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城镇化进程中的基层公共文化建设

2014-03-13戚巧灵宁波市鄞州区文化馆浙江宁波315000

大众文艺 2014年6期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服务

戚巧灵 (宁波市鄞州区文化馆 浙江宁波 315000)

初探城镇化进程中的基层公共文化建设

戚巧灵 (宁波市鄞州区文化馆 浙江宁波 315000)

随着社会城镇化进程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不再拘泥于对物质生活的满足,而是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它既可体现为美轮美奂的城市建筑,也可体现传统遗存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生长,但归根结底,它是一个城市的价值和精神。作为一名群文工作者,就本人工作实践,拟对这一主题展开探究,以更好地促进城镇化进程中基层文化建设的健康有效发展。

一、城镇化与公共文化建设概念及其关系

(一)城镇化

所谓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促使农村向着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和城镇化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二)公共文化建设

公共文化建设作为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一种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公共文化建设是城镇化建设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三)城镇化与公共文化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它除需具备先进的设施、完备的功能、优美的环境,更多的应是精彩独特、内外兼具的文化特质与魅力。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必须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向城镇现代化水平的转变,文化建设与城镇化就如同神与形的关系,这种文化“软实力”,将直接决定着“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一,文化建设能提高城镇品位,树立良好的城镇形象;其二,文化建设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巨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也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经济空间;其三,文化建设更能提高城镇管理和经营水平,增强城镇的综合竞争力,起到有力推动作用。所以,城镇化必须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使城镇真正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二、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地区正在寻找适合自身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以推动区域文化质量提升,促进文化发展与繁荣。

(一)确保了财政投入。 以鄞州为例,从2010年至2012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三年间区本级财政投入达到4.77亿元。全区各镇乡(街道)、各村(社区)投入了12亿余元用于发展公共文化事业。2011年5月,鄞州区自获得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以来,两年间区财政分别安排了1500万元和247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健全了文化设施。新建一大批高标准文化场馆、数字电影院、大型书店,晋级现有文化馆、图书馆,已建和在建(筹建)各类博物馆共22座,天天读图书普享、公共电子阅览室工程已建成102家;建成全民健身路径1110套,室外标准篮球场533个,实现文化设施全覆盖。

(三)开展了多层次的文化活动。宁波市政府集结专业院团、群众文化、社会力量等各种优质文化资源,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等有效途径,丰富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优化了公共文化服务手段,实现了文化惠民的均等化、多元化,让人民共同享受公共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组织的“千场戏剧进农村”活动,两年来越剧、黄梅戏、甬剧、评调、淮剧、姚剧、歌舞等演出1855场,遍及百余个乡镇2000余个行政村,吸引观众300余万人次。另外,像北仑区“海享大舞台”,镇海区“雄镇大舞台”以及鄞州区的“天天演”文化惠民等工程均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受到农民群众普遍欢迎。

(四)加强了文化队伍建设。2012年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春雨工程”启动,鄞州成为全国首个“春雨工程”培训基地。全区还有1000余支、4万余人的业余文艺团队,一支1万余人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常年活跃在各城乡文化活动场所。

三、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文化建设结合不够紧密。文化建设未能于城镇化建设实行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其空间布局上也存在衔接不够紧密的矛盾。

(二)城镇文化风貌不明显。主题文化不够清晰,尚未形成能获得社会广泛认同的城市文化定位。

(三)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还需加强。城乡基层文化设施总量相对不足,普遍规模小设备落后,尤其缺乏功能先进、设备一流的大型市属文化设施,社区文化专干配备不齐。

(四)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尚未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还较多地依赖用行政干预的方法来组织文化产品的创作、文化服务的供给。

四、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推进城乡文化建设,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城镇化文化建设过程中以全面改善文化民生、实现文化惠民为主题,在巩固已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薄弱环节和重点难题,实施文化设施、文化服务、文化创优、机制创新、文化队伍“五大提升行动”,努力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持续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态势。具体拟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把公共文化建设纳入城镇化建设大局。

将文化发展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项目之一,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使文化体现到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中,把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投入增幅等指标纳入城镇化考核体系,把人文理念融入城镇化各类规划。明确城镇体系的文化功能定位、文化建设重点、具体设施内容,有效形成区域协调、设施互补的良好局面。

(二)抓文化精神塑造,提升城乡群众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

精心组织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广泛开展文化知识、文化传统、文化礼仪的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城乡群众的文化修养。将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到群众日常生活中去,构建城乡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也为实现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奠定基础。通过演出、展览、交流、大赛等形式,加强对民间文艺团体、文化大户和文艺爱好者的培训,在经费、场地等方面予以支持,打造一支“草根”文化队伍。

(三)打造基层服务品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

加大各级各类文化设施联建共享力度,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类似于“天天演”群众文化活动为基础,扩大范围,丰富内容,形成涵盖群众文化的活动。如图书阅读服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公益讲座、文化培训辅导、全民健身、文化志愿服务等“天天系列”品牌,促进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在创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惠民重点工程中,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任务应定人员、定责任、定时间、定要求,级级抓紧、级级负责,保证任务到人,目标到岗,责任到位,把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行有效推进。

(四)引进社会化运作与参与,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多种类型。

充分利用国家关于文化建设的优惠税收政策,募集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形成以民办博物馆群建设为代表的投资建设型;以城市音乐节、天天演等为代表的活动运作型;以实施城乡演出剧院院线联盟为代表的设施经营型;以业余团队、文化义工服务为代表的社团服务型等服务类型,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良好格局。结合委托经营、厂团合作、职业经理人等方式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行;以政府采购、公司运作、群众参与等方式探索公共文化活动社会化运作,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外包模式。

(五)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拓宽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

建立镇乡考核机制,将公共文化建设列入重要工作日程。配齐配强乡镇(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员和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专干,实行文化馆文化站专业文艺工作者分片负责制。加紧农村文化大礼堂建设,组建专家顾问团,广泛听取意见。制定政策措施支持各类企事业单位人员参与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文化服务,丰富服务内容和方式。成立文化志愿者协会,开展“文艺志愿者进社区”等系列活动,推进镇乡(街道)群众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形成专业化、日常化、制度化、人本化的文化义工团队群。成立文化发展公益基金,做到文化有考量、文化有表现,形成人人参与的文化建设高潮。

城镇化建设是对现有生产生活的一次质的提升,这需要“新居民”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素养等方面与产业相适应、与环境相协调、与发展相同步。而文化则是一个城镇独一无二的印记,承载着城镇的历史,展示着城镇的风貌,体现着城镇的品格,是城镇魅力的集中展示。一座城市的绿化、亮化、美化如何,只是体现出该城市的外在美,而文化特色、文化魅力和文化氛围,才能真正体现出一座城市的内在美。只有“有文化”的城镇,才能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式”的建设悲哀,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独树一帜、独占鳌头。我们千万不可忽视公共文化建设,它必定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城市输赢论的灵魂所在,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加速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服务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试论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相关要点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
在钟鼓楼上回望——宾川县州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