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战略路径研究
——以中国印度洋战略为例*

2014-03-12胡志勇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印度洋海洋印度

胡志勇◎

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战略路径研究
——以中国印度洋战略为例*

胡志勇**◎

本文主要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印度洋战略”的目标、进程、实施路径、前景与跟踪评估等。具体包括:印度洋资源开发、印度洋通道安全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别从双边、地区、全球层面分析和探讨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分析中国印度洋战略对中国能源开发和海上运输通道的影响;中国在印度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探讨大国和地区因素对中国印度洋战略的影响,提出促进建构合理可行的中国“印度洋战略”的路径与对策建议。

海洋 战略 路径 对策

印度洋上“能源通道”和“贸易通道”的安全,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印度洋对中国的国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海洋兴国”的战略目标,开发海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本文对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构建中国“印度洋战略”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目标

印度洋作为中国的西部邻海,蕴藏着丰富的战略资源,印度洋是中国通向南亚、中东、西亚和欧洲、非洲重要的交通、贸易、能源通道,对中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印度洋对中国的海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印度洋的安全与稳定对中国的战略和经济利益意义重大,是中国走向海洋、发展海洋战略的重要通道,是中国的“海上生命线”。作为马六甲海峡的“前端”,印度洋对中国的海洋安全有着与马六甲海峡同等的制约作用。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中国对能源的需求日趋增长,中国有多达80%的石油供应需要经过印度洋,中国对印度洋、南中国海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强。①王新龙:《印度的海洋战略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载《南亚研究季刊》,2004年第1期。同时,印度洋在中国的资源战略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还是从非洲进口石油和矿产,都得经过印度洋航道,这是一条最经济、最便捷的海上航线,印度洋上“能源通道”和“贸易通道”的安全,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印度洋对中国的国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权益重要性与日俱增,各国都加大了对本国海洋权益的保护力度。中国海洋事业经历了积极的变革和发展,海洋战略地位日渐重要,民族的海洋意识不断增强;海洋管理立法实现了突破,基本建成了海洋法律体系;海洋产业不断壮大,海洋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是,中国公民的海洋意识刚刚起步,海洋权益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不仅需要坚决捍卫领海,也需要及早制定海洋发展战略,加快海洋开发,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这种挑战一方面是美国日益加大在中国南海、东海和黄海的战略介入,谋求形成对中国的海洋战略包围和牵制,另一方面是海洋邻国也在不断加强与中国争夺海洋权益。②钟理:《中国高调捍卫海洋利益解读》,载《紫荆》,2010年8月号。因此,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国需要及早制定本国的海洋发展战略,加快海洋开发力度,推动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努力维护海洋生产活动的正常秩序和我国的海洋权益,提高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能力,为中国完成由“陆上大国”变为“海洋大国”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为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中国在印度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印度洋在中国的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中国印度洋战略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中国可以利用陆权优势改变海权劣势,用地缘经济改变地缘政治。由陆及海,借助周边国家走向印度洋。中国与印度洋大国印度之间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及美印在印度洋战略目标冲突有利于促进中印合作。

同时,中国构建印度洋战略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美、日、欧洲都加强了在缅甸的存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以及印度洋沿岸包括印度在内的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疑惧与防范心态日趋上升;中国在印度洋的贸易航线较为单一及海军实力有限等;特别是美国的“两洋战略”、印度的“印度之洋”战略与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存在冲突。中国应以“构建共同价值观、寻找共同利益、促进共同发展”为原则,积极应对印度排他性的海洋战略,从经济、外交等方面强化对印度洋的投入,以保障中国海洋战略运输通道的安全,实现陆海通达的目标。

印度洋战略是21世纪中国海洋安全整体战略的一部分,与中国的南亚战略相适应,应该成为中国国家海洋战略的发展重点,以打破岛链封锁与马六甲困局,从根本上改善中国的战略处境,加速中国的复兴崛起。同时,中国也应该利用与伊朗高原国家及阿拉伯国家在政治和传统上的基础,长期保持在环印度洋地区的存在。

(三)积极维护中国海洋权益

首先,中国应坚决守护国家的领海和海权。将南海列为中国的“核心利益”,表明中国的海洋战略已初显轮廓,表明不允许任何国家任意染指中国;其次,不断强化中国的海防能力。2010年以来,中国海防能力呈现出由点成线、从局部走向统一的特征。中国海军北海舰队跨过宫古海峡,穿越巴士海峡,抵临马六甲海峡以东海域,在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展开军事演练。中国海军东海舰队穿过冲绳群岛和宫古海峡,到达西太平洋冲之鸟礁附近海域。此举不仅意味着中国海军已具备突破“第一岛链”的能力,而且表明了中国的海防能力已从局部防御发展到整体协同巡航;再次,学习和借鉴世界大国的海洋发展经验,如:美国海军发展的思路,以及与外交软实力相辅相成的方式,值得中国学习与借鉴。

中国的海洋战略并不是以追求绝对制海权为目标,而是在维护领海主权的同时,确保海上交通线的安全。中国已经将海军建设写进了2008年国防白皮书中,为海军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框架。中国在白皮书中陈述了中国国防力量建设的目标,就是发展战略导弹和太空资产,快速打造能到远海实施行动的蓝水海军,以及系统性提升边境地区基础设施、监视和作战能力系统的目标。同时,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2009年12月通过了《海岛保护法》,以立法形式来保护海岛,旨在加强对岛屿的系统管理。《海岛保护法》是中国的海洋法律制度的“重大突破”。①韩咏红:《中国要建“海洋强国”》,载《联合早报》(新加坡),2010年5月13日。

随着中国国力以及海上经济利益的发展,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扩大管辖海域”的趋势已无可避免。2010年5月11日,中国国家海洋局低调发布了《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正式对外公布了中国海洋战略的原则,“建设海洋强国”成为中国海洋战略的目标。该报告指出,2009年中国与海上周边地区既存在经济依存度增大和海上局势基本稳定的有利局面,同时也面临一些国家争夺海洋权益和外部势力介入的挑战,周边海洋开发活动所引发的环境和资源保护问题日益凸显。在描述“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的部分里,海洋经济被认为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亮点”。②韩咏红:《中国要建“海洋强国”》,载《联合早报》(新加坡),2010年5月13日。为此,中国应扩大管辖海域,维护中国在全球的海洋权益;而且要建设海洋经济强国,同时形成海洋防卫战略和海洋科技战略。

2020年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已初步完成,具体战略任务包括:维护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加强海域使用和海岛管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发展大洋和极地事业、促进海洋科学与教育事业发展等。①韩咏红:《中国要建“海洋强国”》,载《联合早报》(新加坡),2010年5月13日。但是,由于中国海洋战略缺乏清晰度,使得中国海军建设滞后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中国向海洋大国发展,必须强化中国海军建设。中国在反潜作战和空中加油等高难度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则意味着中国有能力守护自己的海域和海权。②陈冰:《中国海洋战略初显轮廓》,载《联合早报》(新加坡),2010年7月9日。

因此,中国必须撇开传统思维,重新认识海洋的重要性。海洋武装力量是实现国家战略的最有效的工具。一方面,积极发展海军力量,建设一支远洋护航力量,提高远洋护航能力,努力成为海洋强国。另一方面,中国的海上武装力量建设应该走综合均衡发展的道路,使我国的海上武装力量成为一个综合、均衡、强大的力量体系。

同时,积极寻找海洋战略的突破点也至关重要。到目前为止,中国“印度洋战略”发展较慢。中国“印度洋战略”的逐步完善将为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构建和谐“印度洋战略”,与中国的南亚战略相适应,是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兴国”战略的重要内涵之一。

二、印度的“印度洋战略”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著名的海权战略家马汉在100多年前就曾预言:“21世纪将在印度洋上决定世界的命运。”

(一)印度长期经营“印度洋战略”成效显著

印度自独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实现“世界海洋大国”的战略目标,积极实施控制印度洋的海洋战略。作为印度洋沿岸的大国,印度一直追求对印度洋实际控制的战略目标,因为控制了印度洋,就能支配印度洋和印度洋沿岸国家,就能控制从地中海到太平洋之间的广大地区。世界历史也证明印度的命运与印度洋休戚相关,印度的强盛必须依赖于印度洋。因此,在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印度就着手制定本国的海洋控制战略,采取两个方面的步骤:第一、控制印度洋北部水域;第二、向远洋海区推进。通过逐步制约和排挤其他大国在印度洋的军事影响和存在,使“印度之洋”真正成为印度海洋战略的目标。①谭正平、章明:《三艘航母控制印度洋印度海军航母战略新支撑》,载《军事世界画刊》,2010年第2期。

2004年印度洋发生海啸后,印度海军开始在国际上发挥积极作用,印度调动了本国军舰帮助遭受破坏的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充分利用海上军事实力展现其大国形象。2005年印度公开宣布了其海军新武器采购计划,从而使印度在印度洋战略中特别是能源通道方面拥有了更大的影响力。

印度海洋战略经历了变化和发展的演变历程,至21世纪初形成全面的海洋安全战略理论。印度海洋战略是其大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印度加快推进“印度洋控制战略”的步伐,主张由“攻势战略”取代“防守战略”,通过政治、经济、外交等方式增强在印度洋影响力的同时,把建立一支远洋攻击型海军作为实现“印度洋控制战略”的重要途径,并将战略利益区延伸至波斯湾及马六甲海峡。印度国防部还制定了一项新的海上部队体系和战略草案计划,使海岸警卫队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其最终目的就是慑止区域外地区大国染指印度洋和有效限制世界大国在印度洋的军事活动,从而确保海上交通线的安全,这也是印度海军和海洋战略的首要目标。

(二)印度积极实施控制印度洋的战略

印度独立以来致力于成为世界海洋大国,积极实施控制印度洋的战略。印度逐步完善了海洋战略思想体系,尤其是近年来印度扩充海军军备,令周边国家颇感不安。如何看待印度海洋战略的内涵和利益指向,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应当审慎思量和切实应对的重要问题。②张威:《印度海洋战略析论》,载《当代社科视野》,2009年第11期。印度海洋战略直接或间接地给中国的海上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成为我国处理中印关系时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在地缘政治视角下围绕印度洋海权之争,美中印三国在印度洋极力谋求均势,以获取最大的战略利益空间。③王丽华:《印度洋海权之争——地缘政治视角下的美中印三角搏弈》,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印度在谋求控制印度洋的同时,还把触角伸向了东南亚和南中国海地区。此举无疑对中国的能源开发和运输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④胡庆亮:《印度海洋战略及其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载《南亚研究季刊》,2008年第1期。

印度洋地区将对中国愈益重要。中国在若干沿岸国家已经建立了重要的经济利益。中国的发展依赖世界的资源和能源,更依赖一个稳定和谐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⑤[印]克·拉简德拉·辛格:《印度洋的政治》,周水玉、李淼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99页。中国和印度应该能够预见到未来的海上冲突,推动两国海军针对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展开切实的对话,增进交流的深度。

(三)印度的“印度洋战略”对中国的影响

印度实施印度洋战略将对中国安全和利益构成了一定威胁,使中国的印度洋航线有可能受制于人,也使中国一定程度上面临着西南印度洋方向强大的军事威胁,影响到中国未来的能源安全,也影响到中国今后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中印关系中的印度洋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印度非常关注中国扩大在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进一步凸显了两国在该区域争夺资源和地缘政治权力的激烈竞争。①路透社:新德里2010年9月1日电。这一问题之所以出现,既与冷战后印度洋地缘战略地位的凸显有关,也与印度和中国对印度洋在各自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价值判断有关。中国为了维护在印度洋地区合法的战略利益,采取了“非直接进入”即合作的方式进入印度洋。印度认为中国是一个竞争性的大国。因此,中国进入被其视为“后院”的印度洋,被看做是对印度的威胁。从这一认知出发,印度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制衡中国在印度洋的势力发展,中国的反应则较为谨慎和温和。印度洋问题不应该成为中印关系中的“热点”。中国希望未来的印度洋是和谐、合作的印度洋,而不是冲突的印度洋,印度洋问题的妥善解决,对中印关系的良性发展非常有益。②刘新华:《论中印关系中的印度洋问题》,载《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1期。

随着中印经济实力的增强,印度洋对两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会越来越突出。印度洋被称为“21世纪的丝绸之路”,中国、印度和日本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绝大部分原油和矿产资源都需要通过印度洋通道运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海上护航是影响两国安全关系的新发因素。2008年年底,中国海军为了保证过往中国商船的安全,维护正当的权益,根据联合国的有关决议在国际海域实施了护航行动。但是印度却认为,中国进入印度传统上认为是自己势力范围的印度洋,发展同有关国家的关系,是对印度的战略包围,是用“珍珠链”绞杀印度。这显然是对中国所采取行动的误解。中印两国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摒弃过去的思维定势,在军事安全领域尽量做到增加互信、增强信任、加强合作、减少摩擦、避免冲突。③马加力:《海上护航影响是两国安全关系新发因素》,载《中国网—中印建交60周年专栏》,2010年6月10日。

三、中国“印度洋战略”的路径与对策建议

21世纪以来,中国在经济实力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确定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海洋战略,而建设“远洋积极防御型海军”则是维护国家海权的重要内容。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与海外利益的日趋扩大,中国海军力量的建设必须加强。提高与保持海军远程作战能力,提高后勤保障能力成为建设现代化海军的主要内容。中国海军的目的仅是维护自己的正当海洋权益,维护海外利益的安全。中国海军派遣舰艇编队前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共同维护世界航运的安全,就是中国海军和平走向深蓝的范本。①梁嘉文、于胜楠:《中国海权发展可“以美为师”向海洋突围步履艰难》,载《国际先驱导报》,2010年8月26日。

繁荣活跃的跨印度洋贸易有利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长期以来,中国进出印度洋的主要通道只有马六甲海峡。85%以上的进口石油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而马六甲海峡狭窄、拥挤,海盗出没,运输成本巨大,特殊时期更可能遭遇“锁喉”。“马六甲困境”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阻力。就马六甲海峡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而言,应该着重处理的是和平时期的能源安全。②薛力:《中国“马六甲困境”被高估下一步怎么办?》,载《联合早报》(新加坡),2010年8月13日。

南下寻找通往印度洋的新战略通道,并伺机拓展在印度洋的战略空间,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要求下的必然举动。不仅如此,“两洋”战略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西太平洋海域的紧张,减少中国由陆权向海权扩展的外部阻力。

(一)构建中国“印度洋战略”的路径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印度洋战略”,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有利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安全、外交等手段,加强陆地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中国通往印度洋的陆上通道,形成陆上通道与海上力量相配合的有利战略态势。

第一、加强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睦邻友好与合作关系。中国应主动加强与印度洋沿岸各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开辟中国的西部通道。中国与印度洋沿岸国家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的利害冲突,发展和保持印度洋沿岸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构成了中国印度洋战略的基础。其中,巴基斯坦和缅甸是构建中国“印度洋战略”的两个战略支柱。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与巴基斯坦保持了全天候的传统友谊,巴基斯坦不仅在中国发展与世界联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成为中国在中亚地区发挥影响力、加强与穆斯林世界沟通的重要渠道。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已成为巴基斯坦历届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巴]马苏德·汗:《巴基斯坦对南亚地区安全局势的认知》,载《南亚研究》,2009年第3期。在加强中巴两国政府间友好合作关系的同时,中国还应加强与巴基斯坦内部各种力量与民间人士的交往,使中巴关系长期保持一种“准同盟”的关系。

同时,中国和缅甸一直保持着友好合作的关系,约20%的华人生活在缅甸,这种天然优势有助于中缅两国长期合作。而且,中缅双方都有合作的相互需求。在缅甸政府面临困难与压力的不利态势下,中国更应加大对缅甸的政治支持和经济援助。中国还需要加强与缅甸社会各政党、各阶层和民间的交流,支持缅甸政府与反对党的和解与谈判,努力将缅甸打造成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

因此,中国必须对巴基斯坦和缅甸两国在政治上积极支持,在经济上积极援助,实现互利互惠;在军事上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护,在国家主权上积极尊重;以结成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关系,形成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一致,以保障中国在印度洋的安全和利益。毕竟,中巴、中缅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符合中国的国家战略,有助于中国构建和谐“印度洋战略”。中国必须长期苦心经营,使巴基斯坦和缅甸真正成为中国的战略后方。同时,由于马尔代夫国土由南向北分布在北印度洋两海之间,作为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的门户战略地位重要而独特,将成为保障中国海上石油通道安全的重要地区。

借助巴基斯坦的力量甚至只是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中国的海上力量可以在印度洋找到一个支点,从而支撑起21世纪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如果能将中国西北陆地运输网络延伸到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口,可提高中国在印度洋维护地区平衡与稳定的能力。借助巴基斯坦通向海洋这一策略将给中国带来的巨大战略利益,同时使中巴传统友谊得到更深入的发展。

因此,中国应重点发展海军力量和航母舰队。加强海上力量尤其是海军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的国家战略指导下,中国的国防建设应重点发展海军力量,改变过去只注重发展陆军和空军的观念,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航母舰队,为中国海军走出去保驾护航。增强海上作战能力,不断提高海上远程投送能力,强化海上威慑能力,将海军打造成战略海军,建立由海军力量、海上武警力量、海上民兵预备役力量三位一体的应急作战体制与海上国防动员体制。

第三、努力将伊朗高原国家构建成中国“印度洋战略”新的陆上战略支点。中国应重视发展与伊朗等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历史上,伊朗高原地带曾数次成功阻挡了欧洲列强的入侵,是构建中国“印度洋战略”的最佳战略屏障,也是中国构建和谐“印度洋战略”的重要途径。中国应积极利用这一地缘优势,全力巩固与加强与伊朗等国家的友谊。目前中国的海军护航舰队已在波斯湾对过往商船护航,中国应利用与阿拉伯国家在政治和传统上的基础,建立和长期保持在波斯湾地区的战略存在。

第四、打通克拉地峡是打通印度洋与中国南海的另一条通道。该通道将是中国石油运输安全的一个保障。但克拉运河与克拉输油管道在短期内没有修建的可能性,而且考虑到美国在泰国有多处驻军的事实,即使修成了也同样无法摆脱美国的封锁与控制。①薛力:《中国“马六甲困境”被高估下一步怎么办?》,载《联合早报》(新加坡),2010年8月13日。同时也为印度军事力量染指中国南海提供了良机,因此如何控制该地区的安全风险成为中国构建“印度洋战略”必须考虑的问题。

中国必须不断加大在印度洋的投入,既要在印度洋扩展和维护本国的利益,也要共同维护对于全球化至关重要的海洋秩序。要构建中国的“印度洋战略”,中国还必须积极发展与斯里兰卡的友好关系,保障中国印度洋航线的安全。同时,积极构建伊朗这个西亚、中东的战略支点。伊朗在西亚、中东具有重要的战略支点作用,又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有利于中国构建“印度洋战略”。中国迫切需要加强对伊斯兰文明、国家和民族进行深入研究,加强对伊斯兰教激进分子与现代化、资本主义、全球化等问题的研究,因为这场现代化与传统主义的纷争主导着未来国际社会的意识形态斗争。②Robert Kagen:TheWorld Regression to the Ideology again,Sunday Times,September 4,2007.遏制和打击伊斯兰极端势力也成为伊斯兰国家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③张玉兰:《伊斯兰极端势力:困扰巴基斯坦的梦魇》,载《南亚研究》,2004年第1期。积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化解因不同宗教而积累的冲突因素。④胡志勇:《南亚恐怖主义根源及对策析论》,载《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12期。为中国与周边穆斯林国家的友好交往和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同时,在构建中国的“印度洋战略”过程中,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大与非洲国家的联系和友谊。中国发展与印度洋沿岸非洲国家的关系,抵消印度的影响力,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的战略利益。

此外,为了保障石油和贸易安全,中国正在积极构建和谐、合作的“印度洋战略”。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舰艇从海南三亚启航前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2009年1月6日抵达任务区域执行护航任务。海军舰艇编队执行此次护航任务,是中国海军首次赴远洋执行军事任务,是我国首次使用军事力量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是我军首次组织海上作战力量赴海外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是我海军首次在远海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引起国外高度关注。这次远洋护航,是在国际法、联合国决议的框架内,合理合法运用军事力量保护我国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的正当行动,标志着我军职能使命由维护国家陆地安全向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军舰在印度洋上的常态化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为商船护航、参与保护国际海运通道体现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态度,客观上也是对印度洋上敌对势力的威慑,有助于减轻陆地上的压力。①车轔:《印度洋的战略地位及与中国国家安全的关系》,载《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中国海军出入外洋,确保本国安全与海上通道。中国的目的在于维护主权,获得能源和资源。另一方面,为了表明“作为一个大国的国际责任”,中国将积极为国际维和行动作贡献。②[日]野口东秀:《日本如何应对中国的“必经之路”》,载《产经新闻》,新华社,东京2009年8月9日日电。印度洋上的贸易通道安全和秩序稳定是包括印度、美国、中国和日本诸国的共同利益所在。在没有一国的力量有能力辐射全部印度洋的情况下,在各个航段协同编队可能是最好的选择。面对索马里海盗危机的压力,现在多国合作巡海,已经创下了良好的范例。③郭凯:《共享型的印度洋战略》,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3月13日。

不同偏心率和不同宽径比时油膜承载力变化情况如表3和表4所示。可以看出:小偏心率和宽径比时,油槽对油膜承载力影响不是特别明显;当偏心率>0.5,宽径比>12/16时,油槽对油膜承载力影响较大,降幅均达到50%以上。

同时,中国将加强同印度之外的印度洋沿岸国家的经济和贸易联系,加大对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和斯里兰卡的经济和技术援助。中国将在这些国家建设或租借大型港口,以石油安全名义派驻一定数量的海军和军舰,保护中国在印度洋上的石油贸易安全。

第五、中国新的战略通道可由陆及海,借助陆桥走向印度洋。具体而言,就是从面向印度洋的3个边疆省份云南、西藏和新疆出发,通过水、陆、空交通网络接入南亚乃至中东国家,从而间接获得印度洋“出海口”。④李因才:《中国谋局印度洋》,载《南风窗》,2010年第18期。

第六、从云南到印度洋,可取道缅甸。为打破封闭状态,中央政府先后在昌都、阿里、日喀则、拉萨和林芝修建了5个通航机场,还准备在海拔4436米的那曲地区兴建第六个机场。2006年青藏铁路修通后,两条分别通往尼泊尔与印度边境的客货两运支线铁路,即拉萨-日喀则—樟木线、日喀则—亚东线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之中。

新疆主要面向中亚、俄罗斯,其西南一翼接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由新疆西行至中亚最终连贯欧亚的大陆桥,未来或许可以发展其南部支线,将伊朗、阿富汗两个资源丰富的国家联结起来,这样中国也可直接抵达阿曼湾。目前,新疆的印度洋出口主要依靠巴基斯坦。由新疆南下,目前可走中国援建的喀喇昆仑公路。该路能出海,但地质情况复杂,通车能力有限。和公路并行,修建一条直抵印度洋畔瓜达尔港的铁路,最近已被列入两国政府的规划中。该铁路以新疆喀什为起点,经中巴边境口岸红旗拉普山口,贯穿巴基斯坦全境。修通后,将使新疆触角伸向南亚、中东,并以此获取更多的出海机会。不过,由于要穿越连绵高山,加之经过克什米尔争议区,建设成本巨大。如果中缅孟公路和铁路建成之后,中国就能够直接进入南亚地区,缩短运输线路,战略意义重大。

(二)构建中国和谐“印度洋战略”的对策建议

中国积极构建和谐“印度洋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2009年9月份中缅管道全面开工。在海上、东北、西北三大油气通道之外,中缅管道作为整体油气战略的西南大通道打通,有望破解威胁我国能源安全的“马六甲困局”。同时促进和强化中缅双边关系,巩固极具价值的地缘缓冲带,拱卫国家安全,建构南出印度洋战略。①唐明灯:《中缅油气管道破局马六甲建构南出印度洋战略》,载《时代周报》,2009年7月30日。

依托缅甸的地缘优势,中缅管道将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咽喉要道。在国防上,不仅重要的战略物资可由此直接到达中国腹地,而且对从侧面钳制印度、保障西藏安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中缅管道将形成欧亚大陆的高速公路、铁路通过中国伸向印度洋的一大出海口,改变传统的“一洋”战略,打通大西南陆上通道,直达印度洋,使中国在国际战略层面形成更加安全稳妥的“双洋”格局。此外,中缅石油管道的成功修建,有助于中国减少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并为中国西南地区开辟了一条便捷、便宜的油气供给渠道,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助于增进中缅双边关系,促进缅甸经济发展,推进中国对缅甸及其周边国家的投资。

缅甸已经成为世界大国博弈的主战场之一,随着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的强势回归,中国在缅甸的传统优势正日渐式微,中国如不采取积极作为的外交新战略,很可能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越来越强大的中国影响力透过缅甸向印度洋延伸,将直接威胁到日本经济商品及能源海运生命线,因此一直呼吁政府要在争夺东南亚地区影响力的竞争中强于中国”。安倍新内阁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同中国争夺缅甸的外交主导权和丰富资源,重塑在国际政治领域中对缅甸问题的发言权,以消解中国对缅甸的影响力,这是日本遏制对华“包围圈”的重要一环。

中国出于和平目的,保障印度洋海上能源通道安全,在印度洋地区多年经营,以约定合作为前提,积极实施多边主义的海洋战略,通过在巴基斯坦建设瓜达尔港口、在斯里兰卡建设汉班托特港口、在孟加拉国建设吉大港等发展远洋基础设施,在缅甸建设公路和能源管线,建设网络和电子监视装置等,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印度洋沿海地区国家的海上多边外交,扩大和巩固中国在与印度洋沿海地区国家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也维护了印度洋地区的海上安全。中国这种多边外交战略一方面促进了印度洋沿岸地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保障了中国在该地区的安全利益。中国进入印度洋,把印度洋作为自己的一个进海的出口,这不仅是一种需要,而且完全也有可能。

中国应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以经济援助、商业合作等形式在印度洋周边参与援建开发,帮助一些国家修建道路、桥梁、机场和港口。港口建设成为中国能否实现从内陆南下突破的关键,直接决定着中国印度洋布局的成败。①李因才:《中国谋局印度洋》,载《南风窗》,2010年第18期。此外,修建、扩建中俄油气管道、中亚—中国油气管道对于中国减少过度依赖中东原油,具有重要的意义。②薛力:《中国“马六甲困境”被高估下一步怎么办?》,载《联合早报》(新加坡),2010年8月13日。

近年来,中国构建“印度洋战略”初步成果已经显现,海上多边主义使中国在该地区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加强与沿岸各国海军交流与演习,辅以经济合作、建设远洋补给基地等方式,使相关国家成为中国印度洋安全架构上的利益攸关方,为中国海军进入印度洋提供入口和为其持久行动提供了后勤支持。2005年,在国际海事组织雅加达会议上,中国重申了支持印度洋沿岸国家加强海峡安全和保障的立场。2005年,中国为印度洋海啸中受灾的沿岸航标指引项目提供了资助。在中国海军战略思想中积极参与执行多国海上任务演习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有助于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海军的军事实力和中国海军工业技术的现代化水平。2009年举行的“和平-09”多国海上联合演习,是地区和全球海军合作的一个榜样,中国参与“和平-09”这次联合演习,显示了中国海军迈向蓝水海域日益增长的实力,体现了中国与巴基斯坦密切的传统关系,同时也全面展现和提升了中国在印度洋区域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2009年以来,中国相继派出了6批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预定海区,实施了护航,维护海上安全的任务。护航行动进入常态化阶段,迄今已完成1300多艘中外商船的护卫任务。同时,鉴于索马里海盗活动日益猖獗,中国国防部于2009年11月6日至7日举行了亚丁湾护航国际合作协调会议,俄罗斯、日本、印度、欧盟海军,以及多国海上力量、北约等执行独立或联合护航任务的国家和组织派代表参加,就如何在亚丁湾实行分区护航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

通过频繁进入印度洋地区及在亚丁湾打击海盗,中国开始了印度洋的安全框架。中国多边主义的海上外交活动已成为中国提高在国际事务特别是与印度洋沿海地区国家发展双边关系的首选战略。

长期以来,中国在出海通道问题上受制于人,仅仅依靠太平洋这一方向沟通与外界联系。特别是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海上对中国构成了实际的“封锁”局面。中国必须适时探讨和形成开拓两洋出海大通道的战略构想,协调建立起太平洋出海口与印度洋出海口之间的互动关系。①李靖宇、张卓:《打通印度洋能源路》,载《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第7期。

中国应更加主动、更为积极地参与到印度洋海事安全活动中去。2006年4月,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宣布,从2006年5月起,中国和巴基斯坦将陆续开通四条国际道路运输线,届时巴基斯坦还将利用卡拉奇、凯西姆、瓜达尔等港口为中国提供出海口,直通印度洋和非洲。此举标志着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获得了重大突破,地处中国内陆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举获得了面向印度洋的三个重要战略出海口。上述巴基斯坦三个港口对中国开放后,将成为离新疆最近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离印度洋最近的通道。中国获得印度洋出海口,将使中国可以绕过由美国控制的马六甲海峡,建立一条中国与中亚与非洲连接的能源走廊。这一能源通道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既可以保证中国的能源运输安全,又可以使南亚地区和印度洋目前的利益格局重新调整,印度洋能源平衡态势被打破,美国独大中东、控制全球石油输出通道的状态将成为历史。

中国新的战略通道可由陆及海,借助陆桥走向印度洋,从而间接获得印度洋“出海口”。无论从云南取道缅甸进入印度洋,还是由新疆西行至中亚最终连贯欧亚的大陆桥,将伊朗、阿富汗相联结直抵阿曼湾,或以新疆喀什为起点,经中巴边境口岸红旗拉普山口,贯穿巴基斯坦全境修建一条直抵印度洋畔瓜达尔港的铁路,都将有助于尽早建成中缅孟国际大通道。

E8

A

53-1227(2014)05-0016-13

** 本文系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构建“两洋”战略路径研究——以印度洋战略为视角”(项目批准号(CAMAZD201407)阶段性成果。

***胡志勇: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印度洋海洋印度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去印度洋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印度式拆迁
印度洋上接“嫦娥”回家:远望3号船精确测控探月三期试验返回器顺利再入返回侧记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