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结合VET技术检测年轻高脂血症者颈动脉的研究

2014-03-17李波殷平蒋天安

现代实用医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封四高血脂管腔

李波,殷平,蒋天安

超声结合VET技术检测年轻高脂血症者颈动脉的研究

李波,殷平,蒋天安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结合血管增强技术(VET)在检测年轻高脂血症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IMT)及斑块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年龄<45岁的高血脂者及100例同龄血脂正常者的颈动脉行高频超声和VET检查,检测颈动脉内径、IMT厚度,斑块有无、类型及分布特点。结果高血脂组颈动脉IMT厚度高于对照组(<0.01);二者粥样斑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高血脂组与对照组颈动脉各处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高血脂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的部位:颈动脉分叉囊部(BIF)>CCA主干>ICA起始部>ECA起始部,左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斑块类型的分布特点:高血脂组中以软斑、扁平斑为多见;对照组中以扁平斑、硬斑多见。VET显著提高了颈动脉管壁及斑块细微结构的分辨率;增加了颈动脉IMT及斑块边界的清晰度,二维超声跟VET斑块边界、病变细微结构及IMT管腔清晰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1)。结论高频超声特别是VET可提高颈动脉显示能力和显示灵敏度,能更清晰显示血管腔及管壁结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高频超声;颈动脉;高血脂;血管增强技术

颈动脉内-中膜(IMT)增厚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是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这已得到病理学的证实。超声检查颈动脉、测量IMT,无创、准确、简便和重复性好,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和冠心病、脑卒中危险性的预测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手段,亦为患者选择治疗方向和手术方法提供参考和依据[1-2],己广泛应用于临床、科研和流行病学调查中。本文对年轻高脂血症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常规二维超声及血管增强技术(VET)检测,旨在探讨高血脂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意义及高血脂者颈动脉的超声表现。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100例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在浙江省台州学院医学院附属市立医院就诊的年龄<45岁的高血脂患者为高血脂组,其高血脂主要是三酰甘油(TG)>1.7 mmol/L并且胆固醇(TC)>5.2 mmol/L;对照组为100例年龄<45岁的血脂正常者。200例均排除其他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1.2 仪器和方法对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Acuson Antares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探头型号V F1325型,频率范围5~13MHz。选择相应的检查条件,常规二维显像显示所需探查的血管先常规二维成像,确定感兴趣区,启用“VET”条件,对感兴趣区进行成像,选择合适的VET级别,原则是较大的血管如颈动脉选用级别3~4级。血流声束夹角<60°,取平卧位,头部偏向检查对侧,充分暴露颈部,沿颈部大血管方向纵切扫查,依次显示颈总动脉(CCA)近端、中端和远端,至分叉处分别探测颈内动脉(ICA)和颈外动脉(ECA)。测量CCA内径:于CCA分叉前2 cm处测量;CCA分叉囊部内径;距分叉膨大部以远1cm处测量ICA、ECA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的部位、形态、大小和回声特点。

1.3 颈动脉IMT正常值及动脉斑块的分类正常颈动脉二维超声显像:纵断面管壁由内向外分为内、中和外膜三层结构。两条强回声线分别代表管腔与内膜间的界面及中膜与外膜间的界面,两界面间的距离即IMT正常值为(0.68±0.26)mm[3]。

根据斑块的形态、回声特点对斑块进行分类[4],(1)扁平斑:早期少量类脂质积聚,局部隆起或弥漫增厚(≥1.3 mm,封四彩图10);(2)软斑:斑块明显突入管腔内(≥1.8 mm,封四彩图11);(3)硬斑:主要为纤维组织及钙化灶,呈强回声可伴有声影(封四彩图12);(4)混合斑:斑块表面不平,具有软斑和硬斑的两种回声特征(封四彩图13)。

1.4 统计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2 两组IMT及斑块发生情况比较例

表3 两组颈动脉内径比较mm

2 结果

2.1 两组二维超声表现比较两组颈动脉I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粥样斑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见表2。

2.2 两组颈动脉内径比较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囊部(BIF)、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4、1.53、1.65、1.41,均>0.05)。见表3。

2.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部位病变发生部位以颈动脉分叉囊部(BIF)最多,其次为CCA主干、ICA起始部及ECA起始部,左右发生率无差异性(2≤0.13,均>0.05)。见表4。

2.4 斑块类型的分布特点高血脂组30例(30%)发生斑块,对照组中8例(8% )发生斑块,二者斑块发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5.72,<0.01)。高血脂组中以软斑、扁平斑为多见;而对照组中以扁平斑、硬斑多见。见表5。

2.5 血管增强技术(VET)的应用

2.5.1 血管及斑块细微结构的分辨力提高受检98例颈动脉IMT增厚及斑块形成患者,VET显示颈动脉IMT及斑块边界清楚,结构及层次清晰(封四彩图11~13),尤其是早期的IMT轻度增厚以及斑块的显示较常规显像更清晰(封四彩图10、13)。

2.5.2 增加颈动脉IMT及斑块边界的清晰度38例颈部血管内斑块患者, VET对斑块边界、病变细微结构及IMT管腔清晰度较二维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见表6。

3 讨论

AS是一组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常见的最重要的一种,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病变常累及弹性及大中等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AS最常累及的部位有主动脉、冠状动脉、颈动脉及脑动脉、肾动脉、下肢动脉。颈动脉表浅,易被体表超声检测,是超声检测体表大动脉AS最常采用的部位。

在近几年对AS病理改变的因素研究中,Reiner等[7]强调高脂血症是AS形成的危险因素。脂纹的形成多先有高脂血症,由于脂质在内皮下浸润,形成泡沫细胞,大量泡沫细胞聚集即形成脂纹;随着病程进展,逐步形成严重的、突出于管

腔的粥样斑块。

CAS是指双侧、CCA、BIF及CIA的管壁发生僵硬、内中膜增厚、内膜下脂质沉积、斑块或溃疡形成以及管腔狭窄等。结合本次研究,发现CAS的超声表现有:(1)颈动脉IMT增厚:无血管狭窄、阻塞和声学影像的改变。(2)纤维斑块及粥样斑块:其超声显像与斑块的密度有关,低回声提示为脂质沉着为主的软斑,等回声提示为以胶原成分为主的纤维斑块,高回声提示斑块钙化,硬度较大。(3)复合病变:兼有以上两者的病理改变。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VET在检测颈动脉方面有以下优点:(1)采用彩色多普勒能量血流数据来强化二维的图像质量,可选择增强大的血管或微血管系统,提高血管腔及血管壁的清晰度,降低部分容积效应产生的伪像(封四彩图11~13);(2)对患者肥胖或其他原因血管显示欠清晰者,VET可清晰显示血管腔及管腔结构,可明显提高组织间的对比分辨率,降低部分容积效应伪像;(3)特别对于血管前壁斑块、尤其是早期的内-中膜轻度增厚以及斑块的显示较常规显像更清晰(封四彩图10、13),能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当然,任何一项检查都有自身的局限性,高频超声结合VTE技术检测颈动脉也不例外:(1)对于高度狭窄的颈动脉,超声检查常不能区分慢血流还是阻塞,可能夸大狭窄程度,呈假阳性;(2)彩色超声检查受探测深度的影响;(3)常规的超声检查尚不能提供三维图像,不能多角度观察病变区狭窄的情况。

总之,高频超声检查颈动脉,无创、准确、简便和重复性好,特别是VET可提高颈动脉显示能力和显示灵敏度,降低部分容积效应产生的伪像,能更清晰显示血管腔及管壁结构,提高颈动脉IMT的显示清晰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其动态地观察,可评价高血脂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了解有无斑块,管腔是否狭窄,不仅对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脑梗死患者提供诊断指标,并且对那些无症状高血脂患者的动脉硬化程度做出较早预报,在及早治疗及有效预防中起重要作用。

表4 颈动脉斑块分布特点例(%)

表5 两组颈动脉斑块构成比较例(%)

表6 二维超声及VET图像比较例

[1]Salcuni M,di Lazzaro V,di Stasi C,et al. The role of Doppler us in study of carotid system[J].Reys,1995,20(4):406-425.

[2]Polak JF,Oleary DH,Kronmal RA,et al. Sonographic evaluation of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in elderly:Relationship of disease severity to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Radiology,1993,188 (2):363-370.

[3]陆恩祥,任卫东.血管超声诊断图谱[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1:36-45

[4]程亚沙,燕纯伯,罗俊,等.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726例分析[J].西部医学,2005,17(1):23-25.

[5]Bonithon-kopp C,Touboul PJ,Berr C,et al.Relation of intima media Thickness to atherosclerotic in carotid arteries[J].Arterioscler Thomb Vasc Biol,1996,163: 310-314.

[6]Lemme C,Jogrstrand T,Faire DU.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plaque in borderline hypertension[J].Stroke,1995,26 (1):34-39.

[7]Haffiner SM,Dagostion R,Mykkanen L, et al.Proinsulin and insulin concentrations in reation to carotid wall thickness:In sulin resistance atherosclerosis study[J].Stoke, 1998,29(8):1498-1503.

10.3969/j.issn.1671-0800.2014.11.068

R445.1

A

1671-0800(2014)11-1444-03

318000浙江省台州,台州学院医学院附属市立医院(李波、殷平);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蒋天安)

蒋天安,Email:chenmy69@126.com

猜你喜欢

封四高血脂管腔
3~4级支气管管腔分嵴HRCT定位的临床意义
封四
封四
封四 6.8世界海洋日
高血脂,不都是吃出来的
体检者脂肪肝与高血脂及高血压的相关性分析
封四
高血脂的人到底该咋吃?
精细管腔类器械清洗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自制便携式光源管腔器械检测仪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