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的骁将命运的弃儿
——论《史记》中的章邯
2014-03-20王颖
王 颖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南宁 530006)
战场的骁将命运的弃儿
——论《史记》中的章邯
王 颖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南宁 530006)
章邯是秦末镇压农民起义军的一名英勇善战的骁将,率领骊山徒和奴产子组成的军队,一路奋勇前进,败周章,破陈涉,灭魏咎,杀项梁,巨鹿之围时筑甬道以飨王离军,进退维谷之时投降项羽,后被封为雍王拒关中以抵汉军。他的战功卓著且辉煌,却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被太史公立一传记,纵观其生平经历,可谓是沉痛悲凉的悲剧人生。
《史记》;章邯;命运悲剧
章邯原是皇家的私家理财人,在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时,他向朝廷提出启用骊山众徒与奴产子的策略,率领他们奋勇杀敌,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战争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后来在奸臣当道,忠良报国无门的处境下,渴望建功立业的章邯投降项羽军,被分封为关中三王之一的雍王,镇守关中以抵汉军,最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楚坚守孤城十一个月后被汉军所杀。这样一位功绩卓著的骁将,为什么司马迁在《史记》中却没有为其立传?是史笔的遗落?还是有其他的考量?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史记》中的章邯做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史记》中有关章邯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影响
(一)历史事件
《史记》中有关章邯的记录散见于《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陈涉世家》《曹相国世家》《绛侯周伯世家》《张耳陈余列传》《魏豹彭越列传》《黥布列传》《淮阴侯列传》《田儋列传》《樊郦腾灌列传》及《秦楚之际月表》等篇章中。
章邯作为秦末镇压农民起义的将军,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是在公元前208年冬,陈涉部将周章率军队驻扎在戏时,章邯在此危难之际,冷静、智慧地提出起骊山之徒与奴产子,建军队以镇压盗寇的策略。《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1]598从此章邯带着这一支由罪犯、奴隶等组成的军队,出关中,杀敌军,开始了他光辉又坎坷的军事生涯。
破陈涉。章邯在曹阳击败周章军后,乘胜东进,在敖仓击破魏将田臧,后率兵南下,矛头直指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的革命根据地——陈。他先后击败陈王部将伍徐、张贺等军,“章邯已破伍徐,击陈,柱国房君死。章邯又进兵击陈西张贺军,陈王出监战,张贺死”[1]3869,最终追破陈王致其死,“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1]3869,陈地复归秦。
灭魏咎。《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记载:“章邯已破陈王,乃进兵击魏于临济。魏王乃使周巿出请救于齐楚。”[1]5685章邯破杀陈胜之后,带着军队经外黄来到魏地,包围其都城临济。魏王咎请兵于齐楚,然而章邯运用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一举攻破了齐楚援军,“齐王田儋将兵救魏,章邯夜衔枚击,大破齐魏军”[1]5868,魏咎最终被迫“为民请降”[1]5685,后自杀。
杀项梁。章邯军事成就最辉煌的一页,便是定陶之战与楚军将领项梁正面交锋所取得的绝对性胜利,章邯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1]684。关于这场战役的具体情况,《史记》中没有记载,但仅从战斗结果和他所面对的敌军的强大,便可推断出章邯率领的这支军队战斗力之强,章邯指挥战斗之高
明。
收邯郸。定陶之战结束后,章邯率领军队转战河北,战争的矛头指向赵地。《项羽本纪》中写到:“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1]686《张耳陈余列传》中具体记载了章邯在赵都邯郸所做的政治军事工作,即“章邯引兵至邯郸,皆徙其民河内,夷其城郭”[1]5655。何焯说:“徙民夷城,恐兵去而还,复为赵守也。”[2]219足见章邯善于将兵用武之能。
围巨鹿。收复邯郸后,赵王歇与张耳逃到了巨鹿城,被同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另一支秦国军队王离军所围困。与此同时,“章邯军巨鹿南棘原,筑甬道属河,响王离”[1]5656,这就形成了巨鹿之战的背景与形势,在巨鹿之围中,章邯以盟军的形式,侧面协助王离军,对巨鹿之围的巩固与战斗力的加强,发挥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降项羽。巨鹿之围被项羽击破后,章邯由于不是这次战役的正面军事力量,所以没有受到太重的损伤。随后两支军队在漳水两边僵持对战,同时章邯带领的秦军已经显示出了衰败的迹象,“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1]696。在这种境况下,章邯向秦朝廷请兵,但因为朝廷内部奸臣用事,没能拨给章邯援军,最终章邯在万般无奈、进退两难的处境下投降项羽,归入楚军。
抵汉兵。西楚霸王项羽号令天下、分封诸侯时,封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与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一起,并为关中三王,以抵汉军。后汉王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还定三秦,下栎阳,降塞王”[1]5940。翟王亦投降汉军,惟有雍王章邯独守孤城、殊死抵御汉兵,终至城破被杀,雍国除。《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载:“前205年5月,汉杀章邯于废丘。”[1]1465章邯为雍王共17个月。至此,章邯辉煌、坎坷又短暂的一生落下帷幕。
(二)历史作用和影响
章邯作为镇压农民起义的秦朝大将,在“外在形式的逼迫之下,迅速组织了一支临时性的军队……此后这支军队从关内打到关外,打遍关东,在巨鹿之战以前,除了两次小败于项梁之外,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挫折”[3],可见章邯率领的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之强,也足见章邯善将兵用武的才能。他起兵出关,击败周章于曹阳,接着势如破竹般“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1]598,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陈涉作为农民起义首发其难的领袖,是当时浩浩荡荡起义反秦势力的一面旗帜,他的落败与死亡,直接影响了后来起义军政治格局和军事力量的变动。其一,直接影响了政治立场的倒戈与反复。《陈涉世家》载:“初,陈王至陈,令铚人宋留将兵定南阳,入武关。留已徇南阳,闻陈王死,南阳复为秦。”[1]3871其二,导致了新的政治力量的确立与崛起。“秦嘉等闻陈王军破出走,乃立景驹为楚王。”[1]3872又如《项羽本纪》中记载:“项梁闻陈王定死,召诸别将会薛计事。”[1]678《高祖本纪》中对此次会薛之事做了更详实的记录:“项梁尽召别将居薛,闻陈王定死,因立楚后怀王孙心为楚王,治盱台。”[1]804这是陈涉死后,重新确立项梁为首领的关键一事,在秦二世二年四月。其三,本身作为一件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在《史记》中多处记载。类似“章邯已破陈王”[1]5685,“章邯之灭陈胜”[1]5709等句子在《魏豹彭越列传》《黥布列传》等多篇传记中作为历史转折事件多次出现。
章邯定陶杀死项梁,直接击败了楚的一支强有力部队,也使项羽在众叛亲离之时没有可以依靠联合的政治军事力量,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楚怀王熊心由此开始疏远项氏,并重用刘邦。《项羽本纪》中这样写到:“楚兵已破于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1]687这实际上就是剥夺了项羽的兵权,自此项羽与怀王的矛盾也日益尖锐。《高祖本纪》载:“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1]809王九思曰:“当时救赵难于入秦,秦大军在赵既有当之者,则入关差易为力。”纵然依关中情形需要宽厚持重的长者,刘邦是最合适的入关人选,怀王的分配也具有优秀政治家的谋略,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的确显现了怀王亲刘疏项的心理。其次,从章邯自身来说,项梁的死使他放松了对楚地的警惕,没有乘胜斩除楚地势力而是转战攻赵。《秦始皇本纪》中说:“楚地盗名将已死,章邯乃北渡河,击赵王歇等于巨鹿。”[1]598《高祖本纪》中也记载:“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北击赵。”[1]807第三,作为一件历史大事,司马迁在《史记》的其余篇章中多次提及。如《曹相国世家》中有“秦将章邯破杀项梁也”[1]4071;又如《绛侯周勃世家》中“后章邯破杀项梁”[1]4201;《田儋列传》载“章邯果败杀项梁”[1]5870;《樊郦腾灌列传》有“章邯败杀项梁”[1]5938;《黥布列传》里也记载“项梁败死定陶”[1]5711;除此之外,《高祖本纪》《秦始皇本纪》中都有这样的类似语句。第四,使项羽失去了最可靠有力的军事与情感力量。
章邯除了与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和楚将领项梁的正面交锋所取得的绝对性胜利外,巨鹿之围他带领的部队在后方战场上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影响了这场战役的规模与战斗力,也因此在客观上烘托了项羽巨鹿之战赢得胜利的神武英勇。正是因为巨鹿之围时章邯筑甬道飨王离军,使其“兵食多,急攻巨鹿”[1]5656,也使“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1]694。《张耳陈余列传》中也有关于此次战役成败的记载:“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巨鹿秦军,遂虏王离。”[1]5658可见,章邯虽然打了败仗,但他所领导的军队在侧面战场上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不能忽视。
二、司马迁不为章邯立传原因之探讨
章邯在秦末镇压农民起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作为一名文官能够在国家危难之际弃笔从戎,并起骊山徒自将之,一出关便硕果累累,败周章,破陈涉,灭田儋,降魏咎,杀项梁,围巨鹿,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司马迁虽在多篇传记中都提到章邯,但都只是作为配角为传记人物作材料,没有对其进行正面描写,对其战争的描述也简单地一笔带过。司马迁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他史笔的疏漏,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研究。
(一)司马迁为人物立传的基本标准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这样写道:“扶义俶傥,不另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1]7749这就构成了太史公为人物立传时的三个基本标准:
1.“扶义俶傥”,即“政治道德上既符合‘义’的原则,又有其不同的洒脱特征”[4]76。司马迁对“义”的强调与重视,是他为人物立传的首要原则,那么章邯是否具有司马迁眼中的道义精神呢?《项羽本纪》中记载了项羽招降章邯军后,在新安城南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人,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1]701一事。司马迁没有正面评价此次事件,但在《淮阴侯列传》中借韩信之口说出了他对这一残暴事件的看法:“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1]5758章邯作为将领,投降后自己独活而弃士卒生死于不顾,司马迁认为这是缺乏道义之举。且与同是投降敌军的魏咎相比,章邯也显得残忍无情。《魏豹彭越列传》中写道秦军围困临济之时,魏王咎“为其民约降,约定,咎自烧杀”[1]5685,郭崇焘先生赞扬其“约降而后死,有救民之心”[5]307的道义行为,称其为“君子有取焉”[5]307。邵宝也赞“魏咎于身于民,可谓两全矣”[6]。通过章邯与魏咎同为降将对待士卒子民的行为,可以想见司马迁对章邯缺乏道义的痛斥与愤恨。
2.“不另己失时”,指立传人物“需能乘‘时’、顺‘时’,强调人物行为的时代性及其判断力和主动性”[4]76。关于乘时顺时的代表人物,秦相李斯可谓代表。他劝说秦王:“胥人者,去其几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1]5523就是其“得时勿怠”人生哲学的得力运用,因为能够乘时顺势,得以官拜丞相。与李斯相比,章邯最初帮助必将走向灭亡的秦王朝镇压起义军,进退维谷时投降楚军将领项羽,楚汉战争中为项羽独守孤城拼死抵抗汉兵,最终落得城破国除,身首异处,是其不能在危机之时准确把握时事,缺乏放眼未来的判断力造成的。章邯的另一种失时,还在于他不能够临危转变立场,导致自己“无功于汉而不被列于传”。与他相反的例子,便是在楚汉战争中左右摇摆的魏豹。韩兆琦先生在《魏豹彭越列传》题解中提到“通观魏豹的始末,给刘邦帮忙是他的主要方面”,这也应该是魏豹能被司马迁立传,而章邯却不能的一个主要原因,即对汉王朝的建立是否有功。
3.“立功名于天下”,这与“不另己失时”联系紧密,不能得时,自然不能够立功名于天下。章邯虽然破杀起义军将领众多、战绩显著,但他先后两次从属的政治军事力量都以失败、灭亡告终,没有建立新的政治格局,虽也曾被封为雍王,但在位时间短暂,福泽亦没有盖及子孙,故没有立功名于天下之实。
(二)司马迁的政治观
秦汉之际许多风云人物,司马迁都没有为其创立传目,如秦将章邯、楚将龙且,以及汉代诸吕外戚等,因为司马迁认为“秦将为暴虐效忠,楚将助羽为虐,诸吕倾危天下”[7]346,他为汉初功臣立传,如张耳、陈余、魏豹、田儋等,皆是因为这些人反秦、破项羽的行为给汉高祖打江山奠定了基础。《太史公自序》中也交代了为这些人立传的原因,说张耳陈余能“弱楚权,明汉王之信于天下”[1]7729;评彭越是“侵梁地以苦项羽”[1]7729;言田儋“诸侯畔项王,唯齐连子羽城阳,汉得以间遂入彭城”[1]7730。可见,司马迁在记录秦汉之际的历史时,是“围绕刘邦一统天下这个中心来展开的”[7]347,章邯无功于汉,自然不被立传。
司马迁政治观中除了尊汉,还有一点便是抑秦。“司马迁抑秦是反对秦政暴虐,他为陈涉立世家,为项羽立本纪,为张耳、陈余、魏豹、田儋等人立传,主旨就是颂扬他们反暴。”[7]352从司马迁反对暴政这一政治观来看章邯镇压起义军的行为与战绩,便可了解章邯不被立传是太史公有意为之的。
歌颂汉家一统,反对秦政暴虐,是司马迁尊汉抑秦政治观的主要表现,从作史的角度来说,这是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和卓越史识的体现,秦将章邯与司马迁这一政治历史观不相符,故没有被独立传目。
(三)司马迁的“尚奇”心理
司马迁作史“尚奇”的心理,使其在选择材料时喜欢偏向奇闻异事,对于战争的描述,也尤其喜欢和赞扬那些以少胜多,善用奇计的。如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一战”和陈平的善用奇谋等都被司马迁拿来进行淋漓尽致的描绘。而对于章邯参与的战役,尤其是取得胜利的战役,司马迁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只是记录了战争的结果,对战争策略着笔墨最多的就是与救魏的齐军战斗时,章邯率领士卒“夜衔枚击”[1]5868,不过四字。司马迁认为,章邯取得战争的胜利,并不是因为他指挥战斗的能力,而多是外部原因促成的。如定陶之战破杀项梁,司马迁认为章邯取胜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敌军项梁“有骄色”[1]684;二是田荣不出兵援敌军项梁;三是章邯“兵益盛”[1]5870。可见,在太史公看来,章邯的胜利,是因为对手项梁轻敌,又没有同盟军协助,而章邯却兵多势众,这与司马迁尚奇的心理背道而驰,自然不会被史公选作材料进行描绘赞扬。
太史公在选择材料以及为人物立传有自己的一套准则,加上司马迁自己的政治历史观和自身的“尚奇”心理等多方面原因,章邯最终没有被太史公立一传记传扬后世,站在当时的政治时局来看司马迁的这一作法,无可厚非,也历来被后世赞扬是其卓越史识的体现。但纸张上的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的代言书,即使有着卓越史才、开明史识和正直史笔的太史公司马迁,也难以摆脱这一窠臼。纵然章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以被立传传世,观其短暂辉煌又坎坷的一生,亦是沉痛悲凉可歌可泣的。
三、沉痛悲凉的命运悲剧
《史记》中记载的章邯,以文官出场,以武将扬名,以惨死结束。司马迁因为他为秦朝暴政效忠、为楚霸王项羽尽职、对百姓士卒坑杀而不为其立传,自然有史公作史的考量,但仔细品读我们发现,与项羽的刚愎残暴、韩信的不懂明哲保身造就的性格悲剧不同,章邯的人生悲剧,更多的是生不逢时、报国无门、无可奈何的命运悲剧。
生不逢时的身份。秦二世当朝,政治混乱、暴虐百姓,致使众叛四起,人民起义反秦。章邯身为秦朝官员,他的切身利益都与秦朝的生死息息相关,在国家发生动乱的时刻,他首先想到也应该这样做的就是保家卫国,维护自己所属政治集团的利益。如若在叛乱之初章邯不是为国家破除盗寇,而是起来反对秦朝统治,那就无异于奸臣赵高混乱朝纲的丧国行为,更会遭人唾弃。章邯当时的身份,决定了他必然要为秦朝效力,这也正体现了他的忠心与品行,而太史公因此责备其为秦朝暴政效忠,并不客观。
报国无门的遭遇。章邯作为一名文官(少府,皇帝的私家理财者),在国家危难之际自告奋勇弃笔从戎,可见他是想成就功名、建功立业的。他出关杀敌,率领着由奴产子和骊山徒构成的近乎乌合之众的军队,势如破竹战功赫赫,可见他也是有军事才华和将兵才能的。但是命运没有给这位渴望建功立业的将才太多的怜惜,在巨鹿之战后与项羽漳水南北对峙期间,他多次向朝廷征兵请援,但却因为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1]696而陷入“有功亦诛,无功亦诛”[1]605的困境中。在“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这样进退两难之际,陈余遗书章邯,劝其“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1]696,这几个字刺激了章邯那颗欲成功名之心,最终他投降了项羽,归入楚军。由此看来,章邯当时舍士卒而独活于楚,并不是缺乏道义之举,而是他渴望成就功名的夙愿使然。然而命运又一次给这位骁将以沉痛的打击,楚汉争霸中章邯所从属的楚政治集团在短短的时间内风云转换,多面受敌,最终被刘邦率领的汉集团所灭,章邯也在殊死抵抗无果后,含恨而终。与章邯同为关中王的司马欣、董翳都纷纷投降汉,而章邯这次与上次投降楚军不同,他选择顽强抵抗,最终城破身亡。
章邯的一生,辉煌又坎坷,他立志建功立业,却生不逢时,报国无门,进退维谷中选择投降楚军,渴望能成就一番功名,却最终城破国除,身首异处。太史公因为章邯为秦政效忠的作法、舍弃士卒独活的行为、投降楚军抵抗汉兵的选择和作史的一些准则而不为他立传,有一定道理。但我们深究其中的原由,也为章邯不能名垂史书而遗憾。他的志向抱负因为报国无门的命运而不能如愿以偿,他的功绩成就因为不符史公作史原则而不能得以传世,这些是章邯自身不能控制和影响的,也正因为这许多的无可奈何,构成了他沉痛悲凉的命运悲剧。
司马迁作为有自己独立政治观的史学家,抓住时代潮流,把握历史的前进方向,不为章邯立传是值得肯定的。但时过境迁,作为后世读者的我们,在看待这些史笔书写的历史时,应该跳出史公当时的历史局限,重新审视并作出更客观准确的评价。章邯固然没有为汉王朝的一统做出太多的贡献,但仔细品读他的一生,不能不感慨他的才能,痛惜他的遭遇,遗憾他的结局,也使我们更真实准确地看待当时的历史,了解真实的历史与被记录的历史之间渗透的个人主观性。
[1][汉]司马迁.史记[M].韩兆琦,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2][清]何焯.义门读书记[M].崔高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3]舒大清.谈谈章邯手下秦军的构成[J].湖北社会科学,2004,(4):64-66.
[4]杨燕起,闫崇东.史记精华导读[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5]郭崇焘.史记札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6][明]凌稚隆.史记评林:第九十卷[M].万历吴兴凌氏自刊本.
[7]张大可.史记研究[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王萍】
Zhang Han,A Hero in Historical Records,on the Battlefield but Abandoned by the Fate
WANG Yi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 530006,China)
Zhang Han is a herowho putdown the peasantuprising army in late Qin Dynasty.He led the army of slaves,all the way to forge ahead,defeated Zhou Zhang,Chen She and Wei Jiu,and killed Xiang Liang.Later he built the corridor for theWang Li’s army when the siege of Ju Lu,but surrendered Xiang Yu in the dilemma after being appointed Yong King and refused Han army to take the Guangzhong Plain.He had the outstanding and brilliantmilitary exploits,but because of various reasons he had not been written his biography by Sima Qian to spread the later ages.Throughout his life,it is the tragedy for him.
Historical Records;Zhang Han;tragic life
K206
A
1009-5128(2014)22-0038-05
2014-09-19
王颖(1990—),女,河南焦作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