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破釜沉舟的三重教育意义

2014-03-20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2期
关键词:巨鹿楚军秦军

崔 岩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论破釜沉舟的三重教育意义

崔 岩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破釜沉舟是人们经久传诵的史记故事,表现了楚军视死如归的勇猛,告诉人们要抱有一颗坚定的心去对待困难,不顾一切奋战到底。除此之外,破釜沉舟这一举动更强调了面对困难要有勇气、身临险境要做好准备、关键时刻要懂得取舍这三者的重要性。这则故事无论是在面对困难方面,还是在为人处世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破釜沉舟;项羽

“破釜沉舟”这一成语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视死如归,为赢得胜利哪怕全军覆没也义无反顾。但殊不知,之所以破釜沉舟,其最直接的目的不是视死如归的“死”,而是九死一生的“生”。破釜沉舟这个故事,记载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1]26仅65个字,就囊括了楚军渡河、破釜沉舟、与秦军交战、大破秦军的全过程,虽然没有细写项羽及其所率战士如何勇猛,但却也充分地凸显了他们的大军气势。[2]3《史记》历来被认为是春秋笔法的典范,字句之中含义颇丰,起着很好的读史明智的作用。然而在破釜沉舟这则仅有65个字的简短故事里,涵盖了哪些“明智”的教育意义呢?笔者就以这则历史故事为本,变换角度,发掘其“微言”中的“大义”。

一、破釜沉舟是勇者的选择

破釜沉舟不是一时头脑发热所作出的决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结果。这不仅需要对自己的能力有极大的信心,更需要有敢于下定决心、面对失败、承担责任的勇气。破釜沉舟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打败敌人,用不好就会误伤自己。我们的传统观念认为做事要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从大局上看,各路诸侯都等着坐收渔翁之利,楚军效法诸侯军,也是无可厚非的。而项羽率领仅有数万人马的楚军破釜沉舟,斩断退路,去对抗有几十万兵力的秦军,楚军很有可能会白白送死。所以如果没有极大的勇气,项羽是难以下定这个决心的。项羽之所以在渡河之后下令沉船、破釜、烧庐舍,是想让将士们知道,他们必须要打赢这场仗,因为只有向前有活路,后退意味着无路可走、死路一条,以此来激发将士的战斗潜力。可是这毕竟是一场以少对多的战争。如果楚军没有战胜,那么破釜沉舟的结果就是自寻死路,前有秦军,后有漳水,最终可能导致全军覆没。而且项羽树立起的威信也会受到影响,军心不定,将士们将怀疑项羽的能力,这对于向来自矜功伐的项羽来说将会是最大的侮辱。可见,这种置之死地的做法很有可能会让楚军付出惨痛的代价。下定决心需要勇气,面对可能到来的失败也需要勇气。当时各路诸侯都坐壁上观,如果项羽不选择自断后路,直接去攻打秦军,虽然大大减少了胜算,但是也可直接撤退,各方也不会责怪嘲笑,以少对多本来就很难胜利。可项羽仍在这种时刻选择破釜沉舟,自断后路,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如果失败,楚军就会成为别人的笑柄,而且一心不满项羽的楚怀王还可能借此机会降罪于项羽,项羽内心也要背负良心的谴责,当然更严重的后果就是全军覆没。一旦作出置之死地这样的决定,就必须要做好心理准备,为可能发生的一切承担责任,这必然需要极大的勇气。当时项羽作为将领表现出了敢于下定决心、面对失败、承担责任的勇气,如果没有项羽的自我施压,也许历史就要改写了。

同样,破釜沉舟这一举动,其更可贵之处在于对传统观念的挑战。[3]214-215传统观念讲究做事要有备无患,留好退路。楚军破釜沉舟,显然是没有给自己留任何后路,不符合传统观念,表现出了敢于挑战传统观念,敢于承担无路可退的风险的勇气,义无反顾,决心死战。如果成功了,楚军在各诸侯面前的地位将至高无上,项羽自然更是威武将军;可如果失败了,项羽不仅会被楚怀王降罪,抬不起头,而且整个楚军都可能覆没,最终影响战局。这其中的风险可比胜利后的风光要大得多。或许项羽有足够的自信,或许其中利弊他都早已考虑清楚。总之,如果没有强大的自信和勇气是无法作出破釜沉舟这样的决定的,如果不对自己施压,万事留好后路,也无法成就当时的项羽。当下社会,很多人就缺乏这样的自信和勇气。在面对挑战时,本来很有能力,但却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了,最终一无所获,反而会更加自卑。当别人风光无限时,我们暗自羡慕,但却忽视了自己也曾有这样的机会,却因为不敢站出来,害怕失败而错失了,或者说是想逃避挑战而主动放弃了。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没有人会花时间寻找你身上的优点,只有会自荐的人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更大的成就。克服自身的畏难情绪,敢于走出自己的安全区,迎接挑战,放大勇气和信心,这样才可逆流而上。

二、破釜沉舟是有准备的行动

勇气和自信是破釜沉舟之所以成功的前提,但是这种勇气和自信也是要建立在一定实力的基础之上的。我们要为随时可能到来的机会做好准备,为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做好预防。如果一时逞勇,接下某个任务,但是自己知识不够,不具备完成这项任务的能力,最终也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项羽选择破釜沉舟,可以说是一种战略上的安排。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这个行动的目的,他的选择是审时度势的结果。

一是项羽非常熟悉自己的军队以及将士们的心理和能力。破釜沉舟这个举动可能会激发将士的斗志,也更有可能导致将士畏惧,以致于他们会产生“与其战死,不如逃走做个百姓还能多活几天”的心理。但是楚军破釜沉舟后,个个士气大增,以一当十,没有产生消极心理。可见项羽知道自己的军队是勇敢积极的、是饱含热情的。他对他们非常有信心,可关键是如何把士兵们的潜力激发出来,单是言语激励,其力度显然是不够的。破釜沉舟,结果就是非死即生,这样的壮举,必然会使整个楚军达成求胜求生的共鸣,再把言语激励作为引导,楚军的潜力自然就会爆发出来,项羽正是了解这一点,才用破釜沉舟这个举动来激发将士们的战斗力,从而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4]50

二是项羽非常了解秦军的实力。楚军只有数万,虽然个个以一当十,但是粮草匮乏,整体可持续战斗力也敌不过有几十万人马和充足后勤保障的秦军,可是最终却战胜了,那原因只能是秦军的实力不够。这也是由楚军胜利这一结果推理出来的,那么当时身陷战争的项羽是否也了解这一点呢?答案是肯定的。前文提到,项羽先派了两万精兵救赵,“战少利”[1]26,然后才悉兵渡河救赵的。虽然“战少利”,但是还是有胜利的,两万兵力就可以获得一些小胜利,而且数十万秦军,围攻巨鹿,竟然久攻不下,简直是自己为自己的战斗力做广告,可见秦军的整体实力和个体实力都不出众,质与量不成正比。正是对秦军的实力有了整体了解,项羽才敢下令破釜沉舟,才敢自断后路。否则,如果不了解对手的实力,即使自身的潜力极大爆发,也会出现畏惧不前的状况,使战斗整体缺乏计划性,影响将士的信心。

三是项羽很清楚当时的战势布局。项羽率楚军渡河后,破釜沉舟,命将士持三日粮,作为救赵的物质资本,而这三日粮确实也支撑楚军到达巨鹿。项羽作这个决定也并非是一时脑热,而是凭借着他对战势布局的了解。首先,可以计算一下,渡过漳水后,楚军的行程约是小于等于115千米。一般的徒步行军,时速在4~5千米左右,日行30~40千米,《荀子·议兵》有言:“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5]255-256相对而言,楚军士众,那么楚军快则可三天之内到达巨鹿,慢也只须四五天的行程。其次,巨鹿之南是章邯所筑的为秦军输送粮食的甬道,到达巨鹿的楚军就可以绝秦之甬道,为自己所用。因此,项羽有把握,军队急行,三天的粮食可以支撑将士们抵达巨鹿。反之,如果没有这样的计划,路上行程拖沓,对于本就缺乏粮草的楚军来说,就是自耗内力,试问自身都难保,又怎么去救赵呢?所以,熟悉当时的战势布局也是项羽敢下令破釜沉舟的原因之一,正是有这样精准的估计,才保证了楚军的出兵速度。

四是项羽平时对自己的军队训练有素。数万军队用三天左右就到达了巨鹿,而且还要有足够的体力对抗几十万秦军,这其中需要比拼脚力、耐力、速度、快速作战能力、应变能力、军队行军组织能力,以及将士体能恢复快慢等方面的能力,要求军队的全体成员都要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这没有日积月累的艰苦训练是不可能达到的。试想,只有三天的粮食,楚军要尽快在三天之内到达巨鹿,虽然没有了营帐等的负累,但是武器铠甲也是有足够分量的,这样负重前行,到达巨鹿后还可与秦军九战而破之,这非一般军队可以做到的,而楚军就具备这样的实力。平时的艰苦训练为当日的悉兵救赵增加了胜利的砝码,也正是对自己军队抱有极大的信心,才更加坚定了项羽拼死一战的决心,大大增加了破釜沉舟的勇气。若是没有这样的实力,再精准的谋划也是无济于事的。

五是项羽有很强的军事领导管理能力。正如前文所说,破釜沉舟这一举动,更有可能加大将士们的心理压力,造成畏战心理,但是楚军却表现得异常勇猛。这不仅是因为其自身实力的强大,还因为项羽的正确引导。如果只是破釜沉舟,没有一番激烈的言辞引导楚军的心理走向,怕是楚军的士气也不会太高。而且在渡河之后,数万军队急行救赵,若是有一点混乱都可能耽误行程,紊乱军心,更甚者还会出现踩踏事故,自损兵力。可事实是,楚军顺利抵达巨鹿并完成了救赵的任务,那么也就意味着,楚军在约三天的快速行军中,没有出现行军纪律问题,没有出现号令传达不完全的状况,没有出现行军混乱的现象。这样的整齐划一保证了其行军的速度,楚军也靠三日粮保持了良好的体能。当然更不能忽视的就是项羽的个人魅力对全体楚军将士的影响。魅力是一个人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强大气场,项羽数年的作战经验,强大的军事能力为其增强了气场,更让将士们信服。相反,若是猥琐拖沓,又如何率领数万人马征战南北,扬起赫赫威名。数万人急行军,没有逃跑者,没有抱怨者,太史公简短几笔,却分明刻画出了项羽的威严,以及将士们对项羽的信任。项羽强大的魅力影响着楚军,正能量在楚军中相互传递。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对自己军队的信任更为项羽作出破釜沉舟这个决定加上了一块最具分量的砝码。

由上可见,正是有了这样充足的准备,破釜沉舟作为关键的催化剂才起到作用,才给勇气与信心以强有力的依托,所以说破釜沉舟是有准备的行动。那么在当下社会中,我们虽不需要像破釜沉舟一样去完成任何一件事,但却需要有破釜沉舟这样的准备。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对自己要处理的事情和面对的人有足够的了解,知己知彼才能对症下药。如果有了勇气与信心,却没有实力支持,最终也只像没有充满气的皮球,弹不起来。现如今,人人都说工作难找,可是用人单位却经常出现员工短缺的现象,有些人反思,不是工作难找,而是求职人员的素质普遍下降了,这确实就是当今社会显现的一个事实。同样,也有很多人闭门造车,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做好,殊不知,榜样的力量更大。榜样可以告诉你哪些是弯路,可以教会你如何游刃有余,可以引导你积极向上,找一个好榜样,选一个好领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更远。因此,与其抱怨社会,不如提升自己,与其闭门造车,不如能者为师,为随时可能到来的机会做好准备,这才是最重要的。

三、破釜沉舟是懂得取舍的表现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懂得选择,懂得放下,我们才可能收获更多。“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2]26,我们看到的是楚军在破釜沉舟时的决绝,却忽略了其中的无可奈何。楚军本就粮草匮乏,渡河之后,恐怕也就只剩几日的粮食了,若是依旧拖着营帐,背着锅碗瓢盆,扛着木舟,不仅会耗费更多的时间,还会助长将士们的依赖以及畏战心理,无法达到最佳的备战状态,恐怕他们还没到巨鹿就已经被饥饿和恐惧拖垮了。项羽选择破釜沉舟,不仅可以减少粮食的消耗,还可使将士们保持积极紧张的状态,一心救赵,防止消极心态悄然侵占将士们的心,大大提升了楚军的战斗力,增加了胜算,这可比留釜保舟要划算得多。胜利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关键时刻,懂得取舍,小小的代价也能扭转战局。除此之外,渡河之后,如果把船、釜、营帐留下,然后再轻装前进,也是不可取的。若是秦军绕道后方,或是哪路诸侯将其作便宜捡了,反倒充实了别人的物资。所以破釜沉舟也是必须采取的行动,正是舍了这些家当,才赢得了时间,赢得了胜利。在工作生活中,欲望是难以填平的沟壑,别人的东西想要,自己的东西也不放手,其中搭进去的不仅是金钱,更是自己,最终导致自己身心俱疲。放弃,不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放弃也意味着付出。而取与舍亦不是相悖的,有取就会有舍,有舍才能去取。关键时刻,分清轻重缓急,放下眼前的小利,收获的可能是一生都受之不尽的美好。

综上所述,我们从破釜沉舟中获得了很多值得回味的道理,在面对困难时,需要有勇气,但不要逞勇;需要做好准备,但不要临时抱佛脚;需要懂得取舍,但不要只取不舍。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为人处世,强大的勇气是前提,良好的准备是保障,更要高瞻远瞩,选择正确付出才能有收获,三者相互配合则更有可能事半功倍。

[1][汉]司马迁.史记抄[M].茅坤,编纂.王晓红,整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俞樟华.史记人物故事嬗变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3]俞樟华,赖祥亮,刘永辉.《史记》与古代小说戏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4.

[4]李桂海.刘邦项羽争雄记[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0.

[5][战国]荀况.荀子选注[M].天津《荀子选注》三经合注释组,选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5.

【责任编辑 王炳社】

Discussing the Three Educational Values of Cross the Rubicon

CUIYan
(College of the Humanities,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China)

Cross the Rubicon is a story of Historical Records.It is widely read by people.The story expresses that Chu army had strong couragewhen they were faced with death.It tells people they should hold a strong heart to fight till the end and drop everything when facing difficulty.Besides,the action of Cross the Rubicon emphasizes especially the importance of three things.Those are to have the courage to face difficulties,to get ready for dangerous situation and to know how to choose at the keymoment.At the aspect of facing difficulty or lifemethod,the story has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generations.

Cross the Rubicon;Xiang Yu;Historical Records

K207

A

1009-5128(2014)22-0010-04

2014-09-15

崔岩(1990—),女,北京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巨鹿楚军秦军
看,秦军的炫酷装备
巨鹿大紫枣获评地理标志商标
河北巨鹿:智慧烘干技术助力金银花产业提质增效
“秦军”是如何炼成的
庸国的灭亡
由巨鹿婚嫁方言词汇透视巨鹿的婚嫁习俗
趁火打劫(下)
三十六计之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