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为剔墨纱灯及其设计创新

2014-03-20张学东

关键词:技艺装饰工艺

张学东,黄 凯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传统技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它凝结了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聪明才智,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传统技艺或日渐脱离现代生活空间,或被先进的技术所取代,不少面临着湮灭和失传的威胁。传统技艺如何在不违背和破坏核心价值的前提下,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得到积极的保护和传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无为剔墨纱灯传统技艺为例,梳理其历史发展脉络,认清其存在的现实困境,探讨其设计创新的策略与方法,以期对其它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无为剔墨纱灯的历史源流

无为剔墨纱灯又名宫灯,具有300余年的悠久历史,被安徽省志列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相传无为剔墨纱灯起源于1104年北宋书画家米芾,他在无为任知军时运用绘画方法在灯笼的壁面描绘出人物、山水、龙凤、花卉等图案,从而使得灯笼不仅具有照明功用还有观赏价值。于是在当地留下了放灯、赏灯的习俗。

清康熙年间,无为县艺人蔡静首创剔墨纱灯。至乾隆年间,郡中知名画师蔡竹田、许石隐、卞自环等人考虑到灯面上所用的纸张和玻璃容易被损坏,于是选用丝质绢纱作为灯笼壁面而在上面作画。他们改进了传统的剔墨技法,所绘层次分明、形神兼备。

无为剔墨纱灯的剔墨工艺成熟于清嘉庆年间,鼎盛时期制灯的作坊多达30余家,年产量达万余对。清光绪皇帝为慈禧太后操办60寿辰时曾特派统领官来无为征选,故此后纱灯便又称“宫灯”。据史称,“万寿庆典”的宫殿内外,处处可见纱灯高悬,其中不少是无为县选送的。宣统三年(1911年)年底,无为剔墨纱灯被选入南京博物院展览并获二等奖。后因连年战乱和灾荒,无为剔墨纱灯的制作渐趋衰败,制作工艺几乎失传。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寻访到健在的民间工匠卞仲英等,旋即组织纱灯生产。自1953年始,选送的纱灯参加安徽省历届工农业产品展览会,誉满江南塞北。在当时政策支持下,剔墨纱灯的生产恢复了活力。因为剔墨纱灯传统技艺有很好的传承性,文化绵延性比较好,始终维持着基本的技艺特征和风格样式。

合作化运动使得手艺人的生产积极性普遍很高,传统手工技艺也迎来了一个大恢复的黄金时期。1958年,无为工艺美术厂在原有品种的基础上还创制扇形壁灯、花盆壁灯、围屏灯、龙头凤头台灯等十多种新产品,畅销海内外。1959年,无为纱灯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工艺品展览会,并作为名优牌特产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十年浩劫,剔墨纱灯惨遭厄运。

改革开放以来,无为县文化部门为抢救这一无形文化遗产,广泛召集流散在社会的画师、工匠,深入挖掘剔墨纱灯工艺秘诀,并恢复生产。其后,无为剔墨纱灯枯木逢春,声名远播,近百个品种销往海内外各地,尤其在东南亚地区有广阔的市场。

但由于剔墨纱灯全是手工制作,制作过程费工费时,价格太高,导致纱灯滞销,后来不得不再度停产。加上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冲击,以及历史形成的传承人缺失、工艺不普及、产品定位不准,剔墨纱灯生产技艺濒危。1984年,无为县文化局想重振纱灯雄威,组织人员进行生产。然而由于工艺繁琐,一对纱灯一个人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因价格昂贵,导致纱灯滞销,后来不得不再度停产。

2006年12月,无为剔墨纱灯入选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为朱钟炎先生。2008年,第四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上,无为剔墨纱灯参加了安徽省第二届手工艺品精品展并荣获铜奖。在首届中国(安徽)旅游纪念品制作创意擂台暨能工巧匠选拔大赛上,无为剔墨纱灯荣获了铜奖。

2010年无为剔墨纱灯参加上海世博会举办的“迎世博纪念品全球华人设计大赛”。2012年,参加黄山市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2012年12月,无为剔墨纱灯被送到中南海进行陈列展示,被誉为第三次进京。

二、剔墨纱灯的制作工艺和核心技艺

无为剔墨纱灯的制作工艺精致,将木工工艺、雕刻工艺、漆工工艺和绘画艺术进行了有效的融合,经过框架加工、纱面装裱、灯面绘制以及组装等工艺制作而成。具体而言,剔墨纱灯的制作过程分为以下九个步骤:第一步,木工、雕工制作;第二步,漆工制作;第三步,打浆;第四步,裱纱;第五步,灯面描线;第六步,灯面剔墨;第七步,灯面上胶;第八步,灯面彩绘;第九步,组装成剔墨纱灯。

在灯架方面,无为剔墨纱灯的整体造型一般以四方形或六方形为主,常选用紫檀、红木、槠树、红椿等高档坚硬木材制成。纱灯灯架外缘上部雕刻龙头凤身,中间配置卷草花牙,下部雕刻有象鼻或虎角等造型,另外在底部悬挂金黄或大红色须穗。整体造型别致、雕刻精美。由于框架用榫槽连接,可拆卸自如,便于收藏和携带。

在灯面绘制方面,将绢纱固定在灯架的画框上,先用勾线笔勾出图像轮廓,将轮廓以外部分涂抹淡墨后再剔除焦墨,将预留作画的图画轮廓内均匀地涂上透明鱼胶,待鱼胶晾干后在胶面上以工笔画方式进行勾线、着色与晕染。纱灯彩绘的内容多选取人物、动物、山水以及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神话等。经过剔墨工艺和点眼手法的剔墨纱灯,点上蜡烛之后纱灯通体透亮,画面中人物眼晴在烛光穿射下人影婆娑,视觉效果极佳。

由此可以看出,无为剔墨纱灯的核心技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用勾线笔蘸墨勾出拟画图像轮廓,把轮廓以外空出部分用淡墨涂抹,而后剔除焦墨。第二,在所绘制图画上均匀涂上透明鱼胶,晾干后在胶面上以工笔方式勾线、着色、晕染完成。

三、无为剔墨纱灯的困境

其一,使用功能被取代。剔墨纱灯作为一种宫灯,往往为富贵人家和皇室宫廷所拥有,主要是为了庆贺仪式或重大活动使用。因此,其主要功能是户外与室内照明,并装饰节庆、烘托气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照明逐渐被路灯及现代灯具所取代,作为装饰与氛围营造功能也被更具有视觉效果的霓虹彩灯所取代。

其二,使用环境的变化。剔墨纱灯的造型、装饰与中国传统建筑、绘画、文学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布局上端正稳健,造型上古朴优美,结构上榫钉结合,装饰上富于变化。无为剔墨纱灯与传统建筑艺术、家居风格相得益彰,然而,当代建筑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以“构成美学”[1]为特征的现代主义建筑,还是解构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当代建筑整体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根本区别。因此,剔墨纱灯在造型、色彩风格上与简洁、几何形和使用现代材料为主要特点的现代建筑风格呈现隔离的状态。因而,目前剔墨纱灯主要是政府参加展览、仿古建筑以及农村的祠堂等公共场所使用,私人定制很少。

其三,使用材料的珍贵。制作剔墨纱灯最好的是薄如蝉翼的上等绢纱,但是,随着绢纱企业数量的减少,市场价格较高,于是人们用油印纱布代替绢纱。另外绘画所使用的传统鱼胶由于工艺复杂,也越来越难以制作,所以用植物胶代替传统鱼胶。剔墨纱灯的制作成本昂贵,制作工艺濒临消失。

四、无为剔墨纱灯传统技艺的设计创新

在机械化大生产的时代,无为剔墨纱灯的手工制作和传统材料应该得到保留与发挥。在保存其核心技艺的前提下,挖掘可以为现代人接受的资源要素,运用现代设计的手法在造型风格、装饰语言、功能使用等方面做出革新,设计出满足使用要求、符合审美风格、价格水平合理、能进入日常百姓家庭的新产品。

其一,创新传统剔墨纱灯的造型语言。传统手工技艺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思想内涵以及材料和工艺的独特性。如果使传统手工艺的形式和技艺脱离固定的关系,就有了再创造的空间。现代家居设计追求简洁和实用,强调形式服务于功能。家具陈设、生活器皿等追求造型简洁、质地纯洁、工艺精细的审美风格。现代家居设计风格推动了灯具设计的不断发展。因此,要使无为剔墨纱灯进入日常生活,其造型与装饰需要与现代建筑风格与家居环境相协调。在造型设计上,突破传统六面体的式样,整体框架采用灵活与多元的形式;在雕刻方式上,简化装饰雕刻内容,采取局部雕刻的复杂与整体简洁相结合的处理手法,将装饰纹样进行更加抽象的处理;在使用材料上,可以突破木质材料的限制,综合使用诸如金属、塑料、竹子等材料,营造现代、精良的设计感;在装饰题材上,对传统仕女或花鸟的装饰题材进行图形化处理,或选择抽象、现代的图案进行装饰。

其二,发展剔墨纱灯的灯具种类。现代社会灯具不仅是照明的工具,更多地成为装饰环境、烘托气氛的载体,因而成为家居环境的一个部分。灯具日益成为呈现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需求趋向。因此,可以扩展传统无为剔墨纱灯单一的吊灯形式,将其扩大为吸顶灯、壁灯、景观灯、地灯等。另外在扩展灯具形式基础上,可以对灯光光源进行创新,采用诸如LED、液晶显示等新的光源技术,构成线、面以及彩色的光源效果,更加充分表现剔墨纱灯的灯面效果。

其三,突破作为灯具的功能界限。传统手工艺往往源于生产、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但在现代生活中,这种实用性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因此形式和实用性的分离就不可避免。[2]对无为剔墨纱灯的设计创新,可以拓展其作为灯具的使用范围,将其使用功能进行扩展。因此,剔墨纱灯手工技艺可以发展出装饰类型的日常家居陈设品和装饰画等,也可以成为服装类、箱包类设计的补充装饰材料,还可以发展为日常生活所用的产品、旅游纪念品等。

五、结语

在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中,既要坚持其本真性,保证传统核心技艺的原生态,又要坚持发展创新,与时俱进,与当下生产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3]无为剔墨纱灯的设计创新,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生产性保护,不仅可以传承技艺,提高文化附加值,还能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与生活融为一体。设计创新确实“是切合手工技艺存在形态和传承特点,可以不断‘生产’文化差异性的一种生态保护方式”。[4]

[1]吴焕加,刘先觉.现代主义建筑20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5.

[2]诸葛铠.适者生存: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蜕变与再生[J].装饰,2003(4):4-5.

[3]苏锐,刘德龙.坚守传统与改革创新并行不悖[N].中国文化报,2012-9-14(3).

[4]覃主元.壮族传统手工艺的有效保护与实践——以广西马海村造纸、雕刻工艺为例[J].中国科技史,2011(3):431-439.

猜你喜欢

技艺装饰工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鲤鱼旗装饰坠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装饰圣诞树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DIY节日装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