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机理研究*
2014-03-20唐红萍杨映秋
唐红萍,杨映秋
(1.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合肥230036;2.中国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52)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机理研究*
唐红萍1,杨映秋2
(1.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合肥230036;2.中国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52)
立足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通过调查分析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思想现状和行为现状,概括该群体的特点和面临的一些问题,具体从社会保障制度、市民化素养提高、城乡群体心理鸿沟弥合、职业角色和身份定位、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探索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机制的构建。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机理
有学者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中国的农民工划分为三种:一代农民工、二代农民工和农民工二代。第一代农民工生长在农村,种过田,然后去城里打工,所以叫“洗脚上田”、进城务工,这代农民工的最大特点是种过田,有回去的意思。第二代农民工指毕业后,从农村直接到城市里打工的农民群体,他们没经历过农业生产,最大特点是不想回去种田。农民工二代是指在城里出生,但他们没有在农村生活过,又不算城里人,这群人现在也都20岁左右了。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
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新生代农民工指农业户籍人口中,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的这批人。这批人包括二代农民工和农民工二代,目前在外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数量达到8 487万人,已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1]。从现状来看,可以说新生代农民工融不了城市也回不了农村,他们一直处于漂泊的状态,有人用“漂移的社会”形容他们。2012中国农村经济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即便不放开户口也将长期留在城市。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于改革开放以后,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受教育时间较长。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比上一代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8.8年长一年。第二,专业技能较欠缺。职业培训的比例为30.4%,高出传统农民工的14%。第三,过半未婚。约70%的新生代农民工还没有结婚,“80后”1990年之前已婚为33.8%,“90后”已婚比例仅为1.6%。第四,生活经历简单。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前“在学校读书”的比例为74.1%,他们的生活经历简单。第五,职业期望高于父辈,谋求发展动机强烈。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72.3%在东部及沿海地区就业[2],42.3%是为了“寻找发展机会”,他们注重自我发展前途;传统农民工中大部分人外出务工是为了“赚钱养家”。第六,就业在第二、第三产业比例高。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懂农业生产,“基本不会农活”的占89.4%[3],就业于第二产业的比例为81.7%,就业于第三产业的比例为18%。从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比例为44.4%,从事建筑业的比例较低,仅为9.8%。第七,有维权意识。劳动权益诉求向更高层次发展,注重企业的发展前景、福利待遇、工作环境以及合同保险签订。在遇到劳资纠纷时,倾向于用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第八,有精神生活需求和一定的审美需要。外出就业动机主要不再是“改善生活”,而是“追求梦想”。第九,女性的比例高达40.8%,比上一代农民工中女性的比例高15%。
(三)当前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是整体收入水平低。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为1 328元,仅为城镇企业职工的57.4%,也比上一代农民工低215元。二是劳动合同执行不规范。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一半以上没有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而且劳动合同的签订质量和执行情况都很差,欠薪、工伤等劳动权益受损问题突出。三是工作条件和稳定性差。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强度大的职业,工作环境差,职业安全隐患较多,职业发展空间小,难以满足其实现自我发展的愿望,导致他们对工作满意度较低,职业选择迷失,更换工作频繁。四是居住条件差。新生代农民工想在城市定居下来还存在诸多困难,主要是收入太低。据城建部2011年统计数据,农民工中52%由用人单位提供宿舍、工棚住宿,47%在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租房,只有1%的人自有买房。五是社会保障水平低。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为67.7%,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77.4%、55.9%、70.3%。六是情感和精神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处于交友、恋爱的年龄,情感交流的需求强烈,由于他们工资收入低、上班时间长、就业行业性别比例不平衡等原因,“感情孤独”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困惑之一。加上企业人文关怀不到位,多数人认为他们关心企业发展,但企业“不怎么关心”或“完全不关心”他们。
二、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大规模流动。据数据统计,1992年进城务工农民约4 600万,2010年增至1.5亿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8亿人[4]。政府政策和学界观点从城乡分割转为以城乡融合为基本取向,将农民市民化纳入日程。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进城务工农民中的主力军,其城市融入意义重要。
(一)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既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脚步,出现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新的特定群体,数量庞大。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促其融入城市是解决城市和谐发展这一历史性课题的需要。
(二)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
城市的和谐发展离不开这些“准市民”。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中的劳动大军,在制造业、建筑业、餐饮等服务业中已占从业人员半数以上,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在融入城市过程中,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原因,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特点和城市对内在市民角色要求的偏差,导致了城市化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思想和行为上的种种困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失衡,离开与坚守之间的徘徊,使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诸多问题,制约了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的适应对我国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工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合理有序的转移重要力量。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有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5]82。当前,我国农民工的城市适应主要停留在经济层面,政策性与制度性因素阻碍了农民工适应的深入,不利于将农民工阶层的素质提升到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高度。也可以说,一方面城市化建设和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密切需要农民工的积极参与,凸显了其重要性;而另一方面,也突显农民工与城市化发展的不相适应性。虽然新生代农民工迫切希望融入城市、渴望改善工作条件、渴望得到发展空间和精神需求、主动关心自身成长,但是农民工没有得到城市社会的认同与接纳,城乡矛盾演化到了城市内部。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大迈步推进,解决好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性问题,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四)从文化与社会的视角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工进城不仅仅是农村人口移居城市,也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而是现代化意义上的“文化移民”,是一个人从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变过程。要考虑农村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因素对他们的影响,这涉及到生活方式、身份定位、角色转变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适应和转变过程[5]83。
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机制
(一)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以户籍管理制度为标志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以及其所衍生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的差异,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最大障碍。户籍制度的核心一是属地管理,二是身份管理。虽然我国对人口流动和户籍限制在逐步放宽,农民工能进城就业,但依然没有权利享受城市在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养老制度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上的优势。南京大学的一份调查发现:认为农民与居民的根本差别是户口的农民工占53.9%,16.9%的农民工认为根本差别是社会关系,认为是是稳定的工作的占11.2%,认为是房子的占11.2%[5]可见,户口仍然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巨大天然鸿沟。
以社会保障替代土地保障,是农民工从农村迁往城市、融入城市的必不可少条件。农民工市民化就是农民工在进城后,获得与城镇户籍居民均等公共服务和社会权利的过程。住房养老、工伤医疗、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问题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紧迫问题。农民工普遍收入低,工伤、失业风险大,职业病频发,医疗、居住问题多。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实现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并长期稳定生活就业,须落实三个层次的保障:一是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解决因年老丧失劳动力和疾病时获得物质帮助;二是以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解决失业后暂时的生活困难和因工作意外伤害时获得物质帮助;其三是以最低生活保障获得基本生活需要,防范其沦入贫困境地。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享有各类保险的比例较低。
政府要着力构建覆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让他们公平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水平。十八大报告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中提出“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不仅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也是回归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举措。要在大力推进实现城乡平权的道路上,尽快建立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让社会公共服务切实延展、普惠到进城农民工群体,使农民工能够平等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种活动,让农民工共享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特别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推进与户口性质相关的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制度的配套改革,逐步形成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制度体系。
(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素养的提高
西方的移民理论认为,移民一般要经历定居、适应和同化阶段。农民工进城是从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变过程。新生代农民工总体市民化意愿较强,但市民化能力较弱;就业技能偏低,就业领域较窄,工资水平较低。新生代农民工需要在思想上树立市民意识,在科技文化上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在言行举止上应有良好的文明行为规范,在身心上养成健全的市民人格,通过自我教育与外在教育相结合,内在自觉与外在约束相结合,才能提升市民化素养,顺利适应并融入城市。
(三)心理鸿沟的弥合
城市社会要提供城乡群体双方沟通交流的平台。二者不仅是业缘关系,而且是情感关系。探索除行政政策外,微观和柔性的心理视角出发来探讨农民工与和谐城市的融入与适应问题,做到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一是在公民教育中添加关于城乡融合、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教育内容,在教育和管理中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促使城乡双方对和谐共处有共同的认识基础。二是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教育和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小受教育程度高,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通过教育引导,消除其在思想和心理上的种种迷失与困惑,增强其对就业城市的主体意识和归属感、安定感,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和谐融入所在城市。三是完善社区管理、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领域的作用。提倡“员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夯实农民工市民化的基础。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农民工管理服务平台,让农民工家庭融入社区氛围,参加社区活动,纳入社区管理。社区公共服务和文化设施向农民工平等开放,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多方位着力促进城乡和谐、人际和谐、整个社会和谐。
(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角色和身份定位
通常来说,当一个人从事一项职业,就有该职业角色相应的身份定位。这种匹配关系在农民工身上发生了分离。新生代农民工从职业角色上已经完成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变,他们中有的弃农从商,绝大部分从来没有扮演过农民的角色,从谋生手段来看靠务工为生,具有明显的工人特征,但从二元社会体制来看他们的身份仍旧是农民,保留着一部分农民的特质,仍然被贴着农民的标签。土地保障为农民工外出打工特别是失业化解了风险,也使他们与土地的牵连无法分开。这就造成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角色和身份定位上的矛盾,他们同时兼有工人和农民的双重职业角色,处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身份尴尬境地。南京大学对进城农民工的自我身份定位调查显示,40%的农民工把自己定位为“农村人”,只有3%定位自己为“城里人”[5]。这种角色与身份的分离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与农村又有疏离感,自己既不能算“城里人”,又不算地道的“农村人”。这种“边缘人”的感觉让他们迷茫,对城市和农村心理上都没有归属感。所以,从社会学的角度,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职业角色和身份定位统一起来,是促其城市融入的重要一步。
(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化有更高的期许,希望外出不仅能赚到钱,更要改变自己的未来命运,渴望成为市民。由于缺乏专业培训,大量新生代农民工缺乏一技之长,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外出打工就业比较困难,仍处于产业链低端且流动性较大,很难融入城市,并且体面地生存。新生代农民工普遍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他们中大部分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现代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6]。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尽快掌握新技术,社会和政府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转移就业能力和适应产业发展的能力。因此,要建立政府、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和用人单位共同负担的培训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职业培训,让新生代农民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新的产业结构的需要,促进平等就业。
[1]韩长赋.关于“90后”农民工[EB/OL].[2010-02-01]http://theory.people.com.cn/GB/10894719.html.
[2]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EB/OL].[2011-03-11]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10310_402710032.htm.
[3]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06-21.
[4]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2-02-22]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120222_402786440.htm.
[5]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6):82-88.
[6]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EB/OL].[2006-03-27]http://www.gov.cn/jrzg/2006-03/27/content_237644.htm.
A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echanism for the Integration of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Urban Society
TANG Hong-ping1,YANG Ying-qiu2
(1.School of Forest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20036,China;2.School of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Hefei 230052,China)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knowledge of sociology,politics and psychology.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current living,thinking and behavior conditions of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it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this group.From the aspects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the improvement of civilization,the psychological gap filling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groups,the career and role position,and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chanism for the integration into urban socie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integration into urban society;mechanism
TU984
A
1009-2463(2014)02-0090-04
2013-08-12
2011年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项目(A2011007:《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机理研究》)
唐红萍(1971-),女,安徽绩溪人,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硕士。
杨映秋(1968-),女,安徽合肥人,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