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沈湘歌唱学理论在女生真假声调节与训练中的应用

2014-03-13宁红霞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大众文艺 2014年6期
关键词:声区母音假声

宁红霞 (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6)

论沈湘歌唱学理论在女生真假声调节与训练中的应用

宁红霞 (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6)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声区不统一、真假声脱节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沈湘先生通过毕生精力,总结出的歌唱学理论为诸多声乐学习者开启了通向成功的大门。本文将结合沈湘歌唱学理论及笔者的教学经验,就女生真假声的调节与训练展开论述。

沈湘;歌唱学;真假声;训练

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造成声区不统一、真假声脱节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歌唱者基本功不扎实,把真声、假声两种机能分开使用,造成在发声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肌肉群用力失衡,从而导致真假声的比例失衡。因此,如果想在歌唱过程中达到声区统一,必须要重视歌唱者的基础练习,通过严谨、科学、系统的发声训练,根据音高对歌唱中真假声的比例进行不断的调节,增强发声器官的控制能力,从而自如地控制声音,使之圆润、统一、流畅。在诸多前辈们的努力探索下,声乐技术不断成熟,其中,沈湘歌唱学理论为诸多声乐学习者开启了通向成功的大门。

一、沈湘歌唱学理论关于歌唱发声位置和声区划分的阐述

(一)歌唱发声位置的确定

沈湘歌唱学理论的核心是“贴着咽壁吸着唱”,明确地告诉我们歌唱发声的位置——咽壁。国内外许多专家认为,利用“哼鸣”练习可以很快地找到这个位置,在哪里“哼”,就在哪里唱。

歌唱发声前,在后颈的位置找到咽壁,想象嘴巴长在这里,用打哈欠或惊讶的感觉从后头张嘴想着“贴着咽壁吸着唱”,感觉上是“倒喇叭”形,这时小舌头和软腭就会轻微、松弛地升腾抬起,下颚和舌根自如地向下放松,咽腔后壁向后扩张,喉咙便在吸气的感觉中打开了。发声时,歌者要有“内听觉”和“内视觉”,看到声音向后碰响咽壁产生明亮、纯净、柔和的共鸣音色,“看着”声音沿着咽壁轨道进入鼻咽腔,向上到达头顶、向下落到胸口,并无限延伸。此外,沈先生说过,无论音域上下多大变化,各种字与元音什么变化,都贴在口咽腔的后咽壁上,在这个位置上用“吸着唱”的感觉,你有了这个感觉,你就会觉得唱歌太容易了。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歌唱的秘诀及声区统一的秘诀。

(二)声区的划分

人声有真声(轻声机能)、假声(重声机能)两种机能,正是这两者适度、巧妙的混合,我们才获得了宽广的音域、美妙的歌声。关于声区的划分,目前学术界较公认的是主张三个声区:低音区(胸声区)、中音区(混声区)、高音区(头声区)。沈先生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每一个音都是一个音区,一个音一个样儿。要想达到“扩展音域、统一声区”的目的,就必须使用真假混合的方法来练习,使真声与假声根据不同音高将它们按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合,做到“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分”“真声不炸,假声不虚,真假结合”,才能在整个音域中获得统一的共鸣音色。

二、女生歌唱发声特点及常见问题

(一)女生歌唱发声特点

大体而言,女生歌唱发声由胸声区(低音区)、混声区(中声区)、头声区(高音区)组成。女生的胸声区以真声为主,大约占70%,声带拉长闭合并适度绷紧,在气息压力下整体振动,以胸腔、口咽、鼻腔共鸣为主,音质宽厚洪亮且有高位置,其音域一般在a1以下。在a1至a2是女声的混声区,真假声成分几乎各占一半,声带由整体振动变为边缘振动,参与振动的声带逐渐缩短、变薄,胸腔共鸣慢慢减少,鼻咽腔共鸣不断增多,真声成分逐渐变少,假声成分不断增多,并逐渐从混声区向头声区过渡。从#a2开始进入头声区,胸腔共鸣逐渐消失,以头腔共鸣为主,假声成分大约是70%,参与振动的声带更短更薄。在最高音区,仅有声带前端三分之一处振动,其它部分完全闭合,不漏气也不振动。当然,这个比例不是绝对的,在音阶上行下行的过程中,每一个音都在调整其音色和真假声的比例,音越高,假声的成分越多;反之,音越低,真声成分越多。这个过程就好象琴弦一样,从低音到高音时,琴弦也由粗到细,因为低音由较大的物体产生,而高音由较小的物体产生。在歌唱中如果过度使用真声,易产生息肉;过度使用假声,易产生声带小结。

(二)女生歌唱发声常见问题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刚入校的大一女生大致分成两种:第一种学生真声成分偏多,声音亮、直、白且尖锐,到了f2至g2就会被“卡住”上不去并产生破音。第二种学生是假声成分过多、音色偏暗、没有亮音,习惯从头到尾用那种漏气的、虚假的声音来演唱,声音虚弱无表现力,低音区几乎没有声音,高音区虽然用得上一点力,但是声音尖细、没有“根”,且音准容易偏高。此外,有的学生虽然学了几年声乐,但是低声区依然唱不响,声音没有“心”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也是因为她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太过于追求高音,而忽略了中低音区的训练。这就好比建房子的地基打得不坚实,房子建好了也不是那么牢固。

三、沈湘歌唱学发声理论在女生真假声调节与训练中的应用

(一)以真声为主的女生真假声调节与训练

对于真声成分过多的学生,沈先生说过,首先要让学生在心理上改变声音的方向,把单一的从嗓子里向前唱、向外唱的感觉,改为向后唱,向里唱,贴着咽壁吸着唱,让声音进入腔体,轻轻向后碰响咽壁。咽壁就像一面镜子,让声音贴着咽壁唱响,它会给我们反射出明亮、柔和、集中的共鸣音色。

在训练中,笔者往往让学生用“u”来练习,因为“u”母音是五个元音中喉位最低的母音,能让学生较好地打开喉咙、放下喉头。在训练中提示学生要找到打哈欠的感觉来发u母音,因为“打哈欠”可以抬起软腭、打开腔体,稳定喉头。此外,可在元音之前加“m”“n”等带有鼻腔音的辅音,这样可以使声音更圆润,更容易能找到头声。这种方法,会帮助歌唱者顺利度过换声区。

练习初期,音域跨度应在纯五度以内,如:54 32|1-||用“u”母音演唱,将真声与假声掺和在一起,不追求亮音,也不追求音量,建立“真假混合声”,根据音高调整真假声的比例,提示学生“往后唱、往里唱、往暗唱”“贴着咽壁吸着唱”。又如:53 42|1-|53 42|1- || 用“nu o a nu o i” 来演唱。“nu”母音既有哼鸣的集中位置,又有“u”母音松、通、圆、润、柔、垂直的特点,音色圆润饱满、柔和集中。这个练习通过把“a、o、i”母音套到“u”的位置上演唱,使得这些母音都带上“u”母音的状态和色彩。此外,还要注意的是,音阶下行要利用“内听觉”和“内视觉”保持声音的高位置,不能往下掉。

此外,要保持吸开的状态来演唱,在混声区的“u”要掺“o”母音,到高音区要掺“a”母音,口咽腔大小也随着音高的变化而变化。越往高音,吸气的状态越要加强,小腹和后腰的支撑力量逐渐加大。母音转化的时候要“微调”,嘴巴动作不宜太大,以免破坏喉咙打开和声音垂直的状态。

(二)以假声为主的女生真假声调节与训练

假声成分过多的学生,在歌唱时始终用声带缩短、变薄的状态来演唱,发出的都是假声,没有真声。这种发声方法将各共鸣腔割裂开单一使用,造成声区不统一,是不科学的。沈湘教授说过:“真声是歌唱发声的基础,失去了真声发声的感觉就不可能获得正常的基音频率,如果女歌手试图采取一种盲目的偷懒的办法,用更多的假声去唱低音区,其结果必然失去声音的力度,这是女歌手唱不响低声区的原因。”因此,当声音进入低音区(胸声区)时,一定要想一下用“说话”的真嗓儿唱低音,这就是从高到低、从混合声区向低声区(胸声区)换声的方法。沈先生还特别指出:“一定要在进入低音区之前提前想一下说话的真嗓儿,为低音区做准备。”

对于这种声音发虚的学生,笔者往往采用“i”来训练。声音发虚是因为声带没有完全闭合导致声带漏气,而“i”母音是最容易让声带闭合的一个母音。

在训练中,练声曲应由简到难,如:12 32 ︱1—‖;12 34 ︱ 54 32 ︱1— ‖;12 34 ︱56 7ⅰ ︱2ⅰ 76 ︱ 54 32︱1—‖等等,用“i”母音演唱。音高上升时,用“吸着唱”的感觉逐渐打开喉咙,在唱假声时改“漏气”为“吸气”,演唱过程中小腹要慢慢往里收,声音贴着咽壁吸着唱,后腰“命门”处要有支点且气息下沉。音阶下行的时候,提前想想说话的感觉,让声音落在胸口上,并保持声音的高位置。肌肉是有记忆能力的,“i”母音唱对后,再让学生在“i”的位置上演唱“a”“e”“o”等母音,如三连音练声曲:565 454 ︱343 232︱1—‖用“i”和“a”来演唱。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学生用“i”来练声的时候,很难打开牙关,松开上下排牙齿之间的距离。因此,一定要提醒学生在演唱“i”母音的时候,门齿之间一定要留有间隙,音越高,门齿之间的距离越大,到了高音区,“i”母音的口型几乎和“a”一样大,感觉是“气大,嗓子眼小”,声音要“走一条线”,而不是唱一大片。

女声的真假声调节与训练主要是解决用混声过渡。沈先生告诉我们:“贴着咽壁吸着唱”、“让声音落在胸口上”是“混声”与“换声”的最重要感觉。此外,思想要走在声音的前面,声音往哪里走,全靠脑子来控制。声乐学习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见到效果,必须要有恒心、有毅力才能练得真假声比例协调,达到声区统一的目的。

宁红霞,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师,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声乐表演与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声区母音假声
《御制满株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与《蒙语老乞大》中的蒙古语第一音节母音比较研究
谈声乐“真声”与“假声”演唱技巧
假声在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o”母音在声乐训练中的作用
浅谈声乐演唱中换声区的训练方法
浅谈声乐的歌唱技巧
换声区唱法在男声歌唱教学中的训练
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假声的有效利用
正确演唱意大利歌曲五个母音的重要性与具体练习方法
论民族唱法教学的基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