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研究

2014-03-18修龙滨

2014年39期
关键词:就业难大学生就业

作者简介:修龙滨,内蒙古财经大学,研究生教育与学科规划建设处,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

摘要: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似乎忽视了人才教育的重要性;劳动市场的人才供求出现了一定的失衡现象,大学生自身对于就业的认识也缺乏正确的引导,也就让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所以必须要站在劳动经济学视角下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结合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探讨就业难问题的深层经济学原因,并讨论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劳动经济学;就业难;高等教育改革

前言

发展高等教育必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关系,也忽视了高等教育的质量,造成大量高等教育毕业生难找工作,不能够正确面对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劳动经济学基础理论能够深入分析就业难问题出现的原因,从而寻找到有效地解决方法。

1.劳动力供求关系基本理论概述

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需要取得合理的报酬,合理的报酬制度能刺激人们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因此,大学生就业会追求高报酬,并且在普通家庭的教育理念中也是希望通过高学历来获得高回报。但是在劳动市场中,劳动力是资源,也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市场需求规律进行配置,于是在劳动力市场价格信号的引导下,在不同产业和地区自由流动,因此大学生劳动力在不同地区和产业之间流动产生矛盾。劳动力商品的本质是人,作为人必须要满足其基本的社会、身、心理安全以及能够进行再生产的需要。所以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的同时,就业单位也在选择大学生自身;大学生关注单位综合实力,关注福利待遇,同时也关注自身喜好,而就业单位也在关注大学生能力,素质以及发展潜能。实际上这就加剧了就业困难。

2.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浅析

2.1供求关系失衡。如今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而劳动力市场需求无法满足如此数量的劳动力供给。就以2103年与2014年毕业季为例,2013年毕业的699万大学生都还处于寻找工作的水深火热之中时,2014年的毕业季就已经到来且毕业生人数达到了727。大量的劳动力供给,让劳动力市场无法短期消耗,于是不仅仅是导致学生就业难,也导致市场的“消化难”。

2.2就业流向集中问题。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个集中趋势。首先,向大城市,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其次,向体制内岗位集中;再次,过度关注单位实力,福利而忽略自身。正是由于这样一些集中问题,导致某些单位供给过度,大学生挤得“头破血流”,而一些工作岗位根本无人问津的局面出现。

2.3大学生自我预估过高。大学生的自我预估也在不断提高,有调查显示,仅有3%的大学生能够接受1500元工资,而超过20%的大学生都预估工资超过4000元。但实际的市场情况与大学生的自我预估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很多毕业生没有对自身价值进行客观评估,从而过度追求高“回报”,也是劳动力市场现状。

3.劳动经济学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3.1供大于求。以上分析就业现状已经提到,如今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出现了一定的失衡;并且我国现今的紧急发展主要是集中在经济密集型的大二产业,第二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有有限,根本无法消耗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而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大学生的高学历也就无法体现优势。

3.2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也是导致就业难问题出现的主因。比如我国经济发展核心地区都在沿海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等,所以导致这些经济发达地区机会更多,就吸引了大量的毕业生集中,加剧了这些地区的就业难,也造成了西部一些地区“用工荒”出现。

3.3法律不断完善的双重效应。我国劳动法不断地完善,劳动者作为弱势一方更多的受到的法律的保护,所以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进入到工作单位以后能够获得更多的保障;但是同时,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必然会提高一定的标准,从而进行筛选。

3.4劳动力结构矛盾。劳动力的结构也出现了一定的矛盾,比如管理层和基层人员配置数量的失衡,行政部门人员配置与实际工作需求的失衡,在劳动力市场人员结构失衡的问题屡屡存在,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加剧了人才供求的失衡。

3.5人才培养失衡

3.5.1教育模式僵化。高等教育的模式,近20年未变,普通高等教育依旧是理论性教育,我国的高度等教育始终是“严进宽出”,缺乏人才培养机制,缺乏精英教育。这样的高等教育层次显然是不能够和如今时代发展所匹配的。

3.5.2教育注重“量”不注重“质”。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注重了数量,却缺乏了质量。高等教育质量偏低,劳动力市场无法获得数量可观的高素质人才,其实就业难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教育质量上出了问题。

3.5.3专业教育的趋同,培养结构失衡。有大量专业学习内容出现了趋同,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毕业生学习内容广而不精,同样不能够获得合适工作。从而对自己学习专业失去信心,简单凭喜好寻找工作,丧失所受教育的优势。

4.“就业难”问题解决措施初探

4.1国家应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国家必须要促进地区发展的平衡,比如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就应该推出更多的鼓励措施,尤其是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给予更多的优厚措施,通过“报酬激励”来吸引一些毕业生投身到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建设中。不断优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才能够有效平衡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4.2高等教育的改革

4.2.1教育结构的改革。改变我国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的局面,今年我国对传统高考进行了有力的改革,更多的开始注重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基本素质;同时大学教育也应该顺应改革,优化专业设置,加强素质教育,提升专业化水平。

4.2.2教育模式的改革。高等教育应该更多的进行实践教育,不能够依旧走理论化教育的老路。有少数大学已经设立了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实际上就是很好的尝试,通过高等教育中融合足够实践内容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更好地为用人单位所用,也就能够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

4.2.3提高教育质量。高等教育的质量必须要提高,虽然大学等级水平有区别,但是教育的质量不能够有区别;学生能力有区别,大学必须要根据学生情况,有特色,高质量的展开教学工作,提高人才质量,实际上是让学生和用人单位双重受益的事情,能够有利于就业难问题的解决。

4.2.4加强引导。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强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学习的专业,从大二开始树立基本的就业志向;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更多的去接触社会,认识劳动力市场现状,从而能够对自己未来的薪酬有初步的认识,对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专业工作有较深的了解,从而有效减少毕业时的心理落差,避免毕业时的“眼高手低”,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难问题起到有益作用。

5.结束语

就业难问题近年来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发展同样也遵循着一些经济规律。就业难问题的背后是复杂的劳动经济学问题,所以站在理论基础上寻找到问题的根源,发现必须要从教育入手,才能够有效解决就业难问题。但本文还存在诸多不足,在未来还需要更多的进行研究。(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杨英.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3(03):45-46

[2]姜尚松.新形势下构建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若干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08):77-79

[3]张艳,吴学楷,李竹梅.论高校生涯教育实训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0):56-58

[4]刘洁,孟茹.从劳动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6):38-41

猜你喜欢

就业难大学生就业
浅析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影响
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三维分析
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