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丙烯酸异辛酯与1-辛烯的共聚研究

2014-03-14张乐涛蔡国星吾满江艾力

精细石油化工 2014年3期
关键词:辛酯辛烯丙烯酸

陈 莉,张乐涛,蔡国星,吾满江·艾力*

(1.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现代工业对润滑油性能的要求日益严苛,传统的矿物基润滑油很难满足苛刻的要求,因此合成润滑油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用量不断增加[1]。合成基础油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聚α-烯烃 (PAO)和酯类油。PAO具有良好的黏温性能、水解安定性、氧化安定性,但其极性小,对极性添加剂的溶解性较差,长期储存后会出现沉淀[2-3]。酯类油有较强的极性,对添加剂的溶解性能好[3-4]。为提高PAO对极性添加剂的溶解性,使用过程中会加入少量的酯类油[4-5],同时PAO也能弥补酯类油黏度较低,水解稳定性差,与密封材料相容性差的缺点[5-6]。聚丙烯酸酯的黏温特性较好,广泛用作降凝剂,但其高温抗氧化性较差[7]。

为得到性能优异的合成油,可将α-烯烃和丙烯酸酯通过聚合反应结合在一个分子上,作为基础油或者黏度添加剂使用[8-10]。但现有的研究均未证明参与反应的α-烯烃和(甲基)丙烯酸酯发生了共聚,也没有选择出使二者发生共聚的引发剂。笔者主要研究了1-辛烯和丙烯酸异辛酯的共聚,为了避免易聚的丙烯酸异辛酯在反应中迅速发生自聚,实验选择了较为惰性的过氧化物类引发剂,并对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投料比对聚合物产率和性能的影响做了考察。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丙烯酸异辛酯,工业级,溧阳市开拓者化学技术服务中心;1-辛烯,工业级,天津海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过氧化二叔丁基(w=97%)、过氧化二异丙苯(w=98%)、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w=98%),阿拉丁试剂。

岛津LC20A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JSR1104运动黏度测定器、JSR0806组合式石油产品倾点测定器、JSH3701石油产品开口闪点和燃点测定器,湖南津市市石油化工仪器有限公司。

1.2 聚合物的制备

将1-辛烯加入三口烧瓶中,加热至反应温度后,将引发剂平均分成3份,每隔1 h加1次,在常压、冷凝回流状态下将丙烯酸异辛酯在3 h内均匀滴加到反应系统中,滴加完毕后,继续反应至设定的时间,真空蒸馏出轻馏分后即得聚合物。

1.3 性能测试方法

使用岛津LC20A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色谱柱型号为TSKgelG3000PW,流动相为四氢呋喃,流速为0.5 mL/min。按照GB/T 265方法测定共聚产物40 ℃和100 ℃的运动黏度,按照GB/T 3535方法测定聚合物的倾点,按照GB/T 3536方法测定共聚产物的闪点,使用韦氏法(氯化碘加成法)测定聚合物的碘值。

2 结果与讨论

2.1 引发剂

2.1.1引发剂的选择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考察了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TBPB)、过氧化二异丙苯(DCP)、过氧化二叔丁基(DTBP)3种引发剂对1-辛烯的自聚和1-辛烯与丙烯酸异辛酯的共聚的影响,分别对3种引发剂引发的1-辛烯自聚产物和1-辛烯与丙烯酸异辛酯的共聚产物做了GPC对比分析,结果见图1。

图1 DTBP、DCP、TBPB引发的聚合物的GPC谱

由图1可以看出:相对最为惰性的DTBP作为引发剂得到的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最窄(即分散度最小),相对最活泼的TBPB作为引发剂得到的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最宽。DTBP作为引发剂所得的聚合物的GPC谱图只有一个峰,并且与DTBP引发的1-辛烯自聚的峰几乎无重合。由DCP和TBPB作为引发剂所得的聚合物的GPC谱图有两个峰,并且都与1-辛烯自聚的谱图有重合部分。由此可知,TBPB和DCP作为引发剂,部分1-辛烯发生了自聚,而由DTBP作为引发剂几乎没有1-辛烯的自聚,这是因为丙烯酸异辛酯是易聚物,1-辛烯较难发生聚合,活性高的引发剂会导致丙烯酸酯很快自聚,从而1-辛烯难以参与到共聚反应中,发生一定量的自聚。综上可看出,相对惰性的DTBP是1-辛烯和丙烯酸异辛酯发生共聚反应的适宜引发剂。

2.1.2引发剂用量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引发剂的用量(质量分数,以下同)进行了考察,结果见表1、图2。

表1 不同引发剂用量对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收率的影响

图2 引发剂用量对黏度和黏度指数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引发剂用量的增大,聚合物的收率提高,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逐渐降低;引发剂用量高于3%时,1-辛烯参与共聚的量较大。引发剂用量为6%时,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小,收率较高,因此较适宜的引发剂用量是6%。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引发剂用量的增加,聚合物的黏度、黏度指数都逐渐降低,这是由于随着引发剂用量的增大,1-辛烯参与共聚的量增大。

2.2 反应温度的影响

反应温度是控制聚合物性能的关键因素,在其他反应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反应温度进行了考察,结果见表2、图3。

表2 不同反应温度对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收率的影响

图3 反应温度对黏度和黏度指数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反应温度高于110 ℃后,1-辛烯开始较多地参与共聚反应;随着反应温度的继续升高,聚合物收率逐渐提高,相对分子质量逐渐降低,在130 ℃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为2.22,相对较小。由图3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聚合物的黏度和黏度指数都减小;高于130 ℃后,聚合物的黏度、黏度指数、收率的变化都不大。因此,反应温度以130 ℃为宜。

2.3 反应时间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考察了反应时间对聚合物的收率和碘值的影响,结果见图4。

图4 反应时间对收率和碘值的影响

由图4可以看出: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聚合物的收率提高,碘值减小;当反应时间超过12 h时,聚合物的收率和碘值变化不大,因此反应时间控制在12 h较适宜。

2.4 投料比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1-辛烯和丙烯酸异辛酯的投料比进行了考察,结果如表3、图5。

表3 不同投料比对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收率的影响

图5 投料比对黏度和黏度指数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随着原料中1-辛烯比例的增大,聚合物的收率减小,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减小,倾点降低,闪点基本不受影响。由图5可以看出:随着原料中1-辛烯比例的增大,黏度和黏度系数逐渐减小,这是因为聚合物中1-辛烯的比重逐渐增大。

3 结 论

a.1-辛烯与丙烯酸异辛酯共聚较佳引发剂为DTBP,当引发剂用量为3%时,1-辛烯就会较好地参与共聚反应;反应温度高于110 ℃时,1-辛烯开始较多地参与共聚反应。

b.1-辛烯与丙烯酸异辛酯共聚最佳反应条件为:引发剂用量6%,反应温度130 ℃,共聚时间12 h。

参 考 文 献

[1] 杨道胜.世界润滑油基础油的进展[J].润滑油,2003,18(3):6-8.

[2] 党兰生,张静淑.聚α-烯烃合成油及其在润滑油中的地位[J].精细化工,2005,12(22):146-150.

[3] 杨俊杰.润滑油脂及其添加剂[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12-16.

[4] 李琪,党兰生,周慧娟.合成基础油在润滑油中的性能与应用[J].石油商技,2011,29(2):9-15.

[5] 崔敬佶,李延秋.PAO和酯类油在合成润滑剂中的应用[J].润滑油,2004,19(1):7-12.

[6] 吴艳.浅谈合成润滑油的特点与前景[J].合成润滑材料,2012,39(3):19-21

[7] 付雪,李丹东,于海莲,等.聚丙烯酸酯降凝剂的制备及应用[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6,26(3):12-15.

[8] Beyer C,Pennewiss H.Method for making oligomers:US,5942642[P].1999-8-24.

[9] Jelitte R,Beyer C.Synthetic fluids between synthetic hydrocarbons and ester fluids: Co-oligomers of alphaolefins and alkylmethacrylates[J].Journal of Synthetic Lubrication,1994,10(4):285-307.

[10] 梅莉,董会杰.甲基丙烯酸酯与α-烯烃的聚合[J].合成润滑材料,2004,31(4):5-8.

猜你喜欢

辛酯辛烯丙烯酸
巴斯夫公司推出生物基丙烯酸2-辛酯
溶液法聚乙烯装置1-辛烯的效能提升应用
An Acrylic Lock Created to Stop children Stealing Nutella
诺沃梅尔开发用于制备丙烯酸的组合物
万华开发裂解丙烯酸重组分制丙烯酸催化剂
一种耐寒橡胶增塑剂及其使用方法
一种耐寒硅橡胶
PVC耐寒增塑剂DOA用催化剂及工艺研究进展
辛烯共聚聚乙烯树脂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六苯氧基环三磷腈的合成及其在丙烯酸树脂中的阻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