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中那美丽的坚守
——朱祝新拉响的徽剧余韵及其《街源戏经》手稿札记
2014-03-13徐天维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13
徐天维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研究生 江苏南京 210013)
风雪中那美丽的坚守
——朱祝新拉响的徽剧余韵及其《街源戏经》手稿札记
徐天维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研究生 江苏南京 210013)
今年正月初一至初八日,在歙县璜田乡璜田村一座古戏台上,连演了八场20余出徽剧京戏。这场声势浩大的迎新春徽京剧合流汇演,使白雪飘零的街源山乡沸腾起来,为2013年街源农家闹新春增添了新的气象与无比喜庆的气氛。
这场大型戏剧汇演据朱祝新介绍,是璜田乡老徽剧的传承人胡德林(84岁)、汪鸿养(71岁)、胡尚达(67岁)、朱祝新(61岁)等自发动员部分年轻戏剧爱好者组建的业余剧团共40余人,经过一个冬天的摸爬滚打排练出来的。胡金松担任该剧团团长,艺术指导(兼武场司鼓):胡尚达、汪鸿养、胡俊根;文场:朱祝新(主胡、大青)、胡义山(京二胡);武场:胡苏明(大锣)曹有木(小锣、大跋)。
他们相继搬演了《利市三跳(古传徽戏头)》《龙凤呈祥》《北汉王》《回国太》《九曲桥》《拷打》《钓金龟》《广太庄》《献西川》《水淹七军》《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传统徽剧,同时搬演了徽京合流剧《穆柯寨.》《打渔杀家》《甘露寺》《贵妃醉酒》《太真外传》等剧目,还有《凤还巢》选唱,《红灯记》《沙家浜》选段等共有20多个古老徽京剧本子和新编节目。
尽管自古就有“徽俗最喜搭台看戏”的习惯,可在当今信息爆炸、各种媒体娱乐节目精彩纷呈的节日里,仅靠四乡八邻力量就能排练出如此规模宏大的戏剧排场,无疑具有一种在那风雪中美丽坚守的意味。同时深感于街源人对于徽剧的一往情深的痴迷与深厚的徽戏文化底蕴。朱祝新就是那个在风雪中美丽坚守的一员。他坚持认为自己是朱熹后裔第43世孙,徽戏名人朱瑞堂就和他同宗同祖,同出生在街源山区的歙县璜田乡的千年古村落——璜蔚村。前几年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编撰了《黄蔚志》,成为当代村志编撰第一人,开了新时代村志编撰的先河。
璜田古戏台这次春节戏曲汇演,无疑为他那本《街源戏经》中“无街不成班”的论点,提供了生动有力的注脚。但无论如何,他的一些资料与见解,还是值得引起学界及其徽剧研究者去足够重视的。
见解一:曹氏宗亲与“无街不成班”说。
《歙县志》2010年版960页曾有过记载:“歙县徽戏名艺人约百人,分布在东南西北四乡,以南乡街源一带为多,有‘无街不成班’之说”。为此朱祝新翻开一沓资料指出:1956年安徽省成立徽剧团时,多数名师如方妙桂、程发钱(全)、王进通、程松顺、王明贵,还有徽州地区与歙县的徽剧团中的名师程祖煌、方顺仂、潘德荣、曹云奎、小眼师(史进宝)等均出自街源的璜田、长陔、街口;另外在上海嘉兴等地被称之为“南猴王”、“草上飞”的胡志鹏就是璜蔚村人,他自办的徽班名扬杭州上海及周边地方。
世人皆知“父子尚书、代君三月”的曹文埴、曹振庸父子出自歙县雄村曹氏,却不知雄村曹氏出自街源的下璜田曹氏家族,朱祝新毋庸置疑的认为这层关系奠定了“无街不成班”的立论基础。
曹文埴创立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的“华廉科班”和曹振镛的家班“庆升班”(1830年),朱祝新通过查阅文献史料记载,断定该班的台柱名角多数是街源人。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庆升、同庆班、庆春和、阳春班、德路班、宏桂班、新庆班、太平春、三三班、新长春、笑舞台、程家班、德松班、吉庆堂、老福林、福寿班等徽班无一不留下街源戏曲名流的背影。众多徽班与长陔韶坑徐新和春班、长标的劝善班等目连戏班,长陔乡南源村、璜蔚源头村的三脚班(建国后被称为睦剧)等原生态徽戏剧种促进了街源戏剧的发展,综合构成了徽戏之源。
见解二:朱熹后裔与“徽戏源流”说。
五十年代的刁均宁先生在〈〈安徽徽班派系之探索〉〉中这样记述:“徽州徽班中期艺人,已转为来自歙县街口(街源)为主,当时有叫瑞堂的,徽班艺人称他为‘瑞堂师’,他在徽州一带享有盛名,其主要原因,是他批阅的剧本,在场头、介头、声腔、锣鼓、板眼上,圈点的非常正确,艺人拿到他圈点过的本子,演唱起来非常方便,和他同时的还有几个艺人叫光福、朱正元、歪有头等,和他享有盛名。后来的徽班名演员,大都受过他们的亲自传授与指点,称他们教戏,在艺术上的严密为‘滴水不漏’”。
朱祝新为以上论断做了注解:是指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四大班之首的华廉科班为乾隆八十大寿进京演出开始享有声誉之后,中间通过咸丰光绪年间直至建国初期,均以歙县街源人组建的徽班为主。
谈到徽班戏曲优伶名流,朱祝新如数家珍,其中街源人有:朱瑞堂、朱正元、周光福、(街源璜蔚人)歪有头、方妙桂、方炳顺(璜田人)、王顺田、周桂和、金连弟(街口人)、王金水、程发钱(全)、程松顺、王心同、程有芳。王明贵、王明月、王有进(长陔人)、凌灶寿(璜蔚源头人)等18人。另有祖籍在外地的街源人有10个:余银顺、程秋贵、吴长才、史双奎、章思涛、穆管炎、项少轩、汪仙保、黄诗全、程秋香、宏荣、双庆。
安徽省组建徽剧团时,所列的徽戏老艺人有28人,其中有18人注明为歙县街源人,其余10人的标注地为徽州屯溪、休宁、绩溪(7人),安庆石牌、青阳的3人。
以上资料足以证明他的“街源乃徽剧之源”说,他的老祖宗朱熹不是说过“为有源头活水来”吗?徽剧的活水来自于街源,至于是不是源头也就在其次了。他不在意学界的规范用语,无所谓定义与范畴,徽班、徽戏、徽剧意思基本相近就行,要严格区分不在他想要考虑的的范畴之内。他知道考据和引经据典,知道朱熹说“为有源头活说来”的时候,是在南宋淳熙二年或三年,地点就在他家山背后不到30里的叫做古遂安县郭村的地方,那里有个“双桂书堂”,1175年更名为“瀛山书院”,也就在那年(淳熙二年)书院成立的时候,朱熹到那里欣然写下了如此通俗的名句。
见解三:乡村绝唱与风雪中美丽的坚守。
璜田乡业余剧团中的演员中,有几个老艺人均出自于梨园世家,以后要组织这样的戏曲汇演,可能很难了。朱祝新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要我记下如下徽剧传人的名字:
胡尚达所演剧目是上代所传,他祖父是璜田尚刚班中的火头师傅,戏班演员触犯戏规时是由火夫责打处罚的,他父亲是三三班的著名花脸,他自己9岁就与哥尚和跟父学戏,《北汉王》《广太庄》是父亲亲传的,剧本虽然遗失多年,但他能凭记忆打出剧本并给演员排演。
胡德林是84岁高龄的传人之一,虽识字不多,但在他父亲胡文荣(艺名小苟荣,是清末璜田尚刚班中武旦。注:胡尚刚即艺名乌烟缸)的家教下成为璜田民国三十四年“三三班”的演员,主工老旦至今长达70年,与新老戏班多次登台演出上百出戏,为本次的演出传授了不少技艺,并亲演了剧中的多个角色。
胡俊根(文武老生)、胡金松(花脸)兄弟得传于父亲胡尚法(尚刚班、三三班的有名花旦)的真传,现能演出《抱装盒》(又名《狸猫换太子》4本徽剧)和多出徽戏。
汪鸿养在父亲胡焕文(璜蔚戏班吹奏、大锣师)与外公胡广荣(璜蔚新庆班班主,人称“母花脸”)及胡志鹏(南猴王)等名师的传授下,成为街源现存的徽戏传承人,生旦净末丑,样样皆能,记谱导演司鼓无一不晓。在本次演出中大显身手,竟被黄山市电视台记者以为是专业演员。
胡止善的上代均系徽班花脸和大锣师,其家在建国前后多次入住名师王进通、程祖煌等人的传教,从小为名师抄打剧本数出,参演过多出徽戏与现代京剧,老生、三花的角色及许多台词、场头套路均在心中,能够张口而来。
他说到自己不免有些自得:“本人作为本此演出的琴师,琴艺纯属是在徽戏之乡的老前辈名师的指点下,从9岁始学跟班演出而得技能的,50年的功底,基本能够根据戏曲的旋律配合演员伴奏徽京等戏剧”。
所言不虚,程鹰主席确实在德阳楼见识过他的琴技。
朱祝新多年对街源地区进行深入的调查考证,走访了上百人次,专访了50余街源徽戏、目连戏、睦剧传承艺人,并在该地区内获取了幸存的大量的目连戏、徽剧、徽京合流剧、睦剧剧本及鼓词吹奏乐谱(公尺谱)计约200余本册,300多个剧目。还发现街源仍存在村中的戏剧行头6副,古戏台6个。为此他大胆推测:
街源可称是拥有两大鼻祖——目连戏与徽剧发源的不凡之地。
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资本的原罪与货币的虚拟,给新的城镇化的天空蒙上了一层雾霾,千百年来“新安大好山水”哺育的街源乡村,同样经受着由此带来的史无前例的文化冲击与世道沧桑。这过程如同一场大洪水的故事,神鸦社鼓声中的传统世俗乡村作为一个整体,已被围困在因洪水猛涨而不断缩小的沙洲,上帝是否再一次为我们准备了一只使我们免遭毁灭的方舟,我们是否已经看到“有圣灵运行于水上”,谁来为我们说一声“要有光”。
民间戏剧通过迎神赛社等世俗的祭礼逐渐演变成熟,始终贯穿着法天敬祖、图腾娱神的宗教意识,当初谁能想到祭天礼神时粗犷的呼号、激昂的歌乐,娇美的舞步和热烈的场面,竟然凝聚成唱做念打、开阔自由、丰富多彩的戏曲世界?
一片神鸦社鼓,而今终成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