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金银器的特征及演变
2014-03-19田野
田野
[摘要]辽代金银器是我国古代金银器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辽代金银器的种类、造型及纹饰特征、制作工艺等,并深入分析了其形制特征及演变规律,对于更好地了解辽代金银器的文化艺术价值以及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辽代金银器;纹饰特征;制作工艺
[中图分类号]K87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02-0029-02
辽代是我国古代金银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以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精致的艺术造型代表古代北方契丹游牧民族金银器制作的巅峰,在北方草原地区艺术品制作中独领风骚。辽代金银器的发展演变,贯穿了辽代200余年的始终,并伴随着辽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融,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它根据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先是继承了唐代的文化和工艺传统,后来又与宋文化有很大的联系,由此融多种影响因素为一体,创造了富于自己民族特色的金属工艺,充分反映了契丹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外域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及其兼收并蓄、不断完善、独具特色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辽代金银器演变特征概述
近年来,内蒙古及辽宁地区的大量辽墓被发现,其中有在年代可考的辽墓内出土的典型金银器的形制、纹饰及制作工艺,为研究辽代金银器提供了更多真实可靠的科学依据。根据对现有资料的深入分析,笔者认为,辽代金银器大致是伴随着辽代社会由强盛到衰弱的历史进程而发展演变的。由此可将辽代的金银器发展过程参照相应的历史时期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下文从这三个阶段来分期阐述辽代金银器的演变特征。
辽太祖至辽景宗时期(907~982年)是辽代金银器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比较典型的金银器有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辽耶律羽之墓、内蒙古赤峰辽驸马赠卫国王墓、辽宁彰武朝阳沟2号辽墓等金银器。在这一时期,辽代金银器的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器物种类也不断增多,并且受到了唐文化和西方文化等的多方面影响,兼收并蓄,促进了自身金银器制作工艺的日臻精湛,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一些特征:第一,种类丰富且数量较多。较常见的有壶、碗、杯、盆、罐等饮食器,盒、渣斗等日杂器,捍腰、冠、手镯、耳环等装饰品;鞍马具中鞍饰、带饰较常见,有笼头饰、盘胸饰等各种相关精美饰品出现;殡葬器及宗教用具开始出现但数量很少。第二,在保留契丹游牧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尤其受到唐代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所以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唐代文化的风韵。例如,耶律羽之墓出土的辽代五瓣花式口金杯与在江苏发现的唐代五瓣银碗,从器型、纹饰到工艺水平上都有颇多的相同之处。第三,纹饰工艺水平大大提高,器物上錾刻大量纹饰,并且每个纹饰都更加繁富华丽,出现仿生的动物或植物形象,也有龙、凤、摩羯、龟、兽等象征祥瑞的传说中的动物形象。第四,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大大提高,继承了唐代先进的传统制作工艺,并不断地发展完善、日趋精湛,采用多种工艺和技法。
辽圣宗至兴宗时期(982~1055年)为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的金银器以内蒙古奈曼特旗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林稿辽代壁画墓、内蒙古蒙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墓等出土器物较为典型。这一时期,金银器制作工艺在继续保持自身辽文化特有的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在此基础上与唐文化及外来文化进行着交融的同时,开始慢慢受到同时期的宋文化因素影响,出现了有别于前一时间的演变特征:第一,成套的鞍马具(陈国公主墓)开始出现,殡葬器以及宗教用具较前期有所增多,而发现的金银器整体数量尤其是前一时期常见的日杂器的数量则呈现迅速减少的趋势,减少原因应是当时统治者摒弃厚葬之风所致,例如圣宗曾下诏“禁丧葬礼杀马及藏甲胄、金银器玩”、兴宗曾下诏“禁丧葬杀牛马及藏珍宝”。第二,纹饰趋于简洁化甚至素面,很少出现像第一时期那样繁复华丽的装饰图案。纹饰造型仍以动植物纹为主,但龙纹等已初具宋代龙纹特征。第三,仍然受到很多本民族以外的外来文化的影响:除受唐文化和西方文化影响外,宋文化因素也已经深入渗透;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为辽代带来了很多的文化交流机会,印度、中亚等地的风格迥异的外来文化不断与本地文化进行冲击交流并相互渗透,为辽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当时的金银器制作也深受影响。第四,制作工艺有所创新,新增加了包金银等技法。
辽道宗至天祚帝时期(1055~1125)为辽代金银器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该时期出土有金银器的墓葬有辽宁法库叶茂台23号辽墓、辽宁阜新清河门2号辽墓、辽宁阜新南皂力营子1号辽墓以及内蒙古、河北、吉林等地发现的辽墓。这一时期的辽代金银器在制作工艺达到巅峰,艺术特征上则更多地表现为受宋文化影响,甚至是直接从宋文化中照搬而来,而唐文化等其他文化对其的影响已基本消失。其演变特征表现为:第一,这一时期出土的金银器数量较少,其中以银器为主,金器很少见。器物种类也较前期锐减,多为常见的日常所用的饮食器、首饰等装饰器及少量鞍马具等,宗教用具相较前期数量大大减少,殡葬器没有发现。第二,受宋代写实风格影响,器型多开始向仿生造型转变,植物花瓣型较多。第三,纹饰题材较为简洁朴实,也以写实为主,不似前期那样铺张华丽,未发现饰有龙纹的器物。第四,受宋文化的影响日益增大。由于辽代后期与宋的同处共存,交流日渐增多,频繁交往下受到宋文化的影响日益增加,并最终压倒了唐文化对辽代金银器制作的影响,完全宋化。例如继承并发展了宋代的凸花技艺,并加以发展创新,出现了立体装饰的手法。第五,制作工艺日臻完善,锤揲、錾刻等各工艺流程的技术应用更加娴熟,很多技艺比前一时期有所发展。
二、辽代金银器的纹饰及工艺的具体演变特征
在辽代200余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辽代金银器的艺术特征随之演变,而最具代表性的是纹饰、制作工艺这两个方面。
纹饰方面,由于在不同时期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所以辽代金银器的装饰艺术也呈现出不断发展演变的特点。从前期对构图对称性的追求、繁富华丽纹饰的大量使用,到后来的简洁朴实、层次分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辽代金银器的纹饰受唐代相关艺术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在第一个时期,几乎就是照搬了唐代的纹饰工艺——花纹繁富且层次分明,主体纹饰多装饰于器物的底部或顶部,大多采用分区装饰、满地装饰、环形装饰等装饰手法;纹饰内容也经常采用唐代常用的动植物纹样,动物纹一般成对出现,如双龙纹、双凤纹等,这一时期的龙纹及凤纹等与唐代流行的该类纹饰非常相近。中后期的辽代金银器纹饰,以满地装饰为主,分区装饰减少,自第二个时期开始,辽代的金银器纹饰逐渐呈现出脱离唐文化的影响、趋向简洁朴实的趋势,最终演变为第三期的以植物花叶为主的宋代写实风格。第二个时期的纹饰内容依然以动物纹、植物纹为主,但具体纹样已较前期有所改变,开始趋向简洁化,其中龙纹的龙首较短、四肢粗大的特征基本具备宋代龙纹的形态。演变到第三个时期,辽代金银器上的纹饰已经基本脱离唐文化影响、带有浓郁的宋文化特色,以生动活泼、线条简洁的植物花叶为主,纹饰种类较前两期有所减少,动物纹已不多见,其中未发现龙纹。
制作工艺方面,辽代金银器在制作工艺上也经历了系统的发展变化。辽代金银器的制作工艺主要有捶揲、模冲、铸、切、焊接、铆、抛光、编缀、镏金等,装饰工艺上采用錾刻、线雕、镂刻、浮雕等技法。第一期金银器的成型工艺主要是采用捶揲法打制成型,然后通过焊接、抛光使之最终成型,装饰工艺上多采用模冲压印及錾刻,而唐代常用的鎏金技法也广泛应用于这一时期。辽代金银器制作工艺发展到第二个历史时期,其技艺更加娴熟,技法种类也较前期有所增加,尤其是装饰工艺,出现了平脱法,也就是包金银技艺等新工艺;成型工艺也出现了捶揲、铸造、铆接、镶嵌、抛光等并用的面貌。而到了第三个阶段的辽代晚期,相较于前两个时期,金银器的制作受宋文化影响,钣金工艺开始出现,另外还大量使用了源于波斯的凸花工艺,这一时期的凸花和透雕等装饰工艺使得金银器立体感更强、具有多层面的雕塑风格,此外又在镶嵌技艺中加入了错金银的技法。
三、结语
纵观辽代金银器各历史阶段的器物种类、形制、纹饰工艺等艺术特征的演变过程,大体呈现了从繁富到简洁的造型及装饰风格,从器种多样而工艺简单到器种减少而工艺技术上的完善,从继承唐代风格及技艺到消化吸收宋代文化的简洁写实,最终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高的艺术及历史研究价值。对辽代金银器展入深入的研究分析,有助于我们对辽代文化、艺术及金属制作工艺等方面的深入了解。
[参考文献]
[1]张景明,马利清.论辽代早中期金银器的唐代风格[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5).
[2]赵运龙.辽代墓葬出土金银器历史学研究[D].辽宁大学,2011.
[3]齐小光,王建国,从艳双.辽耶律羽之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6,(1).
[4]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7,(11).
[5]前热河省博物馆筹备组.赤峰县大营子辽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56,(1).
[6]项春松.内蒙古解放营子辽墓发掘简报[J].考古,1979,(4).
[7]李龙彬,沈彤林.辽宁法库县叶茂台23号辽墓发掘简报[J].考古,2010,(1).
[8]韩建武.试论辽代金银器的分期及特点[A].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三辑)[C].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9]陕西省博物馆,镇江市博物馆.唐代金银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10]申秦雁.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金银器[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