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的思想渊源
——儒、墨思想家论理想社会

2014-03-12周跃军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墨子孟子孔子

周跃军

(宜宾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7)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中国梦不仅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梦,固然主要是指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实现复兴这一梦想,但实际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圣人先贤,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已筑成了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美好蓝图。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天下大乱的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是“子弑父”“臣弑君”等犯上作乱的时代,也是战争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面对如此混乱的社会,以孔子、孟子、墨子等为代表的伟大思想家,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为了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纷争的消弥和百姓的安居乐业,他们绘制了自己心目中以和谐、平等和人民安居乐业为核心的未来美好理想社会的蓝图,这亦即他们心中的“中国梦”。

一 孔子的“中国梦”

生活在春秋末年的孔子,面对充满战争和暴力、民不聊生、道德沦丧的社会而倍感忧虑,他考察了历史的不同阶段并作出比较,力图从历史的借鉴中寻求一条可行的出路。

孔子的“中国梦”就是建立一个以“和”“和谐”为基础的未来理想社会,即和谐社会。对于“和”,孔子继承并丰富了前人关于“和”的内涵,他基于“和实生物”的观点,力陈“同之不可”,提倡“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事理念和原则,把“和”作为人们立身行事的价值标准和理想境界。《论语·子路》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91的描述,就是说,君子所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有差异的互补、和谐和合作,而小人所追求的是无差异的雷同。“和而不同”就是坚守个人的信念与个性,尊重对方的差异性存在,与之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同而不和”就是泯灭一切个性、差异的绝对同一,要么混同一气、不讲原则;要么惟我独尊、排斥异己。

在此基础上,孔子阐释了自己心目中的和谐为基础的理想社会。在《论语·季氏》篇:“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1]107即百姓基本生活需求能得到满足,社会财富分配相对均衡,这是孔子建立和谐理想社会的基本思想。《礼记·礼运》篇:“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家,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又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显然,“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是孔子和谐社会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小康”社会只是现实目标,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才是理想中的和谐社会,也即孔子心目中的终极“中国梦”。孔子的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孔子特别强调“礼”的作用,推崇“周礼”,极力提倡“克己复礼”来改变“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局面,并重建正常合理的社会秩序。孔子比较了夏、殷、周三朝的社会生活特点,《礼记·表记》载:“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在孔子心目中,周礼的典章、制度、规范,以及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的秩序和伦理道德规范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反映了他对周代那种道不拾遗、民风淳朴、遵守礼节的安定、和谐秩序的憧憬和向往。

二 孟子的“中国梦”

作为孔子学生的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他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勾画出一幅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蓝图:“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亩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也……”[1]137同时,孟子还设计出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387的和谐美好的社会图景,也即孟子心中的“中国梦”。孟子梦想中的理想社会是实现王道政治的社会,是政治清廉、经济发展并遵守伦理道德的社会。

孟子的理想社会的建立是以“民本”为前提的,相对于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排序,孟子明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450,第一次把人民排在了社稷和君主之前。他认为在国家的统治中,人民应该处于最重要的地位,是国家、社会的主体。这一思想是对君民关系认识上的新突破,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新发展。从“民贵君轻”思想出发,孟子还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在《孟子·离娄上》中有“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2]415显然,孟子这一思想在战争频繁、民生凋敝的时期,对保护民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正因为如此,在孟子的理想社会中,民生问题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他认为未来社会就是人民有宅地,有固定收入,生活安定并得以保障的社会,若人民没有恒产和稳定的收入,会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地做出各种事情。在《孟子·梁惠王上》中,他提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於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2]387-388但是,如果统治者贪得无厌、横征暴敛,人民依旧会居无定所,甚至家破人亡。为此,孟子提出了“省刑罚,薄赋税”[2]385“易其田畴,薄其赋敛”[2]446等内容。在减轻赋税的同时,还主张发展多种农业生产活动,保护生产力的发展;并要求从农、林、渔多方面发展农业,不侵夺农时,不影响鱼林的生长作息,按规律进行农业生产,人民安定富足。

为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孟子主张发展商业和教育。提出了要“关,讥而不征”“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如此,就能使“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2]397,经济的发展才能使人民生活改善并达到小康。在经济安定的基础之上,孟子还主张对百姓施以人伦道德教育,他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通过教育,使大家懂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2]406的孝悌忠信的道理,这样,社会道德才能得到遵守,梦想也才能实现。

三 墨子的“中国梦”

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这时,旧制度早已废除,新制度却还未建成,社会仍然处于激烈的变化和动荡中,人与人之间不是互爱互助而是“执其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3]133,民生极度凋敝。在墨子看来,消弭祸患时弊,使社会安定和谐的根本在于“兼爱”“爱无等差”。这是墨子十大主张的轴心,是其心中“中国梦”的基石。

墨子在《兼爱上》中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业者,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3]130显然,要从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必先探寻乱之根源。墨子经过考察社会现状,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皆起不相爱”[3]131。所谓“不相爱”就是专爱自己,不爱他人,为了自己个人私利而不惜去损害他人的利益。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实现心目中的梦想,墨子主张用“兼相爱”来代替“交相恶”,用“爱无等差”来代替“爱有差别”。但是,墨子之主张兼爱,却并不排斥“利”,还总是和“利”密切联系起来,如“兼相爱,交相利”“兼而爱之,从而利之”“爱利万民”等。墨子认为,爱人即为利人,利人即为爱人。爱中有利,利中有爱,这样,人人都可从兼爱交往中获得益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3]134。以这种宽容、理解、尊重的态度去善待他国、他家和他人,“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主家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3]134。“天下之人皆相爱”就不会出现倚强凌弱、以众劫寡、以贵傲贱、以智欺愚的现象。墨子认为,通过“兼相爱”“爱无等差”的传播和推广,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疾病得治,死丧得葬,最终建成“乱者得治”[3]225的和谐安定的幸福社会,也即实现他心中的“中国梦”。墨子批判了儒家等级森严的“爱有差等”的观点,认为儒家主张的“亲亲有杀”“尊贤有等”是“大逆”,同时又冲破了道家那种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狭隘地域界限,让天下人互通互爱、互利互惠、互谅互敬。为此,墨子从政治和经济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和设想:

政治上,主张尚贤与能,公平竞争。墨子生活的时代,仍然是任人为亲的世袭制,普通百姓难以获得平等地参与国家社会生活的管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机会。对此,墨子强烈呼吁必须彻底打破血缘宗亲继承制,不分亲疏贵贱、任人为贤:“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3]112-113。同时,墨子强调,在选拔贤能之人时,要“举公义、辟私怨”,要抛开个人恩怨好恶,选拔德才兼备又真心为百姓办事的人为官。在中国历史上,墨子是第一个明确主张打破宗法继承制,实行“任人唯贤”选拔原则的思想家,其目的是为墨家所代表的“农与工肆之人”参政议政、管理国家提供理论依据。

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崇俭戒奢。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耕与织是国家和人民主要的财富来源,“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3]214。圣王不是通过“外取地”的战争来使国家获得利益,而是通过“发令兴事、使民得财”的途径。所以,墨子主张仁人之治天下,要“率百姓以农”“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3]95。强调人人都要从事生产劳动,反对不劳而获。认为只有每个人都努力劳动,天下的财富才会充足,社会才能稳定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他还规劝农民增加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主张通过早婚来增加劳动人口。也正是鉴于生产力低下,社会财富之不足,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出发,主张通过“节用”“节葬”“非乐”等手段来达到“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这一理想社会的经济目标。针对社会上那些王公贵族奢侈浪费,敛财作乐、大兴土木、厚葬久丧、乃至大动干戈、耗财害民的不良现象,墨子主张要像古代圣王那样,在诸如饮食、服饰、宫室、舟车、丧葬等方面,“制为节用之法”,任何超过限度的消费就是奢侈,而奢侈浪费是“亏夺民衣食之财”“不中万民之利”[3]209,并告诫统治者“俭节则昌,淫佚则亡”[3]104。而今,墨子的这一思想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四 余论

早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们,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从各自的角度描绘了自己心中的“中国梦”:和谐、平等、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尽管限于当时的时代条件,他们的梦想无法实现,是“乌托邦”式的空想。但他们的这些观点和主张,经过历代政治实践和教育传播,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重要遗产,成为当今中国梦最早的思想渊源之一。他们的许多观点和主张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所主张的“和为贵”“和而不同”的观点,在今天中国这个因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而导致的矛盾与不满有不断激化趋势的社会,它能在相当程度上化解社会矛盾,弱化人与人之间因利益差异而带来的冲突,从而达成社会各方共赢的局面。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理论基石。同时,这一思想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人的主观创造性和积极创新精神,挖掘人的潜能,在社会竞争中努力实现人尽其才,进而为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发挥积极作用。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等主张(尤其是墨家光辉伟大的实践行为)不仅为中华民族树立了崇高的道德规范,而且也彰显了人类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们把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从而尊敬、爱护和关心天下所有的人,以此推动家庭和谐与社会进步。这在当今社会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盛行,崇尚物质享受的背景下尤显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对墨家学说作了高度评价:“把普遍的爱作为义务的墨子学说,对现代世界来说,更是恰当的主张,因为现代世界在技术上已经统一,但在感情方面还没有统一起来。只有普遍的爱,才是人类拯救自己的惟一希望。墨子的爱比孔子的爱更为现代人所需。”[4]

参考文献:

[1] 崔钟雷,等.论语:孟子[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0.

[2] 赵定宪,赵腾译注.四书通译[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3] 水谓松.墨子[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

[4] 转引自孙君恒.墨子的经济理论与市场经济模式[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

猜你喜欢

墨子孟子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磨刀不误砍柴工
“墨子号”与墨子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孔子在哪儿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New Wine in Old Bottles?
——Revisiting the Problem of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between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