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淡朴拙见真意精神贯注浩气行
——简析汤谐《史记半解》

2014-03-20张瑞芳李淑芳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2期
关键词:封禅渭南史记

张瑞芳,李淑芳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渭南 714099)

平淡朴拙见真意精神贯注浩气行
——简析汤谐《史记半解》

张瑞芳,李淑芳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渭南 714099)

清代才子汤谐的《史记半解》,选取《史记》原文68篇内容进行评注,是《史记》研究的重要选本之一。汤谐从探究行文笔法入手,既在细节处进行分析,又能依行文脉络来划分原文段落,语言妙趣横生,全书倾注其毕生研究所得,高瞻远瞩,是阅读与研究《史记》的重要参考资料。

汤谐;《史记半解》;文法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在其《汉文学史纲要》中对《史记》的评价,也成为近代以来,我们评价《史记》的标志性话语。自问世以来,《史记》在史学、文学方面的价值与影响,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历代学者从研读文本出发,对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及精妙的文学笔法等多方面进行探索,清代学者汤谐的《史记半解》便是诸多佳作之一。

汤谐(1661—1724),初名大成,字展文,号怀村,于顺治十八年生于丹阳南门外汤甲村,一生主要活动于清代康熙年间。汤谐天资聪颖,6岁就读,过目不忘,11岁参加丹阳县试,考中第一名,受到丹阳县令周绅的赞许,“神童”之名传遍丹阳。三年后,汤谐父母相继去世,影响了汤谐的进取。成婚之后,他居于妻家,边任塾师边钻研学问,相继考取增生、廪生,但之后屡次考举人不中,遍尝考场失意。康熙四十一年(1702),汤谐经友人介绍去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刺史府中当幕僚,次年代阅童子试卷,著有《约矩录》,刊印后在当地广为传诵。由于科场考试不顺,汤谐便专心研究古文,他钻研《朱子》《四书》等著作,先后写成《左史蒙求》和《孟子论文》两篇专著。康熙五十二年(1713),53岁的汤谐完成了《史记半解》。雍正二年(1724),经过多年努力的汤谐终于考中举人,可惜在去北京参加会试的途中患病去世,终年63岁。

汤谐非常有才学,常在文章中豪言“天下之得失,民生之休戚”云云,尽管这对他本人的仕进多有影响,但并未能改变他以天下为己任的热情。清朝初年,居住在练湖周围的土豪劣绅们利用练湖淤塞之机,大举侵占湖边良田。汤谐为民打抱不平,写作《复练湖论》数篇,触及了土豪劣绅的利益,汤谐因此受到了他们的忌恨。康熙四十六年(1707),汤谐被诬陷为“恶讼师”“丹阳大侠”,关入丹徒县监狱,判刑一年。据苏士弘所言,在狱中他仍“日手《史记》一编”,对此,苏氏感慨道:“怀村至性勃发,动称古人,既深于《史记》发为议论文章,往往慷慨激昂,忧时感事如太史公语。其同里诸公多恶之者,乘其遘难也,下石焉。甚至夙所亲厚,皆被诱胁操戈矛相向,亦怀村好古致然也。”[1]XV(《序言》)足见司马迁的人格魅力和《史记》的精神动力,对汤谐本人影响之深。

在《史记半解·自序》篇中,汤谐盛赞《史记》为“千古文章之祖”,“文章之有《史记》,譬则山之有泰岱,水之有沧海,其高不可得而攀,而深不可得而测也”。他自述“余年十一二岁时即读而好之,历今四十余年”,并“遍求诸前贤之评论”[1]XVII,尽管《史记》“事自为书,人自为传”,然在篇法方面“皆整齐综括”,“微而可按”[1]XIX。汤氏在评析史记的行文笔法时,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在《杂述》中指出:“文章之道有三:曰意,曰法,曰神。意之本在识,识高则意高;法之本在心,心细则法细;神之本在养,养到则神到。”他认为:“行文之有法度,犹审音之有六律,制器之有规矩。”相较于《左传》“因经起年,编年、纪事多断续,分合之节法尤奥而难寻”的情况,《史记》之行文,无愧“法度之宗祖”之誉,而《史记半解》的论述亦在“独详于论法”[1]XIX。

首先,汤氏逐字分析《史记》原文,从整体与细节方面进行解读,点明史公深意,帮助读者理解原文。

如在《封禅书》中,行文开篇从上古帝王封禅谈起,汤氏则指出:“大礼凡叙虞夏商周圣帝明王之事,似为封禅缘起,却正是隐为汉武下针砭也。”[1]70在黄老盛行的汉代,对黄帝之伟业与升仙的记述深入人心,但司马迁却从《尚书》中寻找对于上古帝王进行封禅的史料,汤氏对此指出,“根据《尚书》,从舜事叙起,便见得黄帝无所稽考。使文方士一片荒唐,已于此处抹煞矣。”[1]69他还从《史记》的字句中解读史公这种隐曲的表现手法,在史公借引当时所存史书对秦缪公升仙的记载,即“后世皆曰秦缪公上天”,进一步点明:“然则黄帝之不足信也,益明矣。妙语振动全神。”[1]70看似无关的内容,却在汤氏的点评下“其义自现”,足见其读书之细、见解之深,注重对全文线索进行全局性解读。

史公为文,多侧重历史事件钩沉,对事件的深层意义,作为当朝人不好直接评判。在《史记半解》中,汤谐认真探寻司马迁写史的深意,为读者的解读提供借鉴。在《封禅书》中,史公叙及桓公欲封禅,而管仲以事谏之,汤谐文中评点曰:“诸畤多兴于秦,汉因秦故增益,而汉武封禅、求不死,全是踵辙秦皇。故详叙秦事引入此处,旁及齐桓公,似属可节却断不可节,则为欲载管仲语也。管仲盛言未见之瑞,应以阻齐桓之封禅。辞甚幻,意甚正,史公引之,以见如仲所称瑞应终不可致,即封禅终无可行。而汉武一生总属徒劳矣,立言指归于此,透露为一篇扼要处。盖史公行文,往往将极紧要意思,藏于旁见侧出,轻淡间远之中,非独一篇为然也。”[1]71点明史公运用“曲笔”,借他人之评述表达对封禅的看法,实为史公身处当时处境所限,无法直言的最好表达方式。

其次,依据写作脉络划分段落,注重对细枝末节的把握,语言妙趣横生,便于帮助后世读者更深入地阅读《史记》。

正如汤谐所言,“《史记》之文,一篇自有一法或一篇兼具数法。烟云缭绕处,几于勺水不漏,而寄托遥深,迷离变幻使人莫可端倪,一片惨淡经营之意匠皆藏于浑浑沦沦、浩浩落落之中,所以为微密之至,而其貌反似阔疏也。”[1]XIX面对浩瀚的史料和纷杂的历史事件,司马迁以其高超的叙事手法和对文字超凡的驾驭能力,为我们展示了社会众生的生活百态,事件叙述从容有序,人物形象可圈可点。对此,在《史记半解》中,汤谐从叙事、人物形象刻画、细节、段落、语言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史记》的文法笔力,这既是他个人阅读心得的记录,也成为帮助后世读者深入进行阅读的法宝。

汤谐在《史记半解·杂述》中说:“《史记》合传及有序诸传,皆联络融贯统为一篇,坊本或提行另写,失其本来,而学者多删裁割裂,恣其苟简,古学之亡非一日矣。”[1]XXII因此,参考《史记》原文不分段的原则,汤氏依据原文写作脉络,对所选篇目重新划分段落,有些篇目不分段,如《陈涉世家》《曹相国世家》《乐毅列传》《吕不韦传》《黥布列传》《田儋列传》《张丞相列传》《扁鹊仓公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淮南衡山列传》《循吏列传》《儒林列传》《大宛列传》等;有些篇目以时间分段,如《秦始皇本纪》;有些篇目以人物分段,如《外戚世家》;有些篇目以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分段,如《项羽本纪》等。各有特色,方便后学阅读。

《史记》叙事手法变化多端,不拘一格。在具体的评点中,很多篇目涉及到复笔、伏应、提掇之法、互见法、详略与剪裁、虚实与闲笔点染、叙事之错综及各种叙事手法,这些例子不胜枚举,我们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汤谐对细枝末节的关注。以《淮阴侯列传》为例,史公起笔交代韩信“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汤谐评曰:“吕后亦亭长妻也,特著此句,直以与吕后杀信相掩映”。而对漂母斥责韩信“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汤氏评道:“母识量高出信上。史公写来,直若隐然为信下针砭也。”[1]240韩信之成败两妇人,在汤谐看来史公起笔已然在隐小处叙及,尤其对“亭长妻”苛刻吝啬的刻画,在他的点评下不禁令人联想到吕后矫杀韩信的做法,二人举止如出一辙,读者在心会莞尔的同时,亦对原文之前后呼应而慨叹。这类评点在全书中随处可见,读来倍觉新鲜。

同时,汤谐评点语言妙趣横生,或形象、或生动、或引人深思、或结合文脉,有时简洁明了,有时充满诗情画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陈涉世家》文后评:“此文前后之妙易知,中间之妙难知;中间提笔之妙犹易知,零叙之妙难知。盖陈胜王凡六月,一时多少候王将相,起者匆匆而起;立者匆匆而立;遣者匆匆而遣;下者匆匆而下;畔者匆匆而畔;据者匆匆而据;胜者匆匆而胜;败者匆匆而败;失者匆匆而失;复者匆匆而复;诛者匆匆而诛;散者匆匆而散。有六月内结局者;有六月内未结局者;有六月后续出者。种种头绪纷如乱丝,详叙恐失仓卒之意;急叙又有里漏之患,岂非难事?乃史公却是匆匆写去,却已一一详尽,不漏不支,不躐不乱,岂非神手?若于此等妙处不能潜心玩味,真见其然,犹为枉读《史记》也。”[1]108将陈涉起义的时间之短、灭亡之快用急促的语言链接来表明,颇有点耐人寻味。

再次,汤谐用历史学家的眼光,高瞻远瞩,为今人指点迷津。

《史记》本就是“史家之绝唱”,这对点评者的史学素养有极高的要求。正如其友人苏士弘在为本书所作《序》中所言:“凡文章之有评注也,必读者之精神与作者之精神两相浃,而后其奥美出焉。”[1]XVI汤谐从行文笔法入手解读史公之作,尽管其自谦“余之是集,志在表彰,故未遑深论也”[1]XX,但在分析一些历史问题时却眼光独到,高瞻远瞩,为今人指点迷津。如在评点《秦始皇本纪》时,汤谐先依次点评秦之所为:更帝号、销兵器、废封建、除谥法、议封禅、坑儒生等举措。然后再说秦王劳民之事:益治宫殿,劳民一;治驰道,劳民二;求神仙,劳民三;击匈奴,劳民四;开岭南,劳民五;戍岭南,劳民六;筑长城,劳民七;广北边,劳民八;徙北边,劳民九;益治宫殿,劳民十;分作骊山,劳民十一;益治宫观,劳民十二;益徙边,劳民十三。随文逐一点评始皇十三处劳民之过,强调“至此则劳民已极,而胜、广之难,作矣”[1]16。同时,还随文指出秦亡的十一处“败兴”,并直言“败兴已极,败局遂终”[1]13,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许多罪过本只一个病根,然就事论之,则民为邦本,而残民尤速亡之道,此史公所以特加详写而得切著明此理,为千秋炯戒也。”[1]24直白的论述,真知灼见自现。

《史记半解》共选择《史记》原文68篇进行点评,其中“本纪”3篇,“表”8篇,“书”4篇,“世家”7篇,“列传”45篇,《太史公自序》1篇,而“名之曰‘半解’,用志余不敢自信之意”[1]XVIII(《自序》)。本书除汤谐自己的点评外,在一些篇目的论赞处,汤氏还列举了前辈古文大家如钟惺、茅坤、邓以赞、娄舫、孙执中等人的评论,读者亦可从中领略不同学者对同一篇文章的看法。渭南师范学院《史记》研究团队,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史记》选本研究”的同时,努力搜集和点校整理《史记》选本文献,汤谐《史记半解》即是其中的重要选本之一。该校人文学院韦爱萍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史记》研究,著述颇丰。此次由韦爱萍教授点校整理的汤谐《史记半解》,以清康熙慎余堂1713年刻本为整理底本,主要参考中华书局1982年点校本《史记》,并采用横排简化字印刷,已由商务印书馆2013年出版问世。古籍整理严谨而耗费精力,在当今高速运转的生活节奏下,本书的重新整理校订,对《史记》的推广普及和传统文化的发扬,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对从事专业研究的学者,或是普通的《史记》爱好者,作为为数不多、难得一见的选本,《史记半解》都是一部值得阅读的好书。

[1][清]汤谐.史记半解[M].韦爱萍,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3.

[2][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4][清]王又朴.史记七篇读法[M].凌朝栋,整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5][汉]司马迁.史记精华[M].中华书局,编纂.王麦巧,整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责任编辑 詹歆睿】

Analysis of Annotation to Historical RecordsWritten by Tang Xie

ZHANG Rui-fang,LIShu-f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99,China)

Annotation to Historical Records written by Tang Xie who lived in Qing Dynasty,wasmade by 68 original texts of Historical Records.Itwas an important anthology about Historical Records.In this book,Tang Xi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ructure of Historical Records and themethod thewriter how to usewords.He partitioned the paragraphs of original text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 or the event.In this book,Tang Xie used simple and wisely words to explain his view,and all his conclusions about Historical Records were included.It’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book for people who want to read or study on Historical Records.

Tang Xie;Annotation to Historical Records;structure and method how to use words

K207

A

1009-5128(2014)22-0022-03

2014-10-09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司马迁的古今观念与其文艺思想研究(12JK0255);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项目:史记所录谣谶及其文学文化研究(14SKYB02)

张瑞芳(1982—),女,山西灵石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李淑芳(1972—),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封禅渭南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陕西渭南:开展农资打假“百日行动”
“封禅”与“登极”:中国传统政治宣誓制度的“天道”视域
汉武帝封禅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泰山封禅
《文心雕龙》与《文选》“封禅”文体的比较
三国渭南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