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南民歌的音乐特征及地理成因

2014-09-19中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河南郑州450044

大众文艺 2014年6期
关键词:音阶民歌安徽

宋 冰 (中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4)

豫南民歌的音乐特征及地理成因

宋 冰 (中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4)

豫南是中原大地的歌舞之乡,这里的民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集南北方音乐风格于一身,绽放着斑斓的色彩。本文对豫南地区民歌的形态进行了分析,并从地理背景层面对色彩的成因做了探索和总结。

豫南民歌;地方色彩;地理环境

豫南地区位于长江、淮河之间,蜿蜒千里的淮河自西向东贯穿中部,这里有著名的桐柏山和大别山,二山在豫鄂边界上构成了一道巨大的屏障,它既是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又为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豫南地区民歌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仅《诗经》《楚辞》中记载的流传在此的民歌就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豫南民歌经过不断锤炼、发展,融南、北方音乐风格于一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一、豫南民歌的音乐特征

(一)曲体特征

豫南民歌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桐柏山区、淮河流域。从风格上看,分布在淮河流域的民歌受到南方文化的影响,表现出细腻、婉转、抒情的特点;而分布在大别山区与桐柏山区的民歌粗狂豪放,受北方文化影响较深。从调式上看,豫南民歌多是五声调式,角调式极少见到。音阶排列以五声音阶为主,几乎没有七声音阶,偶尔有加变宫、清角的六声音阶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方言的作用或是转调的需要。

(二)具有地方色彩的衬词、衬句

豫南民歌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有大量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衬词。这些衬词均是当地方言艺术化的体现,它体现了豫南民歌地域性和韵味美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惯用衬词

如“呀呀油”“呀呼嘿”“哎嗨哟”“咿儿呀儿哟”等。《薅秧歌》流行于固始、商城县,当地又称“大秧歌”“呀呀油”。这是成年人在秧田劳动中传唱最广,最具有代表性的曲调:有一个人领唱,当领唱者唱完词之后,众人接着合唱“呀呀油”的衬腔,衬词不仅填补了合者应有的音节,而且增强力度、烘托气氛,曲调也更趋活泼。

2.语气衬词或句尾衬词

往往用“哎、嗨、哟、乃、喂、耶”等字作为语气或句尾拖腔的衬字。有的用一个衬字,有的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来衬托。如:

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出,语气衬词和句尾衬词作为歌曲主体部分意犹未尽的补充手段,使演唱者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哎、耶、喂”等衬词的运用使曲调更加优美、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3.段落衬词

由曲调和衬词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较小的段落,这在豫南民歌中也是常见的。

段落衬词的运用充分表达了人们的喜悦情绪,使音乐更加生动,形式更加完整,常起到实词难以达到的作用。

二、地理环境对豫南民歌的影响

民歌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生活实践的艺术,把它从孕育它的土壤中分离出来作为单独的音乐事象进行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把它还原到其长期生存、流传的自然、社会环境中去,然后进一步考察它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其他文化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从根本上了解、把握豫南地区民歌的地方色彩。豫南地区在地理环境的作用下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在民歌上,呈现出两种趋势:

(一)保守型

首先,地域的相对封闭性。豫南地区的地形以山和丘陵为主,山脉形成的屏障使外部音乐难以浸入,自身音乐也难以流出。另外,豫南地区位于河南最南部与湖北和安徽的交界处,离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远,较少受到新文化潮流的冲击。此种地理环境为这一地区民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也为保留地方色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而,豫南地区民歌较多地保留了古老的风貌,而且种类繁多,不同体裁、不同风格民歌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被誉为中原的“歌舞之乡”。

正如乔建中先生所说:“地理环境对民间音乐最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民间音乐的部分题材分布上。”豫南地区民歌的体裁除了号子、山歌、风俗歌外,田歌、茶歌、灯歌、革命历史民歌异常丰富,这在河南的其他省市是不多见的。这些均是由其地理因素造成的。豫南地区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人们在插秧、薅草、车水等劳动场合中为解除疲劳、提高效率,借唱歌以自误。老农们常说:“插秧不唱歌,禾少婢子多。”可见,插秧唱歌之风已成为人们劳作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开放型

豫南地区东与安徽相邻,南与湖北接壤,左扼两淮,承东启西,屏蔽中原,从古至今,是江淮汉河之间的战略要地,又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此种地理环境使这一地区民歌在保持自己独有的音乐风格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外来音乐,形成了南北文化兼容的地域民歌风格。

从豫南的地形地貌中我们了解到淮河贯穿这一地区中部,那么,我们来看这一地区与处于淮河中下游的安徽民歌之间的共异性:豫南民歌在调式上徵、宫调式最多;音阶以五声为主;歌曲结构多以四句式为主且音域较宽,常出现10度、11度音程,这与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显著的豫南大别山山歌的音乐风貌。而与它相邻的安徽民歌则象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安徽民歌调式仍以徵、宫调式为主,但音阶逐步演变成五声音阶、六声音阶甚至是七声音阶并存的格局。加入偏音的变宫的六声音阶占据了主要地位。结构上保留了淮河上游四句式的主要句法,但三、五、六、七句已广泛运用。其音域随着逐渐进入江淮平原而呈现出宽窄并存的趋势。

随着豫南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交通的便利,在南来北往的人到此观光旅游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歌的发展。他们带来了外地的民歌,也把本地的民歌传到了外地,还有一些民歌吸收了外来音乐的因素,形成了新风格的民歌,并促进了小调的发展。与新县相比,商城、潢川、固始一带文化、商业相对发达,交通便利,人民生活较讲究,因此多抒情小调,曲调优美动听。另外,豫南的地灯与花鼓,由于靠近湖北和安徽,所以吸收了湖北的汉剧、楚剧和安徽的黄梅戏、花鼓等部分音调,使这一本土音乐更加丰富。信阳与孝感相邻、商城与安徽相接、信阳南又与桐柏、确山相牵,因此,如《勾鸡》《抢八句子》《山伯访友》等民歌相继流传过来。还有些民歌,据说是蒙古人把草原民歌带到这里,被当地群众吸收在山歌中。如衬词中的“阿嗨咿…嗯哪”以及大颤音的运用等,都是艺术上相互吸收、融合的结果。

由此可见,豫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其民歌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既保持有地方特色,又其他地区的音乐相吸收融合,进一步地促进了这一地区民歌的发展。

[1]蒲亨强.《寻千年楚声遗韵》[M]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乔建中.《土地与歌》山东文艺出版社.

猜你喜欢

音阶民歌安徽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大小调五声音阶,来了解一下
对称音阶(Symmetrical Scale)解析
《安徽医学》稿约
编钟、音阶、和声与数学之美
穿花衣 唱民歌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
看中国·在安徽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