝固法、高频电凝切除法、尼龙绳结扎法、激光、微波灼除法等。本组240例大肠息肉患者,根据息肉病理类型、大小、有无蒂选择合适的内镜治疗方法,均在内镜下成功切除息肉,临床有效切除率100.00%。有文献报道,内镜治疗息肉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或穿孔。本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可能与手术方法选择恰当、术者技术好、对无蒂的息肉注射了适量0.9%氯化钠注射液、圈套程度适中、对少量出血者术中及时处理等因素有关。

随着内镜研究的发展及内镜下治疗技术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内镜检查及治疗大肠病变。因此,根据息肉的临床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提高息肉的检出率,并选择合适的内镜方法治疗息肉显得尤为重要。内镜下使用氩离子凝固法、高频电切摘除术、热活检钳钳除术治疗息肉,避免了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具有损伤小、出血少、穿孔发生率低等优点,中老年人对手术耐受性较好,值得推广和运用。

[1] 曹远景, 张文海, 王君,等. 内镜下高频电凝治疗结肠息肉的效果观察[J]. 当代医学,2012, 18(13):19-20.

[2] 郑树. 外科学[M]. 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485.

[3] 李艳梅, 苏秉忠, 马丽丽. 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方法及疗效分析[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1, 4(16): 270-271.

1672-7185(2014)23-0052-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23.031

2014-07-03)

R735.34

A

猜你喜欢

结肠镜大肠腺瘤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大肠憩室是什么病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老年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
结肠镜下治疗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175 例结肠镜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