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动起来

2014-03-11万书珍

文理导航 2014年2期
关键词:设疑探究式讨论

万书珍

【摘 要】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注重学习认知的过程,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问题为载体,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话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类似于科学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探究式;引导;设疑;讨论;创造

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我们在应用新课程理念实施教学标准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适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课堂教学课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基本思路

“引导、探究、自主式综合教学”是以学生讨论、学生实验探索、学生自学等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体现以物理实验探索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特点,从而以“因材施导,因学施导”的思想为出发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指导思想,应用“讨论——探索——创新”的实施程序。在具体操作上通过引导设疑、物理实验、搜索处理信息、讨论合作等主体地位的确立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根据学生的现状、教学内容内在的知识体系和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结构,合理的组织几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灵活启发、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既学到物理知识,又培养能力。并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基本特征是“活动”,人的知识是在人们的交流与活动中产生、学习的。最能永久令人不忘的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学根本的基础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唯一最好方法是参与课堂活动,而最好的教学方法是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去参与实验。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

1.发现问题:某事正在进行或尚未完成时,处于困惑、迷乱、怀疑的状态,由以前的知识经验,再学到问题的存在。

2.观察问题:对所观察到的事件所预料的结果予以关心,根据联想关系进行猜测性的推断解释。

3.提出猜测、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观察的材料,提出种种可能,进行分析、采用“形式逻辑”进行判断,提出假设。

4.验证假设:根据试验性的假设,进一步设计实验或实例,得出假设是否正确及它的内在涵义,从而得出结论。

5.充实应用:把得出的结论用于当前事态中去,看是否和实际情况相符合,反馈调整,充实完善结论。

二、教学程序设计

1.引导、设疑

这里包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自学两个步骤。兴趣往往是中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他们对学习的追求往往来源于兴趣,课堂上应首先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入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再进一步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做实验、物理游戏、智力竞赛等——从生活走向物理,提出一些疑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问题越具体、越接近生活,越接近教材,学生就越容易产生联想,要求解疑的积极性就越高,自学的自觉性就越高。所以是这一问题的关键。

因材施导、循序渐进;因学施导、自主发展:

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阅读、自学提纲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提纲上列有学生实验、讨论思考、疑难问题、自学提纲等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这里因材施导是关键,循序渐进是手段。引导学生定好自学提纲,设计好学习阶段,注意不要使知识的跨度太大,使学生无从入手,又不要使跨度太小,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具体做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阶段要求学生从课本上找出主要内容和疑难问题。此时的自学提纲应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宜细、跨度小,层次低是它的特点。

②引导学生自学与课外、课内预习相结合,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初步学会自己阅读和做笔记。

③课外预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引导深化,学习通过阅读,学会提出质疑、讨论、形成结论。此时的提纲可以粗一点,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2.讨论、探索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通过讨论探索得到明确的认识,从而“学会”知识——“会学”知识。

①首先对学生自己能发现和解决的问题通过看书、讨论、实验等放心的让学生看书学习,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以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这里做的工作是集疑,做到心中有数,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引导。

②对集中的难点、重要概念、分歧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看法讲出来,充分讨论,教师不轻易表态,在适当的地方,给以适当的引导。学生的确有困难的地方,就是要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时的引导将收到拨云见日的效果。

③再有的放矢的鼓励、引导学生上台讲述、质疑、交流信息,教师通过与学生引导性谈话的方式来综合归纳提高,从中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抽象的方法,决不可以简单的依靠教材,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学生在这一教学主要环节中通过的方法是。

看书→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练习→应用

在此过程中,做到动脑、动手、动笔、动目,从而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法和学法

①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其主要体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范围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和学生一起“寻找”科学真理。

②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其主要体现为:我们是教育所有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尽量给每个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引导学生克服认知过程中的困难和偏差,在管理学生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尊重每一个学生。

③根据具体内容,可采用:

1)观察分析为主的引导式自学式;

2)讲授为主的主导式主学式;

3)实验为主的探究式学习式;

4)讨论为主的合作式学习式;

5)应用为主的引导自学学习式。

这五种课堂结构的应用方法、目的和适用性如下表所示:

这几种课的教学形式,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不同年级、教材、教具的特点来确定综合应用教学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因课施导,因学施导”的具体体现;其次不论哪种教学形式,都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物理中“一般概念课”、“定律原理课”的引入都适合以学生讨论为主的引导自学式样;实验、验证课堂结构,比较适合以实验为主的探究学习方式。

实验为主的探究式学习教学程序如下: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通过现象得出结论

对实验探究的方向和可能进行推测和假设

1)提出方案画出电路图2)选出器材连接电路3)设计步骤及记录表格

学生动手完成实验记录数据

新课程理念不仅体现在使学生学会物理知识,重要的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思维空间,使学生想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率高起来。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

【摘 要】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注重学习认知的过程,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问题为载体,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话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类似于科学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探究式;引导;设疑;讨论;创造

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我们在应用新课程理念实施教学标准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适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课堂教学课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基本思路

“引导、探究、自主式综合教学”是以学生讨论、学生实验探索、学生自学等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体现以物理实验探索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特点,从而以“因材施导,因学施导”的思想为出发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指导思想,应用“讨论——探索——创新”的实施程序。在具体操作上通过引导设疑、物理实验、搜索处理信息、讨论合作等主体地位的确立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根据学生的现状、教学内容内在的知识体系和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结构,合理的组织几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灵活启发、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既学到物理知识,又培养能力。并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基本特征是“活动”,人的知识是在人们的交流与活动中产生、学习的。最能永久令人不忘的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学根本的基础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唯一最好方法是参与课堂活动,而最好的教学方法是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去参与实验。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

1.发现问题:某事正在进行或尚未完成时,处于困惑、迷乱、怀疑的状态,由以前的知识经验,再学到问题的存在。

2.观察问题:对所观察到的事件所预料的结果予以关心,根据联想关系进行猜测性的推断解释。

3.提出猜测、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观察的材料,提出种种可能,进行分析、采用“形式逻辑”进行判断,提出假设。

4.验证假设:根据试验性的假设,进一步设计实验或实例,得出假设是否正确及它的内在涵义,从而得出结论。

5.充实应用:把得出的结论用于当前事态中去,看是否和实际情况相符合,反馈调整,充实完善结论。

二、教学程序设计

1.引导、设疑

这里包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自学两个步骤。兴趣往往是中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他们对学习的追求往往来源于兴趣,课堂上应首先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入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再进一步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做实验、物理游戏、智力竞赛等——从生活走向物理,提出一些疑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问题越具体、越接近生活,越接近教材,学生就越容易产生联想,要求解疑的积极性就越高,自学的自觉性就越高。所以是这一问题的关键。

因材施导、循序渐进;因学施导、自主发展:

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阅读、自学提纲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提纲上列有学生实验、讨论思考、疑难问题、自学提纲等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这里因材施导是关键,循序渐进是手段。引导学生定好自学提纲,设计好学习阶段,注意不要使知识的跨度太大,使学生无从入手,又不要使跨度太小,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具体做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阶段要求学生从课本上找出主要内容和疑难问题。此时的自学提纲应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宜细、跨度小,层次低是它的特点。

②引导学生自学与课外、课内预习相结合,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初步学会自己阅读和做笔记。

③课外预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引导深化,学习通过阅读,学会提出质疑、讨论、形成结论。此时的提纲可以粗一点,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2.讨论、探索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通过讨论探索得到明确的认识,从而“学会”知识——“会学”知识。

①首先对学生自己能发现和解决的问题通过看书、讨论、实验等放心的让学生看书学习,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以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这里做的工作是集疑,做到心中有数,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引导。

②对集中的难点、重要概念、分歧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看法讲出来,充分讨论,教师不轻易表态,在适当的地方,给以适当的引导。学生的确有困难的地方,就是要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时的引导将收到拨云见日的效果。

③再有的放矢的鼓励、引导学生上台讲述、质疑、交流信息,教师通过与学生引导性谈话的方式来综合归纳提高,从中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抽象的方法,决不可以简单的依靠教材,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学生在这一教学主要环节中通过的方法是。

看书→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练习→应用

在此过程中,做到动脑、动手、动笔、动目,从而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法和学法

①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其主要体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范围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和学生一起“寻找”科学真理。

②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其主要体现为:我们是教育所有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尽量给每个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引导学生克服认知过程中的困难和偏差,在管理学生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尊重每一个学生。

③根据具体内容,可采用:

1)观察分析为主的引导式自学式;

2)讲授为主的主导式主学式;

3)实验为主的探究式学习式;

4)讨论为主的合作式学习式;

5)应用为主的引导自学学习式。

这五种课堂结构的应用方法、目的和适用性如下表所示:

这几种课的教学形式,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不同年级、教材、教具的特点来确定综合应用教学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因课施导,因学施导”的具体体现;其次不论哪种教学形式,都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物理中“一般概念课”、“定律原理课”的引入都适合以学生讨论为主的引导自学式样;实验、验证课堂结构,比较适合以实验为主的探究学习方式。

实验为主的探究式学习教学程序如下: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通过现象得出结论

对实验探究的方向和可能进行推测和假设

1)提出方案画出电路图2)选出器材连接电路3)设计步骤及记录表格

学生动手完成实验记录数据

新课程理念不仅体现在使学生学会物理知识,重要的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思维空间,使学生想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率高起来。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

【摘 要】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注重学习认知的过程,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问题为载体,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话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类似于科学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探究式;引导;设疑;讨论;创造

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我们在应用新课程理念实施教学标准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适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课堂教学课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基本思路

“引导、探究、自主式综合教学”是以学生讨论、学生实验探索、学生自学等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体现以物理实验探索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特点,从而以“因材施导,因学施导”的思想为出发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指导思想,应用“讨论——探索——创新”的实施程序。在具体操作上通过引导设疑、物理实验、搜索处理信息、讨论合作等主体地位的确立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根据学生的现状、教学内容内在的知识体系和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结构,合理的组织几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灵活启发、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既学到物理知识,又培养能力。并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基本特征是“活动”,人的知识是在人们的交流与活动中产生、学习的。最能永久令人不忘的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学根本的基础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唯一最好方法是参与课堂活动,而最好的教学方法是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去参与实验。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

1.发现问题:某事正在进行或尚未完成时,处于困惑、迷乱、怀疑的状态,由以前的知识经验,再学到问题的存在。

2.观察问题:对所观察到的事件所预料的结果予以关心,根据联想关系进行猜测性的推断解释。

3.提出猜测、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观察的材料,提出种种可能,进行分析、采用“形式逻辑”进行判断,提出假设。

4.验证假设:根据试验性的假设,进一步设计实验或实例,得出假设是否正确及它的内在涵义,从而得出结论。

5.充实应用:把得出的结论用于当前事态中去,看是否和实际情况相符合,反馈调整,充实完善结论。

二、教学程序设计

1.引导、设疑

这里包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自学两个步骤。兴趣往往是中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他们对学习的追求往往来源于兴趣,课堂上应首先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入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再进一步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做实验、物理游戏、智力竞赛等——从生活走向物理,提出一些疑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问题越具体、越接近生活,越接近教材,学生就越容易产生联想,要求解疑的积极性就越高,自学的自觉性就越高。所以是这一问题的关键。

因材施导、循序渐进;因学施导、自主发展:

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阅读、自学提纲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提纲上列有学生实验、讨论思考、疑难问题、自学提纲等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这里因材施导是关键,循序渐进是手段。引导学生定好自学提纲,设计好学习阶段,注意不要使知识的跨度太大,使学生无从入手,又不要使跨度太小,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具体做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阶段要求学生从课本上找出主要内容和疑难问题。此时的自学提纲应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宜细、跨度小,层次低是它的特点。

②引导学生自学与课外、课内预习相结合,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初步学会自己阅读和做笔记。

③课外预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引导深化,学习通过阅读,学会提出质疑、讨论、形成结论。此时的提纲可以粗一点,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2.讨论、探索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通过讨论探索得到明确的认识,从而“学会”知识——“会学”知识。

①首先对学生自己能发现和解决的问题通过看书、讨论、实验等放心的让学生看书学习,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以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这里做的工作是集疑,做到心中有数,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引导。

②对集中的难点、重要概念、分歧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看法讲出来,充分讨论,教师不轻易表态,在适当的地方,给以适当的引导。学生的确有困难的地方,就是要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时的引导将收到拨云见日的效果。

③再有的放矢的鼓励、引导学生上台讲述、质疑、交流信息,教师通过与学生引导性谈话的方式来综合归纳提高,从中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抽象的方法,决不可以简单的依靠教材,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学生在这一教学主要环节中通过的方法是。

看书→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练习→应用

在此过程中,做到动脑、动手、动笔、动目,从而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法和学法

①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其主要体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范围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和学生一起“寻找”科学真理。

②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其主要体现为:我们是教育所有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尽量给每个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引导学生克服认知过程中的困难和偏差,在管理学生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尊重每一个学生。

③根据具体内容,可采用:

1)观察分析为主的引导式自学式;

2)讲授为主的主导式主学式;

3)实验为主的探究式学习式;

4)讨论为主的合作式学习式;

5)应用为主的引导自学学习式。

这五种课堂结构的应用方法、目的和适用性如下表所示:

这几种课的教学形式,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不同年级、教材、教具的特点来确定综合应用教学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因课施导,因学施导”的具体体现;其次不论哪种教学形式,都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物理中“一般概念课”、“定律原理课”的引入都适合以学生讨论为主的引导自学式样;实验、验证课堂结构,比较适合以实验为主的探究学习方式。

实验为主的探究式学习教学程序如下: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通过现象得出结论

对实验探究的方向和可能进行推测和假设

1)提出方案画出电路图2)选出器材连接电路3)设计步骤及记录表格

学生动手完成实验记录数据

新课程理念不仅体现在使学生学会物理知识,重要的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思维空间,使学生想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率高起来。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设疑探究式讨论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探
于“平常”处设问,在“无疑”中生疑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试论基层电力市场营销策略