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关系
2014-03-20王换芳
王换芳
摘 要: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新的科学发展观,其实质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保持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为缩小东西部的发展差距,从战略高度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任务,这对于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逐步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协调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鉴于以往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经验,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西部大开发以及协调民族关系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西部大开发;民族关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095-02
一、何谓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对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在去年抗击非典斗争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得到的重要启示,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这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继续发展。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为了更好地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我们一定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工作,把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转化为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机制,转化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关系现状
民族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是一种在人们的交往联系中,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利和利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关系是其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的良好调整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发展均有着深刻的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接触交往增多,加之中国民族平等政策的切实贯彻落实,形成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因此,保障少数民族人权在协调民族关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提出之后,东西部交流更加密切,民族关系的协调显得尤为重要。
在国家做出西部大开发的决策后,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观点,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主张抓住机遇,“西土取金”。从发展主义的观点看,西部大开发就是开发市场、开发资源、开发西部的经济潜力,以此促进西部的发展。因此,有的人把西部看作东部传统产业的转移地,试图将被新型产业替代了的老产业向西部做梯度转移。还有的人把西部开发看作是东部对西部的援助、投资和国家福利照顾的对象,用国家和外来人的需要代替西部人民自己的需要,而把他们自己的主体地位忽视了。而且这种发展只是经济的发展,不是社会的发展,更不是人民的发展。按照这种发展观,西部大开发在一些人眼里就成了一个个的项目、一笔笔的投资、一次次的商业机会和一系列关于经济增长的数字,西部开发的完整意义也就在它们的划分中被肢解了。而对少数民族而言,开发应该是以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为目标,开发他们的传统知识和文化资源,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促进他们的民族文化和知识体系的发展,使地方的和民族的文化与知识能够成为他们创造力的源泉,并提供支持他们改变贫困面貌、改变他们的边缘地位及他们在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关系中的弱势地位的发展动力。除此之外,工业化还破坏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了人类传统的以节俭为生活价值观的准则,这些都不利于民族关系的协调,需要谨慎对待。
三、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关系
在西部大开发中,少数民族应该以不同于传统现代化的方式寻求自我发展的道路,从而实现自身发展的理想。因此,要想促进西部地区的全面发展,协调民族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应做到以下几点:endprint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需要来进行西部大开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恒发展。
2.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3.坚持以少数民族为发展的主体,优先发展民族地区,兼顾其他地区,缩小地区差异,全面协调民族关系。既然发展是发展少数民族的知识、文化与创造力,那么毫无疑问,在多民族聚居的西部,发展的主体只能是少数民族。因此,重视少数民族的主体地位,促进少数民族人民的发展,使其真正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主人,因地制宜,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情况,形成激励机制,使西部大开发有序进行。
综上所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应当看到,中国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契机,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才能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真正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构成协调民族关系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勇,许为宾.以科学发展观促进西部大开发健康发展[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 夏炳荣,潘金明.东西合作的新探索——西部大开发中的“浙江模式”初探[J].中国金融,2008,(4).
[3] 朱军强,王金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J].科技与经济画报,2007,(6).
[4] 徐祗朋.非公经济管理对西部大开发质量的影响[J].武警学院学报,2007,(1).
[5] 刘德华,杜淑玲.投资主体转换与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6] 沈永社.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几点思考[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7,(1).
[责任编辑 陈丽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