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述兰州近现代工业发展进程

2014-03-19王丹

丝绸之路 2014年2期
关键词:兰州计划

王丹

[摘要]作为西北边陲重地、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兰州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是黄河之滨的重要工业发展基地。鉴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历史文化的悠久性,国家在“一五”计划期间将多个重点项目放在兰州。勤劳的兰州人民同援助兰州的工业移民一起共同创造了那一时期兰州工业的辉煌。

[关键词]兰州;近现代化工业;“一五”计划 ;工业移民

[中图分类号]K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02-0022-02

兰州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黄河穿城而过,浇灌着两岸贫瘠的土地,养育着这里勤劳智慧的人民。20世纪50年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工业移民使这个具有千年文化传承的古城平添了几分现代的气息。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为兰州地区工业的发展与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兰州地方经济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在艰难曲折中发展的近代兰州工业

兰州偏居西陲,历代王朝在此设郡置府,倚为屏护中原安全的军事重镇,工商业也曾一度繁荣。然而进入封建社会中晚期,随着政治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兰州地区的工商业逐渐萧条,直至19世纪前期,这里依然是“男不晓经商,女不工织纺”的封闭型经济社会。由于落后经济传统的影响,兰州迈入近代工业社会的步伐显得格外迟滞。

清末民初是兰州近代经济起步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工业方面,主要有左宗棠督甘时期创办的兰州机器制呢局和兰州机器局。兰州制呢局筹建过程历尽艰辛,据当时北京《天国报》记述,从德国购买机器经上海“于1879年由招商局轮船运到汉口,笨重的摇曳向它的目的地。至汉口,机器上了路,更以小船或人肩载运到兰州府。机器中有几部分是格外的笨重,以至于即是汽锅也得拆成零件,而且山口也必须凿广,好让一些长的部分通过。因之,好多的时光是消磨在运输上了;一部分的机器,未到1879年的10月,已运到兰州,而另一部分的机器,却迟至1880年3月,犹未找到向其目的地的道路”。直到1880年5月,机器才全部到齐,包括2座分别为24、32马力的蒸汽机,3座360个纺锤的自动纺织机,3台梳毛机,30架织布机、洗毛机等。这批设备于光绪六年(1880)九月安装完毕,兰州制呢局正式投产,当时以生产粗呢为主,形成兰州近代民用工业的鼻祖。“二局”成立,标志着兰州近代工业开始走上荆棘丛生的发展道路。除此之外,还有1906年创办的兰州官铁厂、兰州洋蜡胰子厂、官报书局和1910年创办的窑街官金厂等。与此同时,兰州以手工业为主的工业生产迅速发展起来,仅甘肃农工商矿总局附设的工厂,生产产品种类就达14类268种之多。

20世纪30年代,军阀大规模混战,使近代兰州工业发展受阻。如20年代甘肃制呢局因经营得法,工人积极性较高,生产呢子最高产量曾达到每天10匹左右,但不久制呢局则因刘郁芬部的撤走而宣告停产。

抗战时期是兰州工业发展的短暂繁荣时期。由于国民政府将西北作为抗战的战略大后方,在“开发西北”口号下,政府曾先后组织了一批资金和技术人才输往兰州,在这种情况下,兰州工业获得快速发展。战前,兰州市共有工厂25家,战后新增加81 家,仅纺织工厂就增加25家,增长速度相当可观。抗战时期,以蒸汽动力为主的机器生产也得到了较大发展。除新成立的工厂大部分采用机器或半机器的生产外,原有手工行业,如采煤、造纸、冶炼等都开始采用机器或半机器生产。这一时期,兰州地区的化工业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规模可观的化学、铁工、机械制造和建材等工业。

20世纪40年代后期是近代兰州经济衰落乃至崩溃的时期。这一时期通货膨胀加剧,兰州经济结束了短暂繁荣时期,工业发展也随之衰落。如1949年《和平日报》报道兰州工业现状时,指出“工业界危机严重,已临破产边缘,若干工厂实际增资维持残余寿命,各货依然持续下跌,产品销售不足成本的十分之五。”据统计,1949年前后兰州使用机器或半机器生产的企业只剩下36家。

总体而言,近代兰州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生产技术也进行部分的改进,尤其是抗战时期兰州作为抗战后方,大量工矿企业和高级技术人才的迁入使得兰州工业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是受所处地理位置限制和当时国内政治形势影响,兰州工业发展依然受到很大的限制。

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兰州工业发展概况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解放后的兰州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一五”期间,国家把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的16项放在兰州。经过多年的工业建设,兰州已经形成了一个以石油、化工、机械、冶金为主体的重工业,以毛纺、制药、制革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轻工业以及电力、煤炭、建材等工业组成的产业结构相对合理、齐全的工业体系。

兰州工业以重工业为主。它以石油、化工、机械、冶金为支柱,成为兰州市财政利税的主要承担者。四大工业支柱中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学工业公司是我国建设最早的石油化工企业。兰州炼油厂于1953年10月开始筹建,1956年4月29日破土动工,石油部从西北、华北、中南等地调集一批地县级干部和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还从玉门等地炼油厂抽调数百名技术人员支援兰炼工业的发展。新招收的1900多工人被送去接受专业培训。石油部特意选拔135人赴苏联学习,成为兰炼培训骨干力量。兰炼84.7%的设备和材料由苏联成套供应,全国上百家工矿企业协作支援。工程建设进展迅速。一期工程193个项目、16套炼油装置及相应设施只用两年零五个月全部建成,从1958年9月开始分批投入试运转。建厂期限比国家计划提前15个月,节约投资1055万元。兰州化学工业公司浓硝酸生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0%,合成橡胶占38.2%。原名兰州化工厂,1952年着手重建,1956年春破土动工,到1957年30多万平方米的化肥主厂房仅用半年时间就拔地而起。1958年冬,年产1万吨甲醇装置、5万吨合成氨装置、8.2万吨硝酸铵装置相继建成投产,解决了国家急需。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甘肃稀土公司生产的硫精砂占全国产量的45%,铜占22%,稀有金属50%以上。1951年,新中国第一次矿产普查,白银地区被列为重点之一,后来经过专家反复考察勘探,发现储量最大的黄铜矿床。1959年10月1日,白银露天矿正式投产,1960年6月14日出铜,这是甘肃历史上用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炼出来的第一炉铜。与白银公司同时的银光化学工业公司也是“一五”重点项目,1958年6月3日,银光厂动工新建。1964年,黑索金生产线建成投产,1966年5月,梯恩梯生产线建成投产,8条生产线一次性投产成功,中国人自行研制的高能炸药大获成功。1955年,西固电热厂在一片荒草泥滩上破土动工,1957年11月6日,热电厂1号机组正式发电,1957年冬,总装机容量30万千瓦,供热能力每小时850吨,规模宏大。电热联产的现代化电厂在西固建成发电揭开了兰州电热史上辉煌的一页。

除此之外,兰州轻工业逐步形成以毛纺为骨干,包括棉纺、针织、制革、地毯、化纤、制药、服装等部门组成的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1955年7月,国务院在上海召开“关于工业内迁及劳动力调配座谈会”,会上提出紧缩上海城市规模的战略决策。上海一些企业要内迁,而正在开发大建设中的兰州市需要上海对大西北的支援,因此主动要求与上海方面互派代表参观访问,协商此事。双方商定:上海援兰企业必须是行业中的佼佼者,能够起到示范推动作用。通过宣传、动员、多方协调,很快确定援兰企业和迁兰落户厂址以及人员安置、工资待遇等事宜。1956~1960年,陆续从上海搬迁到兰州的工厂企业有41家,主要从事制药、小五金、玻璃、针织、墨水、印刷等业务。迁兰的汽车修理商业服务业共计73户。这些企业中有闻名上海的佛慈制药厂、利华墨水厂、大中华酒菜馆、意姆登洗染店、泰昌百货公司、凤凰照相馆、登记理发店等,还有号称上海“三大祥”之一的信大祥绸布店,培琪西服店等。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为支援甘肃开发丰富的药材资源,发展医药生产,经甘肃省政府驻上海迁厂工作组与上海市政府研究决定,并呈报轻化工部获得同意,上海佛慈大药厂迁到兰州市酒泉路157号,更名为兰州佛慈制药厂。佛慈迁兰后,积极开发甘肃丰富的药材资源,先后研制生产出120多种中药产品,成为全国16个中药重点生产厂家之一。

在迁兰企业中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原上海工兴玻璃厂著名技艺能手周山宝、周怀仁父子,随厂迁兰后成功设计研制一种大红色套料花瓶,风靡市场,被誉为玻璃工艺一绝,兰州玻璃厂的知名度遂呈扶摇直上趋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兰州近现代工业经历了由缓慢发展到停滞,再到快速发展的艰辛历程。勤劳质朴的兰州人民运用他们的智慧和辛劳在黄河之滨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使兰州依托工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当然,我们更不能忘记那些曾经在困难岁月支援兰州建设的人们,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心系兰州建设,其中有些人更是扎根兰州,为兰州的城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用自己的坚韧和付出见证了那一时期兰州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工业的辉煌。

[参考文献]

[1]中国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统计资料提要[Z].甘肃图书馆藏甘肃地方文献,1956.

[2]李清凌.甘肃经济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

[3]魏永理.中国近代西北开发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

[4]张津梁.兰州历史文化[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5]杨重琦.兰州经济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

[6]李清凌.西北经济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兰州计划
我的兰州梦
兰州石化推进改革正当时
外公的梦叫兰州蓝
兰州琐记
计划失败
米多多的暑假计划
兰州炸百合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