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科专业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2014-03-18钱丽萍
黄 洁,汪 健,钱丽萍
(苏州大学儿科临床医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3)
浅谈儿科专业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黄 洁,汪 健,钱丽萍
(苏州大学儿科临床医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3)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儿科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我国儿科医师严重匮乏,儿科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下,对医学生加强人文态度、人文知识及人文精神培养,提高儿科专业医学生人文素养至关重要。
儿科;医学生;人文素质
近年来,随着医疗环境的逐渐恶化,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居高不下。越来越激烈的医患矛盾导致“伤医”“杀医”事件频发,令人痛心。当一次次医患恶性事件发生后,我们不断反思,除了目前医疗卫生制度不够健全以及医疗单位管理机制不完善等深层次原因外,医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也是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而儿科医生,由于面对的医疗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在诊疗过程中发生医疗纠纷的几率更高。因此,在儿科专业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儿科专业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1 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不足
一直以来,我国医学生来源于高中的理科学生,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习就很少。进入医学院校以后,繁重的课业使他们几乎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医学专业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中,忽视了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1],仅为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1/3~1/2。医学心理、医学伦理、医患沟通等当前医学模式下医生必不可少的素质培养只能用选修课的形式进行。有的学生没选,有的即使选了,出勤率也很低,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儿科专业医学生培养过程亦是如此。
1.2 儿科专业思想教育介入过晚
自1999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国内医学院校陆续撤消了儿科学专业,2008年,教育部再次撤销儿科方向。很多医学院校只能从七年制学生中分流小部分学生进行儿科专业培养。以苏州大学为例,为了适应目前医疗市场对儿科医生的需求,从2008级开始,在临床医学专业分设儿科学课程组,从入学第三学期开始分流。选择该课程组的学生进行儿科专业培养。这些学生,虽然是自愿选择了儿科,但在之前一年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接受过儿科专业思想教育,对儿科的专业特殊性缺乏认识,部分学生在随后的学习中易产生患得患失的心理,以至毕业后无法真正做到爱岗敬业。
1.3 缺乏切实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2],而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一直缺少一个量化的评价指标。特别是长期以来,医学院校及医疗机构对医学生的考核都偏重于技术和业绩指标、科研项目及论文发表情况,忽略了医学生人文素养评价与考核。受功利主义思想侵蚀,学生人文素养不断下降。
2 加强儿科专业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2.1 新的医学模式对医学生的要求
21世纪的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彻底地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按照新的医学模式,患者不再是单纯的“生物人”,而是具有复杂系统的“社会人”。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不仅是掌握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卫生服务本领的复合型人才[3],而且是具有较高人文修养、较强沟通能力以及较强责任心、同情心的优秀人才。
2.2 毕业后执业对象特殊性的要求
儿科专业医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成为儿科专科医师,其从事医疗服务的对象为“儿童”,而他们大多数不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病理特征,在诊疗过程中也不甚配合,这就要求儿科医师不但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耐心、细心及同情心,这也是一名优秀儿科医师必备的专业素质。由于儿科医师不但要跟患儿沟通,更多的是跟患儿的亲属沟通。亲属由于心情焦急、性格各异、文化水平参差不齐,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也就增加了发生医患矛盾的风险。因此,儿科医师还应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所有这些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都应该在学校阶段进行。只有这样,医学生毕业后才能尽快适应岗位工作。
2.3 儿童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要求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儿童健康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也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然而目前我国儿科医师严重匮乏,儿科医疗资源严重不足,这就意味着现在及将来从事儿童医疗卫生事业的医务人员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因此,在高等医学院校儿科专业医学生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及荣誉感显得尤为重要。
3 加强儿科专业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措施
3.1 切实转变观念,完善课程设置,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比例
医学院校要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各专业特点增设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在保证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尽早开设素质教育课程,并把人文素质教学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针对儿科专业医学生,在入学初期或选择专业后立即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尽早稳定专业思想,培养其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同时,在课程设置上,一些与临床医疗行为息息相关的人文社科课程(如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学、医学法学等)不应仅仅作为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而应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同时,随着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重组,许多医学院校纷纷并入综合性大学,人文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可以开设更多的人文社科类选修课供医学生选修。此外,也可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案例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培养医学生对人文社科知识的兴趣,提高自身修养。在医学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也要融入人文课程教学。尤其是四五年级学生进入见习、实习期后,更应该结合临床加强人文素质及医德医风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真正落实人文与医学的渗透。
3.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素质教育优良环境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医学院校人文环境建设息息相关,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环境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结合医学教育特点,总结体现学校特色的文化,将其灌输到每一名医学生的思想深处,成为指导他们成长的不变信仰。增加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邀请本专业的先进人物到学校作报告,组织开展一些既有深刻内涵和教育意义,又有广泛趣味性和吸引力的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身人文修养。
3.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十分重要。自从与综合性大学合并以来,目前医学院校从事医学相关课程教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医科及理科专业的教师,而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基本是由综合性大学的文科教师来完成,既有医学基础、又有人文社科功底的优秀教师少之又少。因此,引进这样的高素质人才,同时鼓励广大医科教师研修人文社科类课程显得非常必要。同样,在临床实践教学中,承担教学任务的往往是附属医院的临床医务工作者。对于医学,尤其是儿科学,带教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毕业后医德医风的养成关系重大。为此,学院精心挑选了一批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热心于教学的骨干教师担任儿科专业医学生的本科导师,通过导师的模范作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同时,导师也会更加严于律己,努力工作,认真学习,不断进步,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3.4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活动,增强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意识
儿科专业医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要与各种各样的患者尤其是家属打交道,因此,定期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早一点接触社会,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沟通能力及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我院结合专业特色,安排学生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如给患儿讲故事、六一儿童节和患儿联欢等,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另外,利用节假日安排学生进行导医导诊、视力测量、问卷调查等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让他们更加了解患儿及其家属的需要和医生的责任。同时为学生志愿者们颁发证书,肯定他们的劳动。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了人文素质在儿科医疗服务中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
3.5 完善考核机制,建立人文素质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医学人文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是提高儿科专业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制度保障。在医学生的各项考核(包括理论课程、技能操作等)中增加人文考核内容,并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学生的毕业考试、学校及其附属医院的留校与招聘考核也不只限于理论和操作,而应该有医学人文、医患沟通及伦理等方面的考核内容,让学生有意识地遵守规范,提高素质。
总之,加强儿科专业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21世纪我国医疗发展的要求,是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医学院校应切实转变观念,制定可行措施,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儿科医生,完成医学教育赋予的神圣使命。
[1]李秀玲.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11):28.
[2]孙宁华.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2,13(14):76-77.
[3]徐红,李柳铭.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4,9(21):203-204.
G421
A
1671-1246(2014)01-00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