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妇产科实训教学 提高中职护生综合素质
2014-03-19钟婷莹
钟婷莹
(玉林市卫生学校,广西 玉林 537000)
实训教学是中职护理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中职卫校护理实训教学改革和发展迅速,实训教学的重点不再是单纯培养护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而是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转移[1]。实训课对于培养护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临床工作态度、职业精神等综合素质具有理论课无法替代的作用。
传统的妇产科实训教学模式为:课前教师布置实训前的相关准备任务;课中教师先演示操作方法,然后让护生模仿练习,教师则巡回检查指导,纠正错误;课后让护生再加强练习,并进行操作考核。这种模式强调动作的规范性及操作程序的精确性,教师安排实验,且大多属于验证性实验;在操作中,护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操作热情,容易厌烦,不利于激发其工作及创新热情;护生往往迫于操作考核而练习,考核结果不够理想。然而从事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不仅要求护生具备过硬的护理技术,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耐心及高度责任心。如何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一直是笔者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尝试在妇产科实训教学中加强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的训练,弥补传统实训教学的不足,使护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1 加强实训课前准备工作,提高护生职业素养
实训课前的准备工作,对护生的职业习惯养成尤为重要。实训课前时间较紧,大部分护生仅仅略知实训课的操作内容,对于操作目的不清楚,对操作流程也不熟悉,教师在实训课中往往要花费一部分时间进行解释,减少了操作练习时间。为此,加强实训课前准备工作,既能节约时间又有利于提高护生的职业素养。
1.1 充分的准备是实训课的良好开端
每次实训课前教师都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注重理论教学与临床护理工作的有效接轨[2],做好详细充分的计划,确保实训课保质保量完成。实训室管理人员接到实训课任务后,对教学用物进行常规检查,确保用物完好无损,准备好足够的操作用物,做好实训室清洁工作和安全保障工作。护生则在教师布置实训课任务后,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仪容仪表准备及相关知识准备。护生进入实训室前进行纪律教育,穿好工作服,戴好帽子、发饰,并自行预习实训课相关内容,初步了解操作流程,做到人人知晓实训课内容及目的。大多数护生经过职业习惯养成训练,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为临床工作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通过用物准备训练,提高护生责任意识
以往上实训课前,课堂所需器械、用物都由实训室工作人员准备,这样节省了时间,便于开展教学。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大部分护生往往习惯于别人准备好用物,存有依赖心理,缺乏主动思考与探究精神。而在临床工作中,护理操作流程的首要环节是用物的准备,一旦养成了依赖别人的习惯,工作中则容易出现用物准备不充分现象,操作时手忙脚乱,从而影响操作质量。笔者尝试让护生参与到实训课前的用物准备工作中,具体做法是:在实训课前,教师安排部分护生(可以是小组合作)与实训室工作人员一起准备上课用物,或者在实训课前将一些容易混淆的物品放在一起,让护生在规定时间内(一般3~5分钟)找齐本次课所需物品。以妇产科实训课“新生儿窒息的抢救配合”为例,课前让各小组代表到实训室与笔者一起准备实训课用的模型、辐射式保温台、大毛巾、肩垫、吸引器、喉镜、各种型号气管插管、新生儿复苏器及抢救药物等有关物品。大部分护生在用物准备过程中总是很想知道这些模型与仪器怎样使用,这些器械会不会损伤新生儿等。带着诸多疑问,护生在上课时会非常专注,并认真练习。准备用物看似简单,实则能对护生实际操作起到启示作用,使护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与实践联系起来。用物准备训练使得护生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培养了其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提高了责任意识。
2 实训课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护生临床工作能力
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护生的临床应变能力。实训课大多要求少讲、精讲、多做,目的是培养护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传统的实训课教学,常常是教师详细讲解操作方法并演示之后,让护生模仿练习,然后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教师讲什么,护生就看什么、做什么,按照教师示教步骤进行单调的重复练习。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操作程序的精确性、操作动作的规范性,忽视了培养护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综合能力[3]。护生在反复的模仿训练中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启迪思维,不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当他们进入临床工作后,面对许多紧急情况往往束手无策。
2.1 运用多种教学法,提高护生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随着实训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很多新教学方法。现代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普及,使得实训教学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在实训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法)能增强实训课堂趣味性,寓教于乐,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形式激发护生学习自主性,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以“产前检查”为例,在护生扮演的孕妇身上实施操作练习,对其进行病史询问、腹部四步触诊、骨盆外测量等,护生体验了孕妇的角色,加深了对产科工作流程的认识,有利于培养护生的责任心和爱心。调查发现,灵活运用多种实训教学法,大大提高了护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实习医院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也表明,大部分护生的岗位适应速度快。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使护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了护生学习兴趣,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提高了护生的参与意识、操作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2 采用分组合作教学法,提高护生探究与协作能力
分组合作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将护生合理分组,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体现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一种教学方式。可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教学,如两人一组、3人一组或多人一组等,小组成员可以是同桌,可以是座位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由护生自由组合,也可以由教师根据护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优化组合。以“正常接生的护理配合”为例,进行优、中、差生搭配组合,4~6人一组,设立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安排扮演护士、助产士及医生角色的成员,并组织讨论、练习护士需要做的配合工作及助产士接生的工作流程。实训结果表明,采用分组合作教学法,护生的操作考核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分组合作教学为小组成员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克服了部分优秀护生不愿与后进生共同操作练习的心理,也克服了后进生怕犯错不敢进行交流与操作的不足,从而提高了护生的沟通能力、探究与协作能力。
3 强化实训课后良好行为培养,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一堂成功的实训课,不仅是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课中的精彩活动,还包括课后良好行为的培养。护生实训课后的良好行为包括:自觉有序地整理实训教学用物,及时进行课后总结与反思,积极主动地寻找实践操作机会,虚心向师长学习,乐于合作,敢于质疑。观察发现,凡是没有养成这些良好行为习惯的护生,在操作技能考核时容易出现丢三落四、缩手缩脚、与病人沟通不到位、执行查对不严格、操作失误等现象,当进入临床实习时,这些护生的适应期相对要长。而这些不良行为一旦被带到临床实习工作中,会对医院护理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对病人及其家属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也对护生本人带来心理负担。
3.1 通过课后用物整理训练,增强护生良好行为养成意识
护生的行为与临床护理质量息息相关。因此,课后加强良好行为养成训练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实训课后的训练,如课后整理用物训练、及时书写实训报告、讨论操作要点等来培养护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笔者经常利用实训课结束前10分钟时间安排各小组成员合作整理用物,进行打产包、人流包、放取环包等比赛,然后师生共同检查,对比评讲,对整理得较好的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对整理得不好的小组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同时,让“小教师”协助或帮助部分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的护生。训练后护生均能在以后的实训课中虚心向师长学习,主动寻找实际操作机会,自觉有序地整理用物。
3.2 通过开放实训室,提高护生主动学习能力
开放实训室,给护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护生的学习主动性。开放实训室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制订训练计划,由小组长落实分工,练习中教师可参与评价;另一种是完全由护生自由组合练习,练习中教师不参与评价,但需要小组长事先与实训室管理人员做好仪器用物的交接工作。笔者鼓励护生利用课余时间、晚自习或周末到实训室练习操作技能,让部分责任心强、操作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护生充当“小教师”;或者按照分组合作教学的优化组合,各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认真练习操作,同时各小组间开展操作竞赛。护生在开放实训室练习过程中,既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又能吃苦耐劳,乐于合作,有利于培养其主动学习与临床独立工作能力。
实训课各教学环节是紧密相扣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在以培养集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今天,充分利用实训课,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焦磊.医学院校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4):112-113.
[2]宋海燕.卫校护理技能教学与临床护理工作接轨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4):108-109.
[3]石英.创新思维 提高素质构建新型护理实验教学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4):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