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朋友圈”里的生意经

2014-03-13陈璐

37°女人 2014年4期
关键词:朋友圈

●陈璐

“朋友圈”里的生意经

●陈璐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你的“朋友圈”里一定有人在卖东西。“支持专柜验货”的国外化妆品代购、琳琅满目的首饰、刚出炉的杯子蛋糕……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食指往下拉的一瞬间,你看到的不仅是朋友们记录的生活,也夹杂着他们出售各种产品的信息。

低成本成主要选择原因

在刘忻言看来,做出在“朋友圈”上卖东西的选择并不是一件难事。

最初,她自己使用的一款面膜效果很好,她在“朋友圈”晒给自己的朋友看,有人就拜托她帮忙买,买得多了她就联系厂家进货。之所以没有选择淘宝,是因为她觉得淘宝上假货太多,卖家太杂了。以一款韩国的粉底为例,她在韩国的进货价为200元,可淘宝上卖100多元的比比皆是,很难在淘宝上辨识是真货还是假货。

曹洁今年23岁,在申请国外研究生的等待过程中开始在“朋友圈”内卖东西。家里人很支持她,因为这几乎没有什么投资,省去了开实体店的门面租金、人工支出,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就可以做生意,甚至不需要她提前进货,只需把货品晒到“朋友圈”,答复买家提出的咨询,收到订单后联系厂家发货。只有某厂家做特价时,她认为该产品有客户群,才会进一些货囤在家里。

“朋友圈”内卖东西的低成本还体现在能非常便利地获取客户需求。刘忻言在决定是否进奶粉时,先在朋友圈内发一张法国奶粉的照片,描述“有没有爸爸妈妈感兴趣的”。有兴趣购买的客户就会在下面留言,并提出更多的要求,直接帮助刘忻言做出是否进货的判断。

在调查中发现,“朋友圈”最常见的商品是包、化妆品、首饰。与服装相比,这些商品的个人差异化比较小,人人都可以接受。每次上新货品时,曹洁都会要求厂家拍很多照片,拿到货品后,她自己也从各种角度给货品拍照,再晒到“朋友圈”内。渐渐地她也有了经验,卖包时她会格外注重拍摄五金配件和内里,并提醒买家关注、甄别,这决定了一个包的品质。

申请两个账号防屏蔽

“朋友圈”和淘宝、微博、实体店等销售平台最大的不同是,卖家和买家都是朋友,或者是朋友的朋友,这无形中增加了相互的信任感,同时也给卖家带来了压力。

在网络上“盘点你最想取消关注的朋友圈”中,“代购党”和“自拍党”“心灵鸡汤党”等名列其中。曹洁就曾被朋友屏蔽了信息,最初发现时,她十分生气,但后来就释然了,将心比心,自己也会觉得烦,毕竟每个人对“朋友圈”有不同的要求。后来,曹洁也琢磨出了办法。她特地申请了两个微信账号,一个用作日常交流,一个用作销售产品。她在自己日常交流的微信账号上表明了这点,对销售并不反感的朋友才会去关注销售产品的账号。并且,为了避免刷屏,她一般选择晚上零时一次发完产品的图片和信息,第二天一早大家看到也不会太影响心情。

申请两个账号的做法还有另一种考虑,是卖家隐隐约约感受到微信本身的“不欢迎态度”。在他们的交流中,发现有一些“朋友圈”卖家被封号了,据传是因为在交流信息中“打款、多少钱、发货”等关键词出现超过100次,微信就会封号且不能解锁。

虽然在产品描述中,“真货且价低”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宣传手段,但更重要的是卖家本身的影响力。一位“朋友圈”卖家说,如果卖化妆品,你自然就要成为闺蜜中的“化妆达人”,这包括平时晒照片,自己的皮肤必须要有说服力,也包括偶尔转发一些专业的化妆文章。

有意思的是,在“朋友圈”内卖货信息通常只包括“货品名称+大小+产地+使用感受”,很少出现产品价格。据了解,这是因为同一款产品,供货商给每个卖家的价格不同,有些卖家因为朋友亲疏关系不同也给不同的价格,所以卖家更愿意在询价时才告知价格。另外,由于是熟人交易,付款通常也选择当面交易或支付宝、银行卡转账,和陌生人交易保证交易安全的手段只有留下双方手机号。

曹洁还总结了男女买家的特点,男生往往干脆爽快,直接下单购买,女生总是喜欢问清楚,男生的货品也比女生的好卖。有一次,一位买家着急要货,她就先发货未收款,后来那买家一大早6点就跑到银行为她打款,这让曹洁很感动,在她看来,这也是因为朋友关系的无形约束。

(摘自新华网)

猜你喜欢

朋友圈
中国的南海“朋友圈”决不比美国的小
亚投行“朋友圈”超出预想
亚投行“朋友圈”越扩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