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相长”理念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14-03-20何长全段宗志李国昌
何长全,段宗志,李国昌
(安徽建筑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礼记·学记》有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和学就像太极中的阴和阳,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也有困惑所在和不足之处,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并期望学生能够“自反”、“自强”,提高其专业水平。
一、工程管理专业的教之所“困”
在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其专业特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其他专业相比区别较大,且该专业发展历程相对年青,所以面临着一些困惑。
(一)实践性要求高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要求结合工程实例来安排教学内容,如果单纯地讲理论知识,教师讲得头头是道,有板有眼,学生却听得枯燥乏味,毫无兴趣。如工程合同管理,若单纯讲教材的内容,大部分是各种合同条款及合同格式,比较枯燥,若结合具体案例,则往往生动活泼。获取真实有效的工程案例并适当地融入到讲课过程中,是一项要求较高的技能。
(二)课程内容庞杂
工程管理专业主要由四种类型的课程构成,包括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等。这种课程设置有好处也有不足。好处是学生学习知识比较综合,就业面比较广,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政府基建部门等均可;不足是各种平台课程课时比较平均,导致专业程度不强,成了“四不像”。所以如何合理设置这四类课程的比例,到底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包括哪些,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课程体系系统性强
工程管理专业的四种类型的课程往往有先后学习顺序,一般是技术类、经济类、法律类课程在前,管理类课程在后。如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这门课程学了之后,学生再学工程项目管理这门课程中的施工组织设计时才能更有效果。这对于专业培养计划提出了较高要求。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这些课程的设置顺序和整体优化是当前较为棘手的问题。
二、工程管理专业的学之“不足”
总体来看,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最近几年的市场需求量比较大,就业率比较高,但往往也受宏观经济形势的较大影响。如2013年我国共有699万高校毕业生,创下历史新高,比2012年增加19万人,与此同时,招聘岗位不增反减,供给量下降约15%。[1]这也导致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量明显减少,就业率大为下降。
很多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也在从自身方面寻找原因。其中主要的一点就是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个差距是当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也是今后专业办学应解决的问题。目前用人单位招聘学生时更加注重其组织管理经验和人际沟通水平,更加强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看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新思维,具有强烈求知欲望和较高的可塑性的学生,更受企业欢迎。[2]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采用多种考核形式,针对具体项目进行考察,侧重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弱化课程考试成绩的比重。毕业之前参加过多种社会实践并表现突出的学生更容易被录用。这就要求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更应注意实践机会的提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基于“教学相长”理念的人才培养措施
“教学相长”理念中的“教”强调“自强”,通过自我加压,自强不息,提高教学水平;“学”强调“自反”,认识到自我不足,自我反省,提高学习技能。要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水平。当然,不论是“自强”也好,“自反”也罢,都强调一个“自”字,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自动自发,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不断提升和进步的效果。
(一)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应把工程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打造成“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使专业教师既要具备高校教师资格又要持有建筑类专业执业资格。不仅如此,“双师型”教师更加强调的是教学、教研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这种能力必须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而不是仅仅具备一些证书,如可以参与具体工程项目的建造管理。具体而言,“双师型”教师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在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内容上,“双师型”教师能够把握工作中对应的岗位需要,系统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并能学以致用;二是在就业指导上,能为学生提供中肯而适用的帮助和建议,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社会;三是在实践机会上,可以依据原有的社会网络以及社会资源,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见习、实习机会甚至应聘的机会,使学生发现和抓住各种就业机遇的能力大大提升。[3]这种隐形知识往往更加珍贵,其获取过程也更加困难,所以需要学校配套相应的资源加以开发和鼓励。我校工程管理系的专业教师80%以上都取得了建筑类专业执业资格,从总体上提升了专业教学水平。
(二)加强案例教学
专业教师是课堂案例教学的组织者、主持者,通过案例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案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言之有理,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提倡自由平等地探讨案例问题,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通过讨论达到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2]而且工程管理行业案例非常丰富,为这种教学手段的采用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工程实践、梳理知识体系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环节可包括以下环节:与专业基础课程有关的课程设计、与专业主干课程有关的课程实验、毕业设计、各种沙盘模拟及软件操作实验等。实验教学是巩固课堂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专业知识认知过程的第一步。[4]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软件、图集、定额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工程管理实际流程,熟悉工程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我校工程管理系专门建立了工程管理实验室,引进了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房地产管理沙盘、工程造价软件等,丰富了实验手段,提升了实验水平,同时参加了全国性的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比赛和造价比赛,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鼓励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工程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和难点,如果不深入其中,则很难发现和解决。所以,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不能坐而论道,闭门造车,应通过多种方法参与工程实践,如利用空余时间通过兼职、挂职、借调等方式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咨询、运作、研究,行知合一。这样教师就能及时了解公司企业对知识的要求,了解企业的操作模式,还能在实践中学习新的知识。通过工程实践,可以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思考和研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达到产学研三合一的目的。如在2009年上海世博会场馆建造期间我校工程管理系与同济大学工程管理研究所合作,派了专业教师和学生参加,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另外,学校应该支持设立项目管理咨询公司、房地产咨询公司、工程监理公司等校办企业,建立良好的教师实践平台,并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校内外企业的实际业务。这样一方面能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能扩大学校的影响力,还可以为学校带来可观的收入,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五)引导学生以市场化模式从事学习活动
在课程设计、课堂练习、课程实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尽可能地真题真做。如在讲到工程项目招投标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项目编制投标书,针对该项目的施工方案、现场布置、进度计划、资源计划、组织机构等环节进行设计,通过市场投标模拟检验设计质量。通过这种市场化的模拟和检验,学生在就业后更容易上手,更受用人单位欢迎,下一届学生也更加抢手,更易就业,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当然这种市场化的教学模式要从总体上运筹帷幄,对各方面统筹考虑,如师资配套、课堂布置、教材更新、课程优化、考核标准等。我校工程管理系调整了专业培养计划,让学生有整个学期进行专业实习,这样延长了实习时间,学生在实习期间往往上手很快,可参与具体工程项目的全部或大部分内容,实习企业也很欢迎,效果很好。
总而言之,在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浪潮下,工程管理专业大有可为。我们应有超前意识,未雨绸缪,打造基于教学质量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果把工程管理专业比喻为一棵大树,把人才培养比作大树的枝叶,可把教学质量比作大树的主干,把“教学相长”这一理念比作大树的根基。“教学相长”,相得益彰,这样才能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1]陈剑.职校生“逆袭”最难就业季[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147/201306/153649.html.
[2]刘清亮.案例教学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时代文学,2007(4):219-220.
[3]李庆文.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基于“双师素质”教师教育的视角[J].时代教育,2011(9):12-13.
[4]骆孟波,申维新.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J].交通职业教育,2004(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