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协同培养卓越冶金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实践

2014-03-20贺道中陈艺锋高泽平

关键词:冶金产学研应用型

贺道中,陈艺锋,高泽平

(湖南工业大学 冶金工程学院,湖南 株洲412007)

应用型人才是一种学术与技能、工程与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1]冶金工业技术日益面临矿产资源的贫化和复杂化、冶炼过程强化与节能降耗、自主创新、资源循环利用与环保等提出的新问题。冶金行业需要大量的既有一定的技术研发后劲,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高校经历合并重组改革以及扩招后,大都失去或弱化了原先的行业背景优势,专业实习的环境和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探索产学研协同育人,开拓和建设校企深度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建立特色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工程实践训练是卓越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一、卓越冶金工程人才的特征和产学研协同培养存在的问题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工程人才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卓越冶金工程人才是工程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掌握冶金工程基础理论、冶金工艺与设备和冶金工程设计方面的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具备分析解决冶金生产过程存在的工程问题能力,从事冶金生产、技术管理及工程设计与产品研发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中的高等院校主要承担教学和基础应用研究,企业主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产学研协同培养人才过程存在如下问题。

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国有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培养是国家的事,而效益、责任、风险是企业的,加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企业不愿意投入人才培养。民企和私企面临更激烈竞争,对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有一定积极性,但往往看重短期利益。现实的情况是企业重高新全设备的引进和建设,轻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消化创新。

专业实践教学的环境氛围弱化。冶金行业不景气,受场地、安全、生产任务、经济效益等制约,冶金工程专业面临实习单位不愿意接收或接受能力有限。专业学生人数多,实习时间短、内容广、经费紧,学生在校外生产单位实习中,由于涉及生产安全,只能站着看不能动手练,专业实践教学基本上是走马观花。高校逐渐失去了原先的行业背景优势。

协同合作形式单一。常见的是高校和企业采取签署协议、简单挂牌的形式,双方都缺少后续的建设和投入,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建设机制和保障体系。

二、产学研结合培养卓越冶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一)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创新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当前本科教育趋向于从狭窄的专业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转变,从钻研狭窄的学科教育向建立工程意识教育转变。笔者所在学院以冶金行业为背景,以人才需求为依据,以多年的办学积淀为基础,以 “指导性专业规范”为参照,制订培养方案时突出了工程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定位立足行业、服务地方、面向全国,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坚持“三定”原则,即定“向”在行业,定“性”在应用,定“点”在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院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以专业知识构建理论课程体系;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根本,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体现了 “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增加了基础理论课程学时,课程实验单独设课,取消“认识实习”,设置“生产实习1”、“生产实习2”,加强了实践教学。

通过构建专业公共基础平台,按就业需求选择专业方向。前4学期同一教学计划,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后4个学期按就业需求,分方向开设专业主干课程。[2]实验教学体系按照模块化和多层次的特点以“1个核心(能力培养)、3个实验平台(公共基础、专业特色、个性发展)、15个实验模块”构建三个层次(基本型、提高型、创新型)。实习方式各有侧重:生产实习采用进岗跟班形式,了解专业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运用,形成工程概念;毕业实习要求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工程应用能力。

新修订的培养方案合理进行“课程综合化”,即将相关的几门课程科学地整合成一门信息量更大,内容更新,知识更管用的新课程。如将炼钢学和炼铁学综合为钢铁冶金学,节约50课时用来增开精炼与连铸。课程内容从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向以工程能力为中心转变,必然要求教师精心备课、授课、答疑,精心指导实验、实习,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理解知识,学会运用,培养人才的目的。同时,实施产学研结合,构建完善的多平台多层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把握实验和实训实习的关键环节,精训学生技能。学院在多年的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和形成了“精定方案、精讲课程、精训技能、精导思想”的四环一体教学体系,并将培养目标的经验凝练为“坚韧不拔、严谨崇实、和衷共济、百炼成钢”的钢铁品质教育理念。[3]

(二)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不断强化培养举措

1.重视并丰富实践教学内涵

确立实践教学在卓越应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目前,我们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聘用经验丰富的离退休专业人员,建立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对实践教学环节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将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研创新等,组成一个多层次紧密衔接、层层推进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积极增设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综合实验、专业实训),明确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办法等,使实践教学目标转化为课程体系与大纲,从而构建科学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此外,大力开辟第二课堂,通过网络平台,指导支持学生参加在线钢铁大学虚拟炼钢挑战赛等学科竞赛,鼓励教师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探索。完善校、院和系三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实践教学环节考核体系,加强对整个实践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和质量监控,确保实践教学规范、有序、稳定地运行。近三年在学校教学评价中我院都位居前三名,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具有特色,效果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并作经验介绍。

2.强化工程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产学研协同机制

实践性是工程教育的根本属性,卓越工程教育提出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执行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4-5]产学研结合创造了工程教育所需的条件和机会,学院不断提高产学研合作的实效性,逐步形成了特色。

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双赢。学院与企业具有不同的人才优势互补关系,学院通过引进工程领域的优秀人才,选派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和跟踪技术发展,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聘请企业专家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合作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共同评价培养质量。通过冶金企业在学院设立奖学金,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热爱专业,为中国铝业、湘钢、柳钢、丹霞冶炼厂等冶金企业定单培养急需人才。学院通过“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获得了工程思维方式训练和工程意识培养的实践教学资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院与企业联合在学院实训中心建设技术研发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如湖南鑫材合金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等,企业经常遇到的检测分析和理论难题可以与学院联合攻关。如与中铝公司合作开展的“高硫铝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和“超声波强化浮选脱硫工艺研究”,与株洲冶炼集团合作开展的“基夫赛特炉熔炼的渣型研究”和“烟化炉单独处理沉铁渣试验”等合作攻关项目,学院的人才优势与大型仪器设备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因此大幅提高。学院在实验室建设、专业设备维护保养、实验设备改造与新功能开发、专门设备的设计制造等方面遇到的工程实践难题,可以方便地得到企业专家的帮助。结合地方实际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联合编写出版教材和著作,使教学内容紧跟产业技术发展。

创建校外特色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工程技术教育。学院与华菱钢铁、中铝集团、株冶集团、株硬集团、湘西金矿等合作建立了20多个产学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2009年衡钢实习基地获批“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2010年创建省高校“冶金与化工高效清洁生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同时,近三年来,学院争取中央财政和学校的支持,共投资900多万元,新建了“现代冶金过程创新基地”等7个工程应用性的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平台。2011年“冶金与材料基础课教学实验室”通过省教育厅评估。新建的开放性的网络冶金仿真实验室、工程应用计算软件实验室、冶金与材料实训中心等优良的校内实训基地,极大地增强工程技术教学效果。校内实训基地解决了学生以往在生产企业实习中由于涉及生产安全,只能站着看不能动手练的问题,使学生不仅能动手操作,而且能独立排除故障,在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充分享受到用自己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特别是在当前冶金行业不景气、实习单位落实困难情况下,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得到了有力保障。

三、结语

产学研结合促进专业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构建了一批相对独立、集人才培养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工程教育平台。校外特色实践教学基地深化了学院的行业背景优势,学院先后与湘钢、涟钢、广西苹果铝业公司等20多家大型企业签约建立了集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于一体的 “校企战略联盟”,每年安排我院600多学生实习。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在模拟工程环境中实践创造了良好条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产学研协同提升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学院最近连续4年以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就业途径多、就业单位评价好等特点荣获全校第一名,用人单位普遍评价“好用、适用、顶用”。

[1]干洪,等.加强内涵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52-55.

[2]贺道中,等.冶金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实习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冶金教育,2011(1):11-14.

[3]周雄文,等.面向冶金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J].中国冶金教育,2010(6):1-4.

[4]王迎军.顺应国家新兴工业化需求 培养工程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2(6):12-14.

[5]伊影秋,沈小娟.卓越工程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四力”[J].高等教育管理,2012(6):34-38.

猜你喜欢

冶金产学研应用型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山东冶金》征稿简则
《山东冶金》征稿简则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山东冶金》征稿简则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DCS和PLC控制系统在冶金自动化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