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困境、原因及对策

2014-03-11王新强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内驱力民主党派人士

王新强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海淀 100875)

2012年春季,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4号),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2013年秋季,严隽琪与令计划两位领导同志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开学典礼讲话中强调了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共识、不断提高自身参政议政能力与综合履职能力的重要性。[1]结合中央四号文件指示精神与中央统战部领导的工作部署,运用从宏观到微观的结构化思维重新审视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一件既很必要又很紧迫的事情。

一、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总体上能够坚持并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能够继承发扬老一辈党外代表人士的优良传统与崇高风范,坚持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尽管如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社会结构的转型升级,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还是遇到了一些瓶颈因素,这主要表现在部分党外代表人士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民主党派地位与作用的模糊认识以及自身存在的功利性倾向等方面。

宏观上说,部分党外代表人士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存在着模糊认识。他们在所谓“普世”价值的影响下产生了“多党轮流执政”思想,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大认可”。个别党外代表人士甚至还存在着“现在发展民主党派成员,都需要单位中共党组织领导同意,是不是中国共产党在刻意限制民主党派的发展,从而让民主党派永远处于劣势?”的错误想法。这样,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模糊认识就成为了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宏观困境。

中观上说,部分党外代表人士对民主党派的地位与作用存在着模糊认识。他们认为“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更多地体现在民生之类的小事上,没有真正进入到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等层面”,因此“对共产党员先进性、民主党派进步性存在质疑”,并“不愿受任何政党约束”,最终步入了“走专业发展路子,远离政治”边缘行列。这样,对民主党派地位与作用的模糊认识就成为了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中观困境。

微观上说,部分党外代表人士过分关注个人价值与实际利益,给自身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活动打上了明显的功利性烙印。比如,个别党外代表人士会因为政治安排暂时不到位或没能够及时获得实职安排而产生浮躁厌倦情绪,有的党外代表人士会因为物质报酬不理想而带来消极怠工情绪,并因此不愿意将自身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事业中去。这样,对个人价值与实际利益的过分关注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微观困境。

二、形成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困境的原因分析

1.部分单位中共党组织的有限关注造成了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困境

理论上说,党外代表人士的发现、物色、培养、使用、管理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代表人士所在单位中共党组织的理解和支持。单位中共党组织是否充分关注党外代表人士,直接关乎到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成败。但在实践中,部分单位中共党组织往往由于这样或那样原因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理解得不深、关注得不够,因而造成了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困境。比如,部分单位中共党组织不能熟练掌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正确方法,不能在灵活运用相关政策理论基础上与党外代表人士合作共事,不能正确理解党外代表人士政治参与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些违背政党政治建设规律的行为最终给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带来了障碍。要搞好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单位中共党组织需要给予党外代表人士更多的理解与支持,需要给予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更多的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说,部分单位中共党组织的有限关注是造成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困境的主要原因。

2.少数党外代表人士的离心倾向造成了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困境

当前,少数党外代表人士的离心倾向造成了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困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少数党外代表人士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与实践持有立体性评价倾向,这种倾向导致了少数党外代表人士既认同中国特色政党理论又排斥个别单位中共党组织政党实践的矛盾心理。部分党外代表人士的立体性评价倾向,一方面折射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理论与实践之间还存在着差距,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部分党外代表人士与单位中共党组织之间还存在着内在紧张,其最终结果便是导致了党外代表人士不能平心静气与单位中共党组织进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与民主监督,同时也给党外代表人士的同心思想建设带来了阻力。二是少数党外代表人士在政治参与方面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了消极倾向。虽然单位中共党组织对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参与较为支持,但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参与热情却不是很高,效果也不甚明显。这种情况提出了不断创新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模式,以此吸引党外代表人士的积极政治参与,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矫正党外代表人士消极政治参与思维的新要求。三是少数党外代表人士对未来社会地位还存在着困惑性思维。党外代表人士对自身社会地位认知的困惑,反映了他们在政治生活领域中渴求更加明确的身份定位。党外代表人士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性质的身份定位,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共党委统战部下属职能部门的身份定位,也经历了改革开放时期亲密友党性质的身份定位。未来身份定位会是什么样子,少数党外代表人士充满了困惑。这样看来,少数党外代表人士的离心倾向是造成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困境的重要原因。

3.现有工作机制内驱力不足造成了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困境

经过长期锻造与打磨,我国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现有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内驱力不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外代表人士发现机制内驱力不足。党外代表人士发现机制的主要载体是各种形式的联谊交友活动。新时期以来,为了适应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需要,各级中共党委统战部结合区域实际形成了双月座谈会、谈心会等特色联谊交友活动。但由于党外人士数量庞大,现有活动规模、次数和涉及领域有限,依旧不能满足全面发现党外代表人士的现实需要。另外,与相关单位沟通联络也是党外代表人士发现机制的重要环节,但由于从事此项工作的统战干部与部分单位领导缺乏足够的交流平台,因而难以做到与各相关单位定期联系交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党外代表人士发现机制内驱力不足的问题。二是党外代表人士培养机制内驱力不足。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周期长、见效慢,需要中共党委统战部、组织部、党派组织、各单位中共党组织以及党外代表人士的多方配合,需要相对系统、完善的机制保障,还需要党外代表人士具备强烈进取愿望、付出不懈努力,这对现实工作中的宣传引导、机制建设和沟通协调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现实党外代表人士培养机制显然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因而导致了党外代表人士培养机制内驱力不足的局面。三是党外代表人士使用机制内驱力不足。新时期以来,各级中共党委统战部与组织部越来越重视党外代表人士的使用问题,但相对于丰富的党外代表人士资源来说,可安排的职位有限、出口较窄,安排渠道还是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制约。另外,基于某些党外代表人士层次较高的特点,一些高层人士难以在区域层面上做出职务安排,这在客观上形成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人才倒挂现象。四是党外代表人士管理机制内驱力不足。经过长期探索,各级中共党委统战部与组织部已经在党外代表人士管理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工作方法,并总结了一些较为实用的科学策略,但要充分激活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的工作活力,客观上还面临着这样或那样、人为或非人为的管理机制内驱力不足的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现有工作机制内驱力不足也是造成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困境的重要原因。

三、新时期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积极争取单位中共党组织的理解与支持,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要有效解决部分单位中共党组织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有限关注所带来的现实困境,就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加大单位中共党组织领导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宣传力度。通过召开党外代表人士所在单位的中共党组织领导工作会议,针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讲解政策、介绍和交流工作方法,以此统一各单位中共党组织领导的思想认识,切实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摆上单位中共党组织领导的议事日程,以此突破部分单位中共党组织因有限关注所造成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困境。 二是为单位中共党组织与党外代表人士的沟通联系创造有利条件。各级中共党委统战部要对党外代表人士较为集中的卫生、教育、企业等系统进行定期走访,积极宣传相关党外干部人事政策;与党外代表人士所在单位中共党组织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联络,充分了解党外代表人士的任职情况与合作共事情况。通过沟通与交流,使各单位中共党组织与党外代表人士能够优势互补、齐肩并进。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单位中共党组织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关注度,能够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营造良好坏境。

提高单位中共党组织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关注度,能够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具体来说,一是能够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提高单位中共党组织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关注度,能够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带来大量的物质支持,比如可以提供培训与活动场地、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提供必要的宣传媒介……二是能够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下开展工作,单位中共党组织在多大程度上关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直接影响着党外代表人士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政治认知、政治心理、政治情感以及政治价值取向。部分党外代表人士之所以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存在着立体性评价思维、消极政治参与思维、身份定位困惑性思维,其主要根源在于部分单位的党外代表人士长期处于被漠视的精神环境中造成的。要引导党外代表人士形成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与实践的一元性评价、引导党外代表人士积极政治参与、明确自身未来身份定位等理性思维,需要单位中共党组织在充分关注党外代表人士的基础上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深入开展同心思想建设,以积极姿态夯实六支队伍情感基础

2012年下发的中央四号文件将党外代表人士总结为民主党派、无党派、少数民族、宗教界、非公经济以及港澳台代表人士六支队伍,这就为各级中共党委统战部、单位中共党组织深入开展同心思想建设,以积极姿态夯实党外代表人士情感基础提供了目标与方向。

深入开展同心思想建设,需要夯实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情感基础。目前,各民主党派即将迎来换届工作。届时由于年龄与任期原因,一些民主党派主委、副主委以及代表人士将离开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为此,各级中共党组织需要及时加强与各民主党派新老代表人士的情感联络,努力营造既使民主党派新代表看到希望,又不让民主党派老代表感到失望的和谐局面。从这个角度出发,各级中共党组织应该积极支持民主党派搞好政治交接,引导民主党派新老成员牢固树立多党合作理念,为民主党派换届选举工作创造宽松和谐的政治环境。同时,各民主党派也需要在不断深化对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规律的了解和认识基础上加强自身理论建设,在不断增强政党意识基础上加强自身实践能力建设。在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过程中,各级中共党组织能否夯实与民主党派的情感基础,将会直接影响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效果。

深入开展同心思想建设,需要夯实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情感基础。无党派代表人士是指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对社会有积极贡献且有一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群体。要夯实无党派代表人士情感基础,当前最主要的是确立起切合实际的无党派代表人士的组织名称与组织网络,从而增强其亲切感和归属感。就组织名称来说,以无党派代表人士为主体的社团组织可以称为“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无党派人士联谊会”……就组织网络来说,着眼于无党派代表人士的特长与优势,构建一个健全完备的组织网络,从根本上解决无党派代表人士物色、选拔、培养、使用、管理缺乏组织渠道难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工作格局,是当前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需要大力进行情感维护,只有这样,单位中共党组织与无党派代表人士的同心思想建设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深入开展同心思想建设,需要夯实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情感基础。结合我国新时期基本国情搞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同心思想建设工作,需要重点抓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物色、选拔、培养、使用、管理等相关工作环节,并以此辐射带动少数民族群众搞好维稳工作。具体来说,一是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工作,不断加大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力度,注重发挥少数民族代表人士“领头雁”作用,切实推进少数民族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二是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工作,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综合素质。依托各级党校、社会主义学院等教育载体,结合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特点,针对不同对象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班,以此抓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工作;三是要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下派外挂、横向交流、轮岗等形式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实践锻炼,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工作;四是要加强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储备库建设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数量比较充足、结构比较合理、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以此为少数民族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深入开展同心思想建设,以积极姿态夯实少数民族党外代表人士情感基础,是当前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

深入开展同心思想建设,需要努力夯实宗教界代表人士的情感基础。宗教界代表人士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要搞好宗教界代表人士建设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立足宗教自身特点确立可操作性较强的宗教界代表人士建设工作机制。这个工作机制应该包含人才遴选、指导思想、最终目的、如何实施等详细内容;二是要实现短期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短期培训,既可以是专门培训,也可以是以会代训,还可以是参观考察或者定期约谈。长期培养,指的是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需要跟踪调查、考察,并根据跟踪结果来及时调整培养方法与后备人选;三是对宗教界代表人士既要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对其进行经营管理、宗教学识等专题教育,以此增强宗教界代表人士自主经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自觉抵制西方宗教敌对势力以及国内邪教组织的能力。

深入开展同心思想建设,需要夯实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情感基础。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中共党委统战部协调党政职能部门,为非公有制企业倾情打造服务平台。具体来说,一是要打造融资服务平台。这需要中共党委统战部在协调党政相关职能部门基础上增设区域内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分支机构,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融资服务;通过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快企业上市步伐、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通过发行集合债券等形式,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融资服务。二是要打造政务服务平台。这要求中共党委统战部大力协调党政职能机关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提高对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三是要打造人才服务平台,鼓励引导高层次人才到非公企业工作,对非公经济中的党外代表人士在技术职称评定等方面努力做到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一视同仁。四是要打造维权服务平台。这要求建立非公企业维权中心,依法维护非公经济人士和非公企业合法权益。要深入开展同心思想建设,夯实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情感基础,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是一个有效选择。

深入开展同心思想建设,需要夯实港澳台代表人士情感基础。目前,港澳台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工作重点与难点是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统战工作新思路,这不仅是新时期港澳台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新时期港澳台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必须拓展的新领域。在港澳台代表人士中,有些人已在海外生活过十几年。因此,其价值取向、价值观念受西方影响很大,回到大陆后在遇到问题时总爱用对比的眼光看问题,凡事习惯与西方国家作比较,尤其是在涉及个人的报酬、住房、配偶安排、子女入学等问题时,情况更为严重。如果中共党委统战部的协调工作不尽人意,将会使港澳台代表人士产生失落感,并会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产生消极影响。所以,中共党委统战部需要立足现实,想方设法为他们多做实事,多解决点实际问题,同时还要围绕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理论政策对港澳台代表人士进行宣传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夯实港澳台代表人士的情感基础,不仅会带来良好的国内舆论坏境,从某种程度上说也会带来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3.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切实提高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内驱力

经过长时期的制度建设与体制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社会各领域、各组织的全面覆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已经达到了缜密完善的地步。当前,要提高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内驱力,需要尽快完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领导责任、协调配合与联情联谊三大工作机制。

完善领导责任机制,以此提高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内驱力。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认为,“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重点在于做好发现、培养、使用和管理工作”,[2]这很好地说明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关键在党委。党委主要领导是否重视党外代表人士的发现、培养、使用和管理工作直接关乎到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成败。但是,党委重视不能只体现在中共党委、统战部几个主要领导人身上,而要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这样才能保证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科学化、规范化、机制化。因此,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需要建立起符合实际的工作目标责任制,把选拔、培养、使用、管理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列入中共党委、统战部主要领导的任期目标,并转化成各有关单位的具体工作内容,明确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完善协调配合机制,以此提高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内驱力。一是建立与中共党委的沟通协调机制。在党外代表人士的物色、选拔、培训、使用、管理工作中,中共党委统战部应与中共党委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做到互相配合,共同培养。二是建立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特别是与文、教、卫、医等党外代表人士较多的重点部门建立党外代表人士联谊点;与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建立党外代表人士特聘机制,并使之有效发挥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作用。三是建立统战系统内部沟通协调机制。这要求中共党委统战部加强对非公经济、侨联、台联、知联会、海联会、宗教界、少数民族等统战社团的指导,同时各社团之间还要实行定期例会制度,统一研究部署统战工作重特大问题,以充分发挥统战系统内部工作合力。四是加强与上、下级党委组织部、统战部的纵向沟通以及单位中共党组织的沟通,形成上下左右中全方位互动的党外代表人士建设格局,从而很好地激发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整体效能。要提升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内驱力,不断完善协调配合机制是一个可行性选择。

完善联情联谊机制,以此提高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内驱力。一是需要不断完善各级领导与党外代表人士交友联谊机制。适时地运用双月座谈会、通报会、谈心会、约谈等联情联谊形式,与党外代表人士保持联系沟通,创造提供多种平台和机会,让党外代表人士既了解相关信息、方针政策,又能陈述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是提高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内驱力的有效手段。二是需要不断完善统战部门对重点党外代表人士的定期走访机制。统战部门要经常到党外代表人士所在单位走访,了解党外代表人士各方面的工作表现,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尤其要通过重大节假日慰问、联谊活动、伤病探望等形式,对党外代表人士给予应有的关心照顾,用实际行动体现出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关怀,以此提高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内驱力。三是需要不断完善对党外代表人士的服务机制。中共党委统战部要着力打造“党外代表人士之家”,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热情关心,尊重、维护和照顾他们的具体利益,积极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条件。这样看来,完善联情联谊机制,是提高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内驱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事关坚持和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机制的特点和优势,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事关推动新形势下统一战线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此,我们需要科学分析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现状,正确对待查找出的问题,并积极落实相关对策,以此推动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不断迈向前进。

参考文献:

[1]严隽琪、令计划.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2013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J].中央统战部官网 ,2013-9-2.

[2]杜青林.扎实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J].求是,2010,(15).

猜你喜欢

内驱力民主党派人士
唤醒内驱力,让孩子拥有“自推”的力量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智慧谷”搭建海外人士创新创业“新”桥梁
WHEELS IN MOTION
论新时代创新文化内驱力提升的三个维度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多献务实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