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
——红帮兴盛之道
2014-03-11冯盈之
冯盈之
文化自觉
——红帮兴盛之道
冯盈之
考察红帮百年发展史,发现红帮的发展壮大,正是红帮人从谋生、创业进而不断增强文化自觉、不断成长的过程,是红帮人对先进服饰文化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的过程。文化自觉是红帮兴盛之道。这种文化自觉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是善于学习吸收,锻造发展引擎;二是注重服装科研,积蓄发展后劲;三是重视服装教育,确保发展根基;四是遵循商业文化,打造制胜法宝。
文化自觉;服饰文化;红帮;兴盛
文化自觉的概念是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的[1],按照费先生的解释,文化自觉就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从而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并获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文化选择的能力和地位。此外,应具有世界眼光,能够理解别的民族的文化,增强与不同文化之间接触、对话、相处的能力。
考察红帮百年发展史(从19世纪中后期孕育,到20世纪80年代助推宁波服装腾飞),我们发现,红帮人由一群“拎包裁缝”,发展成为中国服装文化史上有特殊贡献的行业群体,其产生、发展、壮大的过程,正是红帮人不断增强文化自觉、不断成长的过程,是红帮人对先进服饰文化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的过程。简言之,文化自觉也是红帮兴盛之道。
红帮人不断增强的文化自觉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善于学习吸收,锻造发展引擎
个人范畴的文化自觉,更多体现在对自身文化品位、文化价值追求的实践之中,红帮人注重学习,提高自身素养,提高发展内力与动力。
1.1 学习吸收先进服饰文化,推进服装改革
“文化自觉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观点,一种自觉接受、主动追求和自觉践行的理性态度和文化意识,而且是一种批判、扬弃、超越和创新的实践过程,一种文化价值选择和建构过程中的文化活动和价值取向。”[2]
清末民初,在“西服东渐”的风气中,红帮人率先学习西服制作技术。有的东渡日本学艺,江良通、王才运、顾天云等先辈便是;以顾天云为代表的先辈明确认识到传统的“峨冠博带,巨袖长袍,已不适于现代之潮流,日趋于淘汰之列”,而“西服既便于操作,又足观瞻”。也有的在修补洋装的过程中悉心揣摩,学习西服缝制技术。上海《黄浦区服装志》记述:“当时一些外侨和洋行大多数居住和开设在黄浦江一带,外国邮轮往来甚多,洋人也就逐渐多了起来,一些中式裁缝到船上为洋人修补服装,在修补过程中又借助国外流入的服式样本,逐渐学会洋服的缝制技术。”
在事业繁荣期,红帮人也没有懈怠。为适应国际西服款式的变化,荣昌祥的创办人王才运博采众长,不惜花费外汇长期从英国订购西服样本,从日本、朝鲜、海参崴等地重金聘请出类拔萃的华工裁缝,使“荣昌祥”的事业蒸蒸日上。
同时,红帮人结合国人的形体特征对西服工艺进行改良,融入本土化特征,使之中国化,比如针对中国人肩稍薄的特点,肩部翘势处理成相对较小等。并且,结合中西服饰文化,创制了中国民族服装——中山装。
1.2 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红帮发展早期,西服店的顾客多数都是外国人或与外国人频繁接触的人物,红帮人知道要成为一名出色的西服裁缝,必须得学会外语。红帮一代宗师顾天云曾说:“吾业与外人之接触甚多,……故外国语之学习,为吾业必需之技能,与缝纫而并重焉。”[3]顾天云白天在店里练习西服工艺,晚上挤时间去夜校学英文,不仅很快掌握了英文,还学会了日语。在与外国顾客的交流中,顾天云的外语水平蒸蒸日上,这也为他日后考察日本、欧洲奠定了很好的语言基础。为强调西服业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后学方便,他还在服装专著《西服裁剪指南》结尾部分,特地安排了《西服商初级英语会话》。
红帮前辈不仅自己加紧学习,而且还认识到要发展事业,必须注重培养孩子以及员工文化水平的提高。譬如江良通的儿子江辅臣,他高中毕业,被父亲送到一所法国教会学校——圣芳济学院读书。这样的求学经历,为江辅臣及其事业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江辅臣接任“和昌号”后,在业界有很高的公认度。1937年,他被公推为“上海市西服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此后连任3届。
再如红帮名店“荣昌祥”,其店员大都来自奉化县王溆浦村,这些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王才运作为一店之主,十分重视员工文化水平的提高。他深刻地认识到,员工的文化修养和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荣昌祥”的兴旺,关系到本行业的兴盛,因此每天在店堂打烊后,王才运就会组织学徒学习国文、英语、珠算、会计等课程。1919年冬,王才运还倡议开设夜校,专为南京路商联会会员商店的职员识字启蒙。
1.3 刻苦研习基本功,提高技术素养
以技艺求生存,是红帮成功的秘诀之一。而精湛的技艺是红帮人在辛勤与汗水中锤炼出来的。
红帮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练就了诸如“热水里捞针、牛皮上拔针”等绝技[4],他们用精湛的刀功、手功、车功、烫功,制作了一件件精美的作品。笔者曾于2011年采访一位在澳门的红帮再传弟子,他对红帮精湛技艺有一个生动的评价——“红帮老师傅做出来的衣服是活的”。
2 注重服装科研,积蓄发展后劲
服装行业的兴盛,必然促使服装文化的兴盛。红帮人十分注重积累实践经验,并适时地将这些经验转化为理论。从20世纪30年代初,红帮一代宗师顾天云先生写出了《西服裁剪指南》之后,红帮人对服装科技和服装文化的研究,便形成优良传统,参与人数多、时间久、成果多,可谓人才辈出,硕果累累,是其他行业无法企及的。
红帮人的服装科研活动与成果从表1可见一斑。
在不同时期,红帮人的科研活动均出现了一些代表性人物与标志性成果,择要例举如下。
2.1 顾天云与《西服裁剪指南》
顾天云是中国服装研究的开创者,1933年写成的《西服裁剪指南》是顾天云多年西服缝制生涯和在日本、欧洲考察体会的总结,正如他在序中所说“书中记述,全本予平生之经验”。该著作共分11章。前8章分门别类地介绍各式西服的裁剪工艺。第9章为《修正法》,在第10章《欧美服装法》中,对西服在夜间宴会、观剧、舞会、结婚、晚餐、访问等场合中的穿着,作了详细的介绍。最后一章是《西服商初级英语会话》,此章分“单语类、饭店用语、船上用语、女成衣部、男成衣部和访问用语”等6方面进行讲解,帮助读者掌握常用的英语会话。
《西服裁剪指南》是中国第一部西服专著,它将“红帮”技艺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成为我国西服业发展史中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当时即被人们誉为“革新之准”。《西服裁剪指南》不但为红帮这个裁缝群体获得了科学文化理论的支撑,而且从此以后红帮形成了科学研究的优良传统。
表1 红帮科研活动与成果简表
2.2 戴永甫与《服装裁剪新法——D式裁剪》
戴永甫最重要的成就是D式裁剪法的研究与推广,这项具有开创性的重大研究成果为他带来很大荣誉,也奠定了他在我国服装裁剪技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戴永甫从做裁缝起,就开始钻研服装科技。上世纪50年代初,他研制成“衣料技算盘”,同时,又编写出版了《怎样学习裁剪》一书,其后,他开始主攻“D式裁剪法”,1974年写成《D式裁剪》一书。
1982年《服装裁剪新法——D式裁剪》一书问世。此书“提供了国际上从未有过的服装结构的准确函数关系”,成为当代“唯一有理论依据的科学裁剪方法”,[5]开创了服装裁剪技术领域袖系理论先河。8个月内即重印了4次,印数达30万册,1987年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1991年获得“全国最佳服装图书奖”,发行量已达100余万册。
2.3 包昌法与多种服装科普著作
“服装文化探索迷”包昌法重视服装科研50年如一日,硕果累累。从1947年当学徒开始迷上了服装这一行,工作之余,他如饥似渴地自学有关服装知识。1952年他编写出一本《缝纫机学习讲话》。从此至上世纪80年代,他撰写出版了《服装省料法》、《巧用边角衣料》、《时装缝纫要领》、《服装知识漫谈》、《穿着艺术》以及童装、新婚礼服等近20种服装方面的图书,这些图书都是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群众生活,因之成为群众欢迎的畅销书。
除了以上这些科普类的著作,包昌法的服装研究还有向纵深发展的成果,如《服装学导论》、《服装学概论》等著作。迄至2005年,包昌法已出版了近40部服装著作,发表了200余篇论文,他的服装研究成果已超过400万字。
3 重视服装教育,确保发展根基
红帮人心怀服装事业发展的大局,认识到人才是事业成功的根本,而教育是孕育人才的保证,因此,非常重视服装职业教育,重视服装人才的培养。
3.1 开设裁剪训练班
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至迟在1936年,红帮人已开设了裁剪训练班。培罗蒙创始人之一戴祖贻先生亦曾回忆:1936年他曾在上海西服业同业公会开办的裁剪训练班(裁剪学院前身)学习,那时训练班设在南京路泰康饼干公司楼上,他是第二期学员。
3.2 创办上海裁剪学院
上海裁剪学院是依靠社会力量办学。院址设在四川路青年会少年堂。学生数量:1940年,就读学生30人,实际毕业20人;1941年,就读和毕业学生43人;1942年2月至9月,裁剪班学生23人,日语班学生18人;1943年至1944年从五六十人增至80余人。[6]
宁波服装博物馆曾在上海搜集到了一支刻有“上海裁剪学院”的直尺,第7期优秀毕业生陈荣华的毕业证书和奖励给他的一枚银戒、奖状,以及部分毕业生的照片。
3.3 创办西服工艺学校
红帮裁缝以服装事业的发展为己任,不满足现状,勇于探索,1947年创办的西服工艺学校,为又一重大创举。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这所学校不仅是上海第一所西服职业学校,也是我国创办的第一所服装职业技校,在我国服装职业教育史上,它有导夫先路的作用。
该校由王宏卿会同顾天云等34位红帮名店经理共同发起。据统计,共有250多家店号捐款,筹募法币45.74亿元,金圆券1550多元。学校于1947年筹建,1948年秋开学。学生由同业公会内会员企业保送,免费学习,学费由保送会员单位支付。学校“以提倡职业教育、培养西服工艺为主旨”,“以达成在国内技师中为优秀人才,推其艺术,以向国外争市场,发扬吾国艺术之光……”
西服业工艺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为中国服装业的变革和发展培养了开拓者,其后,全国大部分大、中城市的现代服装企业的开创者、高级技术人才,都是该校的学生或再传弟子。
4 遵循商业文化规范,打造制胜法宝
在百年商业实践中,红帮人不但取得了服装设计制作实践和理论的多项实绩,而且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商业文化,如爱国守法,诚实守信、顺时而为、外向发展等商业道德观念和商业策略思想,以下3方面尤其成为红帮人制胜法宝。
4.1 坚守诚信文化
诚信重诺始终是“红帮人”的从业价值观,具体体现在“加工足料,工序到位,精工细作,永不走样”等方面。红帮人越是在生意兴隆之时,越是重质量、精益求精,宁可拒绝十次,绝不失言一次,宁可赔本道歉,绝不让一件次等商品出门。一代宗师顾天云先生就在他的西服专著中指出,“诚为服务必需之元素,欺诈只利于一时”,告诫红帮传人要树立诚实经商的理念。
4.2 打造品牌文化
为了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取胜,红帮人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之本,凭借一流的技术力量、高质量的原辅料和上乘的服务,赢得了名声,产生了品牌效应。上世纪30年代,上海西服业界就有“四大名旦”和“四小名旦”的称号。其中红帮名店“培罗蒙”更是佼佼者,上海滩曾盛传“西装要穿培罗蒙、大衣要买王兴赐”之说。
红帮名店名人的涌现,带动了红帮服装事业整体的发展,随之形成品牌集群效应。譬如王才运鼓励员工独立创业,的店中员工大多为他家乡江口王溆浦村王氏兄弟子侄,王才运鼓励他们独立创业,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从“荣昌祥”走出去的红帮传人收到“荣昌祥”品牌影响,纷纷开起了西服店,著名的有“王兴昌”、“王荣康”、“王顺泰”、“裕昌祥”、“顺泰祥”、“天昌祥”、“天兴昌”等,几乎垄断了南京路上蓬勃发展的西服业。
据当时出版的一本《甬光》初集记载,上世纪30年代,红帮在上海开设的洋服店多达90家。另据资料统计,1937年在今黄浦区的区域里,就有奉帮西服店35家。这些企业大部分成为上海的名牌商店,对南京路上的繁荣,对中国西服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3 重视商号效应
红帮名店的商号命名一方面反映了祈福迎祥、发财致富等传统文化心态,同时还折射出红帮较为先进的营销理念、价值取向与老红帮所处时代的信息。
1896年,江良通兄弟俩在北四川路(1946年更名为四川北路)8号开设西服店,取名“和昌号”,为上海早期西服店之一。“和”有“祥和、和乐”之意,“昌”有“兴盛、繁荣”之意,先“和”后“昌”,反映出江良通创业理念中“以和为本、和气生财”的意识,有了“和”才能使业“昌”。许达昌创办的“培罗蒙”,店名蕴含西洋色彩,吻合风气渐开改弦易辙的时势,这是需要眼光的。
[1]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M]//乔健.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冉.文化自觉的概念界说与本质特征[J].文史哲,2012(1):134.
[3]宁波政协文史委.宁波帮与中国近现代服装业[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91.
[4][5]季学源,陈万丰.红帮服装史[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3:88,184.
[6]陈万丰.红帮服装史上的重大发现——上海裁剪学院:中国第一所服装职业学校[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责任编辑 竺小恩)
Cultural Consciousness–Way of Hong Band Prosperity
FENG Ying-zhi
TS941.2
A
1674-2346(2014)01-0058-05
10.3969/j.issn.1674-2346.2014.01.013
2013-12-12
冯盈之,女,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文化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服饰文化(浙江宁波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