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贵在于“欣赏”

2014-03-13黎向阳

语文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欣赏故乡课文

○黎向阳

(广西宁明县明江中学,广西 崇左 532503)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欣赏过程,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欣赏作家的作品,而且通过学习感受和体验再创造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当然,语文教学中的形象不单是人,还包括事和物。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共鸣,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通过文章中的人、事、景、物等“形象”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潜移默化,净化心灵,领悟人生哲理的作用。

语文的教学欣赏跟一般的文学欣赏有所不同。一般的文学欣赏大都只求大概,不求甚解。也就是说,欣赏一般文学作品取决于读者的兴趣,在欣赏过中侧重于情节生动、曲折,达到心情愉悦罢了。而语文的教学欣赏,则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去欣赏课文,简单地说,就是“问题欣赏”。其内容包括词语的运用,句子的修辞,段落间的过渡,整篇文章的布局,人物性格的体现,事件发展的起迭或悬念,环境描写的作用,等等,教学欣赏不仅包含一般的阅读欣赏,而且上升到对问题的探究,是一种从感性阅读到理性阅读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贵在于“欣赏”,是因为它把问题和欣赏结合起来,在欣赏过程中问题化,使枯燥的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在欣赏愉悦中学会学习,学会知识,最终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是怎样体现欣赏过程的呢?

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欣赏概括为自我欣赏、互助欣赏和研讨欣赏三个过程。首先,由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后,理解感悟出来的独特思想感受,这一步骤叫自我欣赏。自我欣赏是学生阅读获得的第一可知材料,这些材料也许回答出来各抒己见,但起码围绕“问题”这个话题来讲。比如,老师提问“学了这篇课文,自己学到了哪些好的词语?哪些是好的句子?请你说出理由。你能仿写一两句吗?”这些“问题”看起来不是很难,学生稍微动一下脑筋就可以回答。一个优秀教师对学生自我欣赏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善于持有赞扬和鼓励的态度。自我欣赏是学生自我学习的第一个获取知识的自我成就的喜悦表现,如果这一步得不到认可,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受到挫折。让学生主动学习,乐意学习,自我欣赏这一步要开好头。其次,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提出来,由大家一起解决,这个步骤叫互助欣赏。互助欣赏是在自我欣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学生在自我欣赏后,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东西。同时,也很想知道其他同学和自己对“问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因此,要在课堂上把“问题”摆出来,让大家互相发表各自的意见,以达到相互帮助的作用。比如,上《紫藤萝瀑布》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文章开头写“我不由得停下脚步”,为什么在结尾处写“我不觉家快了脚步”呢?甲生回答,之所以写“停住了脚步”是因为眼前繁盛的紫藤萝吸引住了,“加快脚步”是在欣赏紫藤萝时,精神得到振奋。乙生回答,“停住了脚步”除了被眼前的花吸引外,还有跟心情有关。“我”在此之前,心情受到了创伤,痛苦压抑整个精神世界,使得昔日无心尝物,今天稍有留意,就被吸引住了。至于结尾写“加快了脚步”是在理解花开花落的真正含义后,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也是常有之事,苦闷的心情得以解脱。丙生说,在此自之前,作者失去了亲人心里处于悲痛和焦虑的阴影下,无心留意与自己相处在同一个院子里的紫藤萝,也许今天心情偶尔好了一点,望着眼前的情景,心情随着花开舒展开来,不由得驻足观赏,触景生情:花也有不幸的时候,但它依然开得如此灿烂,如此喧腾。花如此,人更如此,不幸之事只是人生长河的一个险滩,应该向前走。相互欣赏就是这样,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解决个体遇到的难题。对学生回答零零散散的问题,老师应该需指导概括一下,使问题统一简洁些。当然,有些答案不需要归纳,因为众多的答案中,有一个答案比较好。如上例中的丙生。互助欣赏是整个欣赏过程中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希望能展示自己的欣赏结果来证明自己实力,纷纷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课堂气氛在此得以升华。第三,老师根据课文要求提出问题,要大家共同研讨,找出合理的答案,这个步骤叫研讨欣赏。前两个步骤是学生个体的认知难易提出来,一般问题不会太难。而研讨欣赏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老师提问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更集中体现主题的发展要求,这一类问题亦称课堂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具有挑战性、深层性、可考性。但这类问题不宜设置过多,课堂学习讲究时效性,如果设置过多将影响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利于学生的探讨。要体现学生的可知性和再创造性,必须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去完成研讨欣赏,达到完美的欣赏效果,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的欣赏过程才得以完成,教学任务才能得以达标。

语文教学贵在欣赏,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而这个舞台能最大限度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的。语文是人文,是通过人的视界和感官去体验课文,从感性意识到理性意识,再通过反思而获得的自我感悟。鲁迅的《故乡》呈现在人们视野的是萧条的景色,似乎在暗示着往日美丽的故乡不存在了,随着人物的出现,童年的伙伴闰土变得木讷,昔日西施杨二嫂变得自私尖刻,这样的故乡在作者眼里变得暗淡、模糊,以致不留恋。通过阅读欣赏,学生初步了解了鲁迅写故乡的面貌——今不如昔。在老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去进一步欣赏,学生会发现他们最初阅读所不能及的东西:鲁迅写故乡真的只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吗?真的对故乡不留恋吗?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的背后是什么?通过教学欣赏,一个个问题在探究中得以解决。这就是“问题欣赏”,语文教学特有的学习方法,也是语文教学欣赏的魅力所在。

语文教学贵在于欣赏,还在于它能引领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欣赏文章是多元的,但语文教学的欣赏首先基于“教”,教即引导学生弘扬善美,揭露丑恶,在欣赏中把握文章的主题。在教学欣赏《关关雉鸠》中,对“窈窕淑女”的思念,始终表现出来的是积极健康的思想,而不能教学生“求之不得”而“寤寐思服”或“辗转反侧”,否则,把这首《诗经》名篇放在初一年级等于教初中生早恋了;在教学欣赏《皇帝的新装》中,赞美的是敢于说真话的儿童,而不是聪明(其实是狡猾)的骗子,如果颠倒是非,称赞骗子的骗技高明,就容易将学生误入歧途。总之,教学欣赏既是阅读取悦的过程,也是树立人生观的过程,把握教学目标,不管选择从什么角度去阅读欣赏,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始终是教学的中心,这也是语文教学体现“教书育人”的所在。

语文教学欣赏既是个体欣赏,也是群体欣赏,每个学生在欣赏课文的感受有所不同,他们对于一个问题的理解当然有所不同。作为指导者,老师要把握教学欣赏的方向,引领学生在阅读欣赏中对字、词、句及整篇文章的探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在教学上讲究“求同异存”的方法。“异”是学生的欣赏角度不同,理解的方式就不同;“同”是老师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上要围绕主题思想来进行,要符合文本的创作意图。我们既要允许“异”的存在,也要追求“同”的实质。如果我们只讲“同”而舍“异”,那么就否认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和创作性,学生的个性思维将得不到发展,语文课就陷入了“死潭”。作为指导者,肯定学生的欣赏结果,就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我们只要做的是要善于总结和归纳个体欣赏和群体欣赏的不同感受和结果,按问题的本性作出精辟的阐述,使之简单化,明了化,达到突出重点(主题)的要求。“一千个读者就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对哈姆雷特这个形象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但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不会是别人的,我们在指导学生欣赏课文也是一样。

猜你喜欢

欣赏故乡课文
故乡的牵挂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走在故乡
背课文的小偷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背课文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