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下的高职课程标准制定与教学设计策略

2014-03-18许国莹刘家秀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目标

许国莹,刘家秀

(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淮安 223300)

校企合作下的高职课程标准制定与教学设计策略

许国莹,刘家秀

(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淮安 223300)

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遵循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原则和流程,以工作任务和能力本位为中心,准确把握工学结合教学设计的内涵特征,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框架,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课程标准;教学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主要是指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依据教育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为重点确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标准。课程标准是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和落实教学计划最基本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选用和编写教材、组织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和人才培养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制定考核标准的指导性文件。在高职课程开发和改革过程中,课程标准的制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框架,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1 课程标准制定原则

工学结合课程有两个基本特征:其载体是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其实施过程是让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要制定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高职课程标准,在准确把握工学结合的上述内涵和特征,严格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还需坚持以下基本原则[2]。

1.1 贯穿行业企业导向

学生学习的结果和具备的能力都要得到企业的认定和市场的检验,因此高职课程标准的开发和建设应以行业专家为主导。课程标准的起点和归宿以及实施,应充分体现行业、企业的主导地位,让行业、企业真正参与和发挥作用,开发和建设工学结合的能力本位课程及校企课程。校企课程要体现企业或行业的技术规范以及企业的技术特色,应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

1.2 着眼继续发展原则

高职课程标准开发需着眼于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促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促使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向职业能力的高级水平发展,以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1.3 符合高职教育特征

职业教育侧重于生产和工作的实际需要,直接服务于经济和生产活动。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性教育的大专层次,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进行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实验、实训、实习)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将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

1.4 服从教学计划要求

制定课程标准,一方面,要以教学计划为基本依据,考虑本门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及任务。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既不能脱离实际,也不能相互脱节,必须保证教学计划的落实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计划整体优化的原则,教学计划中的课程都是互相联系的,既要注意各门课程内容的相互衔接,又要避免重复或遗漏。因此,制定课程标准要从教学计划的全局出发,明确课程内容的分工,处理好先修课与后续课的衔接与配合问题。

1.5 实现高职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 课程标准制定流程

2.1 成立专业指导和专业建设委员会

专业指导委员会由来自政府、行业企业和教育界的知名专家组成,是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指导机构,应与专业建设保持紧密联系,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制定的各个环节,深入研讨,提出意见和建议。专业建设委员会由院系领导、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教学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等组成,是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决策与组织机构,负责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组织与制定工作。在课程标准的制定者由单一主体(教师)变为多元主体(各方专家)的同时,广泛吸收任课教师和学生(在校生和优秀毕业生)的意见与建议,在参照国家教育文件和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各方共同参与调研、论证,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2.2 开发高职专业课程,制定课程标准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教高[2006]16号文)。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出发点,找准专业核心能力。根据本课程承担培养某个核心能力或核心能力的某一部分,确定课程的定位、任务与目标;依据课程的定位、任务与目标及核心能力确定本门课程的知识点、能力点、技能点和素质要求;将已确定的知识点、能力点和素质要求按照科学合理的分类及顺序构建课程和课程体系;落实课程组织与实施细则;建立知识、技能与素质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提出学生学业评价方法。考核指标要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要进行程度描述,指明应获得职业证书的种类和等级。

2.3 审核、实践、修订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初步制定后,经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共同审核后方可用于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并接受市场和社会实践检验,然后根据各方反馈意见、建议和社会发展情况对课程标准不断进行修订。

3 课程教学设计策略

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描述、教学内容的开发与组织、教学方法的选取与实施、评价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教学资源的搜集与整合等。

3.1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描述策略

职业教育目标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由于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是由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而来,因此,教学目标最终来源于职业岗位的要求。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在逻辑关系上进行简单推演,更要根据真实工作岗位的要求仔细推敲。

对于以任务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按能力本位观的要求,围绕具体任务的完成,理清最终目标和促成目标。在目标不清楚的情况下,谈不上如何达成,更无法从目标中分析出教学内容,只有准确地描述教学目标,才能使之发挥应有的效用。教学目标要描述清楚3方面的内容:一是做什么,用“列举”“解决”“写出”“背诵”“描述”“说明”等词语对目标进行量化,描述学生该做什么。二是在什么条件下做,包括学生必须学会解决问题的范围,可使用的工具、设备、工作手册以及环境条件等。三是做到什么程度,可以用速度、准确度、频度、技术参数标准等来限定学生操作行为的水平。

3.2 教学内容的开发与组织策略

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开发“技能包”,再根据解释和说明技能的需要开发“知识包”,在此基础上选择工作项目。工作项目既要与真实的工作任务基本一致,又必须具备有效容纳技能、知识的功能,还要科学合理取舍教材内容[3]。理论知识选取的原则:强化重点,弱化重叠,整合相似内容,突出岗位任务内容,体现技能考试应知内容;实践内容选取原则:抓好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突出岗位真实任务项目,融合技能考试必须掌握的技能,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训练项目。

3.3 教学方法的选取与实施策略[4]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永不枯竭的课堂驱动力,教学方法的选择目的就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也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之一,应从两方面进行精心设计。(1)文本层面,采取“任务中心”的模式。当教学内容以完成工作任务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时,学生能够立即看到“所学”与“所用”的相关性和有效性,就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工作任务而不是相对枯燥的知识上,学习兴趣会被大大激发。(2)实施层面,采取“做中学”和“做中教”的教学方法,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缩短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期,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目标,让学生体验到课堂教学的生动有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以鼓励为主,抑制挫折感,让学生经常有成功的体验;理解尊重学生,妥善处理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充满期待。

3.4 教学资源的搜集与整合策略

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如网络、专业书、教材、操作手册、设备说明书等重要的文本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教师可以冲破单一教材的狭隘视界,获得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的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通过与行业专家、同行及本校毕业生交流,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深刻理解企业生产技术的内涵,及时把握企业生产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从而选择更加符合企业需要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周围的物质资源。

3.5 评价方法的设计与应用策略[5]

为了反映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课程评价体系应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在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现实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突出课程评价中的过程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可根据实际条件及影响课程改革的相关因素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完善,使其既能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突破教材内容的制约,实现施教者从教学内容到方法、手段向能力本位和现代职教课程观转换,又能有效帮助高职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建立以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评价主体多元化制度,以促进课程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同时,对评价标准、评价对象、评价方法、评价形式实行多元化,既充分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又兼顾其个性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具有较强的定向性特点,直接面向生产一线,为企业服务。因此,在设计高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不仅要反映施教者(教师)的评价要求,更应体现受教者(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评价需要。从职业性来说,社会(用人单位)的评价意义更大。

[1]王二丽,郭素华,林艺华.高职卫生院校课程标准研究初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2):138-140.

[2]徐雅娜,闫丹.基于动态性原则建立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41-43.

[3]万洪善.高职高专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微生物学杂志,2011,31(1):110-112.

[4]林美珍,陈碹碹,林小燕,等.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策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7):652-654.

[5]白晨星.高职课程建设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2010(18):205-206.

G423

A

1671-1246(2014)01-0012-03

注:本文系全国卫生职业教育研究发展基金2008—2009年度研究课题相关成果(09-YB18)

猜你喜欢

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目标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30米快速跑》单元教学计划
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深度学习与启示——以美国《埃及金字塔》教学计划为例
教师专业化视角下的“美国史教学计划”
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制订探析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