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2014-03-11邓成慧
胡 丹,邓成慧,陈 波
(昭通市社会主义学校,云南 昭通 657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的论断,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概念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正式提出和确立。这是我们党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关于协商民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协商民主政治实践的理论升华和伟大创造,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民主党派是主要由知识分子组成,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参政党。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把这既顺应世界民主政治发展潮流又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民主形式建设好、发展好,需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优势和作用。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协商民主”作为理论层面的研究始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政治学家针对西方自由民主、竞争式民主、票决式民主存在重民主、轻团结,重多数人利益、轻少数人利益等弊端,兴起了“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的潮流。其理论的主要内涵是指,公民、政党或利益集团等组织通过广泛的公共讨论和协商,使各方了解彼此的立场、观点,并在追求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寻求并达成各方可以接受的方案。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始终高扬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当时的国情与环境,提出了“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主张和长期与党外人士协商合作的理念,并进行了“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这是协商民主思想的萌芽和雏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新民主的实现形式,在理论上阐述了中国为什么要协商、怎样协商、协商什么、在哪里协商、协商的目的等问题,实践中构建了协商民主的运作平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中国协商民主运作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协商民主这种新型民主形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的构想,把协商从政治领域扩展到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从国家层面的协商扩展到地方性的协商和基层群众组织,实践中形成了民主恳谈会、听证会、社区议事会、网络协商等基层协商民主形式。中共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协商民主的概念、地位、制度乃至具体运作问题等,进行了比较明确、系统的阐述。与此同时,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和基层等领域的协商机制和实践也在不断丰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的实践得到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八大顺应时代政治文明发展潮流,借鉴世界政治文明成果,对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了重要阐述和部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课题和使命。
二、民主党派是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主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我国的政党制度。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政治共识和伟大创造。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潮流的兴起,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民主党派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共同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参政党。目前,全国八个民主党派共有84万多成员,主要由文教、科技和非公经济领域的知识分子和人士组成,联系着社会各方面的人士和群众,是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党和谐,是社会和谐的轴心。没有政党关系的和谐,就难以实现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最核心的就是要解决与谁协商、协商什么、怎样协商等实质性问题。民主党派的政党性、民主党派的广泛性、民主党派的代表性、民主党派的精英性,决定了民主党派在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地位和职责。无论是党委组织的党际协商,或是在政协开展的政治协商,民主党派都是主要参与者。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把民主党派的重要主体作用利用好、发挥好。
三、切实为民主党派议政建言搭建平台
长期以来,各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积极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社会服务等职能,为国家的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做出了独特贡献。中共十八大将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一项政治制度和战略任务进行确立和部署,充分显示了我们党的民主胸襟和战略远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切实做好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组织者、支持者和推动者。
一是要深化认识。站在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抵御西方和平演变的战略高度认识民主政治建设工作;站在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认识民主政治建设;站在集中民智、汇聚力量、共圆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战略高度认识民主政治建设工作。
二是要健全制度。将统一战线、多党合作理论列为各级理论中心学习组和党校、行政学校学习、培训的重点内容,邀请专家、学者开办专题讲座,向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宣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将重视支持政协组织、统战部门、党派团体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工作具体化、明细化;强化督查落实,切实解决民主政治建设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问题;建立政治协商工作规程,重点在哪些问题列为协商、谁与谁协商、协商意见运用、办理情况反馈等方面做出规定,真正实现民主协商由政策层面向实践层面的跨越;建立民主党派直接向党委提出意见制度,使党委的工作决策符合民意,兼顾各方利益,更具科学性;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党外代表人士制度,使党政领导干部在与党外代表人士对话、交流、沟通中了解情况、听取意见,理性、有效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利;建立政府职能部门对口联系民主党派制度,让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体现到政府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建立人大法律法规听证制度,使社会各方在参与法律法规制定中增强法治意识,进而增强法律法规的公信力和约束力;加强政协工作,积极探索专题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的方法途径,切实发挥好人民政协在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关于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协调沟通机制,让协商真正进入党委人大的决策立法程序,让政协、党派的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协商的意见、成果真正见诸于党委、政府的工作之中。
三是要带头实践。克服高高在上,以执政党自居、以领导者自居;礼贤下士,“请君上船”,与党外代表人士共商发展之策;尊重知识,登门走访,主动约谈,虚心听取党外代表人士的意见建议;定期向党外人士通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让党外人士知情出力;防止协商会、座谈会中共领导“一言堂”,让党外人士在平等、互动的协商座谈中敞开心扉,讲实话、讲心里话;认真吸纳党外人士的意见建议,推行协商成果运用反馈制度,力戒协商座谈流于形式,将民主党派作陪衬、当摆设。
四、积极在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体现党派价值
中共十八大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既为民主党派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提供了广阔舞台,同时也为新形势下民主党派提升素质、增强能力、发挥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民主党派一是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充分认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由中共和民主党派共同开创,也需要执政党和参政党共同推进;充分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执政党是领导者、参政党是参与者,执政党是组织者、参政党是“演唱者”;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需要执政党的胸怀和能力,也需要参政党的智慧和激情。
二是要加强自身建设,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坚定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从保持民主党派界别特色的高度,正确看待党派趋同化问题;坚持政治素质、学历学识、社会代表性标准,严格成员发展入口关;在党派成员中开展申请加入民主党派图什么,加入民主党派干什么,当民主党派成员今后留什么的大讨论,激发党派成员参政为民的内生动力;狠抓以领导班子建设为核心的组织建设,使民主党派始终成为与党同心同行,继承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创新开拓的先进组织。
三是要提升参政能力。建立落实学习、培训、调研各项制度,切实把党派成员组织起来,活跃起来,使党派组织真正成为党派成员的联谊之家、活动之家、建言之家;加强协调联系,争取党派成员所在单位重视支持,努力为党派成员学习、活动、调研创造条件;推荐党派成员到政府有关部门担任“特约人员”,使党派成员在参与工作视察、行风评议中了解情况,实施民主监督,进行理性思考;设立民主党派议政建言小组,为热心党派事业、社会阅历深厚、工作富有激情的骨干成员调研资政搭平台、给舞台;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针对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问题,拟定课题,落实任务,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建立议政建言资料库;推行党派调研建言激励机制,鼓励支持党派成员调研出精品,议政建良言;组织党派成员积极参加党委的协商会、座谈会和政协的专题协商、界别协商,以务实管用、具有真知灼见的建言服务发展、塑造形象、体现价值。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www.gmw.cn/sixiang/2012-11/18/content_5725672.htm.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凤凰网.http://finance.ifeng.com/a/20131115/11093995_0.shtml
[3]刘佳义.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EB/OL].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http://www.npopss-cn.gov.cn/n/2013/1126/c219468-23657539.html
[4]郭钰霞.浅析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政党制度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
[5]刘仁勇,于小英.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6).
[6]刘毅.协商文化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6).
[7]徐锋.刍议政党协商与中国式协商民主[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
[8]王东勤.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实现政党制度与人民民主的良性互动[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